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诗歌与终南山的特殊缘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0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与终南山的特殊缘分


     终南山称得上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发祥地。早在先秦诞生的《诗经》中已经不乏吟诵终南山的名篇。包括《秦风》里的《终南》诗题;《小雅·天保》以“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喻人事;《小雅·节南山》又以南山起兴,斥讽权贵。可以说在《诗经》时代,终南山已是周人们动于情而发于言、咏于歌的常用意象,因而它成为中国最富于诗味的名山之一。在它那里。造就了中国诗文化的根基。
  关中为周、秦、汉、唐四朝的京华所在地,无论怎样看,这个地方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地的文化水平自然要高于其它地方。终南山近邻帝都,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唐人林宽说它“标奇耸峻壮长安”,又说它“倚天生气色”,反映出终南山和帝京的关系。尤其是唐王朝,对终南山很重视。君臣以诗唱和,也不乏有终南山的内容。王湾有《奉使登终南山》之篇,储光羲、高适秋晴游曲江,也以“望终南山”为题相酬咏。甚至祖咏应考,诗题就是《终南望馀雪》。终南山的确成为人们常写的主题。
     文人们到京都应试,求功名,栖息游赏之中,接触终南山最多,对终南山也别有情感。李白望终南山,甚至说“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钱起归终南山别业,高兴地说“昔年莺出谷,今日凤归林”。杜甫在长安潦倒十三年,后离京另谋生计,却对终南山充满了离情,凄然而说:“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韩愈被谴之后,一回京便写《南山》诗长篇,气势恢宏,言辞奇峻。在长安,有些人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其首选的隐居之地就是终南山。
     像诗人王维就是这样。到终南山建立别业的官员、雅士很多。这些人大都有诗家手笔,吟咏之间,染翰之时,自然把诗文化与帝京文化、隐士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终南山文化的别致。这里必须引出的另一种文化现象——终南山佛教文化。终南山确是名僧栖居之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梵声时在深谷幽林中演荡。士人们在此受到佛教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像《心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刚经》,多能引起文士们的兴致。
     有些文人与僧人早有缘会,如王维的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即普济,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三十余年。王维、王缙兄弟,也因之 和大照禅师关系密切。文人和僧人交往也是常事。如岑参就常住终南山云际精舍访法澄上人。段成武、张希复、郑符等人,游遍长安诸寺,以联句为欢,其参与者亦有僧人。文士和僧人的交往,形成了文化上的交流。山中之僧人以其特有的哲思和文致,影响了诗人。
     这就形成了中国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艺术的超越。诗, 自有别才别趣。从美学意义上讲,他是用意象性的语言,要给人以审美直观, 让人在体悟中得到新的意味,要创造意境。他所表现的情、事、理,往往蕴藉于朦胧之中。正如清人叶燮所谓的“幽眇以为理,想象以为 事,惝恍以为情”。这样的审美奥妙,大和禅门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传心方式有相同之处。诗,不要逻辑而让人体悟逻辑,不要具体而让人感觉具体,不落死套,但求活法,这还与禅门机锋有所相同之处。诗人的艺术传达,和禅家的心灯相继有着妙契。终南山的佛教文化,起码在这些方面,影响了诗人;诗人,从禅师那里得到了灵性。
     盛唐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期间有为彪炳熠耀者,有王维。王维从小就聪明颖慧,博学多艺,他又工草隶,善画,通音乐,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史家以为这是他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新唐书·王维传》)这些艺术修养与王维的诗歌创作实践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对王维写作水平的提高及审美情趣的追求,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数量较多,成就甚高,苏轼《书摩诘(王维字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正是对王维诗作特色的中肯评价。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有的气象阔大,有的幽意不绝,有的静谧清新,有的朴素自然。这些诗技巧娴熟,有时大笔渲染,有时精心刻画,常把声、色、动、静、远、近、虚、实交杂映衬,使得诗的格调高雅,立意新奇,妙趣横生。