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宫白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访谈诗人唐毅(请及时刷新)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7-3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应该明白,所谓学无止境,可不单是学习的学。
纵观历史,在书法方面卓有成就者,所谓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首先是文学作品,然后才是书法作品。那么,天下第二行书呢,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一件草稿。再说天下第三行书,即苏轼的《寒食帖》,知道的人就更多了,那是东坡居士所做的两首《寒食诗》,诗思还在笔端附着呢。
而且这三件逸品,传说都是“原创”,即写了一遍,想要再写,却再也写不到那么好了。
孙过庭《书谱》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语出《易经》,即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从《易经》到《书谱》,这句话的意思都没有变,就是做什么事,包括治学,当然也包括写诗,一定要志存高远,才有可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6-7-3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实在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写诗的人多。有人将这个时代的诗写同盛唐作比较,认为比那个时代还要壮观。一方面,好诗寥若星辰。一位编诗刊的朋友向我抱怨,邮箱总是隔三岔五被弄得“瘫痪”,但要找可以发表的,比披沙拣金还难。要找能发头条的作品,那就更难了。
那么多所谓的诗不能发表,数量庞大的投稿者不在自身找问题,“怨气”还得发泄。由“怨气”而“戾气”,便有了“官方诗人”“民间诗人”之分。这一股子“戾气”在网络发酵特别快。
我也相信,在石沉大海的投稿中,肯定有那么一些好稿未被发现,有所谓“遗珠之憾”,但刊物存在“稿荒”,也是不争的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6-7-30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把诗歌理解为“内心的宗教”,其虔诚令人动容。前些日子,一位文学爱好者向我请教写作。我告诉他,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去写。如果有情怀,你所要表现的一草一木就不一样了。
我曾应《绿风》诗刊之约写过一篇创作谈《记得》,其中引用美国女作家梅•萨藤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看一朵花、一棵树,草地、白雪,一块石头、一片浮云,这时启迪性的事物便会发生。”在应《诗潮》之约的另一篇创作谈《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也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
写作就是寻找真理,发现真理,告知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6-7-30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我也会怀疑写作的意义。写又如何?不写又如何?是的,不写作,不影响什么。一位评论家在论及我的诗时引用过一句话:诗歌不能阻挡一辆坦克,甚至不能像演说家一样鼓动人们走向战场。我想,这不是绝对的。比如田间的街头诗,就鼓动过很多热血青年奔赴前线抗击侵略者。
诗歌有用还是无用?这个话题说起来就长了。但是,一件真正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那些说诗歌无用的人,是不自信的。严重的不自信。我始终相信,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诗歌自流传。所以好作品不会被遮蔽,好诗人也是不会被遮蔽的。
在古代,《诗》乃“六艺之首”,依次才是《书》《礼》《乐》《易》《春秋》,此六艺,又被称作“六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6-7-30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不久参加全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一位副刊编辑请我读他笔记本电脑上他写的散文。我告诉他,一定要把形容词从文章中“干掉”,多用名词和动词,要去“烟火气”,要返朴归真。
曾经,我也为自己“会用形容词”而沾沾自喜。现在则钟情于内敛、舒缓的叙述。说起来就这么简单,但我走了很多年才明白个中道理。一首诗,首先要是美文(鲜有形容词的美文),然后才是美诗,美文是“台阶”,美诗即“远方”。
美文是“通透”的,结结巴巴、扭扭捏捏就是不通透。有人说,好文章是世间的一脉山、一条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天然的(天生的)。如果还有一点刀凿斧痕,那就是不自然的。好作品要是鬼斧神工。“通透”即不需要解释。有人说,诗是不可译的。我要说,诗是用不着解释的。
真诗人均是“天才”,其所出作品,不仅仅是要无中生有,还要是世间之绝无仅有。
无中生有需要与众不同的发现。别人讲过的属于陈词滥调,只有未经别人道及的,才是发现,才可能从无到有,而且必须是真理,不会被任何质疑和辩驳所击倒。
我说的“天才”是加了引号的。在长诗《鸿雁,或雁南飞》中,我是这样说的:“所谓鸿鹄之志/本属天性。但我也会在湖畔起舞/就像一些人会说唱/一些人会耕种。所以我的尾巴较短”。说唱与耕种,既是社会分工,也有一个社会角色的问题,关键在于“会”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6-7-3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所谓实力派诗人,要看在什么情况下而言。我觉得,不断有好作品问世就是有实力的表现。反之,您见过鲜有好作品问世的“实力派诗人”吗?
