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诗微品▲微诗写法探讨▲第7期】说一说口语诗,浅评风轻云淡的《吹牛》
评论/玄荒
▎诗歌文本:
吹牛
文/风轻云淡
台上作报告的这位校长说
他们学校的大草坪每年维护费300万
今年招聘博士200多名,1/3海归
他吹牛。我决定也吹个牛
于是敲下这个分行。我说:这是诗
▎本人微品:
口语诗,毋庸置疑,就是以日常的口语来写诗了。口语诗,写得不好,就很容易把“诗”字写丢了,而剩下“口语”两字,难听一点叫“口水”了。
口语诗的特点:是前面大部分是铺垫,后面一二句是亮剑。亮得不好,亮出来的就是一把指甲钳,或挖耳勺,或文字空气。
口语诗简单,但并不是那么好写的。没有两把刷子,别写,没有特别的亮点,好的提升,也别写。
口语诗,它所表达的意义,社会价值,或哲思,大于诗意本身。它是新诗发展的一种新形式。
现在很多人在写,仿佛形成了一种口语风。
网上的口语诗释义:"口语诗"这一概念诞生的背景正是"第三代"主题诗人多带来的第一次口语诗的浪潮,它由1982-1985年诗人们的地下写作实践。它的新鲜感赢得了业内同行的追逐效仿,它的可读性行的一般读者的喜欢。
"口语诗"的第二次热潮是在"口语诗人"存在方式与"网络时代"相交,这个热炒至今方兴未艾。
著名诗人曲有源,是写这类诗的大家,他称作“白话体”绝句。下面可以先看看他的白话诗:
《天涯何处》
一棵草和
另一棵
草的
紧
密
联系
是不是
想把哪儿
都会有
你的
消
息
传遍天涯
《雪堆》
那一个有
雪的日
子也
被
堆
在里
面它所
掩埋的往
事只能
等遗
忘
去
慢慢化解
曲有源的“口语诗”无疑是更高级别的了。完全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那种,味同嚼蜡。他的诗有深度有意义自不必说了。这也是口语诗之所以为诗的关键所在。
再看刘年的诗歌:
《悲歌》
为什么悲伤如此巨大,而欢愉如此短暂
为什么,我如此眷恋生命
我应该如何向你描述我的远方
佝偻在土地上的人,天边的北斗七星,是永远拉不直的问号
刘年的诗歌,是散文化的诗歌,是口语诗的高级版,本人非常喜欢。也可以说他是散文化口语诗。他的诗歌主张就是:用散文化写诗,用诗化写散文。让人有一种阅读无障碍的快感。
让诗歌更大众化,会认字的人都能读懂他的诗歌,这是一件好事。散文化的诗歌是我推崇的。
何必要把诗歌写得让人看不明白,猜谜语一样呢?古典诗词在当时的语境里都是通俗的,才有了流传千年几千年的可能。
再看一首刘年的散文化口语诗:
《洪家营的月亮》
看不到门牌,不知是监狱,还是精神病院。
有两丈高的围墙和拇指粗的钢筋。没有牵牛花。
不知是病历,还是罪名,白纸写着黑字:
举石砸天,挑沙填海。养狐成妖,磨砖成镜。
穿过钢筋后,月光变得锈迹斑斑。
月亮若是上天掷来的一枚硬币,我永远选择背面。
那么回到文本,看风轻云淡的这首诗。当然我们不能跟曲有源比跟刘年比了。我们就诗论诗。
这首诗题目是《吹牛》,前面描述了一个校长的讲话,学校如何如何厉害。作者只是如实纪录,并对此吹牛不屑一顾,自己也吹牛一回。
生活中这样吹牛的事情很多。早先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稻子亩产上万斤,几万斤的都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吹牛是一种病,害人害己。
而这里,作者以一种反吹牛的方式,吹牛,就很有意思了。诗中写出一种趣味性,有讽刺意义,有社会意义。这首诗,其实巧就巧在以吹牛反吹牛。但并非是现实中的第一次。以前有一个相声,就是比吹牛的。
要说这首诗,有多好,我也不敢说。但自有其独道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以上为个人浅论,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作者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