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新泽飞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荐】深度写作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20:43 | 只看该作者
群组名称:深度写作

群主简介:新泽飞翔  男,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期开始在本地(青岛)报刊发表诗歌评论作品。89年参加《金山杯》现代诗歌大赛,提出:让字与词回归其本真,消除其人为意向成分,尊重一切本在的事物,这种尊重,延伸到一切的物的存在的本真写作的诗观理念,由诗人唐晓渡作为总结归纳(未注明)发表于其后的《诗刊》。距今约五六年前再次提出:我是我们周围的时间的哲学艺术观。
2008年创办网络刊物《指望网络诗刊》
2013年6月3日在流派网创办诗歌群组《深度写作》
对作品不对人是我一直秉承的办刊理念。

群组简介:本人一直期待能有全国一二流水准的诗人以及评论者加盟,故在加入予批准方面进行了限制,至今并未如愿,其后或有妥协,但我期待一二流诗人的光临或加盟的愿望或许很难改变,希望今后能够有所改观。

关于深度写作,我理解为口语诗:是由杰出的想象力来完成的作品的口语写作诗观。在具体表现上我曾提出:精确是一种深度。这方面围围的写作为此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或者是超乎意料的体式。我还在其他的地方(论坛)注意到一些正在对此进行努力与尝试的写作者,我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多加强联系,把他们团结过来,哈哈,这像是在做检讨,不说了。
精确是一种深度,想象力的细化与精确无疑表现为一种难度或者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14-4-4 22:28 编辑

作品精选:


围围作品:诗3首

《佛光》
文/围围


今年,我打算重新种一株向日葵:
除草,浇水,
施肥,洒药。
我打算把它栽培成这个样子:
个子高高的,像故乡的小河边
那棵木电线杆,用影子过河。
脸庞大大的,像纸喇叭
在电线杆上,朝着田野说话。

我打算慢慢纠正它的坏习惯,
让它慢慢做到:
开花,倒扣着开。
结果,倒扣着结。
早晨起来,背朝太阳;
上午中午下午,背朝太阳。
我还打算写一个便条提示它:
太阳并不喜欢我们看它,
而是喜欢我们看它看着的地方。

-----------------------------

《死水》
文/围围

桌子上的一杯水,
我倒在地上,
有杯子那么高。

杯子那么高的水,
我踩一脚,
和我脚掌一样大。

我很生气,用刀子划。
它只剩一条线,
和我刀刃一样长。

------------------------------

《冲凉房奇遇》
文/围围
        
刚才冲凉,我一边冲,一边洗衣服:
工作服,白衬衣,花内裤。
我像跳大神一样踩,踩几脚就碎。
我蹲下身子一看,都是创口贴。

刚才蹲的时候,被壁挂划伤,
我光溜溜跑进储存室。
创口贴,我找到了,
但我的身体有些地方看不到。
我对着壁镜贴,很快
就在皮肤上贴了一件新衣服。

后来,我想了想,又贴了三片。
不过这次镜子说了谎,
它说的是:耳罩,口罩,眼罩。

------------------------------------------------

简评:出乎意料,稚拙甚至简单的叙述,却带给人以难以把握了解的深度与难度,这是阅读围围作品的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在支撑着作者的这种写作,人生经历或者环境塑造因素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或许是连作者都未必清楚的某种哲学观在其中,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我注意到诗人余怒的写作也有这方面的语句,相比较而言,感觉围围的写作则更为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2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14-4-4 22:29 编辑

作品精选:


新泽飞翔作品:诗4首



遍地是雪·冬天与福利

聚拢的夜已经散去
树和房子能看到周围的街道
撒野的风丢失了沙土的轮子
锣一定是锈在了某处  
大嗓门的旧式闹钟
醒来后  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脑门

谁的安排与规划  
把生活与居住纳入了装修的范围  
千万吨的材料  
用了安静的工具  睡眠的表针  
早点清洁工的身影
天地工程  这是谁的图景
谁为寂寥的岁月而来  
发放冬天的福利

被笔画与字迹困在纸上一筹莫展
一只不带橡皮的笔
看到的是一张新纸
一个被粘贴的声音在说
“你可以重新开始与书写”
象是来自折叠后的某处
被寂静包裹
又像是被寂静打断

