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西平:让语言通向慈爱的澄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语言通向慈爱的澄明
——诗歌纯粹论(01—50)
王西平
01

胡戈说过,自1871年开始,诗歌就不再创造可以让人领会的意义了。这就意味着诗歌的功能性、功利性已经丧失。诗歌摒弃了它的故事,迎来的是一个属于真诗歌的伟大时代。因此,我认为,真正的无意义,才是诗歌本身。

02

诗歌绝对不是讲故事,语言绝对不只是表达了,但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试图在诗歌中想“说明”什么,甚至有人利用文字的工具来勾画一种生活,以此来展示属于他个人的“清明上河”式的图景。或者,假借一种可能,杜撰一种神情,从而让读者产生怜悯的意识。这样的诗人,多可怜。

03

真正的诗歌是有图像的:或是线圈,或是几何块,或是断点断面,或是破裂的拉伸的挤压的东西,甚至,只是一个空空的符号而已。

04

诗歌的图像?如果很难理解,那么海德格尔已经描绘得很清晰了——阳光投射到林荫地的场景。这就是诗歌。它来源于万物的自动造化,来源于光线、空间,也来源于哲学的思考。

05

纯粹的诗是去物化的。这就涉及到如何为实物命名的问题。比如,我们如何在诗中去表达一颗石头呢?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中心纯粹性名义”对实物进行解剖,分析,然后剔除一些掺杂物……直到核心。

06

诗歌脱离了实体,脱离了经验,就会飞翔起来。

07

自由诗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了和谐。对乐音、韵感与形式上的严整性的破坏,使得固有的图像变得支离破碎。语言的内部张力,又使得诗歌的镜面显得极为“丑陋”。但是有一段时间,仍有一些诗人试图在拼接恢复诗歌的古板元素,要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干脆放弃了所有束缚,一切写作都成为了一种拆除栅栏式的写作。这跟妓女接客没什么两样。

08

刚才说到要制造诗歌的丑陋。但前提是,诗歌必须具有一定的不和诣,要给人在阅读上制造结巴感,在印象上要有丑陋感。另外,每一个词语可能要在极度亢奋中复活,在混乱中交融,每一个意象相互穿插,彼此抵触,却永不得消解。

09

然而所谓一首完整的诗歌,却又在这种状态下,形成了一种极度凶险的统一之美。这种美,有一种侵略性的刺激。所以,诗人,是一个浪漫的高危从业者。

10

诗歌的美,是抵达陌生境地的美。但这种美,不是生僻之词的堆砌,而是对语言的无限探索。这样的,美,不是鸡尾酒,而是一种对纯净之水的无限进入。

11

词语不向我们说话,语言才向我们说话。词语走向语言的唯一途径,需要诗人来发现。

12

比如我们说“石头”,如果石头在话语的场景之外,这只能增加它的隐蔽性,在“那样的世界”里,石头在自然之物里存在,并以一种本能的方式照亮它的 “存在”。相反,如果石头参与了话语的形成,那么,石头便以“词语”的本性暴露出来——它的物性消失了,它参与了诗歌的建设。

13

一切大地之上的事物,都是悲泣的,因为它们都要目视人类终有一死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诗人唯一可做的,就是不停地涂抹人间灰色,以至最终将这种灰色拖向地平线以下……而黑色就是它的收场色。除此之外,其余的色彩都是“途中色”。

14

灵感对于诗人而言,只是一种馈赠,而不是成就。单靠馈赠写诗的人,是吃软饭的人。

15

诗歌不是幼稚的启蒙术,而是一项靠智力谋取和雕琢的巨大工程。它是在真空里创造出来的。它的形成,都伴随着每一个先验性的模具的消失。它背离了“自然”与“真诚”,它服从着某种召唤,它恪守着诗意的“混乱”和冒险。

16

现代生活的噪音,有助于我们寻找那些被计算机控制之外的事物,这些近乎霉质的事物将在树荫里被孵化,并作为活跃因子,向我们提供多种奇异的言说方式。好的诗歌都存在于这一部分。那么灰尘呢,你也不得不腑下身子,向它们讨要一些好的诗歌。