写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劳动。诗歌有所谓的“派”,真正的好诗人是不屑于把诗坛搞得像一个江湖那样的。但是,诗人间正常的交往和相互欣赏是另一回事。
写诗要讲机缘巧合,读诗也要讲机缘巧合。
我这样说吧,读什么没有多少刻意,多是随缘。这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宿命的意味。是的,出作品和读作品都是这样,读得到的终将读到,读不到的可能永远也读不到。
在《大境界与小清新》一文中,我就说过:“我们在吸收营养的时候,要尽量地‘贪多’,在出作品的时候,又要尽量地‘贪少’。做学问要站得高,可以高到云端里去。同时,出作品又要把身段放得低,甚至可以低到尘埃里去。”
所以我要告诉您的是,没有什么样的诗会使我一直读下去,也没有什么样的诗我根本不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6-7-3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期待什么样的读者读我的诗,在《隔,不隔》一诗中,我是这样想的:

届时这些墨迹应该还清晰
五十年是微不足道的
五百年、五千年,抑或要更为久远
相隔的时光会尘封掉许多文字

当这些明白如话的小呢喃
在未来的某个夜晚,抵达你的案头
便如一缕清风的抵达
那时古往今来,想必是不隔的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您问我最满意自己的哪几首诗?一时间还真说不上来。总的来说,对于诗集《十九张机》,至少现在还是比较满意的。
写诗不一定就只是读诗,也可以读其他方面的书。前些日子,我就找了明人张岱的《夜航船》放在枕边,准备临睡前读一读。这是一部百科全书类著作,广采博收,非常丰富。又都是片断似的,颇适合于那种时断时续的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6-7-3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夜航船序》中,张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高谈阔论不好啊!有时候我就想,多少年多少年以后人家在书斋读到我们的诗,会不会让我们腾出一小块地儿,让人家伸伸脚?或者就那么一笑而过。
我曾经说过:“书生本色是诗人。”这句话怎么讲呢?我常常自许为读书人。只是在读书之余,又写了几本书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6-7-30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很长一段时间,我可能不写诗,但对于诗歌,从来就不曾离开。我在前面已经讲过,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说诗歌就是在说文学。那么,搞文学的人多了去了。我以为啊,一位成熟的作家(书生),无论写不写诗,他都是一位“诗人”,这是其“本色”所决定的。
一位成熟的作家,几乎就是“通才”。比如苏轼,不独诗词,还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东坡志林》,可以视作小说。再如鲁迅,也是散文、诗歌、小说兼修的,并且每一样都“拿得出手”。我常常说,别告诉我你只会写散文,不会写小说,或者说你只会写小说,不会写散文,更不会写诗。那我只能说,你的修为还不够。
我对一位学生说过:“只写诗的人呢,不去经历其他文体的淬炼,容易自我陶醉,觉得写诗很了不起。其实,我要说,小说是诗的,好的小说不是被称作史诗吗;散文也是诗的,偏偏有那么一些人,一篇散文都写不通,就敢写诗,也太不把诗歌当一回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6-7-3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我喜欢金石、书法,时不时也会将自己的诗用毛笔抄在宣纸上。在古人那里,可能是司空见惯的。在今天呢,用宣纸抄新诗的也有,但是可能不多。抄在宣纸上的新诗仍是新诗,宣纸只是一个载体。谁也不能说,新诗只能敲在电脑上,发在微信里啊!
有人说,现在发表诗歌,只消动一动指头就可以了。这话原是不假的。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看重在纸媒发表呢?究其原因,诗歌还是有“门槛”的。
在网络,写了就可以发表,文字可以随意一些。纸媒不一样,有专门的编辑、主任、主编,审定以后才可以发表,至少有那么三道关口要过。
同时,我们还应该肯定网络传播的优势,其覆盖面是纸媒难以企及的,也使我们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全国诗人的新作。我就经常浏览全国主要的诗歌网站,及时了解诗坛动向,并不时能够读到一些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7 02: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