2012.11.16
----------------------------------------

我们


突袭我们必须面对,放弃了什么
火车在加速脱离。什么留在了轮下
一个人的沉默不语
是不是因为 另一个人交出眼泪
正哭着往回跑。

绑匪从未露面
所有的纸条
都在说出一个事实:“我们同为人质”

金属制品看起来
象是扭曲了我们的身体
一架黑色的挖掘机
贴着轨道开了出来
所有的人并不觉得
自己象是在坑中

2013.07.15
-----------------------------------

文字中国


岁月的水面其实是相互映照
平行之中  隔着车窗的距离
泥土的静默树立
在阅读中呈现了变体
现实是一本新书
让怀揣旧版图书的人无处凭靠
也让车窗前的杯水晃动澎湃

在与不在  出入于生活的人们
都是时光的文字、标点与符号。
靠近与分离  龃龉与排列
具体的语序与修辞
在空气与气象的一张纸上
在书写与修改的一种暗中前行

远洋的船长与水手
也将出现在夜晚的酒吧
文字的海鲜已经上岸
在风浪与陆地的一角
据以安顿内心的
是这个文字之城的一杯酒
影响和调整陆地的
关于语言的食物链条与灯火

当营养汇聚  
文字的身体跨出大步
当国家不再靠节省与缝补前行
丰富与余裕洁净与坦诚
如金币停泊城市广场
也将有更多的人
奔向语言的波涛与驾驭


2013.01.2
--------------------------------

两人之间

   --仿龙的妹妹《那个字》


他说出那个字,我看到的是
苹果上面的虫子与字眼

通道堆积的结果:是一些东西
分别代表两个人
又把他们从中间隔开

孩子可以自由通行
他的力量还在于
能够让两块冰慢慢地把自己化掉


2013.07.24

注:我这里所谓的“仿”是依自己的理解,是对同题材的再创作,侧重的是手法,而非情节。

--------------------------------------

自评: 我的这些作品并非纯口语写作,只是其中包含了我的一些口语方面的尝试。比如:《遍地是雪·冬天与福利》中的:一只不带橡皮的笔/看到的是一张新纸//则体现为一种写作的一种精确与深度,人生何尝不是在书写,并且无法擦除,一种期待与改变与雪的作为遥相呼应。而《我们》则表现为对人生与世界的某种深度理解与认知。
《两人之间》应算是一首口语诗,表达看似随意,宽松简洁形象较为充足,较为独到,客观化地写出了某种情感因素与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22:16 | 只看该作者
占位待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2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14-4-4 22:34 编辑

作品精选:



如果累作品:诗3首



无题


他向我说了句什么,就
悠然自得地倒在沙发上
吸烟。墙上的钟转成车轮
他在沙发上度过一生

他的话给我带来一扇
打不开的门。我吃着自己的影子和
纸,看不见的水
在晃荡

我说为什么。一棵芦苇的回答从
河边长出来,然后被鸟
压弯

抱着马痛哭的人,需要
一双母亲的手

-------------------------------------------------

回乡


这里的每一片树叶,我都是
熟悉的。电线的曲线,从镇子上空
抛向附近山的犄角。路的倾斜角度
屋宇的队形,时间被修改过的痕迹
我撩起一串水珠,看见
它腮边的皱纹里,藏匿着
粉红色的舌尖

那些驱逐我的人,不认识我
但他们曾经是我的兄弟
我说兄弟。一棵艾蒿
滑进我的心脏

温暖的火,我们围着它唱歌
水鸭子把头扎进水里,烤玉米的
香味,狗的哼叫
我说兄弟,我们拥抱,把酒
淋遍泥泞的道路


---------------------------------------

镙丝


扳子在拧
镙丝

拧,拧
镙丝闪亮的下巴上生出
鲸须

扳子吐了口唾沫,撸起袖管
它要一鼓作气,把镙丝
拧成
精神病

------------------------------------------

简评:《无题》除前面“悠然自得地”非形象,稍嫌多余,整体都不错,比如:“一棵芦苇的回答/从河边长出来,然后被鸟/压弯”通感和交叠的使用就很巧妙。在这几首诗中作者使用了几种手法,比如:《回乡》“看见/它腮边的皱纹里,藏匿着/粉红色的舌尖”形象的使用方面就很细致。作者的交叠与想象的跳跃给作品留出了较多的想象空间,表现得干净、利落,而“把酒/淋遍泥泞的道路”更使这首诗的表达上提升了一个台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2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14-4-4 22:30 编辑

