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微博编辑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流派网微博每日荐读:2014(4月份)每日有更新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22:12 | 只看该作者
4月22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亿华的诗歌 三首

《挖掉眼珠是天大的罪孽》

为什么要把眼珠挖掉
只留下一个框放在那里
为什么要向本身是红的心脏
灌柏油,虽然一切一切的历史都会很久远
可是火车行进在铁轨,它会一会儿就是一片山
一会儿就是一片田野的,所有的风景火车都会更换
它每一次返航,每一次返航之后的重新出发

每一片景致都不会是原先的尺寸
不要以为霸道是对的。奥巴马不会太远都会被更换
我相信奥巴马在被更换之前,是懂得怎样把眼睛做好的
这些轮不到由我来举例子去说明
那么尽快把两枚眼珠镶回去,把心脏的柏油用高压水枪去冲洗
按端正的想法把眼睛和心脏做好,不管诗歌有没有历史
我们至少不应该等到诗歌的火车轧过之后
看见满铁轨,都是因为挖掉眼珠而形成的罪过
                                                                     

《电脑的发动机》

黄昏几乎失去了意义
半夜几乎失去了意义
早上一醒来,我被放在油锅里
一头是厌恶,一头是等待
厌恶的一头是爱情的糟粕
等待的一头是生命的血肉

我被放在油锅里,厌恶的挥之不去
等待的往往是关机,油锅里的油叽咕咕地响
像杜鹃的焚烧,让满天空的晨曦几乎失去了意义
只有放在油锅里煎,并且在油锅里
我默默地祈祷,油锅,煎吧
我相信心身熬成铜皮铁骨,总会有一个时辰

《心身的铜皮铁骨》

在诸多的街边
我看过炭火熏鸭
炭火窜跳火苗,鸭在炭火上边
支架在铁丝上翻滚
翻滚了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
不需要下锅的鸭子渐渐地香酥
让人垂涎三尺,我不需要用铁丝支架
夏天向鸣蝉靠近,不管想去往哪里
我会自行坐上摩托车绕地球翻滚

烤我的炭火,是白炽的日头
翻滚一年又一年,我没有被烤熟
味道是锅巴味,我蛇皮一样开裂的时候
就自行在霜水里淬火,一直到今天
终于练就了一个信念,就这样一如既往的翻滚下去
不管日头有多么毒辣,只戴一只头盔
我坚信心身的铜皮铁骨
一定可以在绕着地球对所谓爱情的追述中
鸭子被熏熟一样地到达火候

http://www.zgsglp.com/thread-241956-1-1.html

#流派评论#

《诗歌选择了东荡子》文/大藏     
  
  “在这种黑暗和剥夺的时代,诗人的职责在于帮助我们寻找另一真正世界的光明可能性。这正是现代诗人何为。”(见海德格尔《诗语言思》P6,彭富春译)什么样的人是诗人,什么样的诗歌才称得上真正的诗歌?这个问题,只有在接触了东荡子及其诗歌,他离世后又持续深入地阅读其文本后,我才有了越来越清晰的回答。
  整个青年时代,东荡子都颠沛奔波在谋生的路上,他当兵、教书、经商、做记者……干过十数种短暂职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正是这种如西西弗神话般徒劳的迁徙,他才在父亲终于质问他“到底想干什么”时,脱口而出“我想做诗人”。这样的坚定干脆的回答,源于他深切痛感个体生命的虚无与黑暗,从而转向形而上的价值思索。
  诗人在被时代和生存不断边缘化、内向化的过程中将不断地自我发现,对诗歌本质的深化认识应该也是如此。而东荡子认为,对诗歌的认识便是对人自身的认识,诗歌是到目前为止“更为强力、和平地解放肉体寄托精神的方式”,诗歌是人的理想,“它作为人已依赖的一种精神形式,一直帮助着我们对美和智慧的向往和追求,并帮助我们企图实现灵与肉的自由和愉悦的完美结合。”生性豪爽乐观的东荡子,显然淡化了生存环境与命运的蹇劣强加给生命个体的黑暗和无能为力,而注重从理想观念形态出发来认识诗人,承担传统伦理美学价值上的诗歌属性,所以他说“诗歌的最高境界也仍然是人的最高境界”,诗歌是一个动词。
  如果说东荡子是基于“外部”概念层面来定义和认识诗人和诗歌本质,那么他还从“内部”的生命与精神个体本身的成长角度,对诗人使命和诗歌价值进行消解继而突围,最终实现了其人类诗学体系的乌托邦建构。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时代和生存带给东荡子的深刻烙印或伤痕——这些在以东荡子、世宾、黄礼孩等为首的“完整性写作”群体眼里的“黑暗”,在东荡子的那里,归划为诗人个体对强势外界的认知弱化与诗人品格、气质、胸怀等的欠缺,他认为“消除黑暗是诗人的天职”,要实现诗歌与人的自然结合,“要想获得光明而独立的品质,必须先消除自身的黑暗”,为此他特别提倡自身的修炼与教育。
     在一个诗意被掠夺、人类不断走向堕落的今天,东荡子无疑具有一种极其罕见而高贵的理想主义情怀,他的诗歌理想与诗学理念,已远远超出了一般诗写者对诗歌和诗人本质的简单探寻。他对“诗人”的认识和要求很多时候是基于广义的“人”而提出来的,因而在诗歌写作中很自然地推及到了他对人类的自由、尊重、爱、良心与品格等终极人文目标的建构。这种高迈的价值和理想,在他有限华年的诗歌写作中始终矢志不渝地坚守着。正如诗评家龙扬志所说,“东荡子的诗歌创作能唤醒我们关注主体尊严和思想独立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正是这种基于对诗人与诗歌本质的探索之上深广的终极关怀情怀,使他的诗歌在同时代诗坛中散发出异常高迈、超拔与光明的超验性,一种自然浑成的神圣格调,因此诗评家洪治刚才说,“这种‘真正的光明’不是一种廉价的道德吁求,而是他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和守护。它蕴含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东荡子在他的诗歌中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大写的“人”,因此东荡子独特的诗歌经验与诗性气象,也就具有了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这个时代隐藏存在因而遮蔽存在”,不仅仅遮蔽万物的真相,也遮蔽发现真相的诗歌与诗人。正如《诗选刊》的授奖词所说,东荡子“是一位应该更多被诗歌界关注的诗人”,已有对他的评介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诗性萎靡的时代,东荡子身上具有氢弹般集聚的生命诗性能量,而“他的诗歌语言是从这个世界的高处辐射出来的”(见第八届“诗歌与人诗人奖”授奖词)。我们有理由说,东荡子就是这个贫乏时代和诗歌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人,就像布罗茨基的《黑马》所写的,“它在我们中间寻找旗手”,诗歌选择了东荡子,而不是他选择了诗歌。这是一个“世界之夜”与诗歌、诗人之间的相遇,其中蕴含着东荡子对诗人(乃至于人本身)和诗歌本质的深刻而卓绝的理解。

2014.4.18

发表于 2014-4-22 00:11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4121-1-1.html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1:11 | 只看该作者
4月23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把我流泪的左眼,与眺望的右眼分开》文/龙的妹妹

1
掐断夕阳的尾巴,把白昼的黑和黑夜的白彻底分开
把太极图中首尾相衔的白鱼和黑鱼分开
把雄性的精子和雌性的卵子分开

2
把青涩莽撞的青春与开始熟烂的中年分开
把两个背影之间无限拉长的初恋的丝帛拦腰剪断
抽刀断水,把去年的霜枝与明年的春芽一刀两断

3
把我的头颅,交给左边那只破坏的手和右边那只重建的手
把我的心,同时交给黑夜里的建筑师和白日里的收割者

4
我大脑的褶皱里有多少美丽的风景黑下去又在悼词中重生?
那颗燃烧了几十亿年的老太阳,那轮清凉了多少世纪的老月亮
那些不断崛起的年轻风暴,那些风中不断坍塌的一串串伟大的名字
那些灵魂里无法剔除的哭声和笑声交织成网络中的你和我

5
你和我,何处建设流浪的诗魂新的栖身之墓地?
何处找寻那支画笔,结构新的黄河笔势?
如何邀请丹青高手,画出并区分钱塘江潮未来的形、意、神?

6
当我被一只巨手从发根劈开,无形的疼痛从天穹直灌地心
我不断地向左和向右让出空间、不断地让出生命的座席
它们奔突而出,抢占立针之地并越过地球的头顶
逃向一个人无限遥远的前后两端

7
我赞美过一只怀孕的蝴蝶,如今她的孩子都已告别
我挂念一只失去翅膀的蟋蟀,他的孙子正用遗传的好嗓子求偶

8
很难从那些细小的身影中,取出自己的影子
那些古老的名词,在我的皮肤下隐藏已久
它们根须茂盛,难以狠命一刀剖成横切面供天地阅读
而大地无言,也未见天空长出我期待无数世纪的那双眼睛

9
无法沿着自己的曲线分割边界、切割出完整的“我”
那些我爱的和不爱我的动物、植物和事物,昼夜涉过我血管的河流
那些太阳的羽毛或老鼠的基因组,都与人类有关、与我有关
万物以肉体的腥甜味诱惑我、压迫我并无限地分娩我
在孤独的梦中,一次又一次我呕出寂静的空间又被瞬间充满
当我回归到一粒尘埃,世界仍以影子的重量,重叠于我

10
如果你逃逸,我每夜都会站在身体的裂口里
站在宇宙的中心,向着无限的虚空
追杀你四散逃逸的粒子,和星云

发表于 2014-4-17 14:44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2683-1-1.html

#流派评论#
直白诗意的诗学传承

——90后诗歌印象(二)

