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凡夫到觉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1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凡夫到觉者
南北

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也没有天生的圣人。英雄是时势造就的,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条件,英雄也只能是凡夫,也只能枉自蹉跎和叹息。圣人也不例外,也是时势、天地等因缘凑合才能成就的。英雄的成就要靠勇力和功绩,圣人的成就要靠思想的高峻深远和流传。
释迦牟尼是一个觉者,在中国的语境中,也就是一个圣人。他也经历了由迷而悟,出凡入圣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圣人首先也还是人,只是比一般人多了些自己独立的思考,产生了些达悟天地、通透人生事理的思想见解而已。因此,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也首先是人。在佛教的基本思想中,佛即觉悟了的人。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是他的姓,悉达多是他的名。悉达多的意思是“目的达到了的人。”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间。
当时的印度,婆罗门教统治着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将人群分为天生的四个不平等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悉达多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仅次于婆罗门种姓的第二高贵种姓,这个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工作,是高贵的种姓。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被称作净饭王,其母被称作摩耶夫人。
少年时代的悉达多,接受的是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学说。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并生子。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王族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思默想。因此,在29岁那年的一天深夜,他悄悄的别离了妻儿,离家出走,到处寻师访友,去探索寻求人生的解脱之道。据相关的佛经记载,他之所以放弃富贵的生活而选择苦行,是因为他在城市的街道上,看到衰老丑陋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还有亲朋哭泣着送葬的死者。在城郊的田地里,他更看到了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被绳索牵引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还有蛇虫鸟兽,相互间弱肉强食的情景。
生老病死,无常变幻,以及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残忍相争,这些都促使着他经常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人世间这样千载不断重复着的苦痛?他想找到一条令自己和其他诸多生命,不再在那些苦况中挣扎轮回的方法和道路。
悉达多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接着他又接触了其他各种哲学派别的人物,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据说,当时他得到的启示是: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取火;人身也需经过苦行磨练,才能清净身心,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7天只进一餐。他穿树皮树叶,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甚至卧于荆棘丛中。但6年时间过去了,他虽然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找到摆脱人生苦恼的方法。
于是,这位昔日的王子,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了他的觉悟成道,因而被后人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
这一年他35岁。
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说法的活动,也就是宣传他认识到的思想真理,历时49年。
他当时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等国境内,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脱离开家庭和社会事务而专心修行的人)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但后来因他的一味苦行又离他而去的五个侍从盘陈如等,向他们讲说自己悟到的“四谛”思想。他主张“中道”,也就是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要反对放纵欲望,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盘陈如等五人接受并信仰了佛陀的思想,成为了佛教的首批弟子门徒,号“五比丘”。这也是佛教僧团形成的肇始。
当时的王室,也就是刹帝利阶层,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佛陀的传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常说法的住处,一处是舍卫城南的祗园精舍,这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是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赠,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
佛陀在传教中经常与“外道”的沙门人物辩论。据佛典记载,佛陀往往在辩论中取胜,使“外道”纷纷的团体皈依佛教,成为原始佛教僧团组成的主要成分。但也有例外。一次佛陀走在去鹿野苑的路上,遇到一位“外道”沙门,佛陀对他说法,表示自己已经成道,但这位“外道”却摇头离去,走上了另一条路。
佛陀80岁时进入涅槃,寂灭于拘尸那迦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中。
从佛教的相关经典和古代印度史中,我们可以得知,佛陀所处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此起彼伏,纷纭争鸣,是一个相当自由、生气勃勃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时代。就佛陀当时所做的选择而言,也是受到身边各种自由学说的影响,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如果没有当时的各种教派学说,没有他对于诸多后来被称之为“外道”学说的学习和取舍,也就不会有他自己独立思想的创立,也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金刚经》等佛教典籍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18:37 | 只看该作者
可能,一些佛教徒会反对我的观点,认为释迦摩尼一生下来就是“圣者”,从没有经历过“凡夫”的历程。但这显然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也从而抹杀了他从来就不是“神”而是“觉悟的人”的本来面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6-3 17:22 | 只看该作者
英雄是时势造就的,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条件,英雄也只能是凡夫,也只能枉自蹉跎和叹息。圣人也不例外,也是时势、天地等因缘凑合才能成就的。英雄的成就要靠勇力和功绩,圣人的成就要靠思想的高峻深远和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0:54 | 只看该作者
花痴 发表于 2012-6-3 17:22
英雄是时势造就的,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条件,英雄也只能是凡夫,也只能枉自蹉跎和叹息。圣人也不例 ...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3 20:58 | 只看该作者
正在学习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7-8 18: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5:1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花痴、乐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2 15: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