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48|回复: 1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访谈台湾诗人杨平(请及时刷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拜天 发表于 2014-5-11 17:47
上一次对诗人汤养宗的访谈正好赶上了海子纪念日,这次对台湾诗人的访谈正好不期而遇上了母亲节,这不是我刻 ...

我上線了^^
在此先祝各位佳節快樂^^
並感謝拜天兄的熱情,方有這次的線上對話^^
相信這當是一個有意義的開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5-1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濱詩人楊平 于 2014-5-11 18:06 编辑

好的,由於彼此已先做過若干的溝通,所以我也對主題和部份題目做了一些準備,這樣相信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本題我分三段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5-1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1.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个人创作已逾四十年,这点由我收录于早期诗集《追求者》(1975)与《探索者》(1976)里的诗可看出,其中最早的一首写1972。那正是六十年代,也是20世纪最有活力的时期。每个人都是时代产物。沙特的名言:「在奥许维兹集中营之后,文学创作还有什么意义呢?」已渐渐被人搁置一旁,从二战后的反思到重新振作,台湾也一步步走出「白色恐怖」的阴影,社会有秩序,由农业开始一点点转型为工商业,大多数百姓都上了轨道,民生安居,民主稳定,大多数创作者也是如此。来自大陆的台湾「诗坛三老」中的覃子豪、纪弦、结合了那时的年轻诗人,如余光中等,打完了第一波的笔战,「新诗是不是诗」已不成问题,而台湾最重要的几个诗社,也纷纷成立。在此背景下,我个人虽是少年,却很幸运拥有一位喜欢文学的父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5-11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2.
    家父自小念私塾,虽不比五四那些大师,也有相当深厚的国学底子。
    我说五四,因为家父正是在「五四」翌年考进北大哲学系,自也深受那时代的新思潮影响。他交融新旧而形成的书生气质,从作人到兴趣走向,都深深影响了我。
    他一生清廉自恃,日常生活简朴,写古诗仿陶,写散文以游记见长,来台后不久便出过两部书,《游赏文萃》与《一峯游记》,其中如〈阿里山五奇〉等都被收入中学教科书。
    若说,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时代,也正是我吸取养分,第一个「磨剑十年」,当时虽然我也大量的阅读了翻译过来的西方名著,表现在创作上的,主要还是对「古典中国」的迷恋与缅怀。
    经过多年酝酿,1987初版的《空山灵雨》可说是我此一时期的代表——包括1990「北京人民文学」的简体字版——二十多年来几经修正出了四版,也引起两岸的注意和讨论(正式论文便近三十篇)如今看来,真正满意的并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11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3.

    对「新古典风格」的探索若是我诗歌创作的第一阶段,继之出版的《永远的图腾》、《我孤伶的站在世界边缘》或可视为第二阶段,展示也呼应着八十乃至九十年代,从结构解构到后现代的若干前卫诗风。
    随着时日推移,一方面多次出国,若干作品译成外文,增加了国际交流,再随两岸的开通,通过更广大的角度巡视书写,这些经过消化沉淀,自都反映在日后出版的几部诗集里,有对时代的共鸣,对异国文化的关切,也有对历史的探讨、旅游的经验,包括对大陆的各种吸收反应。
    也因时代的频率变动太快,既与我生就的气质格格不合,创作常有起伏冲突和高低潮,也因此加强我的内观与自省,像后来出版的《处境》和《内在的天空》,都可看出。
   待进入21世纪,台湾有一年因新型病毒的猖獗,使我举家南下,在中部山间友人家足足住了两个月,山中的清新环境再度激起我的创作火花,前后长达两年,也让我迈入诗歌的第三阶段,同时开启了其他文类的创作。
    直到今日我仍相信,只有结合中国本土的养料,才能创作出属于我们独有的作品。无论是诗或小说,绘画、雕刻、电影或其他艺术,无不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11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最早获奖已是近三十年前的事。那时年轻单纯,也许奖项有大中小之别,就我个人来说都是一样重要。
所谓的「磨剑十年」,最初几个只为了证实自己创作程度如何而参加。后来越来越被动。换言之,不仅对诗歌的认识已深,知道创作的终极价值与乐趣其实还在创作本身,同时对得奖的社会意义也有所认知,明白除了少数一两种「成就奖」,是对长期耕耘者的肯定与尊重,各类奖项主要在对年轻人或初期创作者给予鼓励,便不再参加。
为此,我很认同汤养宗先生对此一问题的看法:「奖对于诗人并不能增加他作品的分量,反过来往往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增加了那项奖的声誉。」这点每年由诺奖得主身上就可以得到证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5-1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濱詩人楊平 于 2014-5-12 09:15 编辑

    当时当然是拿出自己较满意的作品参加。像〈坐看云起时〉等一束诗,便是得「时报文学奖」的作品,
当时喜欢,如今仍喜欢,可是已不太满意了。
    关于奖,我再补充两句。台湾近年的诗奖基本上呈萎缩状态,实在不比大陆。
我个人则随着年长,被邀请当评审,从最初到两年前,虽外界的气候颇有变动,
我觉得奖就是奖,评审也只是评审,只要大家都热爱诗,遵从游戏规则,实质状况当都差不多。
奖多意味着重视者多,一半是社会现象的反应,未必是坏事,但对创作者而言,诗与文学本身的精进才更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5-11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1.
    你说的非常好,「一些不经意的尝试,或许就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创举。」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创作者,自然而然会面临的一种挑战。
    数十年来,我个人的诗风因此多变,其实也只是呼应内在呼声的不断尝试而已。
    前面已稍稍题到我的诗集,在此进一步说明。

    我的《空山灵雨》属于「新古典风格」,自给人「传统」之感,名学者谢冕在此书大陆版的序中认为,这当是「两岸异同的互补」,说的很对。后来的《永远的图腾》则反映出八十年代的前卫精神,两者乍看的确落差很大,以致伊沙在一篇论文中宣称看到了「三个杨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5-11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接着我又出版了多部诗集。我个人对出版诗集有自己的作风,即是要有一致的主题性或风格,像《我孤伶的站在世界边缘》是十四行诗,《处境》表达对时代的关怀,《内在的天空》是融合了禅与宗教的「灵修诗」,《云游四海》是旅游诗,《独行的歌者》的主题是青春。我相信未来还是会以这种方式结集。      
    像今夏我便会出版一部「诗文选集」,一方面是献给去逝四十年的父亲,一方面也是弥补这些年来未能同时出版其他文体作品的遗憾。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诗集,不完全等同于创作历程,刚才说过,单就诗歌而言,我也经历了多方探索,直到今日,仍是进行式。我很高兴自己或可称「晚成型」诗人,也是古今大多数诗人的共同体验。天才如苏东坡的许多代表作,也要到四十岁后才写得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5-11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濱詩人楊平 于 2014-5-12 09:16 编辑

    由于我每部诗集都有自己的风格与题材,我实很难推荐任何一本,那会让人误以为是「代表作」。
    若从喜欢的角度,我宁愿让读者自己去决定。
    若由认识作者的角度,我只能说今夏才要出版的《记忆纹身》可能是目前较适合的选择,
因为此书收容了已出和未出的十部诗集选,另外还有散文、小品、随笔、小说和极短篇等等。
效大陆横排,约四五百页,内容还算丰富,很希望也能在大陆出版,
一方面分享,一方面更期待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6 04:4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