韩庆成


  本文要告诉90后作者两点:一、直白不是从胡适和新诗开始的,当然更不是从口语诗开始的;二、直白的诗意不是低级的诗歌美学,从古典诗歌的实践来看,它曾是诗歌美学的最高状态。
  今天,我们已无法准确了解第一首诗歌是怎样产生的,但从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诞生,以及“风雅颂赋比兴”的“风”(民间诗歌)和“赋”(直接叙述)分别排在类别和技巧的第一位可以看出,第一首诗歌,应该是民间的直白的创作。经过乐官加工改造的《诗经》中,也留有“直白”的蛛丝马迹,如《国风》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都是不加注释就能看明白的。诗歌教育家顾随在指出《诗经》整体上的语言障碍“‘三百篇’好,而苦于文字障,先须打破文字障,才能了解其诗之美”的同时,也发现了“直白”的部分,他说:“(《东山》)第三章‘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字形上笔画少,语言上句子白话,而读后在人心里盘桓不已,这是真正白话,真写得好。”(《顾随诗词讲记》)
  到了《楚辞》,因为屈原的官员(非民间)身份,与当今的“知识分子写作”类似,走的是与直白不同的路线。
  这个情况在汉乐府时得到扭转。乐府诗也是采自民间,其直白的情况比《诗经》有了进步,除了直白的句子更多外,还出现了直白的整诗,如《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诗歌,在直白上比《诗经》、《乐府》走得更远。以达到中国诗歌最高峰的唐诗为例,其代表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王维等,作品大都因直白而脍炙人口。这些古典诗歌不仅语言是直白的,意蕴也是容易理解的,它们写身边事,抒即时情,恰当运用比兴,可以说,直白的诗意,是唐诗及之后宋词的主流。这是唐诗宋词传诵至今、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以李白为例,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已几近自由诗。正如顾随评论杜甫名句“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时说的:“字字如生铁铸成,而用字无生字。句法亦然,小学生皆可懂”。“无生字”,即无生僻的字、生硬的字,是决定一首诗直白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高中毕业那会儿,喜欢宋词胜过唐诗,苏辛、李煜、李清照、晏殊、柳永、蒋竹山等人的词,大多可以背诵。其中,李煜与蒋竹山的词,因都蕴含亡国之恨,故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李煜的词常被人引用,我就拿两首竹山词与当代名诗做个比较,看看其中的传承。
竹,对一个亡国已二十年始终隐居不仕的词人来说,喻示的是气节。蒋竹山写竹,有三句写到极致:“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当代诗人曲有源,在特殊的年代因言获罪,后来写过一首《北方无竹》(曲是北方人):“北方不该无竹/无竹/月亮挂在哪儿/都不合适/无竹/风的来访也变得简短/有点敷衍了事/无竹/那把藤椅/就显得尴尬/紫砂壶时时刻刻/都在愁闷  无竹/月下举杯相邀/杯口都不知说些什么/真不知竹子/因何如此伤感/由实心变成空心/宁肯让板桥先生植于/无土的宣纸上/也不来北方/让北方无梅就够狠的了/不该再无竹/无竹/只能让北方的雅士/守着竹做的笔筒/(那是她的艳骨啊)/了此一生”。都是写“无竹”,都是在“借竹为名”,曲有源的二十七句,是对蒋竹山的三句做的酣畅淋漓的演绎。
  再拿蒋竹山的代表作《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与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出:两首作品都有一个抓手,蒋竹山抓的是意象——“雨”,余光中抓的是情绪——“愁”,“雨”和“愁”,自古就有密切的联系;两首作品都是从少年写起,然后中年,最后老年,诗意随时间层层递进,一声紧似一声,声声都有亡国之恨、裂国之痛。本文开头说直白的诗意是诗歌美学的最高状态,即可由此两组对比之诗,予以佐证。

  应当指出,到目前为止,在我读过的数百位90后诗人的几千首诗歌中,还没有发现达致这一诗学高度的作品。但有几位已经非常接近,他们还得克服各自的障碍,假以时日,或可取得最后突破。就本期推荐的作者来说,余幼幼要节约语言(最近的诗似乎越写越长),阿煜要提炼诗意(不少诗显得诗意不足),夕染要注重直白(虽然模糊的诗意和倒错的语言并非缺点),山月比较均衡,他的主要问题其他三位也有,这就是人生阅历的欠缺还不能赋予诗作以厚重的历史感和饱经沧桑后的深度。
  好在90后们都很年轻,拥有可以挥霍的时间,让我们给以期待,期待他们在挥霍中集聚起爆发的力量。

      2014.3.29

(《山东文学·下半月》专稿)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4101-1-1.html
#以诗为证#166【 温经天《时代谱》/20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3ff4e0101j6ux.html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21:29 | 只看该作者
4月24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西沈 诗歌三首

贫穷的人

被踢开,一个不祥的人
像一粒委屈的石子
被迫从一个地方放逐到
另一个地方
警惕和厌弃的目光
让他无法落脚
逃离之后,还是逃
只要他,还是贫穷的
还有愿望

2014.4.20 晚

雷阵雨

一粒惊雷
击碎了春天
锋利的碎片
落了一地
一片弯曲的墙
一片倾斜的楼房
一片葱茏的树木
一片蓝灰的天空
一片车轮滚滚
一片人影憧憧

2014.4.18 午

诗人的阴毛

轩辕轼轲写下阴毛与阴毛是不能
混淆的之后
他的一根阴毛
在站着撒尿的时候
沿着尿线落进了尿池
他想到写诗
要写进一星半点众生的隐私
他揣摩着诗句里的
五六根阴毛
脸上露出坏笑
他觉得它们,很酷,很过瘾
卷曲着,戳中了靶心

2014.4.23 晨

发表于 2014-4-23 21:10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4766-1-1.html

#流派评论#
不能转述的隐喻,或抒情

北残


        清人施补华《岘傭说诗》曾谓:“诗犹文也,忌直贵曲。”虽然表明中国古人在作诗时不宜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但无疑也告诉了我们作诗的确有“曲”、“直”二法。我向来认为作诗的方式应该多元,好诗的种类亦应该多元。就表达方式而言,一般认为诗应是言志、抒情的,但中外诗歌史上,叙事诗、说理诗亦不乏佳篇;就风格而言,中国诗人多喜含蓄、朦胧、幽微之作;然而直白的、明快的好诗也数不胜数。在我看来,好诗的标准,首先应该集中在构思和立意上;其次,才是技法和语言。
        就以前读到的阿翔、温经天、田晓隐、辚啸四个人的诗歌而言,阿翔、温经天、田晓隐的诗歌是以含蓄、幽隐为主的,他们的诗歌“重曲”、“尚意”,诗中充斥着不能转述的“隐喻”修辞;辚啸的诗歌似以抒情为主,多表现个人情怀,但也有隐秘一些的。就现在所读的16首诗歌而言,阿翔的《剧场》二首和《春日赠人诗》多隐喻;温经天的《老梧桐》、《冬日书》亦如此;辚啸的《那个人》和《大雪》稍隐秘。其余的9首,我倾向于将它们定位成“归趣可求”的抒情之作。当然,隐喻式的诗歌也并非不是抒情,如此划分只是就作者诗歌“意指”的“显隐”而言,以便于展开论说,脱离无关的文字纠缠。


1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的意义与功能主要呈现在隐喻和神话中,并且在人类的头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和神话式的思维这样的活动,这种思维是借助隐喻的手段,借助诗歌叙述与描写的手段来完成的。在当时,甚至还有人认为,转喻和隐喻是诗歌的两类主要结构,即在一个单一的语言表达的世界里由相近的事物的运动引起联想的诗,和把多元世界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因而引起联想的诗。而相比较而言,后者(即隐喻)的结构是更难捉磨的。
        在阿翔和温经天的诗歌中,虽然不能深入分析这样复杂的结构,但是其隐约所传达出来的却正是如此。他们给阅读者和阐释者制造了不小的难题。然而也正是因为这“重重险阻”,使得批评者更有事可做。他们反而可以在这些委婉幽深的文本中驰骋推理、想象和猜测了。阿翔的《剧场,黄皮书诗》是从“推断一本书的泛黄的年代”开篇的,而诗的重点不在“黄皮书”本身,而在于其中“不断膨胀”的隐喻,或者由其延伸出来的对阅读的“转叙”。诗人谓,对这“膨胀,我无言以对”,其实在看似无奈中也还是“以言对”了的。这答案便是“重温根源,无效的叙述方向/或者,其中一个回到暗处”。而且诗人不仅“以言对”了,还对得有深度。有对“滔滔不绝的谎言和对自己的篡改”的“耻辱感”,有对“废墟感”的“厌烦”,有对“表明身份”的“骨骼的回缩”。然而,这样“对”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获得果然是苦涩”。于是在结尾处,诗人不得不“回到现在”,从“有言以对”的藩篱中跳跃出来,因为诗人是意识到了“说出即沉默”的诗语言悖论的。所以诗人说“我身居幕后不能转喻这一琐碎的叙事”。这样,一段关于诗语言的“说出——沉默”的悖论演绎便结束了。《剧场,幼稚诗》表面上写的是“幼稚”,其实正因为写“幼稚”,而且写得深入,反而显现出诗人有较清醒的“理性”。在诗中,“幼稚”一词出现两次。第一次,诗人“饮酒过量,言论完全不出意外”,可能因为“扯到了躲迷藏游戏”,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哦,幼稚”这样的话。第二次是诗人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你看见草木/枯烂了么?正如我是多么幼稚,没有结实的未来。”这两次“幼稚”的出现,都表明诗人是清醒的。诗的结尾,也许寓意很深,“不人道的事宜教育你时刻清醒”,是作者对社会的深彻体验;“暂且卷入戏剧的白泡沫,写诗是自我治疗”是对“幼稚”的克制,是解决的途径,这还不够清醒吗?而“你只能假装相信时间,我假装不必铭记”,两个“假装”,看似无奈,而实际上却是真无奈的。《春日赠人诗》有别于历代赠人之作,它抛开“为赠而赠”的藩篱,直写内心情怀。在这“富于谛听吟诵的春日”,诗人“心里隐藏隐喻”,这首诗中的“隐喻”也不少。比如谈及“平衡术”的问题,谈及“自由”和“对爱情怀疑”的问题,谈及“遭遇奇迹”的问题,最后作总的收束:“春日无法遏制折磨,引力偏离重重喘粗气,/不屑于风马牛不相及的背景身份。”因此,我的结论是:这首诗中的“赠诗”成份是相当微弱的,或许诗人亦正是借“赠”来作另外意义上的宣示。
        温经天的《老梧桐》也是个隐喻。在诗中,“梧桐”不曾出现一次。诗人所向往的,也许正是诗人“用笨拙的手指”所登上的“树叶深处的星辰”以及“速度忽快忽慢,敲打着头颅/与浅层的愚昧”的“蓝色的涌动和呼吸”。而所谴责的也许正是“那道光抛亮”的“阴霾的城市”。诗的结尾回归开篇之“伏脉”,“建筑的斗室里,还有多少衰老的心/在蓄谋大好河山,枕着风声大醉。”而诗人自己仿佛正是如此的。他的《冬日书》也容纳了不小的信息量。有对“缺乏水源”的控诉,有对“词语过分”、“修辞过渡”的谴责,有对“墓穴”、“雾霾”的“回旋”,有对“妥协忍耐”的无奈,有对“暗黑之雪”的“转述”,有对“心窝飘零”的不甘。“我们的时代阀门巨大,/春水禁闭渴望波澜,令我想念你腰肢。”这无形中的对比如此巨大。是的,也只有“美到窒息方能安度这时代。”可“美到窒息”的时候,我们已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呢?
        辚啸的《那个人》、《大雪》二首,与阿翔、温经天的诗歌相比,体制短小,然亦稍隐晦。《那个人》这一首中的“那个人”显然不是特指。诗中给予的能指就不止一个,比如“倩影”,比如“魅”,比如“孤”,但“所指”又含蓄朦胧。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一撇轻,一拉就要重。反之。”这诗之结尾的写法,似乎是与艺术中的“书法”相通的。但艺术最终都指向了人生。《大雪》这首小诗,共四行,其核心当在末一句中。“夜是昼的岸,参商不相见”,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诗的核心亦不在此。诗的跳跃性很大,根柢只在“那白,洗净了一生记忆。”至于前文如许多的文字,或许正是起着“把多元世界结合起来加以比较”才能将诗的“根柢”来进行感知的作用吧。
宋人陈騤《文则》曾谓作文的“取喻之法”有十,其二即为“隐喻”,他解释“隐喻”为:“其文虽晦,义则可寻。”然而刘勰却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以复意为工。”也就是“隐”作为诗歌言外的重要意义,它应该以至少有两重意思为上乘,并且讲求“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可见诗歌中的“隐喻”虽然“义则可寻”,然而还是不能完全转述的。笔者虽在上文尽力驰骋推想,却可能与作者的“意指”已相谬千里。

