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39|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群内消息] 中国云,关于诗歌的亲民发展路线的讨论正在进行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云生 于 2012-10-9 09:26 编辑
' F, b) H5 b9 Y+ h7 A% k4 x" l+ `9 V; k8 b1 g
梦笛说“诗歌无需亲民,亲民的都不会是一流的诗歌,文学艺术本来就来于而高于生活,降到大众亲民程度的不是诗不是艺术,是宣传。”, I- O+ L- V* D2 k- i
  关于诗歌的亲民发展路线的讨论正在中国云论坛:“《中国云》诗刊大型电子杂志征稿启事”一贴中第5页发起0 O" e* S: U; ~! i; ~% A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94&fromuid=2686
+ T8 E$ p  E! J& y! r0 u8 I( N5 F欢迎参与讨论。讨论稿最终将在《中国云》第二期推出,最长不超过500字。请在此跟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3-1-14 18:55 | 只看该作者
荣幸拜读各位老师的观点和辩证,墨香又上了一课,我觉得诗人的境界、思考、语言、和层次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和民众,虽然我阅历甚浅,认知水准也是肤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2-11-15 00:49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无需刻意去走“亲民”路线。一切的艺术都需要灵感的支持,艺术的其实更多时候是接纳外部的感知,听从内心的召唤,才能创作出个性的作品。“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套用一下:唯有个性的,才是大众的。6 T* u+ a& R, j
   
5 V/ K( r4 W5 s% A0 E, s说得好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2-11-1 18:42 | 只看该作者
木之华 发表于 2012-10-30 23:37
9 t5 w# Y! ^/ ], @不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句真理的老话,诗即是诗人精神的闪光,那灵感的闪光依然是个人生活与思想 ...
  s& d4 Y7 P! u. S4 i$ k2 y
近日因事迟来中国云。谢之华兄弟来读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2-10-30 23:37 | 只看该作者
不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句真理的老话,诗即是诗人精神的闪光,那灵感的闪光依然是个人生活与思想火花摩擦产生的,那光芒也应该沐浴人间的生活。因此,诗人听取诗的呼唤:神性;也应该听取歌的呼唤:观众。: T2 o4 x  f9 Z- {4 v) B

6 d. @$ Q- v$ R5 u赞同。问好卢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2-10-28 10:15 | 只看该作者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10-28 08:31
2 f& f( R# \! T5 I2 K, C中国诗歌未来发展亲民论(一)# p# Y. F. K; U3 D
; s! z8 O- ~$ [, c
莫言热已经过去,但有人提出,如果中国人再获诺奖文学奖,那一定是诗歌 ...

3 f& q5 X2 e& s% g" h( |4 s既然诗起源于劳动,诗思来自生活,诗人怎能失掉亲民呢?提亲民理念,并不是将诗回归到无诗味的白话,也并不是仅仅围绕诗的懂与不懂上做争议,更不是否认那些神性感极强的历史名篇(其实大部分篇什依然闪烁亲民的光芒),我感到中国云的的亲民讨论,其目的是在强化诗意的同时,拉近诗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让诗有更多的读者。不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句真理的老话,诗即是诗人精神的闪光,那灵感的闪光依然是个人生活与思想火花摩擦产生的,那光芒也应该沐浴人间的生活。因此,诗人听取诗的呼唤:神性;也应该听取歌的呼唤:观众;我想,失去观众的诗,再神性又有何益!还是听一听诗歌的呼唤吧:合二为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08:31 | 只看该作者
卢俊 发表于 2012-10-28 08:08 ) A, ~; \! }5 M: q  b
《诗歌》
4 a8 _% q9 ]. F6 A( \1 c% I; J% I$ t% F2 o# S/ P$ {& T9 I
诗与歌,一对倒排序的亲兄弟
# M) N! m# b9 }9 T
中国诗歌未来发展亲民论(一)
! z8 d. ?; u- G! k, v) B, Z$ x5 O( h- q- T7 }& M, k
莫言热已经过去,但有人提出,如果中国人再获诺奖文学奖,那一定是诗歌。
8 |  M# D8 o: T2 e/ N0 ~- d4 d! M+ Q  |, Q" `8 _" j  S$ m
对此预言,本人不敢妄自肯定。诺奖只是一个国际性奖项,即便中国诗人获得此奖,也不一定代表中国诗歌的最高发展水平。因为诺奖组委会或者其它任何奖项组委会的认可、不代表广大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认可。
* {- T/ q9 L5 A6 N4 ^0 t3 k# A% `
诗歌乃人类的思想、道德之光;是诗人对现实生活最深邃的认识和概括性的描述,以语言为第一载体,广泛传播与民间大地,对人类的思想进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文化精髓。她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承受之特性,因为她直接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紧密相连。美术、音乐 、舞台、建筑等艺术形式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系数大,都没有诗歌易于被大众接受与传诵。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精确性、流畅性、又区别于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格式冗长,决定了她在大众口头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2 J& k5 ^" f, _0 L
' c, s" x8 p2 b5 \. d所以说,诗歌的本性,就具有广泛的亲民性。(待续)
/ g, r! Q  [; F, j* x7 P; Z$ T: B4 d: U( ?: {# C9 t-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2-10-28 08:08 | 只看该作者
《诗歌》3 D+ E+ W: i* Y  U" X& W3 t+ M

