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1 v6 |7 |% s6 Q9 b6 Y# c
15、 第一粒:紧执着的情诗( u3 u0 g4 @6 Q' D: {% K
3 R9 D9 Y" }! _7 }' f! @% ^* E$ V
全诗两节8行。一个裹紧执着静候苦等爱情的艺术形象,就活生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让你无可回避地想一想自己,或者周围。请看:
4 u+ D3 j; Z: ]3 Q
$ [5 E* ^) Z6 ^7 s; W% [! q6 J把柴扉关紧,搂着黑夜静候' S& @7 x7 A9 ~1 m0 ?9 k, _
一两声虫鸣擦耳而过,听一种呼吸) X! e- [( h' w6 u
破门而入。我握不住那一滴水的暖
. `- |' X+ H5 x3 m用心盛接蔓延的须
9 F/ c3 \' K, ]" P8 I) r/ {* n" [8 ?$ i
一粒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 D' g @# Q3 |0 ^( k
核的出走遗留五粒黑籽,怀抱今生6 `5 l' F" i% |
你是来生的一朵苹果花。就这样等
; S9 t; i" d2 x9 u0 e A等你的足音踏响一地芬芳
0 i- F* K7 C5 U0 |/ q( M+ l8 s' _' r
这应当是个农村的小伙子,因为“关紧”的是“柴扉”。但如果把“柴扉”理解为清贫的借代,也就无论城乡了。“关紧”的作用在于专一,专一是而后执着的理由。“静候”凸显专注,初恋或初婚那种迫切的心情跃然纸上。“听一种呼吸/ 破门而入。”这种借代而拟人的合用,使诗句透出朦胧之美。“那一滴水的暖”借喻格的运用,说的是“我”获得了爱情。说“握不住”是兴奋的有些慌乱,但随之是让爱情在心里扎根。这样仅仅描述了一个初恋或初婚的镜头,诗人不再铺张,可见兆印用墨之惜。
/ Q4 q5 ]9 o/ r6 n第二节则以苹果为喻,没说爱情何以“出走”,笔力集中在以生命苦等。“怀抱今生”就是执着于专一的写照。“怀抱今生”,用语极其省简,表明今生今世不会放弃(尽管你离开了。)不仅不放弃,而且信心十足,充满希望,哪怕等到来生也要把“你”等回来——“踏响一地芬芳”。这样就把对爱情的执着,推向了极致,形象就被树立起来了。
# y# k. p+ M0 ]- g3 C! i. k8 h. Z6 \“踏响一地芬芳”,这样的修辞很美,美在精练得经典而别致。如恢复正常的叙述,可能是“踏响在一路芬芳四溢的春天大地上”。这应是对介词短语作补语时的一种省略的搭配,这是否意味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呢?可以叫做“简补”呀——就是对“踏响”这个动作及效果发生的处所与氛围的简略补充。事实上,做为诗人不论从前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语言向美发展的开拓者。谁开拓得越宽,谁的诗艺就越高,对语言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 [( `/ n; u f; X- x0 P( y7 D: O
) I3 y9 @ b [* ` H% W3 B16、 第二粒:揣炽热的诗情9 O3 F8 m$ r) V! R+ \
4 d; Q4 S9 N( H- @+ C