2

        俄国的别林斯基曾强调“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SPAN>爱德华·古别儿诗集>》)郭沫若也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论诗三札》)尽管说的有些绝对,但至少证明了“抒情”乃诗歌的重要功能之一。相比而言,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所主张的“诗歌应是个人情感的兴之所至的发泄”的观点,则相对温和而客观。
        阿翔的《夜游诗》虽然在体制上与《剧场》二首,尤其《春日赠人诗》近似,但是由于其语言相对浅显了许多,亦且似更“有章可循”,故而我将其定位为较舒畅的抒情之作。就题目及小序而言,此诗似可看作历代以来诗歌中的“纪游诗”,但结撰的方式却迥异前人。就其内容而言,与其说诗人是借助“纪游”散文的方式来作诗,毋宁看作是诗人借助诗的形式来写舒畅的“散文”,又或者可以看作是传统的“以文为诗”。诗作记叙作者“壬辰年与孙文波、张尔夜游梅县西阳山庄”的旧事,但却并非叙事之作,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因夜游而有所“悟”的自我流露。一读你就会发现,这“夜游”的诗行中,诗人的思理感悟此起彼伏。诗人对“夜游”所抱的态度是“要想走多远就走多远,没有目的”,然而在对诗歌的书写上,却有着十分清醒的理性,从“沿石阶而上”,到“拐弯处”,再到“登临山顶”,诗人的“悟”似乎也是由浅入深、峰回路转和一层更进一层的。亦且,这诗中的思理和领悟是细腻的,并且因洞察得“幽微曲折”而至于深邃。像其中更抒情的句子“哦,湖水静默无声,荒草首尾不得相顾,/我指着远处的房屋,多么有限的养生,多么荒谬的劳动。”居然写得是那样优美。现将此诗的大部摘录如下,读者不妨细细体味:

                那些漆黑的树木仿佛牵制了道路,只容忍迷途,
                要想辨认阴影有多么难,几无进化,以至于趋同。
                理解了阴影,我们才能暗藏晦涩,象征被迟缓地隐去,
                常常不自觉忽视另一面的腐朽,那就谦让出
               人之常情吧,这与宽阔的视野并不矛盾。
               拐弯处的他乡,戒掉雨滴,可以肆意猜测,
               并且卷不释手地爱上明亮的暗夜,甚至曲折,
               我越来越少想起供述,缄口不言孤独的宝座。
               只是片刻,登临山顶,仿佛接近云层稀薄的上空——
               哦,湖水静默无声,荒草首尾不得相顾,
               我指着远处的房屋,多么有限的养生,多么荒谬的劳动。
               有时黑暗从那里来,在时间中不真实的风声掩盖了
               旧事,作为还原的逻辑,也使我越来越灰心;
               有时明亮的事物不在于欲望,一切并不能说明
               可以放弃的,如果耳朵真的不属于我,
               我又如何将自己安顿……唯一可能的,是万物
               集中于我一身。快活不是难题,陈述赞美
               和仪式是不必要,凭借那些石头的技艺,
               那些词语就会沿着语气和呼吸,找回我们的内心,
               就像“一首诗引出另一首诗”,息息相关。

       相比阿翔的思理式抒情,温经天的《初雪记》则是一种温情记忆。对于诗人而言,“初雪属于我的特别季节”,“世间不能派发的泪光和银两/要寄回到梦里草原”。这样的诗句,无疑凝聚和渗透着隐隐的乡愁和缅怀情结。此诗共三节,首节是点题的,末节是重申点题的,诗的内核亦在末节上。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我愿意选择诗中两次出现的“兑现”一词。它与那“裹着厚围巾呵着白毛空气的/我的母亲”有关,也与那“晶莹可信的岁月”有关。而其《蜻蜓志》一诗,既以“志”命题,则不妨将其视为“言志”之作吧。然《蜻蜓志》之“志”,可兼“记”和“意志、志向”二解。作“记”解,可将前三节的内容概入。作“意志、志向”解,则第四、五节是用来破题。第四节“实”,起对比烘托作用,第五节“虚”,有升华之效。因此,这两节在诗意的层次上是递进的。
        再对比来看辚啸的《蝴蝶斑》,此诗无疑是写女性的细腻青春情怀的。在此诗中,女诗人一边在感叹时光的流逝,所谓“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一边又“想起菊花”,在为我们安排“种植与酿酒”这样最浪漫的事。其实她最觉得欣慰的,还应该是她所体验到的“青春不辜负”。田晓隐的《迁徙》和辚啸的《我的时间静止》,可以作为情诗来读。在我看来,《迁徙》似有“失情之悲”。这悲情借一只候鸟来引出,而以“乌鸦”来作结。正如诗人所说,“乌鸦”是“诠释黑暗”的,这其实预示着一种“跌落”或者“不景”。带似疑问的结句,正见出“悲情”所带来的情绪低沉,其间的“不自信”也充斥其中。对于有情人来讲,让美好的“时间静止”似乎是一种渴盼,或者更富幻想的需求。与《迁徙》相比,《我的时间静止》无疑是一种“快意之情”的流露。男女对比,女性对于爱似乎要求不多,看诗中的描写你就明白。她心中的“他”并不完美,但诗人的爱很坚定,即使“他落魄潦草”,也“不使我忧心忡忡/在我,他从未改变,也未走远。”“我的时间是静止的/不管黑白如何替更,净白的桔梗花上仍然露水莹莹。”相比《迁徙》中的不自信,女诗人的爱情似乎坚毅了许多。也许在爱这一事件中,男性承受了太多责任的缘故。如果我们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两情相悦的诗人在互致爱意,是否更有情味呢?
        田晓隐的《回首》一诗,写诗人对“高考”的“回首”。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高考失利无疑一次重大打击。“黑了一个农家的天”,是客观的叙述,“我的价值低劣于我放的牛”是主观的心理发咏。诗的结尾是沉重的。所谓“往事不堪回首”,其“不堪”是否仅仅在此?让人深思。《去西藏登最高的山》是诗人对“死亡”的一种想象。而且,我认为它只是对“死亡”的一种想象。2008年,我与一帮朋友曾到西藏攀珠峰,直至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在内地呆的久了,去西藏登山,那里除了野显得空旷、荒凉,那天之蓝、云之白,那澄明的气象,是你所无法想象的。恐怕到时你连死的心也没有了。再则,虽然诗人是要“去西藏登最高的山”来完成死亡,但是这“死亡”无疑也不是西藏式的。除了“老鹰”的出现带有一点“天葬”气息,但最终诗人选择的却是葬身于“火流”。不过,这想象中的“死亡”很诗意,诗人总是有自己的办法,给自己安排最诗意的死亡,连细节都是那样地美。这让我想起陶渊明的为自己所作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这电影式的视角描写是那样的细腻和独到。《去西藏登最高的山》,也可以看作是诗人一种意义上的“挽歌”吧。大家可以对比来读这两首诗,看诗人们是如何为自己预知“死亡”的。《我在民间反复演绎的动作》,似乎意在表达“忧伤”内心的 “撤退”和一种无意识的“折身向上”。人的惰性和柔弱性很强,尤其在面对“忧伤”的时候。诗人因“后方已没有墙,触及瘫塌的警戒线”而“跌落”,以致“误入青绿竹林”,然而诗的结局却作出天开异想。就诗歌的前后延展看,如此“异想”肯定是幻想的。然而也正是因为“幻想”,却恰好是“诗人式”的。
        事实上,一切诗歌都是以情感作为表达对象的。“夫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明·徐祯卿《谈艺录》)所以,古人谓“情辞易工”(明·何良俊《曲论》)是有道理的。然而情感的痛快驰骤,也必须有所节制,故而古人还有“情贵隐”(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的观点。如此,我们不单刀直入地去表达我们的情致,那么“往而复还”、“委婉曲折”——“隐”和“含蓄”等便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我们当然不主张赤裸裸地将转喻和隐喻作为诗歌的两类主要结构,但如能将其做得收放自如和恰到好处,则不失为作诗的最美法则。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1885-1-1.html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14 | 只看该作者
4月25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牵绊》文/宋离离原上草

