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好老中,感谢您的板斧。
关于本诗的创作,我做一点解释。“我 / 是我的肉体”原本为“天空下兀立的我/ 只是我的肉体”吟咏再三,总觉累赘,故将“天空下兀立的”几字删去,自觉在指代转移后,有一种新奇的嚼头,算是词性指代的陌生化尝试。一首诗里的“我”,可以有不同的指代,就如昨日的“我”非今天的“我”,理想的“我”非现实的“我”,而题目“影子与我”就已经有这种词性分离的暗示。当然读来怪怪的,“险僻”了些,然读诗者应可理解其转换的榫头。
“影子乃阳光下/拷贝的灵魂”,这已经很直白了,再无须解释。黑暗中或许可以灵肉一致,阳光下灵魂无所遁形。本诗原意特意将“灵“与”肉“分离处理。
至于影子投于地上也可投于墙上,自然以普指解,不以特指解。无它,如考虑特指,还有正午没影,雨天也没影,但不影响常人理解的晴天路上之影。
拙诗原旨将“肉体的我”与“灵魂的我”分而视之。在这里先认定每个人都有一个善根,即便是十恶不赦之人亦是如此。至于能否“救赎”成功就要另当别论了。
看来我们搞理工的常有缜密思维的逻辑习惯,我也屡陷此境,而诗歌却常常“模糊轮”多过“逻辑学”。
这次修改,最后我还是“逻辑”领先,在诗中作了限定的铺垫。
再一次感谢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