作品精选:



萧吾非吾作品:诗1首



《一个人走着》     


走着  雪下来了
他就走在雪上面
他不是让雪先下来
然后踏上去

他的特征 从正面看
眼睛和脚掌
长在同一个方向
秃顶腆肚  行动缓慢
在雪地里
有轻度的迟钝和恍惚
显然不知道
这脚下安静的头顶飞舞的雪
在能见度的温软里
既可以被分行
也可以被回车

一个从后面来
到前面去的人
只是走过雪地

-------------------------------------

简评:这首诗除了在选的时候,被我自作主张地给删掉了,位于与标题重复的第一行外,整体都很不错,或者说很上档次。而“既可以被分行/也可以被回车”更是漂亮之处,看似随意,却具备了深意,形象新颖的表达内涵。这首诗的价值在于这种写作的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22: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14-4-4 22:30 编辑

作品精选:




土也作品:诗1首



《敲入》


我喜欢老木匠抡起锤子
扑向家具上待钉的钉子时的贪婪和暴力
集中力气于锤头
专注,快速,精准
斩钉截铁
有一种生命的律动

临近秋日的正午,院子里,太阳和一棵树
做成了一笔交易
我听见
阳光把地面上提前落下的叶子
一片一片
敲入地底的声音

朝南的山坡,盛极一时的荒草倒伏下去
一阵风再也扶不起来
时隐时现的坟头
嵌缀在大地之拙上
在那里
埋着我那些早我而去的亲人
他们的坟茔
是他们被敲入大地的唯一证据

------------------------------------------------

简评:敲入与被敲入无疑是与一种人生的态度与方式相关联的,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被自然所置入的一种被动与自觉的选择与看待,这种内涵所在使这首诗具有了较为丰厚的人文价值与思考空间,除后面个别地方少须整理之外,应能感受到其价值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9:30 | 只看该作者
文学理论评论(三篇) 作者:新泽飞翔


文学中国的一道坎


     ---依类型特点对当代诗歌进行特征式划分的必要性


上个世纪前期,自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新诗产生,关于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就一直是你来我往,争论不休。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关于坚持传统与现代的争论,特别是在当代诗歌写作方面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人往返穿梭于传统与古典之间,一会传统一会现代,一会传统加现代。
对于其中的种种现象及其缘由笔者曾做过分析:其一,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可能即将随之而来的诗奖获得者,中国文学界必然会出现一种考虑,是以民族文化的身份来接收这份成绩,还是以新时期文学的身份来接收。但前者唯一能拿出的,似乎只有古典诗歌的韵律与格律。他们所能做的是,互作妥协,即把韵律做一些改变,让诗歌缩身,把这些中国特征穿在身上,把成绩记在民族文化的身上。因为非此,中国传统文化将不具有装盛这些奖项的口袋,即如不能归入传统文化的莫言,只能把他留在路上的“旅店”里。

这种考虑的消极方面在于,有可能造成中国现代主义类型诗歌,需要回缩才能穿上它的不利方面,即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再次从接近中走开,并导致他对自己初衷背离的可能。(这是基于我对于中国文学在未来的几年内,有可能以诗歌的方式获得这一奖项的前提来理解的。)
其二,传统的保守势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无法把握未来,回到过去才是他们熟悉的,可以施展有用武之地的地方。
其三,利用诗歌进行政治投机。有不良人士大提其“革命”“运动”主张,试图以文革方式改变文坛现状,其结果将可能把理论探讨带出文学的范畴,而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动荡在精神领域里的演示,其社会危害性值得引起警惕。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或许偏狭的认识或者是疑虑:就是曾经伤害过我们民族情感,又在极端敌视我们国家的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照出他们心灵的灰暗,所谓上兵伐谋,他们利用在中国进行工作与居住的机会,利用网络这一便利的舆论工具,蓄意地扰乱和破坏,以阻挠当代中国诗歌向世界迈进的脚步。