其实,
是由里朝外长的
所以才会茂密
一直占据早就不属于过去的现在

若挖掉她的根/
我只有在溅出的鲜血中安放自己
别无选择
谁叫她的第一声啼哭
与我的幸福,步伐一致

即使十年,最近常来跟前打转
想偷走一些我和她一起建造的天衣与缝
也不妨碍,
为了她,我自毁一双丰满的羽翼

发表于 2014-4-25 19:07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5389-1-1.html

《春天的表白》文/张恩浩

雪花散尽之后
风柔软而更有韧性
鲜嫩的小牙齿一字排开
逐个啄开日子的皮壳

湿润的种子咬开梦的疼痛
以及每一个细节
鱼鳍划开湖水
释放波澜

那些关于春天的古诗词没有标点
一朵花悄然打开色彩
特意来调侃平仄和
新叶的深呼吸

天空辽阔
细密的阳光正在针灸疲惫的枝条
而你的亲吻更有疗效
那些通往幸福的经络
开始恢复知觉

发表于 2014-4-24 08:11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4863-1-1.html

#流派评论#
吴投文:昆仑典藏——中国新诗百年经典赏析之鲁迅  
   

鲁迅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一九一八年
  


赏析:

几经犹豫,还是决定选一首鲁迅的新诗。还是几经犹豫,反复推敲,选定这首《梦》。鲁迅写梦,算得上是中国作家中的顶尖高手,而且他笔下的梦,作为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皆为噩梦。鲁迅一生很苦,就因为终生被噩梦缠绕,他的全部创作实际上也是他内心苦况的真实流露。这首《梦》是一个苦涩的寓言,诗中有一种很强烈的挤压感,前梦和后梦连接而来,连绵不断,相互纠结,墨黑一片。很奇怪的是,不管是前梦还是后梦,都说:“看我真好颜色。”这些噩梦都试图以化妆的形式出现,但在闹哄哄的场面下掩藏着一种内在的紧张感。这实际上也是鲁迅的精神状态,他一方面拒绝黑暗,一方面似乎又渴望另一种黑暗,诗中有一种很复杂的意绪,这大概是鲁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这首《梦》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也很复杂,既是黑暗情绪的深度表现,也是鲁迅内心矛盾的曲折流露。鲁迅是一个很果决的人,一生都在痛苦中做梦,也绝不放弃,然而做的总是噩梦,他的苦心带着噩梦的燃烧,希望总是化为乌有,“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因此,他的创作中也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冷和悒郁。梦在鲁迅的这首诗中有很强的投射性,似乎像灵魂的阴影,无迹无形,不可触及,却又泛着刻骨的痛楚,隐隐地留在身体里,让你在沉睡中又始终醒着。梦实质上是以荒诞的形式对真实的呼应,并不完全是虚构的产物,诗人常常写到梦,是因为梦是一种更清醒的现实,在变形变幻中包含着对真实的曲折诉求。读这首《梦》,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铁屋子”,梦是“铁屋子”的外壳,缠绕着一个终生痛苦的灵魂。这也是深藏在鲁迅全部创作中的黑暗本质。(吴投文)


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全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完整,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家全集,称得上是现代中国最绝望,也是最痴情的心灵之书。在鲁迅一生的著述中,新诗是很次要的一部分,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野草》被认为是一本卓异的散文诗集,实际上归为散文更为合适,是鲁迅改造和提升中国现代散文的一次成功尝试。散文诗这一概念总显得很勉强,在文学史研究中似乎没有独立的价值。这也是我选鲁迅的诗而不选《野草》的原因。鲁迅的新诗不多,但他发表新诗较早,属于早期新诗诗人中打边鼓的角色。他自己说:“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集外集·序言》)他的新诗和他当时大量的杂感一样,都是一种启蒙的手段。鲁迅实际上对新诗怀着很深的偏见,他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说即便是最优秀的几个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都属于创新试验之作”,“到目前为止,中国现代新诗并不成功”。我有些怀疑鲁迅这个谈话的真实性,不排除以讹传讹的可能。鲁迅的全部创作都遍布深刻的诗意,他确实有一种惊人的领受诗意的能力,但他在新诗写作上并不用心,即使打边鼓也显得漫不经心,他内心里恐怕对新诗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想法。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猜测,但似乎也是从鲁迅的文本缝隙中遗漏出来的信息,在他的新诗中有一种难以掩饰的杂文气味和带着忧郁的冷嘲。从另一方面来看,鲁迅是属于才华内敛一类的作家,思想冷静,不容易激动,宜于客观写实,不宜于主观抒情,新诗于他实际上也是一种拘束。不过,鲁迅的寥寥几首新诗在早期新诗中还是显得不同凡响,虽然诗意并不凝聚,也缺乏严肃的形式感,但有打破镣铐的勇气和跨边界写作的成熟智慧,与他的小说一样,有一种思想上的辽阔。陈丹青有一个极有趣的说法:“我看来看去,看来看去,还是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看鲁迅的新诗,还是属于实验的性质,不过鲁迅的面目在他的新诗中大概也是“非常酷”的,然而并不慈悲和风流,他的诗中有一种非常强硬的意志和峭拔的个性,这与他的小说和杂文倒是一脉相承的。鲁迅是一位站在文化高处的巨人,他的边鼓对早期新诗的推广功不可没,也理当记上这一笔,因此,选择他的《梦》也并非粗率为之。(吴投文)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1409-1-2.html
     
#以诗为证#167【 李拜天《乡村生活或葬礼》/20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3ff4e0101j832.html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21:26 | 只看该作者
4月26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一只猫钻进紫藤
文/子青悠然

打开,合上,重复开合
我在我世界中心,却又不在
是什么紊乱门里门外视线,那屏直直高高
但不能具象表述的名词,意外的意外

交锋仿佛意味自投罗网和无法拒绝的伤感
我身于何处无关紧要,四月春光仍旧葱葱郁郁
一只猫觅食的声息尚未稀释
夕光橘红,它无畏登上紫藤枯涩泄流的紫烟中

遗忘、记忆;冷漠、柔软;焦躁、安宁
面对一树生长的参差,我应该过滤一些表情

发表于 2014-4-26 19:45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5697-1-1.html

将酒进
文/左拾遗

雨滴过于铺张。伞下的少女,自比桃花
道路,洗净身子。迎合
更多的忧伤
我们站在回廊上,各自用手机下载乡愁,下载2014年属马的人的运程
“天空把鸟鸣
藏在,连人类也找不到的地方”
我们下载备忘录,酒瘾,一只只酒杯
围拢过来
“村庄,衣领上都是酒气
已经把握不住自己”。东倒
西歪的影子
抓住,迷茫的把手不放
逢人诉说:去日苦多的地址。以及,后三十年的爱情

发表于 2014-4-23 07:14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4493-1-1.html


#流派评论#

经立读诗3首(韩庆成,取火,唐力)
情人节的落寞与黑暗

——韩庆成《七月初七》

七月初七
          ●   韩庆成


子时将尽
我与几个兄弟
在罍街喝啤酒
吃龙虾
谈天,说地

丑时
红色龙虾皮
堆了一桌
空酒瓶
扔了一地
地上的事,能谈的
都谈了

寅时
花十元钱
把她里里外外
清洗一遍
没人能像她
陪我七年
我踩她,撞她,冷落她
她都无怨,无悔
死心,塌地

卯时
远方兄弟在微信上
赞我罍街的照片
一个久违的女孩评论:
“你不能喝酒,少喝点”
我在网上
补做一天的工作
读帖删帖评帖
微博上转几条
@记者陈宝成被拘的帖子