17

在噪音与灰尘里,谁给诗歌建造一座纯净的庙宇?就是那个被计算机控制之外的人,是那个沿着诗性语言的源头逆流而行的人。

18

在诗歌中,抽象的事物如何实现“存在的真相”。其实这只是一个浅层次的技巧,比如我们表达“风”,则通过摆动的树枝来呈现它的“真相”。但是好多人找不到那把“变幻的钥匙”,如果拥有这种钥匙,那么诗人就可以考虑如何在诗歌中搬运一切“缄默之物”。对此,策兰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词,那就是“摆渡人”。沿着时间的河流,从彼岸到此堤,或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诗人充当了 “搬运”的角色,没有任何粉饰,一切都是“存在的真相”。

19

诗人应学会交换沉默。诗歌是开口流失的部分。

20

对于一个诗人而言,读书就好比驯兽。只一味读取,却对读取之物不加以改造,这样的读书人,最终的面目会变得极为可怕;在对待传统问题上,一些诗人也显得不冷静,据说青年时代的兰波觉得卢浮宫很可笑,他甚至曾呼吁烧掉国家图书馆……我们有理由打破传统,但不一定要仇恨传统。19岁写出《地狱一季》天才诗人兰波可以掷孩子气,我们不是天才,不要掷孩子气好吗。

21

在我看来,赞美牡丹、玫瑰的诗人,就是没有赞美罂粟和烟草的诗人高明,前者能迎合主流的胃口,但他们终归是平庸的,后者却更能挣破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因为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花草志。

22

当下诗人对待现代城市诗歌的态度应该是,要么为科学式的进步而反感,要么坚守传统的书写硬度,追求“暗夜性质”,表达黑色的迷人情感。万万不可被波德莱尔那种集两种态度为一身的矛盾之城所误导。

23

特拉克尔较早地将“早逝者”一词植入诗歌,而海德格尔却赋予了早逝者一种“精神”,即把“人的本质带回到它的更宁静的童年中”。同时也为早逝者作出了新的定义:蓝色的兽,抑或未出生者,孤寂者,它们在诗中整体显现为“冷漠的灰暗形象”。即使我们当下的诗人面对生活时,喊出“活着是如此痛苦的善和真”,仍旧是显得那样痛彻。看来这样的“早逝者”遍地皆是,因为人人都是活着的早逝者。

24

海德格尔曾经与一位日本学者手冡富雄谈话时就提到,九鬼周造墓和墓地的那片小树林,据我所知九鬼50岁出头就因病去世了,他自然是早逝者。但是在当时,九鬼墓旁边到底有没有小树林?这很值得怀疑,因为他是看照片说的。这树林极有可能是海氏的假设:墓地已经很美了,如果周围有一片小树林就足够完美了。甚至这位与他对话的日本学者,也极有可能是海氏虚拟的。如果虚拟成立,那么,海氏将最适合人类栖息的早逝者之所选择在东亚方,也正是满足了他的“存在”的哲学要求。海氏,终究还是个完美主义者。

25

100年前,诗人的语言面临着技术化和工业化的侵扰,100后的今天,我们将面临后技术化,或新型工业化,甚至信息化所带来的烂情主义的极度分解。可是,从本质上讲,我们的语言总有一些缺陷,不能够在一种相对澄明的秩序中学会包容。因此为诗者,如何求助于美学,与哲学?这是诗人的下一个出口。

26

我希望诗人是节制的。相比而言,情感的节制要比语言的节制更重要,与此同时,语言通过诗人说话也显得要比诗人通过语言说话更重要;我不希望诗人一开始就被滥情主义缠身,他们得学会“放弃说话”,因为,“在诗歌中说话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那些长期被隐蔽却最终将要说话的事物。

27

诗人的使命是,把现实带入“现在性”的语言中来,但不是镜子性的简单复制。而是掘开镜子,寻找那隐藏灵性深层的光源——真正的诗歌就是那些被光芒剔除之后的,留下来的“有效性”。