还有一点:当代中国诗歌是否存在着整固的需要与要求?这种整固该在什么前提下进行,就是说是以当代为原点还是以古代古典传统为原点,对当代中国诗歌可能造成的影响:能够导致前进还是能够导致偏离与倒退。
以上种种因素的交混让许多人莫衷一是。但笔者以为,文学发展只有依科学方法,回到理论上来思考与寻求解决才是可能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人也许正是没能从理论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与把握现有文学现象,而易于被混淆了对于文学的认识与发展的看待。这里的方法就是: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需要能从理论上得到合理的解释与解决,一厢情愿地坚持“民族性”与“现代性”,而未能纳入理论体系与框架的争论都是在舍本逐末,或者是盲人摸象。

被称为存在主义理论家的法国人萨特提出过“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依此我们可以知道:存在决定本质,这一点以最低限度来说就是现实存在需要被尊重,我们不能无视或者取消这种存在的现实性,而应能考虑寻求相应的解释,将其纳入科学的系统结构与框架中进行辨认与区分。在理论导向上,不以个人内心与情感因素影响判断,出现相互指责,抬高一方而贬低另一方的无休止地“争论”下去的情况。应用到当代诗歌方面,让我们知道不管是传统的“格律与韵律诗歌”还是“现代主义”类型诗歌,都具有相对牢固的现实性,以“物”的看待应具有并列性,而对其依类型特点进行特征式划分在当前应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因为坚持“谁”的争论延续了差不多一百多年,因这种毫无价值甚至是无聊的争论,对于诗歌的偏离耽误了我们太多的时间,耗费了许多的精力(还为一些非文学为真实目的的人士,提供了投机的市场与操作的机会),其结果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着诗歌,贻误着诗歌的正常发展。

以往诗歌方式的存在与积累,为我们能进行这种诗歌类分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理由。我们知道,传统的格律与韵律以及前段时间笔者所提到的题图诗(《关于题图诗的写作》),相对于自由诗的写作其都具有着前提限定的特点,因此应可将其纳入有着前提限定类型的写作。西方的现代主义诗歌在流入中国之后之所以被冠以自由诗的头衔,我想这还与国人对诗歌的硬性解读有关,即不能依理论(或者是没有相关的理论)逻辑来理解与命名。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国人对自由诗的理解,是相对于有着较为严格的韵律或者格律而言的。站在当代立场来看,这如同自由奔跑与添加了绑着沙袋的奔跑,其处于不同的游戏规则要求,不能同一而论也不应相互抵消。这样来看,所谓坚持文学的“古典性”与“现代性”纯粹是各自规则内的事情,更无想不明白与值得争吵之处。

这样的类分远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甚至是出人意料的简单。但却是符合了“大道从简”朴素的唯物认识观,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人花了一百年的时间,打破了脑袋想也想不明白的“复杂”问题,答案与解决竟然是出自于一个简单的“类分”。这像是一个玩笑,包含着几代人辛苦或者心酸的玩笑!
一个正确的结论,需要能够对于相关的疑惑与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条理与归纳。而对于当代现有的诗歌依类型特点原因进行特征式划分,将能够解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疑惑,包括传统与现代并存,文化多样性与繁荣性的导向性命题,这像是一个还能装下更多的有关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的口袋,从这方面看,说其具有理论的划时代的价值与意义都不为过。
而这也必将给中国的莫言们,一个不需要经过“改造”就能够坦然“归家”的合理理由与说明。
民族文化只有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图景中寻求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吸取以及借鉴不同文化的新鲜血液及其营养,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确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将使其存在与树立成为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9: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艺术与美



(一)从心理层面看,艺术,以期待与诉求为基准,是对愿望的创新与拓展。在审视中,它表现为一种不普通的心里才智。艺术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方面它与技术有相通之处。技术在处理与解决具体问题时,具有着环节与方式的特征式内容,它可以成为艺术的局部或者大部,但不是全部。
艺术写作的本质在于见证真实,而非改变真实,它的实现须体现艺术的手段特征,对于诗歌而言这意味着,它需要具备创新表达的内容褒有其整体的价值含量。

艺术  它就在那里,超脱于心灵的现实。不是民族的,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国家的,更像是世界的。它独自而又圆满地维持着自身的,奇妙的均衡,以微光闪烁的话语,敲打着俗世沉闷的脑瓜。而把我们与之断开的,是一种艰于学习的语言与话语。一种远,一种对于世相的洗脱,一种真知与答案,一种解决。是无阶梯的心灵,渴望去向与座入的地方。

