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闹剧与骗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闹剧与骗局

--2011中国文坛腐败备忘录






肖 鹰



  

    一句话点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开头看是闹剧,结尾看是骗局。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开头看是闹剧:178部长篇小说,61个评委,75天阅读,20天6次投票评奖--这是瞎子点灯不用蜡的把戏;结尾看是骗局:五部获奖作品,中国作协下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独占三部:《你在高原》、《推拿》、《一句顶一万句》,这三部获奖作品参评和评奖均违反评奖纪律的“回避规定”--这是自办自奖的作协逗你玩。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从4月提出15至20人的“复选名单”到5月底提出5位候选人,需要评委会2个月专职工作;从6月到9月底评选出1至2位获奖者,瑞典文学院全体院士(18位)需要审读和研讨5位候选人的代表作3个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从今年5月16日公布178部参评作品目录到8月20日评选出5部获奖作品,全程只有95天,每个评委至少每天要“阅读”两部长篇小说,才能完成通读178部参评作品。本届茅奖在最后集中投票评选的20天中发明的“抢读”和“代读”,无疑是中外文学评奖史上的创举--模仿的是1958中国大跃进的“放卫星”。

本届茅奖揭晓当晚,中国作协副主席、《你在高原》总策划、出版人何建明先生与茅奖评委和书商群聚盛宴,为《你在高原》获奖大庆,这不是向社会演示了一个“中国作协副主席-茅奖评委-书商”之间的利益链?何建明先生曾在一个讲话中告诫下属“我们的追求是让文学获得尊严”。“文学的尊严”就是在这个“三位一体的茅奖利益链”上实现的?

针对公众质疑《人民文学》首发的《推拿》和《一句顶一万句》违纪评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先生回答记者“仔细研究条例”。请问李敬泽先生,您指示“仔细研究条例”,是要求公众“研究”本届茅奖评选看不见的“潜规则”吗?

针对公众质疑暴露了严重建纪行为的茅奖评选公正性,获奖作者刘震云公然宣称本届评选是“文学的洗礼,民主的洗礼”。这位作家是在表现幽默还是无耻?

针对公众质疑《你在高原》高票当选的有效性,张炜回答记者:“读者不问,问者不读。”在张炜们的心目中,读者就只能以“文盲的虔诚”做信仰其“纯文学”的“信徒”?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一出“好大喜公”的文学评奖闹剧






这出闹剧是在今年五月中旬,以评委会公布评委名单和参评作品名单开幕的;至8月20日评奖揭晓,在大约95天的时间,61个评委“完成了”178参评作品的审读、研讨和评选,并在其中最后20天的集中评奖中,经过6次5轮投票,最终评选出5部获奖作品。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办公室主任胡平先生向媒体宣称:“(本届)评奖是复杂多变的,就像一场足球赛,充满刺激和偶然性,谁也不能完全控制,事先能做的只是制定规则。” (2011年08月14日,人民日报)

文学批评家、《北京文学》编辑萧夏林指出: 61位评委,从5月16日中国作协开始公布所谓评委数开始阅读180作品,实际上是194部作品,因为张炜的《你在高原》450万字15卷,到8月1日评委聚集北京投票,然后8月5 日公布所谓第一次投票选出81部作品,不算通知时间,不算统计,满打满算也就是80天,其实也就是75天。这就是说,每个评委80天读194部作品,一天要读两部半。(《评委读不完小说,茅盾文学奖如何公正》,萧夏林新浪博客,2011-08-18)






无疑,这是中外文学史上空前未有的“好大喜公”的“文学评奖”设计,是中国作协在1958中国大跃进的模板上创新并发射的一颗“文学评奖卫星”。

这场闹剧,有两个看点:

其一,在最后集中评选的20天中,“尽职负责的”61个评委“抢读作品”。






本届茅奖评委盛子潮回复说:“至少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大多数评委看过四五部(该书共10册),评奖期间我也看了其中的三部。” 评委麦家表示,没有读完去投票的确不严肃,但他读完了。“《你在高原》进入前20之前,我看了6册。进了20之后,我觉得把它看完是我的责任,所以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它读完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你在高原》票数最多引争议》,京华时报2011年08月21日)

另据媒体报道,有评委说:“《你在高原》我是细看了两部,后面的就都是粗略的看了看,因为一个半月的阅读作品的时间不够了,大部分的评委也都是看到这个程度。”而评委麦家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表示,自己硬着头皮看了两部。(《茅奖5作品3部被指涉嫌违规》,西安晚报,2011-08-25)






其二,在投票评选期间,评委会发明并推行“代读作品法”。






水美(记者):从茅盾文学奖组委会收到的参评作品来看,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公众完全有理由质疑:在并不长的时间里,评委们真的能够较为认真地读完作品吗?能够真正地以作品的质量优劣去投票吗?//王春林(茅奖评委):这次评奖一共分了6个小组,在第一个阶段,每个小组都分配了相应的阅读讨论任务。我在第6组,我记得我们组分到的小说是29部。然后,我们再分头进行阅读,保证每部小说都能够有3位以上的评委认真读过。……评奖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评奖所体现的是61位评委的集体意志。你没有任何理由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到全部评委身上去。(《评奖体现的是评委的集体意志来源》,2011年08月25日,山西日报)






肖鹰点评:以至少一天100万字的速度 “抢读”作品,3位评委为其他58位评委“代读”作品,178参评作品的命运除了体现一个幽灵操纵的“61位评委的集体意志”外,还有别的命运吗?这个幽灵是什么呢?看终选实名投票公告就可知:中国作协系统的所有评委投票完全一致地投给了五部获奖作品,而这个“一致投票”显然保证和主导了五部获奖作品的高票当选(最高58票,最低45票)。