他的山水田园诗寓情于景,以景见心,形成高远幽深的意境,显现出诗的神韵,使得山水皆通心态,林泉俱含人情,田园并隐者潇洒,松萝共高士风流。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有五言,也有六言七言;有绝句,也有律体古体,都形成脍炙人口的绝唱,充分表现了王维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生活的理解,最能表现出他个性风格和甚高的艺术水平。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当以王维的作品为其最高峰,王维毕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当之无愧的领头人。当然,王维山水派诗人创新的艺术境界,也要归功于终南山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没有终南山这一与当时帝都相去不远的名山,诗人们很难找到这一特殊的观照大自然与创作新诗篇的灵魂。没有终南山佛教以及诗人们与其间高僧的交往,汲取其哲思禅理的事情,诗人们对大自然的观照就难能那么快的创造空灵的意境,为中国山水诗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终南山给诗人以“江山之助”,终南山佛教给诗人以微妙之思。山川、丛林、逸士,共同造就了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这是中国诗歌与终南山及终南山佛教的特殊缘分。
     在陕西蓝田山下的辋川,有王维的别业。王维在此别墅下住了三十多年。他常与诗人裴迪寄情于其中,“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二人同咏辋川孟城坳等二十景,各成五言诗二十首。王维的二十首就被辑成《辋川集》。其艺术水平高而意境幽深,大都为王维诗中的上乘之作。所以元人方回说王维辋川诗“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玄,学者当自细参则得之。”除此二十首五言绝句,王维写辋川的诗还很多。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如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归辋川作》、《辋川闲居》,七律《辋川别业》、《积雨辋川庄作》,六言诗《田园乐七首》等等。中华书局版的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其集王维辋川诗作就有六十多首,所以从一定角度看,是辋川提升了诗人王维,是王维展示了佳境辋川。也所以让读过王维诗作的中外人士,从心里向往辋川。王维的诗作一直受到后人的重视和珍爱。人们比王维为“诗佛”,这与李白之被誉为“诗仙”杜甫之被誉为“诗圣”相提并论。西安蓝田的辋川谷和四川成都的浣花溪,都是中国诗史上难得的胜地,是诗人审美艺术活动的绝妙空间。成都对浣花溪和杜甫草堂都保护得极好,增添了那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辋川与之相比,就冷落的多了。人们通过唐诗,对辋川向往至极。参加首届王维诗学研讨会的海内外人士曾把去辋川参观当成一个重要的会议内容。谁知到了那里,满目萧然,除了四围山色中的一条小溪,完全不见王维诗中的景象。王维留下的那棵银杏树也被封锁在向阳公司的厂区,其临风摆动犹如在摇头叹息!到了第二届王维诗学研讨会召开,与会者再去辋川时,景象更惨,开山取石的火药已把其中一座山炸的突兀,煞是难看。加上谷中尘沙弥漫,显得溪水也不清澈。都是诗文化的胜地,成都浣花溪倒像是天地之骄子,而蓝田辋川却如荒野之弃儿!前几年,韩国研究王维的学者朴三洙教授来西安,我和他相约去辋川,谁知到了那里,还是除了一棵王维手植银杏树外,再无其遗存可见,叫人很不如意。记得我曾写诗叹此状况,一为七绝,题曰《与王维会重游辋川,见当日之湖已湮为平地,风景肃然故叹以为诗》:
     辋川旧地失明湖,游客诗情顿觉无。
     回看婆娑银杏树,风前摇首似嗟吁。
     二为七律,题曰《蓝田辋川故物多不复存,唯王维手植银杏树孑立迎风,因是问之》:
     岂恐诗家迹不存,方临辋川近山村?
     寂闲可是维摩性,疏朗莫非高士魂?
     蓝涧犹流鹭何往,杏梁无复霭焉屯?
     前贤雅事君知否,能与游人讲一言?
     我所自写这两首诗,不只是叹息,更寄希望于辋川的开发。辋川谷不仅是自然遗产,而且极富于诗文化内涵,尤可增添人文西安的含金量。更希望辋川能成为西安的一所诗文化基地,让传统的诗文化能借基地而有所传扬和开发,得到保护与建设。海内外学者曾在王维研讨会上几度呼吁开发辋川,笔者于此也希望开发辋川景区的意向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让辋川能像曲江一样地再现盛唐之景,增添诗文化景观的风采。最近,蓝田的赵新同志正在辋川筹建王维纪念馆,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我希望辋川这个地区能够得以开发,成为中国一个诗文化的圣地,与四川杜甫浣花溪相比美。不要让这一历史文化景区失落了!

(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3-1 08:29 | 只看该作者
终南山称得上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发祥地。

我国新诗要吸收古诗的营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2 15:1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