(二)美与传统与期待相关,与生存经验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它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认识,一种有待于验证与证实的理念。美是心灵的产物,但心灵只是美的一个感受体,造成这种感受的原因,不是心灵,而是来自外界。

依条件来看,美是对准备而言的,从心理层面上来看:美是一种意外。举一个例子,自然光通常是不依我们的愿望而存在的,我们甚至无能影响它,这意味着它具有自主性。我们会有的也许仅仅是一种关于光的“愿望”,一种几乎无望的“侈求”。这比如:我们不能把它带在身上的,不能轻轻地把它划出。但火柴给与了我们这种“侈求”的满足,即使它与自然光具有的仅仅是相似与替代性,关于它的美感仅仅具有象征性,而这种“象征物”的本体无疑是自然光。

这也表明:“美”是对准备而言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与要求,美是会被忽视的。这种不被发现的“美”,因为不被感受到,或者是没有美的遭遇,当然也就不成其为美。我的理解是:美是客观事物对主观情绪的一种创造性表达,是对于愿望的一次命名。罗丹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这里特别是对于艺术作品而言,也许可以改成: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创造性地表达。依品质而言,美不是对既有事物的看待的“统一”,而是覆盖。

(三)艺术之美源于艺术,它在不同的层面上与艺术的感受相对应。把每个人能看到的只是他所能看到的话也引申一下:各个人所具有的经验积累及其觉醒程度,决定着美的存在与不存在。美是艺术之果,是难得品尝的、能够对现有经验极其情绪进行概括与整理而体现出的最佳效果。


2013.07.0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9:33 | 只看该作者
外星人在做什么

         --- 对围围体诗歌的印象或者解读


1)

对于一个以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方式与原因,进入诗歌写作,而这种写作又完全地符合,我们对于诗歌的了解与要求的围围来说,我所能做出的描绘,就是他是一个“外星人”“大西洋底来的人”,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对诗歌的表达与理解力,曾一度被这个闯入视线的“怪客”给毁坏了,这包含着我的惊异与一定含量的负面情绪,当然,这样说更深的原因还在于,他的诗歌给予我的感受像是来自诗歌的“外层空间”。
因为太远,就像部分的空气看来没有实质的意义,外星人在做什么也许并不重要,但你发现一个外星人隐藏在我们中间,在与我们做着同一件事情,这问题似乎就严重了,至少你需要衡量他与我们之间的差距,这距离就体现在方式与方法之间。

比如,一杯水倒在地上,让你来写一首诗,我想很多人或许会挠头,怎么写?难道这也能写出诗意吗?但是围围做到了,作者以此为题写出了《死水》这样的佳作。

桌子上的一杯水,
我倒在地上,
有杯子那么高。

一杯水倒在地上有杯子那么高,这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可理解的,我记得我曾在其别的作品中指出过这种类似的逻辑问题,但是在细读了这个《死水》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那时或许是冒失了。这比如,水渗到地下像是消失了,作者自然而然地会回到水杯中寻找“有杯子那么高”的那杯水,显然这是一种类似于依孩童视线进行的错觉书写,作者在这里与我们的理性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往下读你就会知道我的这种解读不是牵强附会的了。

杯子那么高的水,
我踩一脚,
和我脚掌一样大。

我很生气,用刀子划。
它只剩一条线,
和我刀刃一样长。

“杯子那么高的水,”显然作者还记得那杯水,也是在有意告诉读者:我那样说不是疏忽。“我踩一脚,/和我脚掌一样大。”基于前面的解读,这两行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倒在地上的水能踩出水印,同样用刀子划会留下一条“线”也就顺理成章了。

记得有一个哲学术语叫“形而上学”,就指的是一种用孤立的,片面的世界观看问题的认识方法,我们许多人不“形而上学”在一贯正确的“辩证唯物”的道路上走了那么久,现在我们竟然发现这个“形而上学”的围围竟然从那里出发,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神奇的感受,而这像是我们几乎丢失的一种眼光,一个世界。