还是8行,却没分节。诗以第二人称写来,通篇拟人,可见诗人对这个“概念”的亲切。现抄录如下:0 }3 _4 |& ?! f0 a; f$ |" @
$ [- U( d, D! {6 y) I我想给你一个命名,搜肠刮肚
9 j. g$ d0 v/ M" N) {; O& A理屈词穷,只看见一行行的伤痕- D$ y, x: ~3 G( x, \% `6 P" z0 w
趴在辞海里,纷乱的长发渐渐苍白 u. k. j9 [. N/ C- |% f
许多往事像一个个小小的伤口
9 l0 F3 Z) s. f B' W$ K抚不平的记忆结痂又发炎,我从厚厚的字典# u/ s0 K- l& ~& h
打捞一座模糊的概念送给你:药房/ }) {; t5 {6 V, h5 Q+ F1 E
蹲在这座宫殿里,独自疗养
* I: \1 _& B" c* Z' z不要被春天拾走你的灿烂
+ s/ }" ~, a$ L* j4 n0 q2 D s; S# g" L2 V( Q4 l- T
大凡一首意象活泼隐喻深邃的好诗,作者总不会忘记给读者留出个谜格,以便缩小搜索谜底的范围,或者不着痕迹地镶嵌一个暗示,说“从这里走进吧!”本诗第二行出现的“一行行伤痕”,就是诗人给出的谜格,或者暗示。说“门在这儿呢!”——哈哈!诗人是在说诗呀!因为伤痕只能用“一道道”来修饰,改用“一行行”就容易理解为诗了。用“一行行”来修饰“伤痕”,叫“异配”。这种修辞格是对比喻过程的省略,却如同嫁接,变异出来的美丽,会使诗的意象绝对披纷掩映起来。
6 ?/ V2 U; c6 B7 ^. |! W第1、2行诗中连用两个成语,这是现代诗中较少见的。但兆印用的恰到好处——哪位诗人如果不是弄到“搜肠刮肚/ 理屈词穷”的地步,是不容易爆出灿烂的。探索人生、讴歌爱情,应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但与人生、爱情相联结的往往是痛楚与无奈,难免受伤的,于是诗人笔下的一行行诗,就是一道道伤痕了。
% g; |7 U* q+ m4 X' a第3-6行诗,拟人中加进了比喻及叠词,并选择“辞海、长发、往事、伤口、记忆、字典、药房”等词构成了一个系列意象群,来抒写诗人写诗的艰辛和惨淡,并在这样的艰辛惨淡中以诗疗伤的心路历程。" [. X5 b( T6 V4 y6 K
最后两行诗,说出了诗人对诗的见解:诗是诗人疗伤的神圣殿堂,当今的诗像阳光一样灿烂。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诗的深厚情感和坚守精神家园的志向。$ K+ k5 ]- Y% l3 c: z/ x: b1 X
1 k9 d7 W7 C! g+ |17、 第三粒:被砍伐的诗人
' v2 Q# F9 n! x3 q( c( A4 E+ @6 r1 I$ t
* Q$ l$ D$ T. j3 D! M也是8行,不分节。全诗采用第一人称,用“情人、白杨、绿柳、紫荆、电锯、碎沫、一棵树、植被、光秃秃的山顶、砍伐者”等多种具体物象进行隐喻,痛说当今诗人与诗界的悲壮遭遇。请看原诗:
W! \' S, x$ Z4 E- b
: o* [5 {, B$ W2 _0 [我已身无分文,身边的情人渐渐走远4 W- c& u& p4 A9 B9 w2 z; s
白杨走了,绿柳走了,高高的紫荆也走了% T9 _ y4 V* M( T4 T3 m! l. z) k
我听见电锯在我脚下轰响,它吐出来的碎沫0 u8 m2 L. S/ H b
正是我多年积攒的话语,鲜红,初衷不改! p! U x. r: x+ B
一棵树到下,意味着另一种植被的解放