辰时我困了
天亮了,也该睡了
一个人洗头,洗脸,洗身
洗心革面
你买的牛奶沐浴露
还剩四分之一

巳时午时未时我一定在做梦
做一个宏伟的中国梦
还是做一个淫荡的春梦
于我都无所谓
我只是不想在梦中被人拉黑
不想像你一样
在梦中哭

申时预计我会醒来
会在那个时辰
想想远在他国的
前世情人

酉时戌时亥时
这些黄金时辰
就交给牛郎和织女吧
趁鹊桥还未强拆
让他们再聚一晚
天上的七夕,是他们的
地上的七月初七
和黑夜
是我的

2013年8月13日

一般我是拒绝阅读长诗,但面对这首诗,居然顺着开头一口气读完,感觉很有意思,而且很解馋。
要说这首诗有点意思,很解馋,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二,还是时间;三是使用平常的语言,意蕴丰厚。
标题以时间突出:七月初七,这个时间是个特殊的节日,即天上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七夕情人节。标题不用“七夕”,或“七夕情人节”,而直接用“七月初七”,既是对常识的一种回避,同时,又是对常识的一种间接提醒。这给人新鲜之感。
在谈第二点之前,顺便提及一下古人的纪时方法。古人把全天24个小时,以每2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分成12段,即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显然,韩庆成在这里借用了古人的纪时方法,诗的内容从深夜11点到1点这个时间段展开的,一直叙述到下午15时,即叙述了16个小时的个人活动。
这种采用古人的纪时法,把全天的活动加以描述,这个方法比较新鲜,比直接说从几点到几点更简洁更雅一点。
而且每个时间段写的都是生活琐碎,并且还不是写一般的琐碎,而是写了几乎整整24个小时之中三分之二时间的琐碎,而且这个琐碎还不是普通日子的琐碎,它是七月初七,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的那一天,即七夕情人节这天的琐碎。
这样,这天的琐碎就显得不一般了,就有了与往日不同的意义。
因为这一天,本应该是与相爱的人在一起的幸福的日子,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365天,尽管有364天被分隔,但还有七月初七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相会的日子。想想,他们有这一天,也是幸福的。
可是韩庆成先生,这一天,是怎样的一天呢?
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里头!诗人通过平常的语言,放在特定语境下,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意义。
子时(23—1点):与几位兄弟一起喝啤酒,吃龙虾,“谈天说地”,作者把它分开:谈天,说地。即先谈天上的,然后谈地上的。这里的“天”与“地”都是实指,而非虚指。但“谈天说地”就不同了,它的话题则有海阔天空,山南海北之意。“谈天说地”与“谈天,说地”区别即在这里;
丑时(1—3点):一个孤独的场景——吃的龙虾皮堆一桌,空酒瓶扔了一地,地上的事能谈的都谈了。这里用了一个“地上的事”,不说“人间的事”,也不说“生活中的事”——而改说“地上的事”,平常的语言在这儿显示了境界,同时与天上的七夕节是暗中对应的;
卯时(5—7点):这个时间段比较有意思,因为主人公在微信上发了喝酒的照片,一个久违的女孩子在照片下面附言:你不能喝酒,少喝点。不管怎么说,这样一句话会给他带来安慰和温暖;
辰时(7—9点):洗了准备睡觉,借洗头,洗脸,洗身,顺势捎带出“洗心革面”这个词,既有本意,又有引申意,真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它既有自嘲,也有深思;既有幽默,也有诙谐,增添的叙述的趣味性,给这一天生活也带来了某种情趣;
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这个睡觉时间段内,又用了夸张和俏皮,做一个“宏伟的中国梦”,一个“淫荡的春梦”;即切入了时下的大环境,又毫不怜惜地剖析自己;
申时(15—17点):醒来了,因为,这一天毕竟是情人节嘛,开始做白日梦:想想远在他国的前世情人!这增添了滑稽的成份,同时也暗示了现实生活中情感上的某种失落;
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接下来从傍晚到深夜的八个小时的黄金时间,是牛郎织女的,地上的七月初七和黑夜是主人公的。这样使用产生反讽的效果,同时表达出自己正陷身黑暗之中。
全诗采用冷叙述,把沉重、孤独、黑暗的一天,游刃有余地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幽默,自嘲,俏皮,夸张,诙谐,滑稽。显示了作者举重若轻的艺术技法。
虽然是写情人节的落寞与黑暗,但本诗“哀而不伤“,依然散发着让人感到温暖的亮光!



2014.2.12—13  长沙





暂时回避一下纷繁的生活
——取火《窗前》

窗  前
          ●  取火

我习惯站在窗前
有时是在清晨
有时是在午后
有时是在深夜
雨落下来
看雨落下来的样子      
雪花飘下来
看雪花飘下来的样子
更多的时候看那棵树
静静的样子
有风时它摇摇头的样子
或弯弯腰的样子
不想起谁
也不期待什么
只是习惯站在窗前
静静发一会儿呆


这首诗重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姿势,在不同的时间,来突出内心世界。
固定一个地点:窗前;
有三个时间来到这个地点:清晨,午后,深夜。
这三个时间,为什么来到窗前呢?来到窗前又意味着什么呢?
清晨,站在窗前,那是一天的开始,回忆也可以从这儿开始,孤独也可以从这儿开始;午后,是一个相对轻松的时刻,这个时候想起了什么,会走到窗前,安静一下,或理一理思绪;深夜站到窗前,是因为睡不着觉,或心里有什么事折腾着。
这是来到窗前的理由分析。
然后,站在窗前,干了什么呢?
有时是看到雨落下来,有时是看到雪花飘下来,而更多的时候,是注视窗前的那棵树,风吹时它摇摆或弯曲的样子。
只有当一个人非常孤单或悠闲的时候,才会用心去打量一棵没有生命力的树!
在注视这棵树的时候,站在窗前的人,他不想起谁,也不期待什么,只是发那么一会呆。
站在窗前的心境由此和盘托出!
对过去懒得回忆(也许回忆会带来痛苦或沮丧),对末来也不抱什么希望和幻想。
什么也不想,就让自己站在窗前安静那么一会!
这其实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一种暂且的回避。



2013.11.18             长沙

怀念的方式
——唐力《一个死去的朋友》


一个死去的朋友
                ● 唐力

一个死去的朋友,回到我的身体中
我相信了他的回来,在白天
在午夜,他零零散散地回来
一件一件地回来,一声不吭地回来
最终在我的身体,集合了他
全部的零件:他的泪,他的血
他的声音,他的头颅,他的无法转动
的眼睛,他无力飞翔的手臂
他的两条走上不同方向的腿
——一声急刹车,曾将他们分散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看见他此时
正坐在我的身体里,把打成死结的
最后的一声惊呼,企图用手
慢慢打开,再送回喉咙里。他
甚至把那高等级公路上,流失的
疼痛也一点一点地收回,存放在
我的身体里,像一枚结石
我知道,这一切布置停当,会有
一辆沉重的卡车,开进我的身体
——一场车祸,重新开始
他利用我的身体,再一次死去
一个朋友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一场车祸中死去的一个朋友,以回忆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回放。
回忆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想起这个朋友,作者称之为“回来”,而且在“回来”的前面用了三次三个不同的限定语:
零零散散;一件一件;一声不吭;
然后是在车祸中丧身的这个人,他的身体被分解,作者称之为“零件”:眼泪,鲜血,声音,头颅,无法转动的眼睛,不能动弹的手臂,不同方向的两条腿。
这其实是以回忆的方式对车祸现场的描述,以及那个朋友在车祸中的惨状。
然后,作者就这样在记忆中恢复对这个人完整的回忆,然后这个人变成一个完整而又正常的人,然后,想到那辆卡车开来,一个紧急刹车,这个人在车祸中死去。
本诗亮点在于视角和切入点与众不同,以回忆为切入点,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个场,这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正是这些让本诗与众不同,对朋友的怀念更显沉痛。
而这种写法的产生,在于那个朋友在作者心中的份量,以及在车祸中丧生的的那个朋友给作者带来的沉痛感。
所以,什么样的情感方式,决定什么样的角度,产生什么层次的作品。



2013.11.24  长沙

发表于 2014-4-25 20:29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5411-1-1.html
#诗歌报道#为庆祝4月美国诗歌月,纽约多个文学团体、图书馆、公园、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诗歌比赛、朗诵及讲座等活动。纽约市政府举办的“诗歌在你衣兜里”年度比赛旨在促进文学普及、提升城市文化形象.http://t.cn/8sRXtjQ
#以诗为证#168【芦苇岸《好雨知时节》/20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3ff4e0101j99r.html
#天下诗刊#《中国诗人》2014年第三卷目录http://t.cn/8sRawk0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微博编辑部 于 2014-4-27 21:18 编辑

4月27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叶琛 诗四首

冷风轻轻划过

家乡以外,冬天显得特别的小
一束僵硬而昏暗的光
或是一颗银冷冷的星
他甚至在想
一床窄小的棉被就能将整个冬天实实裹紧

在出租屋的顶楼侧耳听风
这座城市灯火通明
一个浮游的贱民,正向内远眺着它
冬至,水费、电费、房费、电话费
并至。冷瑟慌不择路,他自我劝慰
充满怨恨的人
体内却住着菩萨和万千神灵

对自己行一个肃穆礼
收拢生活碎片,他试图把这些残缺的叙述
围成悄无声息的热爱
围成一片殷实富足的土地
他迎着冷风,在这片虚拟的园地里
用力挖掘一个背对而行的故乡

风中的小草

喜欢风中的小草
喜欢那些,摇摇摆摆的简单
白的,淡淡的,充满心甘情愿的简单

喜欢风中的小草
你在左,我在右
活着,我们彼此相互经过

风中的小草
生长在我内心的平原,一片联结一片的平原
你舒展的叶片和叶片上细细的绒毛
令我心情愉悦

风中的小草
你什么也不想,也不发出一点声音
你头顶上空悬的时间,被风吹落了一些
有的掉在水面,流水缓慢;有的被泥土收养
有的深深打在自己
弱小的身子上,多么的疼


热爱所有的陌生

比如一株长相奇异的草,叶脉绿而细小
一大早就静静坐在我的视线里
它简单、规矩、感伤,很显然
它不是我的仇人
再比如,大海
我不曾接近它时,它平和壮美得多么彻底
它的蔚蓝、广阔和坦诚,充盈着我的世界

我想,我是多么需要这样一些
一如既往的陌生
需要一颗种子脱落外衣以后雪白的肉质
需要一把锋利的刀另一面鲜为人知的柔软
需要单薄的日历上,摆动的时间
需要一床小小的棉被下边可能发生的一切
需要一个陌生的身体
时时可以被挖掘

从体内取出一片细小的爱

这些细细碎碎的热爱
是怎样被逐一收藏的?显然我已经忘记了
或深或浅的时光里
我有时候在山坡上拔草;有时候
在阳光下拨开已故的忧伤。也有的时候
我会在暗夜里写一封字迹端正的信
信在风中传递
并准确地落进另一个人情感的废墟里
有时候,雪下得很深
我习惯在内心举起白色的旗帜,独自奔跑
一个人在波澜壮阔的雪野里进进出出
我还喜欢,在无边的旷野上想念一个村庄
我的村庄很轻,日落黄昏
它时常会停泊在我单薄的窗口
我触碰着它的真,它虚无的真
我是怎样依赖这些风景
完成内心的柔软、宁静、冷、决绝,以及
孤独和自我怜悯的呢?显然我已经忘记了
我渴望蓝蓝的飞翔
渴望把手伸进自己的身体
打捞转身的事物时,一片又一片细碎的爱
轻了又轻地浮上来

发表于 2014-4-20 09:50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3555-1-1.html

#流派评论#

海口,一个陌生人的谐意视角

                                   ——评雪潇《在海口看人砍椰子》

                                                                文/狄芦

[在海口看人砍椰子]

                                         /雪潇                                                   

飞机落在海口美兰机场。半个小时后
我看见一只椰子,落在
家家乐超市的
那一把砍刀下


劈头盖脸,雨水落下;砍刀落下
海南,从一只椰子上露出它的小口


海浪也亮出它们的白刃
一刀一刀,砍向海南岛
像砍椰子一样
一刀一刀,要把海南岛
砍出一个
海口


与此同时,螺蛎喧天,群鱼翔舞
海螺也张开了他们的口——
世界在言语,所有的事物都在说话


所有的话语里,都含着沙子
(原刊于《草原》2013年第4期)