简单的在常人不值得或者说无能书写的事,被作者“简单”地写了出来,但如果撇开我的评论,去读原作你或许会理解我为何会以此诗打头进行解读。
这首诗至少具有着三重空间:(1)语言叙述的新奇感,表达的差异性。(2)“有杯子那么高”“和我脚掌一样大”“和刀刃一样长”其中的含有隐喻内涵的描述,能带给我们的不是几平米,而是几百平米的想象空间。(3)标题《死水》与正文之间构成的想象空间。而这无疑会给各种精神与文化心理的迈入提供足够宽敞的伸展空间。同时,我们也将可能因此知道:一个本性的优秀诗人,更愿意担当的是有难度的工作,他们在那里才更能充分地展现自己及其才华。


2)

我记得面对他令人匪夷所思的句子,不止一个人曾经问过:“这些东西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我想,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同样都有着这样的一种疑惑:这个围围有着怎样一个看来完全不同的脑子。他的奇思异想怎么来的,这是个谜。但他寄身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以中文进行着诗的创作。不以现有的理论,也不以我们时常津津乐道的,语言修辞手段为目的的写作,是他不同于我们的地方。更大的不同还在于,他好像是先天地具有了,某种语言的才能,我们所苦苦寻求的语言,竟然就是他的,看来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用语”,他好像生下来就和那部分语言及其方式紧密相连。

以《佛光》为例,这首蕴含更为丰富,表现更为绮丽的作品,同围围其他的作品一样,其语言与我们以往的语言方式并不搭界,作者不“浪漫”也不“超现实”也不其他,而仅只停留在愿望和描述中,这至少存在几种可能:(1)这个围围没文化。(2)他完全地摒弃了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甚至修辞。(3)一个“外星人”,没被我们之前的文化沾染。所幸我记起自己在一个回复中所说过的话:我这个人话多,也许是因为我比较喜欢思考吧,哈哈,就当我是在思考吧。这段话的前部我是在标榜某种价值甚至意义,而在后部我是在消解这种价值或者意义。这里的原因在于:当一部分人以文化来标榜自己的时候,会有另一部分人选择逃避这种“文化”,这类同于当一部分人批量地制造“崇高”与“美好”,另一部分人选择了逃避“崇高”以及“美好”。而这无疑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零价值”“零意义”的语言方式。只是围围在他的诗歌文本中表现的更为纯粹和彻底。是的,不管围围是否意识到自己定位在何处,我都要说:后现代的“零度写作”在围围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使用。

当许多的诗人在追求后现代性价值写作,把口语诗歌写的越来越土、越旧,越来越脏的时候,许多人却是在忽视着一种真正的典范式的后现代主义文本写作,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金子通常是在沙子的后面,对此现象,能做出的理解或许是:金子挤不过勤奋向上的沙子,沙子更欣赏和喜欢沙子。

今年,我打算重新种一株向日葵:
除草,浇水,
施肥,洒药。
我打算把它栽培成这个样子:
个子高高的,像故乡的小河边
那棵木电线杆,用影子过河。
脸庞大大的,像纸喇叭
在电线杆上,朝着田野说话。

我打算慢慢纠正它的坏习惯,
让它慢慢做到:
开花,倒扣着开。
结果,倒扣着结。
早晨起来,背朝太阳;
上午中午下午,背朝太阳。
我还打算写一个便条提示它:
太阳并不喜欢我们看它,
而是喜欢我们看它看着的地方。

传统的中国人,会把自己理解不了,但又表现出独异才能的人,称为“天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人在“解读”方面的无所作为相关,面对这个围围,我或许无能做的更好一些。这里抛开那些心灵的习学者的文本写作,写作的差异性与写作者其所经受的环境密切相关,或者说是心灵的历史与结构方式是环境的挤压与塑造的结果,这表现为每个人相对于他人都有着不同的心灵地貌与环境资源,也是一些人适合做一些事,另一些人适合做另一些事情的原因,而这在本质上是不能被模仿的。

细心的朋友或许还能觉察到,我在副标题里使用了“围围体”这个看来已被用烂了的描述,我唯一能做出的解释是这种诗歌文本写作方式应是围围所特有的,对于一个可能给当代中文诗歌写作开辟出一条全新道路的人,诗歌应给予其首创的足够的认识与尊重。而围围写作在更深处还具有着东方色彩、根基与原因。我在一个评论回复中也曾对人说过:当代中国诗歌以作品能够与世界一流现代后现代诗人平起平坐,而不显愧色的恐怕只有我们的“天才”诗人。



2013.11.30--2013.12.1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8 19:2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