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2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首(槐树,杨键,凌峰,玉上烟,雨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绕来绕去的月亮
——槐树《十五就挂十五的月亮》


十五就挂十五的月亮
  ●  槐树

昨天的月亮和今晚的月亮
是几个月亮
明天也有月亮
明天的月亮今晚的月亮和昨天的月亮
是几个月亮
昨天之前的月亮
明天之后的月亮
每天都有1个月亮
那么多的月亮
如果都挂在天上
那挂得下吗
老王说,今天就挂今天的月亮
如果是明天,就挂明天的月亮

这首诗,以昨天,今晚为时间分界点,然后将每晚出现的月亮以个数计算,从而在数量上与宇宙中只一个月亮,这个数字产生冲突,或者落差,诗意由此产生。
作者对时间的分界点其实有一个先后顺序,即以“昨天”和“今晚”为时间节点,由此向“昨天”之前,以及“明天”之后两端延伸:
先说:昨天,今晚;
然后说:明天;
然后三个时间连在一起:明天,今晚,昨天;
然后向“昨天,今晚”两端延伸:昨天之前;明天之后;
这样延伸之后,最后上升说到“每天”;
在时间上这样两端延伸之后,为的是让每个时间点镶进一个月亮,这样月亮就出现了一定的数量。于是便有了这样让人觉得非常合理的说法:
昨天有昨天的月亮,昨天之前有昨天之前的月亮,今晚有今晚的月亮,明天有明天的月亮,明天之后有明天之后的月亮;即,每天都有一个月亮。
这样疑问自然就产生了:这么多的月亮挂在天上,挂得下吗?
最后以老王的观点作结:今天就挂今天的月亮,明天就挂明天的月亮。当然了,十五就挂十五的月亮。回到本题。
本诗,以时间顺序,进行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在数字上制造每天晚上一个月亮,加起来有无数个月亮,从而与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产生数量和概念上的混乱,从而产生诗意,给人新颖别致之感,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2013.10.7   长沙




生活的出路在哪?
——杨键《树林子里的鸟》


树林子里的鸟
              ●  杨键

树林子里,
不同的鸟
用不同的声音,
“啊、啊,”
“咕啊,咕啊,”
“…………”
说着同样的事情:
“这样活下去总不是办法,
总要想一条出路啊!”
我听着他们的叫声,
听着听着
就要流下泪来,
因为我跟它们
有同样的肉体,
同样的痛苦,
虽然有的时候,
我笑着和说着,
但等到我笑完了,
等到我说完了,
这个问题总会如期而至:
“这样活下去总不是办法,
总要想一条出路啊!”

1998

在对杨键长诗《哭庙》褒贬不一的争论声中,有人特意精选了扬键30首诗,说要批评,以文本为依据,没有来由的叫骂是不足为据的。于是,我打开从头到尾往下细读,立刻被这首《树林子里的鸟》所吸引。
这首诗,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从树林子里的鸟,它们的叫声,作者从它们的叫声中听到了对生活出路在哪的苦闷与忧郁,继而想到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己也觉得得这样活下去不是办法,总要想一条出路。
当作者行走在树林中,他内心一定正在为生活的出路而迷茫,挣扎,徘徊。不然,树林中那些各种鸟的叫声,他怎么会觉得它们在说着同样的事情?感觉到它们也在为生活的出路犯愁?
作者本就为生活的出路正焦虑不安,现在听到这些树林子的鸟叫声,他内心的这种不安加剧了,他听着这些鸟叫,想着自己与这些鸟同样是有着肉体的生命,有着同样的痛苦,树林里的这些为前途犯愁的鸟的情绪感染并影响了他。于是,他的眼泪快要掉下来。虽然,有时会因为别的事情,而暂时忘记这些,那就是说着笑着的某些时候,但当这些时候一过去,压迫他的那个生活问题又摆在眼前:
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总得找一条生活的出路!
这首诗,就是借助树林子里的鸟叫声,把自己对生活的苦闷与迷茫,更加形像,更加紧迫,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2013.10.12  长沙

那些举手敬礼的孩子
——凌峰《西藏向我们敬礼》

西藏向我们敬礼
               ●  凌 峰

我们必须慢下……
为那些举起的手,慢下来
为那些在雪山前,为那些纯净天空下
举起的手,慢下来,请用眼神
触摸那些冻伤的手以及掌纹上的尘土。请用嘴唇
触摸他们脸上的高原红,开裂嘴唇的血痂。请用心
触摸他们被阳光侵蚀的童真,触摸他们的祝福
请用耳朵,听听他们的声音怎样在凛冽的寒风中传递
请举起手……是的,在川藏线上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顿挫,这些几岁的孩子
背负沉重的书包和企盼,他们在路边
对着呼啸而过的汽车敬礼
象一个一个的感叹号。而他们站立的位置
海拔高得令我们窒息
这些被山峰托起的手势和表情
坚定  执着  充满神圣
如果漠视这些举起的手
哪怕速度的惯性令我们有丝毫忽略
你会发现,这些敬礼的手臂多么象
一道带刺的鞭子,或者
一记迎面而来的耳光

