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8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去的历史——黄邦君《老屋》赏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邦君是象征高手,虽英年早逝,但因其诗歌上的成就,成就了他的不朽。艺术生命可以无限延长自然生命,这是艺术的神奇力量。虽然屈原离世两千多年,但提到诗歌,不能不提到屈原。木心先生曾称屈原是中国文学之塔的塔尖,只要塔不倒,他永远耸立在中国文学之颠。
  黄邦君创作诗歌并不早,不像那些少年成名的诗人,十一二岁就闻名全国了;时间也并长,从1969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20年时间;作品也并不是很多,诗集三部,评论集一部,与人合著专论四部,另外编选诗集五部,所有这些与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师来比,简直不值一提。然而艺术成就的高低,并不能以字数的多少论长短,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但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震古铄今。
  正如张无为教授所评:黄邦君的诗注重运用象征、通感和意象技巧等多种表现手法,虚实处理恰当,意象奇特准确,富于诗的力度和诗韵内涵,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色和艺术感染力。他的代表诗作《老屋》,取象腐朽、颓废、破落的老屋,来重审、解读、批判中国历史,读罢让人警醒。当年,鲁迅曾将中国现状喻为一座铁屋,说那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这个比喻极为恰当,被作为黑暗旧中国的写照。黄邦君估计也是受此启示,在审阅中国历史时,拟就了“老屋”意象。这个意象虽没有鲁迅笔下的“铁屋”扎眼刺目,但它的视角更为独特,视野更为广阔,从历史深处一直掘到现实深处,力度和厚度,比“铁屋”强出许多。
  《老屋》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至少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老屋》是老去的历史。
  历史,我们所能看到的自然是官修的正史。中国二十五史,皇皇巨哉。然而,对于这等装订精美,高如层楼的历史,真实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还是鲁迅先生一针见血: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杨光祖教授评论鲁迅“看得最深,走得最远”,确实如此。黄邦君却用最巧妙的喻象,将这一真相披露世人面前。“老屋在一条巷子里死了许多年/每个鼠洞都是一个袖珍博物馆”。一“死”字,真刺要害,仿佛将二十五史一推而倒,大呼:不要再扯历史悠久的幔布了,幔布下掩盖的全是陈腐僵尸,还有欺诈。要看真相,必须撕掉幔布,翻开僵尸,用铁钎捅开墙角的鼠洞。这个“鼠洞”运用得实在妙,妙就妙在揭出了历史的真相——“袖珍博物馆”。嚯,原来历史是这样,都是鼠辈们偷盗的勾当。大盗窃国,小盗窃民,全是一群大大小小的盗贼而已。庄子云: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就是历史。而对于教科书式的历史,我们如何去读呢?黄邦君写到:一些被咬烂的姓名/而今都上了历史教科书/只是不少地方需要补正/大约都是鼠齿留下的空白。历史教科书上的姓名,与其说是名人录,勿宁说是人名录,你只将其作为一个符号视之,千万别当真。他们要么是鼠辈的合谋者,要么是被鼠辈们啃噬过的残片,一切真相都葬送鼠腹。历史的真相在哪?“鼠齿留下的空白”,这空白处,才可还原真相,然而空白与历史已经老去。所以,我们只能在老屋里继续寻找。自然转入第二节。
  “屋基蛇已蜕化几次/每一件蛇皮/都被古鉴赏家拍卖成龙袍”。这是历代帝王的活写照。中国皇帝,自称真龙天子,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万民。真是盗世欺名,恬不知耻。龙,本来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历代皇帝却将自己幻化成龙,让百姓崇拜,最不要脸者,莫过于此。我们对这样已经魔化的皇帝,不是去扒其皮、抽其筋、扬其灰,而是将委弃在屋基尘埃中的蛇蜕,当作稀世珍宝,用金钱疯狂为其增值。这里要说明的是,蛇有小龙之称,屋基之蛇自然象征帝王,这是通变。说到这里,要对中国人的收藏、鉴宝之热发发牢骚。当今中国,收藏之热,热过任何朝代。在收藏中,有条定则,民品不如官品,官品不及御品,即使是只皇帝老儿用过的夜壶,也是价值连城,弄一个,几十辈子人都吃不完,花不完。这就是中国国情,这就是中国人的雅兴。昔有温饱思淫欲之说,我看,今有淫满思收藏之癖。这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更不是文明进步的产物,而全是腐败的产物。如果没有暴发户的一掷千金,如果没有官员的贪污腐化,那些烂古董,能值那么多钱吗?“都被古鉴赏家拍卖成龙袍”,什么是讽刺?这就是。由此我们想到诗的力量。有人说,诗嘛,吟风雪,赏花月,靡然无力。我说,那是次次品,真正的好诗,如投枪,似炸弹,惊心动魄。不信,请看下句:蛛网编织着太阳辐射的图案。这句骂尽了文相幕僚。有个谜:军中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摆下八卦阵,但捉飞来将。谜底是蜘蛛。黄邦君将谜底谜面倒置,用蜘蛛来比喻那些围绕帝王的内相幕僚,他们的千秋功业无非是为虎作伥,鱼肉百姓而已。再看下几句:一杆生锈的铜烟枪/抵抗过一八四○年/有蛤蟆的哈欠/接应断续的枪声。精彩,实在是精彩,然而,读罢让人痛泪如雨。短短四句,写尽了中国近代屈辱史。没有比这再精练、简约、深刻的了。鸦片战争,表面看是东方与西方的较量、封建与资本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文明的较量、两种体制的较量。事实证明,正如老屋一样,在强劲的暴风骤雨下,已被打击得破败不堪。在评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时,我们的专家教授将矛头一致指向资本主义,而很少分析自家老屋的历史与现状。已经老朽、全部腐朽的老屋,能经风雨乎?更有一群即将冬眠的蛤蟆,还梦想着吃最后一口天鹅肉,作为来春吹牛的资本。老屋危矣。
