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哪个汉字可以代表中国?《纽约时报》:“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哪个汉字可以代表中国?《纽约时报》:“管”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冲



在汉字文化圈,这几年流行选“年度汉字”。2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也谈起了汉字,文章就“管”字有何内涵,聊了起来。作者埃里克·亚伯拉罕森认为,如果只给他一个字界定中国社会,非“管”字莫属。

作者认为,哪里需要行使权威,“管”字就在哪里出现。除基本意思“负责”,“管”字也出现在“管理”、“管辖”、“管制”和“管家”这些词中。如果要解决问题,第一句问的话便是“这归谁管?”

他写道:人们普遍将中国的权力运行误解为集权主义,但同中国官员交往的方式还是体现在“管”字上:家长式作风、道德说教和事必躬亲。除明显的政治含义外,“管”字还出现在日常对话中。你可以告诉一个好事者“别管闲事”,或者说句“我不管了”,以示事不关己。“管”字甚至从字面意思进一步引申为连词,在“不管”中使用。在“管”及其组成的词句中彰显着对无序社会一种淡淡的焦虑。“没有人管”暗含着不赞成甚至恐惧的意味。

讨论汉字,的确是件很时髦的事,数年前《纽约时报》的一个标题就用了汉字,当时引发各界议论。美国之音1月的一篇报道也关注过汉字,该报道认为,中国符号走红美国,但不是每个人都用得对。

文章说,中文字符,也就是所谓的“汉字”,现在颇为流行。它们成了服装、艺术品和文身上的时髦装饰。有个男孩或是他的父母以为男孩衣服上的字表示“武士”,照理说,他们希望出现在T恤上的字应该是“侍”,可实际上写成“痔”。还有个女孩,在背上文了“狂泻不止”——这肯定不是她所希望的内容。

对汉字,日本人也很重视。《日本新华侨报》6日刊文说,据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154万日本男女老少分别在全国180余个考场参加了“汉检”考试。参加人数之多,考试规模之大,即使日本国家高考即“中心考试”,也无法与其相比。

这么多人参加考试,原因很多,《日本新华侨报》分析认为,看一个日本人的文化教养,认识多少汉字是一个重要指标。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因认识汉字太少,让国民很生气。而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则因为在讲演中时常引用中国古典、成语,而被人赞赏。日本国民衡量“大人物”的水平,指标之一就是看他的汉字教养。在日本国会辩论中,那些大人物不但出口成章,而且常用四字成语。

汉字也影响了英语。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显示,自1994年以来,国际英语增加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专家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正对世界文化形成强烈补充。

回顾过去一年外媒的涉华报道,我们会发现,“中式英语”增多,甚至外媒在报道一些中国新闻时,创造了中国专属的英文词汇。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特意用了一个在英语中极不常见的词汇“领头龙”(leading dragon),来表述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而中国顾客超强的消费能力,让英国媒体基于“英镑”概念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Peking Pound),意为中国人所花的英镑。英国《每日邮报》称,“北京镑”所消费的大牌奢侈品,预计将会占整个奢侈品行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3-8 15:54 | 只看该作者
管。
老管。
总是管。
到哪都管。
什么都要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3-8 20:53 | 只看该作者
杨立 发表于 2012-3-8 15:54
管。
老管。
总是管。

挨饿的不管,要饭的不管,没房的不管,贪污的不管,腐败是不管——农民土地被强占(骗卖)的不管——一切该管的都不管——一切不该管的都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3:26 | 只看该作者
外国有不管部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3-9 22: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肖振中 于 2012-3-9 22:09 编辑

管字拆开来很有意思,上为竹,嘴尖皮厚腹中空,下为官,帽子大了压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7-8 10:21 | 只看该作者
王法 发表于 2012-3-8 20:53
挨饿的不管,要饭的不管,没房的不管,贪污的不管,腐败是不管——农民土地被强占(骗卖)的不管——一切 ...

管字歌,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2 17:0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