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真正的好诗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来完成的。当作者写出一首诗的时候,他会在其中抒发一些情感,表达一些想法,传递一些意趣。当读者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如果被它打动,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美感,与作者产生共鸣,那这首诗才算真正的被创作完成。这里所说的读者,可能是作者自己,也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作者之外的人。
诗被写出来,算不上是一种发明,但可以说是一种发现。它发现的是有关于生命,生活,有关于这个世界的某种富有美学属性的秘密。这个发现是私人的,但是又是符合人类整体思维的,也可以说是带有典型性的感觉与认知的,所以才能与人产生共鸣。它可能产生于某一个灵感,具有偶然性,具有机巧,灵动的特征,它可能来源于深思熟虑,具有细致,精微的特点,或以格调胜,或以意境胜,或以辞藻胜,或以手法胜。
正如白石道人姜夔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诗应该是妙的。或者高妙,或者奇妙,或者奥妙,或者微妙,或者绝妙……
当作者写出这些妙处,而读者又能读到这样的妙处,那这首诗的目的就达到了,它所存在的意义也就产生了。
一首好诗尤为妙的地方是,经过无数的人读过,每个人都感受到与它的共鸣,都能说出它的好,但是每个人的感受,又因为各自的处境,阅历,才情有所不同,换个说法是,这首诗在被读者读了之后,经过了读者的二次加工,在不同的人那里产生了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又各尽其妙。
这样的诗可以说是真正的好诗。
它一方面被许多人认同,广为流传。但同时又在流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产生许多新的见解,引发许多新的思考,在广阔的历史中,延续成一种文化。
它明显优胜于这样的诗:虽然广为流传,但是意思直白,所有人读到的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那个意思。它只有一种层次,一种境界,没有办法在读者的内心中深入下去,没有办法进行二次创作。
它也优胜于这样的诗:虽然意蕴,品味都属上等,但别人难于理解,不太好共鸣。
因为我们说真正的好诗已经广泛地深入到人心,并且引发了社会效应,历史效应,文化效应。
比如说这一首: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诗名篇,公认的好诗。但是每个人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感受是不是完全一样呢?我想不会的。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反复吟读这首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感受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比如有时候读来激动,心潮澎湃,有时候又觉得感伤,低沉。如白石道人所说:“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有时候,我们会被黄鹤高飞的壮观景象吸引,有时候我们又为白云悠悠所感叹,又有时候会想到日暮烟波里的家乡。不同的时候感受并不相同。因此即使读这同一首诗,有时候高兴的手舞足蹈,有时候又会潸然泪下。
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人读过这首诗,有人仰慕它的文采,有人欣赏它的雅致,有人拜服于它的对仗精巧,有人又沉迷于它的构思。
这样的诗既可以拿出来在公众场合大声朗读,又可以在私下细细品味。
所以说这样的诗无疑是真正的好诗。
又如这一首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也是妇孺皆知的佳作,意思简单明了,但是并不直白。为什么呢,因为只“床前明月光”这五个字,就令人又很多遐想。不是山间明月光,也不是空中明月光,偏是床前明月光,作者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叠加,文字的精妙组合,虽然并没有对月光大肆渲染,但是所有人都能真切的体味到它的美感。而后面的“疑是地上霜”,比喻的运用巧妙、自然,有天成之感。再加上诗的节奏,格律,想不打动人都难。而从望月思乡又是人之常情,自然会引起共鸣。这首诗虽然是简单写月光,但是不同人读到的时候,又会有不同感受,有人可能想起家中妻儿,有人可能想起在故乡的空间活动,有人会想起家乡的人情世故,亲朋好友,有人可能会想起家乡一草一木,一石一泉。总之,这首诗看似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那诗中的月光好像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伴侣,柔和,温馨,宁静的画面,代代相传。有人认为这首诗可以当成口语诗来看,但要注意,它虽然有口语的特征,也十分强调意象感,诗场感,抒情性,灵觉性,与某一些人写的,一般的,太随心所欲的,直白无趣,类似打油的口语诗是没有可比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