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小川 于 2015-1-21 17:14 编辑 " ]& e! G: i f Y6 ]1 p
1 f: d! a" O2 R0 u) s# N0 A怀疑 ( d2 D4 u! C9 A% g
4 u' Y3 V1 t" ?( l& N* i 生活还好是安逸的,在某种程度上,强求过多会为成一种负担,争取虽是必要的。内在感知往往与外在的行为补充是亦步亦趋的,这样一来在节奏不同,先后不分的人之间便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差异。这多半表现在人际交往的边边角角,有的人坦然或是硬性适应,而另一些却本能的地排挤着,这就使得两种差异性较大的人生路径在各自的额头上堆积成峦,以致重压着头颅,看到的的确是眼前的路,可这一路的风景包裹起的眼球不再有交融的片刻。
# H0 J$ Z4 h. Q* U5 x L: d" ?4 J! X) @5 ^1 B C. b' ~
从一个烂到心底的地方走到暂时的拿捏不来,同样的令人心如刀绞,陌生的面孔在身边萦绕,擦肩而过的人附送寂寥。眼前的所有都等着你用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处理得当,收获颇丰,若不如所愿,一切可能投影在心上的都可能成为负担,并且身体所受的束缚会是那样的悄然无声。
& x; |$ ]( g6 w7 n- x: |* x " `. O( Y2 P& b6 x' n9 t
此刻,你的选择至关重要,待在原地,还是换一个更合宜的环境。我所说的对环境的挑剔并非一味强求,于此生,命途多舛并非尽为坏事,南辕北辙也并非全然愚蠢。化身成为一个远行者,将路摆在两脚之间,任它在你脚下向后奔跑,一心追逐的云有自在地天空,也有感动时黄昏的眼红。6 }. r2 v) k; r' E9 y: r
' e g/ i0 B. \& v! ?" [8 C) c' v
是不是这一生就是在厌倦了与大地的垂直接触之后仍然留恋最初平躺的安逸而将背脊再次着地?告诉自己那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显然,有的事并不适合陈列于此,都太神秘。
1 ?' m* Q% K* q9 p X4 o6 n: L% H0 N0 P0 R; b
于是,我开始怀疑,像我这样的,从穷山僻壤里会走出些什么?我没在这里有意贬低自己和同样路径而来的其他人。因为,本质上我们都生得单薄,只有在加大文字量的叙述中才渐渐发现一个人在周遭的环境中有一个从一般到特别的位置。这便是一个人的定位,一个合乎情理的自我认知。
4 I) K* j' a. J7 N( P9 ^8 \
" t/ |4 J5 }: o 要知道不怀疑的前提是否与怀疑的真相真的毫无瓜葛,我是这样认为的,往往我们越想靠近的便是我们在内心的压力下做出的原本脱离理性思维的被迫选择,听起来有些偏激,可在简单观念相互叠加的过程中就预谋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便是从这样的自我认识中找寻着一块安逸的处所,苦苦地寻觅着。的确,最终我们都攥捏在手中了,可是你在途中搜寻的熟悉的线索会随着你掌纹的苦口婆心追忆每一段褶皱里的故事吗?我怀疑。$ U8 o( h: N! p
6 t2 t6 z$ M( p5 @% W1 u6 v) @
我怀疑陌生与熟悉的过渡区间,抑或是反其道而行,那不会是一个平和的过程,你我主动抑或被迫地接受了眼前的事实。我恍然明白,我只是想遇见多年后的那个依旧坐落于凡尘中的从未露面的超我,遵照自我与本我的约定去拜访那位深山独居的苍髯老者,让智者的预见为以后终将慢下来的生活拄一把青春的拐杖,仅此而已。
/ [2 s, O6 h/ [# C( |5 X7 N+ V) O0 [7 X! T U8 Z
2014 年 1 月 21 日 17:10
" h4 t6 U j( d9 u8 a( s' Y# \# r( E. l3 ?8 D8 N
秦小川 作者
c5 |# U* I2 ?+ i y2 m# ^7 [" N; R5 v& S7 U(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