28

面对一首诗,有人曾经问我能不能给讲解一下它所表达的意思。对不起,我不想惊动世界上最隐匿的声音,尤其面对一个根本不懂诗的人。因为好的诗歌,是“不可译”的,它就在那里,不能复述,不能转移,不能运送,并以其自身的完美性存在,它就像是一座紧锁的院落,被人遗忘已久,只是打开它的钥匙已经丢失,想进入它,只能费尽其它的心思了……我不想因为“讲解”而一再破坏一首纯诗的源始性。

29

如何解读诗歌中的“蓝”。从特拉克尔开始,蓝已经备受众多诗人的关注,只是特拉克尔的阴郁气息太重。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这种蓝代表了“孤寂者的沉默之声”,甚至死亡所指示的“早逝者”。精灵的朦胧诱引着诗人“到没落中去”,这标示着蓝的颓废之光开始显现……现在,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根部的光,若以时间的根部而论,它近似于黄昏之后或黎明之前的瞬间,若以花束的根部而论,则代表着潜入人性的深邃之井。

30

据说赞美之词可以改变水的形态。海德格尔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蓝光就是温顺之光,是沉默之光,这种光可以完全可以改变动物的面貌。因此,在诗歌中热衷于运用“蓝光”的人,是真正的大善者。每个人都会“惊呆于蓝光,惊呆于蓝光的神圣……”。

31

让某种特性进入到某种特定事物的形态中,我们叫物化,这是诗人必要时掌握的招魂术。比如某种动物,最初需要诗人来引进它的动物性,才能显现出它的特性来。因此,我们总奇怪一只狗为什么要那么叫,而狼嚎却是另外一种形态,这都是设定好的,是物化的结果,是诗人施予的招魂术起了作用;与此同时,普天之下的植物们,被召唤而进入物中,即由诗人召唤了其发牙、生长、开花、结果、衰落的植物性。依此类推,物由于物化,从而构成了这个诗意的世界。

32

任何诗人之间的对话是危险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人格将会有遭受“贩卖”的可能。看似心平气和的交谈,却是两个智者之间的对峙。这往往体现在以下方面:带有目的性的访者总免不了怂恿被访者,希望从对方那里满足对私生活的窥视欲;即使这们的对话充满了诱惑,但仍然看到彼此在暗地揣测,双方抛出的词语在空中“打太极”,甚至能觉察到声音、文字符号碰撞,摩擦,打滑的动静;语言的合并与聚集功效缺失了,其言说的本质被无端遮蔽,这注定将是一场不并轨的交流,一种文化的抗拒与消耗。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母语与母语之间的对话,方能减小风险。许多诗人很难甩开其人性深层的“小我”。

33

孤寂,是一种危险,但对诗人来说,是一种机会。

34

谈谈诗人对事物的命名。事物一旦被命名,“词语”便获得了重量,相当于混沌之物,在因命名而显现出的“硬壳”下,有了保护其发声的,书写的功效。诗人对事物命名的过程,就是赋予事物表达能力的过程。并以这种形式意义来确认人与物在诗歌中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全新文本中秩序,谨防语言内部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35

纯粹的诗歌总会给人一种“慈爱的澄明”感,海德格尔将这一现象称为语言的“同一居有事件”。在东方,我们都将此解释为“道说”,日本人更讲究语言的“粹”,所谓“慈爱的澄明”即是以“色”“空”为标尺。那么如何理解这“同一居有事件”呢?应该先从事物的“二重性”入手,据说日本古代诗歌中,一位无名诗人吟唱了同枝而生的樱花和李花的融融芬香。而在中国大唐时代,也有“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赞咏,这都体现了诗歌的慈爱与澄明,以及“二重性”的和谐与大美。

36

纯粹的诗人,会将词语带向完美的缺失。在一种残缺的状态里,既定事物遭受破坏,不和谐音响起,诗人以他的“所想”在四周安放灵性之物的“存在”,然而就此,诗歌实现了它在陌生化语言里的特殊经验。好诗歌就这样诞生,进入了被读者普遍识别的光亮之中。

37

在诗歌写作的过程中,诗人收获的更多的是经验,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技巧性处理上。然而试图从诗歌中获取知识的人,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38

