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亚平:2015重塑70后(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亚平:2015重塑70后
(二)
陈亚平

1,以作品创立的历史时期划分流派依据之一的探讨


流派标准总有一种实际性的或重叠共识的原初维度。
但在流派标准划分运作中,由于有目的与手段、对各自主张的评价、实证量化、概念的模糊性、规范的多样性、他化性质空间有限性等影响因素,实际性的原初维度就存在着许多不可能完全克服的研判负担。比如,限于某种话语体系下的主观建构,使得“客观性划分”陷于限境之中。

    因此,作为一种尺度的意识,可以超越性地设定一切,但不可能设定自身不在此在的历程中。
假如我们以实证或后实证的线性参照,作为划分流派的内在标准,就会形成以下思维平台:
1,以过程实证哲学结构本体思维对流派进行划分(方法论的)以经验范围实证为基础的,或以后实证已知来推导未知。
2,以差异哲学思维对流派进行划分(方法论与本体性的)
3,以中国唯理体用论思维对流派进行划分(认识论契合方法论的)。
而假如以时间性出发现象学地构造出历史性,由历史意义到此在时间性存在,作为路径依赖,就会得到以下思考起点:
1,以时间现象哲学纯粹意识直观思维对流派进行划分(进入实际生成性,是现象学的要旨)。
2,以过程实证哲学结构本体思维对流派进行划分(方法论的),以经验范围实证为基础,或以后实证已知来推导未知。
3,以诠释哲学解释学的直观思维对流派进行划分(方法论与本体性的)
综合以上方面阿基米德点,可归导大几率的划分框架,如下:
(一)让历史性成为在存在论上可识别的东西。
    就是源自时间起始、自在自为地否定并出离自身,以当下地具有正在到来的最近将来和正在消失的最近过去。
这就引出对历史的思考线索:
(1),朴素历史观(实证本体的历史哲学)——将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以文献史料诠释出来,恢复历史本来的统计数字和概率分析面目。
(2),观念历史观(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存在着对人的认识的依赖性,历史存在于生成的观念。
(3),语言形态历史观(叙述主义历史哲学观)——历史事实不可能超越表达这些事实的文本与话语形式。
(4),后历史观(生成历史哲学)——历史通过生成的过程给生成的世界(与认识主体)以新生成的界说。
以(1)、(2)、(4)点相整合的框架来假设:
历史就是从此在的时间性(历史性)到“存在的历史”本身。------如果成为有经验意义的或可经验解释的重叠共识系统(而不是逻辑经验),那么,“70后”(韩国有“386一代”,美国有“66年代生人”)就具备时间转折性的、而没有确定定义的、同时违反现代主义逻辑的一种时间性(历史性)到“存在”的历史的特征。
包括:
(1)艺术作品的转向90年代条件下的、实际性的生活世界的生命经验。
(2)艺术作品叙事性、写实性,呈现出对时间年代渊源的大部断层。
(3)由感觉经验去证实90年代的日常世界。
(4)具备编年史性质的时间性。
(5)对上个时间年代的宏大性,产生了新的解构点。
(6)其文化艺术现象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社会环境,可相互联系。
其中,“70后”实际性的生命经验,是一个包含“当在”时间性处境特征的概念, 揭示了“动因”与“倾向”的时间之境所其呈现。

据此,决定了“70后”是根据:年代发生、年代时境、年代语境三大“时间性”因素命名的、以时间性历史到存在的历史之流派。这类似于中国古代永明年代的“永明体” 。



2,以作品的观念和理念划分流派依据之一的探讨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11 10:5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理论功底很扎实,看得出作者积累很多年的文字功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30 15:3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