9 e/ z- j2 K" d7 a$ I0 X$ K9 `0 A我含笑,看着那片光秃秃的山顶,多了阳光
& A, C. C8 _+ ^3 E6 t3 s, j我就躺成一个人,让更多的砍伐者从我身上
. R9 {. @4 E' |2 a跨过去,他们留下的脚印,是一步的距离
, f% w$ g& ~1 D3 Y9 m" E" U4 s# \: ^+ s
粗略地看,又是“电锯”又是“砍伐”的,我还以为兆印关注起环保来了。诚然,那也是诗人的责任之一,但拨开一系列的意象枝叶寻找根本,觉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看来读诗不能粗略,因为诗毕竟不是小说,可以一目十行的。我得沉静下来,看哪里有“破绽”或“缝隙”,然后缩扁身子往里挤。我的眼睛停在了第四行的末尾:“初衷不改”。
. N; v! ]2 r1 e0 n) w诗人的“初衷”是什么?当然是视诗为自己的生命了!“不改”,至今不是还坚持在诗界,而苦心经营么?我赶紧回头再从头前看起,其实“身无分文”已经透露了“我”的身份。当今的文学界,只有诗人难以糊口了。社会的大变革,那种拿着国家工资而专事写诗的人几乎没有了,如何不清贫?还是因为社会大变革,当今的诗歌也在大变革,变得一般人看不懂了,读者面越来越小,原有的读者群被兴起的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给吸引去了,可不就像一个个的“情人渐渐走远”了。
8 G. F: I- W; d9 K, H官办的诗歌刊物或者副刊越来越少,可不是遭了转型社会的“砍伐”了吗?那“鲜红”的“粉沫”就是诗人用心血写出来的诗,喊出来的心声呀!但“砍伐”又怎么样呢?“我”这样的诗人“初衷不改”,贫贱不移哩!因为诗人痛楚地看到,诗歌大树的被砍伐,净化心灵的园地就少了一大块,可能就被黄色的“植被”给占领去了。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呀! w1 m- [) B& E$ ]3 M9 a0 P) O- J
“我含笑”,是一种从容,但如果含的是嘲笑或冷笑,就有些凛然的意味了。“光秃秃的山顶”是否诗界在社会眼里的形象写照呢?应当是的。因为从诗界自己的眼里看,我觉得应是雨后春笋,尽管旱情依然。“多了阳光”,意象迷离,说的是可以休憩灵魂的荫凉太少了吗?喜欢这样让人琢磨不已的句子,或许这正是读诗的魅力所在,一如含在嘴里的青橄榄。被砍伐的大树倒了,倒成了一个人,倒成了一个“我”,真是天外飞来之笔,悲壮之美足可震撼读者的良知,为诗之大国的复兴,我们前赴后继吧!
+ d# d6 M4 a, w6 W, N* N“砍伐者”是谁?是那些泛滥的商品么?是那些缠绕着人的心灵的货币符号么?是健全不起来的文化体制么?还是什么?太复杂了,不是我这样的人能想清的事情。但诗人通过他建构起来的意象,引起我的思索,我就很是感动了。我们英雄的诗人尽管躺倒了,但清醒地看到踏过他身体的“脚印”,也仅仅“是一步的距离”。希望存于立起直追过去的可能。因为砍伐者终究砍伐的不是树,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审美精神,是维系阳春白雪的民族血脉,而这是无法砍伐的,尽管已经不用板斧,而改用“电锯”了。
, L) b. y# R2 P/ j4 ]. p我们的诗人,是清贫的英雄;我们的诗界,正在超越复苏。5 F9 V- ?5 Z, |* _. v' _
感谢兆印写了这么好的诗,让我得到黑宝石一样的审美享受,以及有关何谓诗人的人文主义教育。谢谢!谢谢了!