    雪潇的诗,不好评,原因有两点:一是不走寻常路,想象奇特;一是善用谐意谐趣,游离了诗歌的内在潜质。故观雪潇的诗,常常心中起伏万状,然又道不出一语。
    试看本诗《在海口看人砍椰子》,落题即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异乡人,而看人砍椰子正是异乡人的陌生化视角。因为作为江南亦或海南人,这种现象太常见,以致是大部分人忽略了这种现象,而在异乡人眼中它却是一种特异的现象,诗人正是将这陌生化的视角落在一个砍椰子的滩头才使诗歌放出了异样的光芒。
    诗的第一节,起句平稳,只为顺应诗的标题。只是微微的一闪,引出了一个异乡人的视角——“一只椰子落在/家家乐超市的/那一把砍刀下”,轻巧乖张,自带诙谐之感,而这正是一个异乡人的初次感受。
    第二节,笔锋跌宕,对这一陌生化的视角放大并特写,“劈头盖脸,雨水落下;砍刀落下/海南,从一只椰子上露出了它的小口”,措辞怪诞,情不可收。“劈”字当头,“砍刀落下”,“海南露出它的小口”使诗歌洋溢着怪而诞的诙谐之趣。
    第三节,笔锋忽转,由砍刀猛然转向了海浪:“海浪也亮出它们的白刃/一刀一刀,砍向海南岛/像砍椰子一样/一刀一刀,要把海南岛/砍出一个/海口”,看得出诗人放弃了向诗歌内质的追求,而继续运用怪诞的谐趣表现异乡人的陌生化想象,使得诗语诡诞油滑,妙不可言。然“要把海南岛/砍出一个/海口”一句,刹那间使诙谐的意趣消失,使诗语依然回归到了古老的命题——沧桑。
    第四节,是全诗顺势而下直至高潮,“螺蛎喧天,群鱼翔舞/海螺也张开了他们的口——/世界在言语,所有的事物都在说话”诙谐之笔真可谓是景象万千,并在谐意中略带讽意的夸张,使诗语大放奇异的光芒。
    第五节,笔锋回转,张弛间猛收,沉重落地,戛然而止。只一句“所有的话语里,都含着沙子”,犀利,深沉!使诗歌突然脱去了怪诞之状,讽意之趣,异乡之服,全然露出了历史的风骨,使人惊厥、折服!
    全诗的突破口还是陌生化的视角,即借异乡人的眼睛来表现最真切最直观最深邃的感触。这种独特的感受使我想起许多在我们古老西部留下光辉篇章的异乡诗人,如昌耀,湖南人,却道出了一个悲命之砣的西部情结,又如娜夜,东北人,却道出了西部的苍凉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悟。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而我们世代守在自己家门口却始终忘记着故乡的样子,抑或正是由于这一极其平常的最不经意的遗忘才造就了这些异乡人最本质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也从而震撼着自称为家乡人的这批西部主人。然而这就是诗性的荒诞,然而这就是诗的本真,我敢说当海南人看到这位陇上之客的本真体验,他们会像我这位异乡人一样为之震惊,赞叹不已。
    而诗人在异乡人的陌生化视角下,使诗歌披上谐趣的外衣,又在谐趣的背后,潜藏了诗的本质——海口的沧桑,这样就使诗歌蒙上了异乡之彩,从而打破了就沧桑笔调来记沧桑的传统老路,呈现出了奇谲之象。不得不说诗人是位圣手,力不虚发,然这就是雪潇,诚然不走寻常路!

发表于 2014-4-23 18:54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4726-1-1.html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20:53 | 只看该作者
4月28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梅寻墨 诗歌四首

荒原

它是故事的尾声,呆在书本最后一页
悲欢离合都和它无关
它像一个局外人
也可以说是奉献者,捧出动人的情节
只留下枯槁、荒凉和落寞

那些矿物质以忧郁目光
看它在落日中孤独,在孤独中沉睡
在梦呓中数着时间的沙漏
一滴新生,一滴成长,一滴……永远没有消亡

也许会有什么改变
第一声春雷以后,内心的尘世就复活了
它不再敲着雨点默念落花流水
假如——
沧海桑田——那么荒原?

这样想着,就听到机器小心翼翼
拨开尘封的思想
一颗心被幸福填得满满的
作为一片荒原,终于能感受到来自人间的惦记
它最终抖掉尘埃和原来的自己决绝


没有什么在喧哗

没有什么在喧哗
这间堆满杂物的陋室,安静而沉默
犁铧闪亮,春天在墙角呆着
一把老式椅子落满灰尘
擦拭它的人,一定曾把自己放进去,哼着四季调
思绪中飘过萤火虫和稻花香
太阳照在簸箩上
你一定也看见残余的温暖,不再年轻
唉,回不去了。这些熟悉的场景
轻易就把我忘记
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秘密
就是时光下,一切新生和消隐
它们不说我也不说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站着

白日焰火

怕是没时间了。离夜晚还有一段路
胸口早已挤满火焰
一个眼神,一个点燃的姿势
都能促使它裂开
这奔赴死亡的花朵
消隐于尘世的喧嚣和亮度
只能卑微地传递一点点花开的声音

多么渺小啊
蓄积一生,不过是终结在不经意一瞥中
预想的悲壮不值得一提
所有付出只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这些从世俗中走出来的焰火
等不到黑夜就熄灭了,梦想像灰烬纷纷落下
我看着它们
想起你日夜念叨的爱情

老人

他的眼神永远是倾斜的——
他从不拿正眼看世界
他说书本也骗人
如果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他再也回不到起点?
如果地球是有引力的
为什么许多人,许多事跌进空气中
再也回不来?
他离我那么近,我看见他深陷于
哲学空间中,渺小而孤独

实际上黄昏是温和的,夕阳握住他的手
他挣脱这种爱
像挣脱伴随他几十年的老轮椅
他沉静在自己的世界中
虚构风雨和寒凉
他的脸成为一张卫星云图
复杂而丰富
呈现出山川、河流、高原和荒漠……
发表于 2014-4-28 15:51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6291-1-1.html

#流派评论#

【普拉斯《镜子》评析兼及诗歌翻译中丢失的诗意】
文/雁南飞

   镜子


  我是银白而精确的。我没有成见。

  不论我看见什么,我都立即原封

  吞下,不为爱憎好恶所迷惑。

  我并非残忍,只是诚实,

  一位小神的眼睛,有四个边角。

  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思忖对面的墙壁。

  粉色的,有斑点。我看着它这么长时间了,

  我想它是我心灵的一部分。只是他闪动摇曳。

  面孔与黑暗一次又一次地把我们隔开。


  如今我是个湖。一位妇人在我上面俯身,

  在我伸展的水域搜索她的真面目。

  然后她向那些说谎者求教,蜡烛或月亮。

  我看见了她的背,忠实地把它映出来。

  她报以眼泪和双手的一阵摇晃。

  对她来说我挺重要。她来了又去。

  每个早晨,是她的脸替换了黑暗。

  在我里面,她淹死了一位少女,在我里面,一位老妇人

  日复一日地向她浮起,像条可怕的鱼。(戴玨译)


  镜子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一种具有灵性的物品出现,例如《白雪公主》中的魔镜和《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而由于镜子又是女人常伴之物,所以古今中外也有大量对镜自怜,感叹岁月易逝的诗歌作品。这首《镜子》从题材到立意都没有超出以上的范围。诗的第一节可看作镜子的自述,中规中距,突出镜子忠于原物,如实反映客体的特点。值得一提的地方是,这一节还写出镜子的寂寞,其如时钟一样,是有时间感的物品,在永恒之中也有它的孤独和寂寞,墙壁是它唯一的朋友,除此之外便是交替出现的“面孔与黑暗”。镜子对时间这种永恒不变的感觉可看作是第二节女人对岁月催人老的感觉的一种对比。
  本诗的看点主要在第二节,写得灵动新颖,而又透露出一种宗教般的悲剧色彩。通常人们把湖水比喻成镜子,本诗反其道而行之,把镜子比喻成一个湖。由此延伸,女人照镜子,变成了在湖面上搜寻自己。而女人年龄的变化,变成了“在我里面,她淹死了一位少女,在我里面,一位老妇人/日复一日地向她浮起,像条可怕的鱼。”
  本诗在网上看到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一个是戴玨的,一个是胡兴的。就第二节而言,我更喜欢戴玨的译本,对照原诗可以发现,戴的译本至少在三个地方体现了原诗的神韵:一是第二句把“reaches”这个词翻译了出来,用“伸展的水域”照应了“湖”的特点;二是倒数第二句,把淹死少女的主语“she”翻译了出来,指出是女人自己埋葬了自己的少女时代,体现了悲剧性;三是最后一句,将“Rise”译为“浮起”而不是“站起”,照应了句子末尾“可怕的鱼”。诗意即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这两个译本都不完美,比如第一节倒数第二句,两个译本都将“it”翻译成了“他”,造成了人称的混乱,容易给读者造成误解。有时一字之差,就可使全诗的连贯性、准确性、音乐性、语气、节奏等受到了影响,从而丢失了诗意。两个译本对全诗倒数第二句两次出现的“In me”的处理倒是各有特色,但都直译成“在我里面”,虽然忠实了原意,但似乎又有点生硬。
  本诗作者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据介绍,她每隔十年自杀一次,1963年她最后一次自杀成功时,年仅31岁。这首诗未被列为她的代表作,我却认为这是我读到的她写得最好的一首,圆润中带点深刻,没有写到自己的生活,却又象镜子一样照出了她的身世。(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圆宝盒”)

  以下附另一译本及原诗:

        镜子


  我银晃晃而真实。我没有成见。

  不论什么我一看见就直接吞下

  一如原样,从不因爱惜而弄错。

  我不是残忍,只是真实——

  小神祇的眼睛,四方形。

  大部分时间我沉思对面的墙壁。

  它粉红色,带有斑点。我已盯它这么久,

  我想它就是我内心的一部分。而他忽隐忽现。

  脸孔和黑暗将我们一次又一次分开。


  现在我是一面湖。一个女人俯身向我,

  在我的身上搜寻她真实的面容。

  然后她转向那些说谎家,蜡烛和月亮。

  我看着她的背部,诚实地反映它。

  她报我以眼泪和双手的不安。

  我对她至关重要。她来了又去。

  每天早晨就是她的脸取代了黑暗。

  在我里面一个小姑娘淹死,而一个老妇人

  一天天朝她站起,像一条可怕的鱼。(胡兴译)

      

            Mirror
                -Sylvia Plath

  I am silver and exact. I have no preconceptions.
  Whatever I see I swallow immediately
  Just as it is, unmisted by love or dislike.
  I am not cruel, only truthful --
  The eye of a little god, four-cornered.
  Most of the time I meditate on the opposite wall.
  It is pink, with speckles. I have looked at it so long
  I think it is part of my heart. But it flickers.
  Faces and darkness separate us over and over.