  如果这老屋在风雨中夷为平地,我们重新建设,即便不够高大雄伟,不够富丽堂皇,哪怕是一间小茅屋,也是全新的家。可惜,这老屋的根基也太深太固,虽然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但依然还在硬撑着。
  诗的第三节,由历史转入思想和文化。“老屋实在太老/大厅中残缺着的一块石碑/是镶着的唯一一颗/门牙/然而就这一颗门牙/死咬住不肯搬迁”。有位哲人说过,文化是杯子,思想是茶叶。文化和思想结合在一起,决定历史的走向。黄邦君向历史深处走去,最后探到思想和文化这两个本源,二源合一,却是一块残缺的石碑。树碑立传,光宗耀祖,这是中国人的终极人生目标。将石碑喻为门牙,取其形,其意实为门面,或面子。面子,是中国人最最看重的东西,这个病根全由儒家造出,他们极力推行那套封建礼教,无非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后来儒家叛徒迭出,多数成了封建帮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奋起铁锤,砸了孔家老店。他们举起的是科学与民主的红旗,砍倒的是愚昧与专制的黑旗。虽然文化上有了大的改观,但思想究竟没有大的更新,时人将其归为封建余毒。这正如紫砂茶杯换成了搪瓷缸子,而茶叶依旧。思想的启蒙,全凭教育,但中国教育最为失败。虽说被铜臭包裹的学校不可能有清新的空气,但我们在饮食方面可以丰富多彩一点,不要老是吃进口的方便面,更不要吃从历史库房翻出的压缩干粮。历史库房的压缩干粮是古人备荒用的,只是应急充饥,毫无营养可言,兼之已被鼠辈践蹋一番,卫生无法保证,说不定还带有鼠疫呢。
  我从不赞成阶级之说,阶级学说是暴力革命的产物,它只适合革命时期。我也不赞成阶层的划分方法,这种方法将人划成三流九等,犹如牲畜品种之优劣,封建余毒尤甚。中国向来就无民主和科学,只是借了西方的一些词素,糊弄百姓耳。社会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生存自有其道。“有雨水不断渗透下来/一片片苔藓/开始酝酿公开的哗变”。这里的雨水是外力,或是新生力。“渗透下来”比“渗透进来”更具渗透性,它不但有自上而下的力量,且有自外至内的力量。这股力量一旦进入屋内,就会滋生“一片片苔藓”,酝酿一场公开的哗变。老屋梁断门倾,基毁墙塌。自此,我们可以远离腐气和浊气,建设一个全新的屋子,敞开心肺呼吸新鲜的空气了。
  黄邦君的《老屋》犹如一部袖珍阅读机,让我们读到了历史的真相,也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人虽已去,诗却长存。黄先生安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5-23 10:0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安!{:soso_e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1:11 | 只看该作者
筷子 发表于 2013-5-23 10:09
欣赏。问安!


谢谢筷子。一己之见,多多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5-23 11:38 | 只看该作者
开阔的视野,悦读诗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5-23 16:17 | 只看该作者
旁征博引,结合好!
欣赏:)学习:){: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5-23 16:18 | 只看该作者
黄邦君的代表诗作《老屋》,取象腐朽、颓废、破落的老屋,来重审、解读、批判中国历史,读罢让人警醒。{:soso_e1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6:58 | 只看该作者
西沈 发表于 2013-5-23 11:38
开阔的视野,悦读诗评

谢谢沈兄来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6:59 | 只看该作者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3-5-23 16:17
旁征博引,结合好!
欣赏:)学习:)

哈哈,臆测,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5-23 17:1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1:}解读到位了!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8:22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3-5-23 17:14
解读到位了!精彩!

谢谢鹤兄来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6 13: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