我们几个坐在一个环境优雅的茶楼里,杨林谈起凌峰的代表作,就是西藏之行所写的那些作品。从茶楼里出来,我立刻找凌峰索取他去西藏后写下的那组诗。晚上收到凌峰发来的组诗《川藏,滇藏》,我看到第一首立刻就被打动了。
这首《西藏向我们敬礼》应该就是凌峰进藏后的最初所见及所感。
显然,凌峰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山峰腰的路边,一些只有几岁,背着书包的孩子,向过往的汽车敬礼,而且他们站的位置,海拨的高度让人窒息!
这幕情景立刻将刚刚进入西藏的凌峰内心震动了。这种震动是由表及里:
映入他眼帘的那些孩子,他看到:
这些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他们的手冻伤了,手上还有灰尘,脸上是高原红(我没去过高原,对高原红一时还理解不透),嘴唇干裂,并且结了血痂。
这让他看到这些孩子的坚定,执着,神圣,对末来充满企盼!
所以,他不想在这些孩子面前一晃而过,他希望急驰的汽车慢下来,用眼神,用嘴唇,用心将这些孩子触摸,用耳朵听,以示庄重,以此表达对这些幼小心灵的震动与重视!
在作者看来,如果漠视这些孩子,那就是一种亵渎!
全诗充满激情,使用热烈,真情的语言,对那些幼小心灵的无限关爱之情跃然纸上!
好的诗人,对这世界应该充满爱心,充满同情,本诗即是明证!



2013.10.13  长沙




一个人尘世的孤独
——玉上烟《湖》


●  玉上烟
   
黄昏时,我看见了这颗巨大的眼泪
被秋天小心翼翼地噙着
风吹着
它有些凉了
隐现的波纹
被风轻轻推远
仿佛最后一点残余的激情,也被平定
风吹着它,就像吹着大地上
一个孤独而内心安宁的人
沿着陌生的湖边,我走了很久
我不知道要去哪里
直到落日西沉
直到那些生根的水杉,石头,铁锚
以及四周的草坪,灌木
一只轻展双翼的蜻蜓和
融化在水面的天空的倒影,全都陷入
寂静的深渊。风吹着
风吹啊吹。只有风不停地擦着我的影子
像要掀开一块伤疤。我哭了
和它们站在一起,和它们一样寂静

                     (   2013.8.11  )

这首诗20行,双数,非常好。
每当看完一首好诗,我有个习惯,喜欢清点一下有多少行,一般都是双数行,要么14行,16行,18行,20行不等,总之是偶数,而且好诗大多数总能在20行内解决问题。这也是我喜欢短诗的原因之一。
另外,对一首诗的初步打量,让我决定读还是不读,先不会忙着去看诗的内容,我会瞄一眼诗的外形。从这个外形判断诗人的感情爆发所构成的轮廓。
这个外形,是指一首诗排列在那儿,它的整体外观给人的印象。那么会发现,它构成的是一些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解形,锯齿形。诗,实质就是诗人倾泄感情的容器。诗人倾诉的感情的浓与淡,决定的这个容器外形的样式。
三角形外观的诗,它能凸现诗人感情爆发由弱到强,然后由强到弱的过程。具体表现是,刚开始短句,然后句子逐渐增长,然后随着抒情节奏句子不断变短。
长方形或正方形外观的诗,给人感觉有点四平八稳,风平浪静,没有大起大落。而文似看山喜不平!
而且,我觉得,诗的外观呈锯齿形最好,因为,这表明诗人内心感情的起伏不平,基本上呈波浪状,并且这个波浪时大时小,这样才会溅起美丽的浪花。
玉上烟的这首《湖》,呈锯齿形,锯齿形,即诗的长短句相间。先不看诗,单看这个外形,就已经让人感觉,诗人内心的起伏不平,及挣扎过的痕迹。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湖,写湖的孤独,最后还是落到了诗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
把湖喻为秋天的泪滴,这很新鲜,秋天也被人格化了。
且看看秋天的这颗巨大的“泪滴”,要知道,这颗“泪滴”也是一个“湖”,所以,作者一方面在写湖,同时也在写泪滴,二者同时并举:
秋天噙着这颗泪滴,小心翼翼——这是写泪滴,而且是个忧伤的样子;
湖面上有风,因风,湖面上有了波纹,而且波纹被吹得很远——这是写湖及湖面上的波纹;
然后,作者借湖面上的波纹进行延伸——
这波纹仿佛是秋天的激情,被最后平定——激情被平定,实质就是表明人的激情被生活不断消磨掉。
这就是湖,秋天的那颗“泪滴”,既写了湖的本来特征,又写了这颗“泪滴”的特征。
然后由这颗“泪滴”跳跃到大地上“一个孤独而内心安宁的人”。
现在具体描写这个“孤独而内心安宁的人”:
这个孤独而内心安宁的人,沿着湖边走,不知道要去哪里,这表明内心对生活以及人生的孤单,茫然,迷茫,徘徊!
然后进一步描写孤独寂静的环境,这是由内在的孤独写到外在的孤独:
当红日西沉,湖的四周一切都安静下来,风在继续吹着,不停地吹佛着这个孤独而内心安宁的人的影子。
此刻,这个人再也扛不住这内心的孤独以及这四周可怕的寂静:她哭了!
即便如此,她还是与四周的水杉,石头,铁锚,草坪,灌木在一起,与它们一样安静。
最后的那句“我哭了”,有无助,有无奈,有脆弱,也有期待,还有撒娇,向一个隐隐约约的对像撒娇,是对孤独的最后倾诉!
这首诗手法很传统,但是,感情的表达自然,真切,打动人心。诗人将自己那份内藏的孤独很好的倾泄出来,让人看到那颗冷飕飕的内心。