; u8 w9 O1 W1 o5 m$ u7 _2006-5-22! K6 b, t( v* D
3 N9 v* _3 @7 K7 s. y$ v7 K/ E7 t
( X% w+ n8 ~- u
18、从雪,走进老秋的诗情结# \( N5 N- C$ L- F; l# D* U g
0 t, F2 s9 C2 M ~
在网上见到老秋这个名字,朴实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仿佛早就熟识的老同事,见面就乐哈哈地打个招呼。大家都很忙,加之我网上时间紧(一直是在外隔三岔五打游击),常是匆匆而过。真正学习诗人们的诗,还是坐在家里泡上一杯茶,翻开书刊,连诗带茶一齐品。
& R) j# |6 d+ b# h/ A6 P: E接到《情诗》2006春之卷(总第三期)已经一个多月了,每从头翻起,就是《老秋的诗》,就是《雪》。记不清读几遍了。今天从容,决定总结一回。学习是需要总结的,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懂这个理,我28年的中学教师就是瞎混了。就从《雪》进入吧!: R" c* V% A+ E! P% F2 M
0 s# }; O/ a6 z" }. {2 S, h8 y在越过冬季,钟声悠扬的时刻9 J, ]' n3 F) M/ w J3 ~" j
我听到雪落大地的声音
; {0 U' V) c4 Z3 r' B" q J+ j1 k朴素且平和" G; F: Q2 U5 c: k: b
掩埋内心横流的物欲
+ I7 w. Y' Q% s& V9 V/ d让一切享受安详4 G. L! A" b: U, ?% n; q! @
+ ^: ~) \7 r& M. y% z这是第一节。诗人写出中国当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心境。背景以冬季为喻,尽管严酷,却有“雪落大地”的坚持。作者自然是坚持者中的一员,且以“平和”“安详”的心境处之,籍此隔开“横流的物欲”。这使我触摸到了诗人的诗情结。! f) P5 _- N: } G9 H
. \9 B5 Y1 Z# B1 j热爱这场雪吧5 Q. G$ n! U2 C H
我们无法探望这种光芒
/ m, J9 ~4 e1 p/ v雪止之时
: k3 Q& K2 T) y2 I& Z% c0 `! n封住所有的道路
5 M2 y# ?/ h* e) k5 R0 U我们恪守青春,铭怀英雄
* j. P: k, d8 K. Y; R" K& B
" _& P4 d: `6 x+ l4 E& I7 ^" G第二节诗人直接号召,加入到这场诗运动中来吧!尽管现在还不能说清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于人的心灵净化作用(光芒)究竟多么巨大,但作为一个心灵工程能够告一段落(雪止)时,必将会封住所有的不良心理趋向(道路),从而让青春充满正义与良知(铭怀英雄)。这节诗承第一节以“雪落”喻诗创作和诗活动,充分展示了诗陶冶人性灵的巨大作用。题外活,只可惜十几亿的中国人爱诗与爱钱的比例实在不好计算,真不知该如何坚守,且以自己的形式扩大影响。
1 ~; M* v5 A) s. s) x* M( w
5 ]$ x R% M( {汉语里一双明眸" Q+ J& V- q( u# N/ ^( b
梅和箫才是知音. J& v* O& u4 j& g0 h; A0 u: Z$ T
在踏雪无痕的情节中
! Z; e. V+ y+ _* s: f& Z! }2 n. T6 z我打开窗户,看见雪的姿态
4 F6 P+ y: h6 y2 k* ?像诗人的背影
* u1 {2 i) ^' |" H! m" ?; A1 G清瘦而明净: c) `; v) P6 |5 I
, R7 E" @1 T7 Y0 R8 y. O( J3 F) B1 o
第三节,也是末节。前两行言简意赅,借代而喻而拟人。诗人是将最高雅的文学形式诗歌,放置于中国五千年文明(以“汉语”借代)的灿烂中,来展示其价值的。喻为明眸的“梅”和“箫”,当是“梅兰竹菊”与“笙管笛箫”之省写,并暗喻为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和音乐舞蹈艺术,用以象征高雅的人文品格和精神享受。“知音”一词的拟人,是说只有“梅”与“箫”所喻所征的艺术与品格,才可比及诗歌艺术。实际上诗歌一直是引领文学艺术的先锋,所谓“领风骚”者是也。