! z, {" S) J3 {  a3 `诗与歌,一对倒排序的亲兄弟
; m1 ?2 R) W% p歌在劳动的语言里先长大。劳动的呼号伴飞溅的汗水
! z0 U/ y( z, t$ O舒展成歌的风姿。锄头的歌被文墨滋养的羊毫嫁接成诗的奇葩
5 F  d: L" ]2 ?/ Y. A诗移植于寺,悠扬的钟声里散播菩提芳香。诗开始远播,一代代诗人
) t$ P# Z- T& M# Q7 L源远流长。诗在语林独秀一枝,灿烂了中国古代文学史% [9 A/ H" E; q8 H* p
后来,诗回归于白话,涓涓涌出一些淡白之水,诗人们置身其中& W3 _& @7 K9 i6 y
不懈的尝试,如水的白话便浓烈成余味无穷的酒。酒沐浴的日子6 A4 E' x$ u: a
晃开膀子吟哦。诗人们开始陶醉起来,狂颠起来,离粮食的酒- J6 @' v$ p  h+ u8 _% V
庄稼上的精神——风跑至远。甚至技术的诗人,乱添加不可知的成分) E+ }& _6 S6 Z5 g
制作假劣酒,让人入目云里雾里找不见南北
  m  @9 {* x2 r  g8 o& ^. B而歌,对劳动的汗水,对生命的语言,一往情深,时刻挂系着愧欠$ l5 W% @; Z/ j3 ~& n
劳动者便成为歌的“粉丝”。歌红遍大地。歌在市场经济里身价倍增
! q# I( s5 n0 s! [' V$ @5 h! w而诗,一贫如洗。诗依然陶醉着、自豪着说:我是属于神的……
6 A# F3 l! Q3 @; Z而我,一个爱诗多年的人,我站在诗与歌之间3 Q9 v2 |# i# X& u: m+ c( P! t$ B' l* `8 B
诗对我言:要念念不忘神性……
; B; {$ c9 Z2 U  s$ V& R歌对我说:要时时面对观众……
8 p3 J3 l4 C1 t& Z% H9 v# P  m诗歌高立着呼叫:要合二为一……
7 j* U6 {3 s/ p4 Z$ h) Q; C; P  i! ^6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2-10-15 16:40 | 只看该作者
似乎不大尽然。古有白居易为证,今天似乎更不乏其例。诗歌不是象牙塔,不是专属,不是小资,它更多地应该成为大众(或说寻常百姓)易于接受的物事,而不是相反。就如同,《诗经》里的国风一样,易于传唱!否则,如何“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2-10-14 09:55 | 只看该作者
木之华 发表于 2012-10-11 16:04 . B( S% L. u1 g4 P! E: R, d
只是讨论而已,有些人的语气太激烈了。流派网老是发生这种现象。观点不同,谁也别勉强谁,谁也不是真理,相 ...

8 q; b2 Y+ `1 |8 ?1 O) H! m之华说的极是,我们有缘,我们相聚,交流、学习、研讨,应诚心相对,某些语言让人无法回应。我是喜欢安静治学的人,既然中国云设了这个栏目,作为成员、作为挚友,理应积极参与。心中有话,在这里向朋友吐白,释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8-8 09:4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