2013.10.21—22 长沙







在生与死的边界
——雨人《在医院的那段日子》
在医院的那段日子
               ● 雨人

每天经过停尸房时
我都要尽量放缓脚步
不弄出一丝声响

那是春天最美好的时节
柳树成荫,杨絮如雪
漂亮女护士和戴眼镜的男医生
推着停尸车
有说有笑地走过身边
像一对小夫妻,推着新生的孩子
去花园里晒太阳

后来,再次经过停尸房时
感觉阳光特别温暖
远方响起的钟声
是那么新鲜,嫩绿

如果因为职业习惯,经常目睹死人,那这个人对死亡会渐渐麻木,直到习以为常,就像战场上看见一个一个活鲜鲜的生命消失习以为常一样。
一个人如果从没遇到过死亡,或很少见到死亡,一天,当他在他的生活中看到一个一个的生命消失时,他会惊讶,惶恐不安。
雨人这首《在医院的那段日子》就是目睹死亡产生的两种心理变化。
作者在医院里,每天都要经过停尸房,而他每次经过时,都小心翼翼,尽量不弄出一丝声响。这动作及这种心理表明,作者不想惊动那些死者。这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而其实呢?经过停尸房,即便弄出什么声响,也惊动不了那些死者。
而另外两个人经过停尸房时,他们却是那么不经意:
一个漂亮女护士,一个戴眼镜的男医生,他们推着停尸车,有说有笑地从作者身边走过,这两个人的态度,一下子让作者觉得,他们像一对小夫妻,推着停尸车,就像是推着婴儿去晒太阳。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
很简单,那个漂亮女护士及那个戴眼镜的男医生,他们面对死者的态度,或者说对待死亡的从容态度,感染了作者。他们推着停尸车,并不是一脸沉重,也并不是一脸茫然,惶恐不安。当他们推着一颗消逝的生命的尸体时,他们有说有笑地走着。即,他们在谈论着他们的话题,他们不关心或不留意死亡。
所以,当作者再次经过停尸房时,当阳光照射进来,感觉特别温暖,这时听到远方传来的钟声,也是那么温暖,鲜嫩!
这首诗,其实就是表达了一个人对生与死的认识过程,如何看待生与死,这个变化的过程,是通过另外的人对生与死的态度而发生转变的。
作者采用的对比的手法,重在突出心理变化,通过对环境的反应来折射出内心的这种变化,情感细腻。



2013.10.23  长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4-6 09:31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4-6 11:42 | 只看该作者
漂亮女护士和戴眼镜的男医生
推着停尸车
有说有笑地走过身边
像一对小夫妻,推着新生的孩子
去花园里晒太阳
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4-6 14: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4-6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长空 于 2014-4-6 21:17 编辑

谢谢评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4-6 22: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4-7 11:19 | 只看该作者
每期不拉地学习,受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4-7 16: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7:49 | 只看该作者
西沈 发表于 2014-4-6 11:42
漂亮女护士和戴眼镜的男医生
推着停尸车
有说有笑地走过身边

哈哈,确实!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7:49 | 只看该作者
浅眉秋水凉 发表于 2014-4-7 11:19
每期不拉地学习,受益良多。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4 09:4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