! Z! N \6 w0 u0 b; F v/ s最后的四行,作者从价值的比较中,走进了诗现场,使诗人与诗融合为一体,“消瘦而明净”。“消瘦”既是诗人清贫的写照,也是诗歌艰难生存的暗示;“明净”则是喻示诗人品格的高尚,也是诗歌净化心灵价值的强调。- \0 ?9 m/ j% N5 V
9 J) u. G5 N0 _. {. S浏览学习老秋的诗,他的诗情结总是时隐时现于字里行间。请看:0 }* r3 x. E7 _: H9 O, _2 |
5 t1 Z; [5 w* B0 [3 B3 P: k整个夏天,和红蜻蜓对视; V; I2 k5 }. V4 p2 E- P/ H3 d) T
我的内心涌动层层细浪# t& g9 h+ J4 |
是什么使生活的细节真实生动% h$ U) X/ Q* M9 o( J; p
若诗篇和音乐
" i7 R1 G- Y! P3 H/ V- `5 x这两只高大的杯盏相互碰撞
) V; H" e/ c' }( L( s( V7 ?# U7 ^6 _, \! _; a1 R3 H' l4 E$ E- ]* r
这是《红蜻蜓》一诗中的第三节。看来老秋非常喜欢音乐与舞蹈,将其喻以“红蜻蜓”的形象,然后拟人以“对视”,再把对视的两端拟物为“两只高大的杯子”,“相互碰撞”(就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来提高技巧和陶冶心性。可见诗人的诗情节,用心不舍须臾,听歌看舞也要联想到诗歌上来。所以这样理解,因为我也喜欢听歌,边听边看歌词优劣,像夕林写的歌词,其实也是很精品的诗歌。
0 l) T4 ?& c& G v7 S
+ c7 k& U9 S! Z: Z1 V天空由谁写下优美的诗行
/ D- g& O' p0 c& l" O u% _8 r蝴蝶,这可人的舞者
* h6 A- U( o5 V# V1 x一路拾来# D8 m$ w' `( z
彩色的芬芳' q) }* I) ` s$ T5 C4 {* l C
4 {9 _8 I# \6 ]" z% N
这是《蝴蝶》一诗的第一节。这里蝴蝶又成为诗人与舞者融合一体的形象。“一路拾来/ 彩色的芬芳”,显示了诗人灵魂的游走,浪漫而美丽。当个诗人吧——形象仿佛飞过我的面前。我一直都梦想当个诗人,现在就从零开始吧!* Z2 Z9 \* ^# i9 o, m* h( c9 K) `8 A
$ @ C" S# i4 m1 E D8 C兰,你的歌谣/ 不得不让我怀念曾经初恋的少女// 一天风露,兰花若雪/ 兰,我至亲致爱的恋人/ 你也逃脱不了时光的蹂躏/
# |- Z/ S- _) }' B9 T我感到暖意,兰并没有失去……/ 只等春天的阳光/ 摇出一片色彩斑斓的天地//; E3 b2 N3 m9 ?" Y3 c/ Q% l
6 u, Y9 o/ A: Q. r
这是《兰》一诗中的两个片断。兰在这里既是诗的形象,又是具体某个诗人的形象。将诗看成恋人,可见情结之真之挚。尽管被时下的“时光”冷落,或者被痞子毁坏,但依然感到“暖意”,并且充满希望——“摇出一片色彩斑斓的天地”。可见情结之执之着。4 p. A9 ~& y/ x6 b% d
或许,有人将《兰》读为爱情诗,那也是可以的。毕竟当今诗的精品,都有多维审美的艺术效果。但我宁愿从我的喜欢去理解。相信老秋是不会介意的,毕竟他于诗的情结,感染了一个诗爱者,感染了一个徘徊在圣殿之门台阶上的朝圣者。我正在虔诚的合十,允许我进去么?你们——我尊重的高洁朴实的仙圣们!5 H* W' m% Z/ ]# y _/ E1 S( s
2006-5-28& s5 Y# {/ N, o( k4 d3 z
9 ~1 A) a: o% l$ g8 Y+ b; F7 R8 \0 }5 q
9 f* s4 P! ~% q: ]
# M: \- h; X6 K2 j1 _4 l9 y* b6 G: f2 k7 }
* U/ v' N% n, P( t& E- A8 L3 g
. u) P3 X5 W5 n. k) |8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