口头语与诗歌语之间是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完成。也就是说,把语言带向语言,这需要思考的努力。然而,总有号称为诗人的人,却直接将口头语切入口水语境,并美其名曰:诗歌。这个过程缺少了由“思考的努力”所呈现的“运思经验”的环节,看似走“捷径”,实则丧失了物与词之间的神秘性。

39

诗歌中存在着多种近邻关系。词语与词语的关系,词语与物的关系,思与诗的关系,以及诗人与一切关系综合的关系,作为主体,诗人在这种复杂的“近邻关系”中活动,倾听被诗意言说的东西。

40

学生式的作文写作,词典便可供济一切,但是诗歌不尽然。时常,我们总能听到有人说什么可入诗,什么却不能入诗,但凡入诗之物,诗人都为它祈求到了一个词语,不能入诗之物,是缘于找不到一个好的词语来为它命名。新诗走到今天,不能入诗之物越来越少,这是诗人的进步。但是每个诗人的诗库里,总有一些词语被频繁提起,而这样的词语,却把持着诗人风格的走向。

41

诗歌正走向一个伟大的不可吟诵的时代。以往诗人的歌,从一种普世大道进入了运思的罅隙,人的情绪和集体的旋律从表象消失了,完整的语言被赋予了个性化,并设置了无数障碍,其本质与核心埋得越来越深,对读者也越来越挑剔。

42

启蒙。我描述一下这种状态:一片可以洞见的境地,但并非想象的那样轻易抵达,有一扇门,还有一扇门……再向左拐,一物从另一物旁边绕过去,有一些不动声色的杂草。声音越来越近,破碎的词语里隐藏着一个个缺口,作为诗人的种子,与镜子里的土壤对峙。同时,有一些生造的词随意堆在角落,但最终将遭遇弃决。灰尘的味道,哦,语言不仅仅是人特有的,动物被命名并开口说话,但不是科学计算性的思维,就这样,离诗歌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43

哀伤就是灵魂在下降,并且在下降的过程中获得了重量。然而与诗人的哀伤相对应的,是哀伤深处的欢乐。

44

威廉姆·冯·洪堡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指出:“语言不是产品,而是一种运动。”这句话恰恰暴露了诗人的意志力,并以某种暴力的行为,施加于语言之上,使语言运动起来,即最终利用“运思”经验,产生诗歌。

45

诗人无非有两种,恬噪者和静默者。恬噪者的诗歌体现为,滔滔不绝却言而无道,静默者则在不说中道出了许多。

46

与静默者不同的是失语者。我们常见一些失聪的诗人,他们天生有一种语言书写的能力,他们能打开语词的剖面,有一种洞见核心的能力,他们时常在这种剖面刻划的裂隙即被敞开的领域里,安放或显现他歌唱的寂静之音。

47

晦涩的诗歌剔除了庸俗之眼。从而训练读者破解迷语的精神。所以任何一个纯诗写作者,必然要在诗歌的“去人性化”发生之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读者。

48

诗人见证着,每时每刻消失的东西。比如语言的时间性,由纯粹的白组成,而白却是深夜里稍稍照亮之后的空无。另外,在心灵体验的过程中,对不可能的接近,显示为对诗意的减损以及对澄明的努力。

49

一直以来,人们不可原谅那些不可理解的诗作。然而马拉美却告诉我们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培育自己的读者以应急,如何持开放的态度,以及该如何保持诗中可供解码的姿态。

50

诗歌是偶然、自由的画面性产品。其中诗人创造的任何元素,读者都有权获取,并在吸收的过程中,唯有词语让所言之物显现出来,从而呈现出被毁坏之物堆积的画面感:线条与线条,色块与色块,所有的关闭,都敞开了诗歌的中心。



2012年5月20日初稿    银川



王西平,80后诗人,第20届柔刚诗歌奖获得者。现居银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6-1 19:5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6-1 21:30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诗歌是有图像的:或是线圈,或是几何块,或是断点断面,或是破裂的拉伸的挤压的东西,甚至,只是一个空空的符号而已。”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6-1 21:3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3 15:3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