  Now I am a lake. A woman bends over me,
  Searching my reaches for what she really is.
  Then she turns to those liars, the candles or the moon.
  I see her back, and reflect it faithfully.
  She rewards me with tears and an agitation of hands.
  I am important to her. She comes and goes.
  Each morning it is her face that replaces the darkness.
  In me she has drowned a young girl, and in me an old woman
  Rises toward her day after day, like a terrible fish.

发表于 2014-4-24 10:03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4905-1-1.html
#以诗为证#169【风过喜玛拉雅《明夷》/20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3ff4e0101ja1i.html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21:21 | 只看该作者
4月29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永夜十二章》文/荆无涯

第一夜,月光会打开

春天的潮湿在风中藏匿。做梦不是某个人的专利
夜与月光对立,又彼此包容
莫名的危机莫名地出现
灾难有时像引语,月亮独立人世
一个句号在空中行走
她的轨迹充满悬疑,失踪的人再也不会出现
失踪的飞机像鸟鸣被掐断
哭声会形成一场雨
从昨天掉落一些尘埃,最终归于寂静

第二夜,春天的力学

黑暗的大地在蠢动
种子发芽,春天暗含力学原理,深奥的
肤浅的,光亮被摩擦预热
杀人者,也该被人杀,风是利器
黑是容器,它包容无奈,愤怒,咬牙切齿的
火焰,在远方成为灯火
只为喜悦引路,照亮一只乌鸦的飞翔
这个春天,突如其来的噩耗
命中注定的悲伤,从西南逐渐蔓延
成为许多人多年后的心病

2014.03.10

第三夜,黑与白的平衡

黑中包裹了白,白是月亮——
一场雨有些隐喻
白被夜遗弃,走夜路的人借助惯性
捕捉白天的遗留,障碍物时常隐身
它们有时像敌人,有时像故人
吸引力与质量对等
一颗星球与另一颗星球彼此保持距离
光亮产生美学,时间产生怀旧
夜深人静时,寂静像虫鸣,想要在黑中叫出白光

2014.03.11

第四夜,时间哪里去了

花朵暴露了春天,夜是一面镜子
时间在折返的光芒里画出
镜面,羽毛溶入寂静
星空辽阔,山重水复,疑问存在于拐弯之处
骑马的人悬浮于马背,任由花香
弥漫人世。他的沉默更像一面旗帜
春风的风勾勒出昨夜的轮廓
月亮不合时宜地出现,她的身影
投射出长长的光阴
一半是陈旧,一半在更新

2014.03.13


第五夜,一列火车的象征

火车穿过昨夜,抵达今夜——
长长短短的隧道,比黑夜更黑
一列火车跑过去,风一样的黑呼啸出夜的喘息
失眠的人搁浅在春天的前面
花朵恰如其分地闪光
描黑边的光芒蓄满深邃和记忆
一条河流经过了一列火车去了远方
一列火车穿过第九条隧道
搭错车的人错过了春天

2014.03.14

第六夜,虚拟的恐慌

星子坠落,一湖火焰,迷失于黑——
种子被公司劫持,青草弥漫的田野
找不到回归的路径,虫鸣产生忙音
与机器共鸣,夜的羽毛成为心灵的空寂
谣言逐渐被时间证实,雾霾的
霾,日复一日地惯性,行路之人捡拾先人遗失的忠告
过往在风中坚硬,一些圆缺形而下地分割
虚无的黄金,单调而惶恐
它们所覆盖的春天,渐渐在枯萎

2014.03.17

第七夜,纵火者或有智障

纵火者总要找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冲动是魔鬼,扭曲的灵魂在嫉妒和报复的间隙
纵容一场火烧毁春天,桃花迟迟不开
“我无法组织连贯的词语,也
无法在嫣红中阻止一些白渐渐接近黑——”
夜是巨大的坟,一个与白天对立的世界
“自由的人终止了自由,主义成为风的形态
协议被分割成一只又一只乌鸦——”
飞翔的歧义,因为虚伪的智力,刀锋划出狐狸的抛物线
逝者如流水,匆匆与春天偏离

2014.03.18记一场纵火案

第八夜,春天的暴风雨

春雷,闪电,枫叶山的流水
瞬间的涨,从湖滨路向磁湖逃亡
画舫的灯火披上繁华的外衣,狼和羊的故事一再演绎
夜是掩体,遮羞布,在一场暴雨开始之前
它包裹了白天,飞扬的纸张,跋扈的
交易,美人嗜睡,临水的人未必是智者
微山重影被风摇响,善良的人总在寻找回家的路
他们需要指引,温暖的音符,一团滋补的火焰
从远处,月亮山的边缘,盐粒安于瓷罐
“青花的日子,淡定悠远——
他们在世俗里逐渐陈旧,逐渐与花朵纠缠”

2014.03.19

第九夜,弯曲的寂静

静的状态,在夜里潜伏,蜿蜒——
放大成一种姿态,花朵的抛物线,春秋和书简
日复一日,夜被星光点燃
“灯火,遥远,寂静在逐渐弯曲”
黑被解构,被抽象,被不法之徒一再利用
虚假的白天,在火焰中分离,一些真实和迟疑碰撞
即将变成谎言,这夜是许多人的
“这夜是一个人的——”
一个人与夜对峙,渐渐被传染
一场黑色的婉约

2014.03.28

第十夜,春天渐行渐远

春天,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
充满张力的幸福。时间的火车连接一场黑和
另一场黑,花朵渐渐模糊
香水成为夜的隐喻
偷窥星光的人被月亮捕获
她渐渐明亮,渐渐豆蔻,渐渐引发了热潮
这时,天空是盛大的
世界却小,一些忧伤里潜伏的寂静
成为遥远或多余的灯火

2014.04.08

第十一夜,永夜

黑是永恒,是基本。是原初
黑光的间隙是寂静
是掩藏,是一片歌声后面的玩味
夜是黑的载体,漂浮的人性
略大于暴力,隐形的刀
在夜里闪光,从白天滑落的浮躁
在夜里沉淀,黑是拥有
也是超越,永夜被命名
从一朵花里抽取智慧,从一片虚无中感悟得失
与我重叠

2014.04.11

第十二夜,如何归纳夜的黑

信访。黑的羽毛,不可名状的轻
信仰。白的月光,照亮陌路
太多的黑成为现象,夜这面镜子
“黑的时间被假象劫持,盛世之外将沉寂
赶路的人,与星子一起坠落——”
微波荡漾触及每一个用心的人
“黑是容器,包藏祸心和悟性
它的终点将是白和光,仿佛一场辛苦的穿越”
最后的轻与重对等,成为守恒的
定律

2014.04.13

发表于 2014-4-14 13:36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1575-1-1.html

#流派评论#

《夏兴评诗》——病人

病人
          夏午

有时,她想哭
从身体抽出泪水,叹息和血丝
细细的,不悲伤
也不幽怨
让人看着,觉得美
觉得这美中有万千不足
却不必拯救



诗歌在生命中的感性坚强
                          读夏午《病人》
    夏午的短诗无疑是精彩的,这是一种凝练中的智性组合。在诗歌中用感性的力量托起生命的意义,在生命中藏下诗性的种子,直到病况之时,才生花,才生出诗人。
    我一直相信诗歌的力量在于疗救,这首诗却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自我安慰,“有时,她想哭,从身体中抽出泪水,叹息和血丝。”无疑,这是诗人是进行一个自我疗救的过程,想哭,这是一种情绪还是一个动作,她会选择掩面而泣,还是选择抽搐而终,这个问题开始便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以生活经历告诉我,作为一个女性的夏午更会倾向于掩面而泣,女性往往不愿承受生命之轻又不忍悲情,然而诗人却做出了更勇敢的担当,或者说是拯救。“从身体抽出泪水,叹息和血丝”一个动词“抽”让我开始双手颤抖,这位坚强的女诗人用行动表明自己对生活,或者感情的态度。一丝一毫都不会落下,那些寄居在身体里的泪水,此时更像是昨日的回味,一抽而空,那些角落里的叹息,一吞而尽。无论是对昨日的悔叹,还是对于明日的惜叹,都像是一种病,只因它困扰了一个作为正常生命体的感性思维,让人”不得安生“。谁能说这个带着血丝的梦不是一种病症呢?是因为叹息过力迸出血丝而生成了病,还是在病况下将一切的旧在泪水奏响而抽出了血丝?在此处,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这位女诗人是何等的坚强,诗歌不再用于疗救,是诗人救活了诗歌,让诗歌学会了坚强和担当。
    她的担当在于两种情绪的依附下乃能用一种生命的美学进行书写。”细细的,不悲伤,也不幽怨“这细细的该是诗人在病况下纤细羸弱的身体,我相信这里的”细细的“绝对不是因为泪水和血丝而带来潺弱感,尽管这样使诗歌显得怪诞,但这更成为诗歌中最富有生命质感的部分。在这种境地下,诗人夏午并未选择以一种瘦如黄花的状态进行自我流放,好像所有的心绪难平,苦不堪言在诗的感性力量中被托起,”不悲伤“,不会因病症而失去对于生命美学的探索,此时的诗人病如西子,且胜三分。此时的一颦一笑,微微娇喘,该用怎样的一种情绪来替换?诗人在此是何等的感性,甚至比诗歌更胜一筹,”也不幽怨“这是对生命作出的一种承诺,是诗歌感性作用下的自我感染。”今生,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来,既然我来了,我便要常驻。“这该是诗人心底的呼喊吧!如果先前只能看到诗人的勇敢,那此处绝对是诗人的担当,对生命的担当,或者说是生命在诗歌的感性中的一种回复。
    如果你觉得诗人在做完这一切后就会准备自赏而终,那你就太小看夏午了。他愿意将一切诗歌所造的感性世界呈现给世人,”让人看着,觉得美“这句话多么俏皮,她希望用自己的所承受的一切为更多人避去风雨。在这里,诗歌已经慢慢向生活渗透,为生活撑起一片诗意的星空。无论如何,你无法看出这是一个病的女子,而这真实的境地我们又应该如何接受呢?”觉得这美中有万千不足,却不必拯救。“是的,这太过完美的人性世界与感性的诗意星空让人觉得有万千的美,却也有万千不愿接触的痛,这时病与不病,痛与痒,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我们只是走的太急,生命与诗歌留下来的,也只是一次驻足。一个病人成为了诗人,我们不必拯救,这是诗意的使然,也是生命的使然。

发表于 2014-4-29 00:11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6417-1-1.html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3:03 | 只看该作者
4月30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90后诗歌一首

《风筝》文/无心

每个风筝都有眼睛
山在动
水在摇晃
但太远的事物我们看不清

你曾拉着我的手满田野跑——
用力些
脚丫能把大地的穴位踩得酸胀

是的,推着风
小囡撒欢地扑过来
收线放线,凭感觉你让风筝的眼睛和小囡的视线一起飞

你长久的倾听
婆婆丁发芽了,柳树羞涩地伫立
丫丫
你突然抬起盲了多年的眼睛笑着对我说
看那边的坟茔多轻——
它们在飞呢

发表于 2014-4-10 11:11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0286-1-7.html

士敏土 诗歌两首

向西移动

清晨。窗口外,二十二层以下
步行街,全是先烈,赤身裸体
在向西移动,没有预示

无人知道,上演的是什么剧种
只有清扫马路的人
刚刚,从现场捡到几张门票

无法理解的涌动
饱含颤抖,呈土黄色衰落
那些人,浑浊的眼神

犹如,天天变质的新闻
逐渐腐烂。广场的西北角
躁动的黑点,由土黄变红

不要问,他们何时到达地狱

早产

不管怎么解释,风
还是把一张新报纸打开
里面的东西,散发着一股铅腥味
阅读时,非常吃力
恍如,新生总在头版头条
死亡在后页遗忘

美妙绝伦的演述
荒诞了右脑
产生的,是蓝色的思维
用这种模式,寻找延续生命的细胞
真的,比生产要难。月份还不够
婴儿还在报纸体内。总编辑
不会让孕妇肚子里的新闻早产

陌生的精液,比这片纸有力

2014年3月28日

发表于 2014-4-28 22:22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6395-1-1.html

#流派评论#

《两岸异同的互补--从杨平的诗谈起》文/谢冕

(本文是名学者谢冕先生为1990人民文学出版的《空山灵雨》所作之序文)
   

  一位年轻的旅人,从喧闹的城巿来到僻静的山野。他且行且看,那空山鸟语
,那飞红滴翠,无不给他以震撼。于是顿然忘俗,于是忽有所悟。他想象自己是
古代的吟者,享受着那悠远年代给予的无限的心灵抚慰。他选择了一个又一个现
成的诗句做题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色有无中、松下问童子;欢情薄
、恨离索、梦江南……在这些充满古趣的诗题里,他一面尽情倾泻着思古之幽怀
,一面又无拘束地泼洒着独立不羁的现代人情致。

  从第一本诗集<</span>追求者>问世,杨平就向世人表明,作为一个忠实的艺术追
求者,他的目标是不竭的自我超越。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毅力、向远方出发
的身影--「像登山旅人执意攀临的直到征服」。

  杨平把最新创造的诗集章煺畜雨称为「风格最完整的一部」。他在「充
满古典情趣的现代诗」的命题下,默默地实现着超越自身的意愿。明确的目标,
独异的审美情趣,完整而独立的风格特征,杨平执意要把现代人的现代诗浓浓地
涂抹上中国古典色彩,赋予传统气质。

  他显然怀着欣悦的心境写诗。他虽然生活在尘俗之中却有意淡忘现实而追求
纯情的古典美。他写诗一定没有那种苦吟的窘迫,而充满了实现的热情:「愿以
不尽的寻觅,换取那片刻的欢愉」(寻觅)。这一切,他都是全身心投入。
他只愿「生活得从容而惬意」,「该长啸时我长啸,醉了便起舞」。

  这里有一首<</span>鹤舞花>:

  色泽深绿的二月属于
  古唐风的,京都
  (木屐轻轻响着)
  湿泠的大气每日
  薄雾般
  飘覆到城外纵横的阡陌

  …………………

  幢幢的灰色都会远若世外

  副题是「京都:电影<</span>鳟鱼>观后」。京都景色也许并非亲见,借助电影镜
头之摇移,终于完成了鹤舞花的中国情调再现。在这首诗中,他以明净幽雅的理
想境界,而把实际的「灰色城巿」推向「远若世外」的所在。他不是无识于都会
的混杂以及世态的炎凉,但他显然愿意在他乐于看到的世界里领略独有的人生。

  杨平承认自己是现代人,他不回避诸如在釠无心以出岫这样古色古香的
诗中掺揉进「以电话机纵谈后现代主义」这样的现代意识。但他的长处或者说他
的追求并不在于传达现代社会的时兴话题,而恰恰在于他毫不掩饰他在专注地建
构属于他自己的、排斥了喧嚣与丑陋的空灵的美世界。因此,与其说这位诗人的
创造思维是写实的或象征的,毌宁说是浪漫的。他总是按照自己所乐于看到的样
式创造,既充满热情,又充满欢喜。

  他在从事这一创造时,运用传统的艺术技巧写现代诗达到了如他倾心的前代
诗人那样惊人的出神入化。像章煺记中的「倾听宿雨,积尘已洗,坐忘间,
不觉升起了一烛淡月」,不仅「一烛」两字把月的「淡」写得精致动人,而且「
不觉」更以无尽的言外之意夺古典神韵。再如写观画的<</span>行到水穷处>:

     行到水穷处
     那人默默下了船
     前方,六角亭梢挑着半方酒招
     层层峰峦,尽是苍绿 秋意

  开头便入意趣:凝静深邃的境界,人的缓行以及风掀酒旗带来动感;舟行水
曲,旅人登岸是近景,随着镜头推出满眼苍绿的层峰迭嶂,竟构成一幅无不穷尽
的宏阔画面。静、动、近、远的组接错落有致,那种淡远潇洒的神采,受惠于古
诗境界者良多。

  杨平的创造是独立的。以实际的社会功利评估他的诗的价值只能产生误解。
其实他并不避世,也不试图超脱社会人生。那些吟哦飞花落叶之间的诗篇,依然
充填着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客」的人世焦灼:吶喊以至沉默、挣扎以及不再抗
拒、国事的蜩螗、匹夫的悲愤、小巿民的卑微、人间惊心动魄的动乱及倾轧……
他确认忧患国计民生是「我辈本份」。但他更着意于追求完整原初的自然和人生
。他有着与年轻的阅历并不相称的人生感悟。杨平追求大江东去的豪宕,也有月
明星稀的慨叹,一种更大的彻悟却启迪他怡情山水。达观的人生态度把一切看成
瞬息即逝的过程:「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属于每个人的」,他紧紧抓住的
正是这些永恒的东西。

  《空山灵雨》是杨平的第三本诗集,也是他突出体现了自己人生追求和艺术
追求的一本书--「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刻意的尝试,刻意的,以一支感情的笔去
拥抱古代中国的绮丽,和文学天空」。在这本诗集里,杨平借助中国传统的诗文
、绘画、书法的启迪,创造了充满中国情致的现代诗。他在从事这一创造时,难
以抑制对中国的兴奋感:「我真高兴自己是中国人」,「你越缅怀过去,便越感
动它的生命力。」

  对于长期生活在大陆的人们,无疑会惊奇于杨平这一独特的认识和实践,因
为它构成强烈的反差。在大陆,整个诗坛正在掀起一个面向艺术现代化的骚动。
人们由于沉重的生活和情感的负荷而焦灼。一批前卫诗人正在一路砍杀,着意于
破坏那些美丽的殿堂--他们似乎更乐于肯定丑陋和破损,他们正在驱赶美神。
当然不是所有的诗都如此--但就一九八六年那些新生代兴起后的大趋势大抵如
此。这一切,都是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时代氛围约定的可以理解的欹斜。

  自从完整的中国被一个人为的海峡隔裂,这两岸的文化心理情态因社会形式
的迥异而有了巨差。大陆的诗人从噩梦中醒来,因失落而怅惘,由重负而悲凉,
批判的热情重于肯定。台湾由于有了引人注目的工商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
文化、文学遗产以及乡土情趣的追寻转而加浓。但台湾现代诗运动依然在推进,
它并没有因而停滞下来。在那里,中国和西方、传统和革新、古典和现代的结合
和融汇,似乎比大陆更有成效。

  忽视人文环境的迥异而推及何者为复古或何者为虚无,显然会产生歧误。事
实上,每一种现象在彼时彼地的出现有它的合理因由。诸多异向的实践将冲破统
一模式的障碍,多种可能性的选择将构成一个丰富的文化整合,这对中国文化复
兴事业无疑有大帮助。

  回到本文最初的话题上来。杨平作为青年诗人,他诗中出现的与中国传统文
化、传统审美趣味的联结至诚且深,这事实本身彷佛是一个奇迹--因为在海峡
的这一边,人们往往误认为中国传统影响会因长久的隔离而抵消。杨平提供了全
然不同的例证。毫无疑问,诸多混杂的寻求,全方位的异向互补,将造成中国现
代诗歌的奇观。

发表于 2014-4-30 15:01

http://www.zgsglp.com/thread-266942-1-1.html
#以诗为证#170【紫穗穗《无调的散拍(长诗节选)》/20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3ff4e0101jbad.html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7 20:0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