丑闻之一:本届五部获奖作品,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独占三部,此三部作品均涉嫌严重违纪参评。






本届茅奖共五部获奖作品,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独占三部:作家出版社出版《你在高原》(作者,张炜);《人民文学》发表《推拿》(作者,毕飞宇)和《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这三部获奖作品均涉嫌严重违纪参评。


(1)获奖作品《你在高原》由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何建明先生担任总策划和出版人。依据《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2011年2月25日修订)》,中国作协书记处是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直接领导,而何建明先生作为在任书记处书记负有集体领导责任。

作协书记处书记、《你在高原》总策划、出版人何建明“介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的三个公开信息:






1)“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几年,中国作协和很多地方作协,都推选在文坛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担任主席、副主席,而这些人大多数保持着旺盛的持续写作能力,例如王安忆刚完成新作《天香》,方方刚写出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新作《民的1911》,而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也均质量上乘。他们的作品入选概率较高,实属正常。”(《茅与盾 攻与守 茅盾文学奖争议缠身》,8月15日号《文汇报》)

2)针对舆论对《你在高原》获奖有效性的质疑,何建明先生即撰文致中国新闻网,称:“事实上在此次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61位评委中绝大多数都看完了《你在高原》,令人可悲的是,那些靠嘴皮子吃饭的‘学者’‘评论家’反而觉得‘永远看不完’。这只能说明浮躁占据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太久了。” 评奖揭晓的第二天(《何建明:61位茅奖评委绝大多数看完了《你在高原》》,8月21日,中国新闻网)

3)盛子潮说,得知张炜获奖后,最高兴的人是作家出版社的社长何建明。“当天晚上我们在一起喝酒,何建明那叫一个高兴啊。《你在高原》这部作品确实太长了,张炜本人的要求又很高——要求10本一起出,而且首印至少5万册,当时辗转了好几家出版社,没一家愿意出。作家出版社认为他们有这份责任,就坚持出了这本书。”盛子潮说,何建明知道张炜获奖了之后,一高兴就跟书商一桌桌地敬酒,一边喝酒一边还念叨着:“肯定可以回本了!还能加印!(《茅盾文学奖评委盛子潮:对张炜的抨击太毒舌》,扬子晚报,2011-09/04)






肖鹰点评:在第八届茅奖评选前期,公开向媒体推荐四位作家的“质量上乘”作品:其中,王安忆没有参评,而方方的参评作品是《水在时间之下》。只有《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两部是参评作品,而且都是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旗下《人民文学》首发,最终这两部作品均获奖。以其特殊身份,何建明先生如此有的放矢,是否忘记了避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茅奖揭晓当晚,中国作协副主席、《你在高原》总策划、出版人何建明先生就与茅奖评委和书商群聚盛宴,为《你在高原》获奖大庆,这不是向社会演示了一个“中国作协副主席-茅奖评委-书商”之间的利益链?何建明先生曾在一个讲话中告诫下属“我们的追求是让文学获得尊严”(中国作家网,2010年04月07日)。“文学的尊严”就是在这个“三位一体的茅奖利益链”上实现的?






(2))A,获奖作品《推拿》,发表在2008年第九期《人民文学》,获2008“人民文学奖”年度大奖;并于2008年9月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B,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发表在200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第三期,获2009“人民文学奖”年度大奖;并于2009年3月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国务院2001年343号令颁布、2011年3月19日修订的国家《出版管理条例》,在第九条中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社等。”根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国家规定,作为期刊社的《人民文学》,是《推拿》、《一句顶一万句》的“出版单位”。

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先生是《人民文学》主编,并担任本届茅奖评委会副主任。这两部作品参评,作为原发期刊的责任编辑回避评奖工作,作为原发期刊主编李敬泽不仅没有回避评奖工作,担任评委会副主任,并且在在几轮实名制投票中均为这两部作品投赞成票。






邱华栋首先承认了毕飞宇的《推拿》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在各自的出版社出版之前,曾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几乎全文刊发过,只有少量删节。不过,他对关于两部作品获奖违反评奖规则的质疑表示否认,并给予解释:“质疑者没有弄清‘刊发’和‘出版’是两个概念,根据茅奖评奖条例中‘评奖纪律’中‘应注定回避’的范围,指明的是出版单位,而不是刊发单位。而且,这两部作品在申报本届茅奖的时候,推荐单位明确写明是两家出版社。我们杂志本来是作品选送、推荐单位,但为了避嫌,这次一部都没有向上推荐。”// “邱华栋还透露,他本人就是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责任编辑,本来自己也有机会当评委,但由于责编身份,就必须回避。至于首发获奖作品的杂志是否能得到茅奖评委会的奖励,他明确表示不会得到任何奖励。” (《网友称茅奖两部获奖作品涉嫌违纪》,2011-08-24 02,长江商报)

针对此前有青年作家质疑李敬泽作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而《推拿》和《一句顶一万句》首发于《人民文学》上,所以其参评是违规这一质疑时,李敬泽只用了六个字来回应,那就是:“仔细研究条例!”(《读者的意见就是对茅盾文学奖最大的鼓励》,2011年9月9日,《西安晚报》)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2011年2月25日修订)》的第六条“评奖纪律”第二则规定:“评奖委员会成员和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中,如有作品参评,或系参评作品的编辑、参评作品所属的文库或丛书的主编、参评作者的亲属、参评作品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主动回避。相关人员可选择退出评委会,或作品退出评选。”






肖鹰点评:请问,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先生,您指示“仔细研究条例”,是要求公众“研究”本届茅奖评选看不见的“潜规则”吗?






丑闻之二:对于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中国作协暴露出的“好大喜公”和严重违纪行为,61个评委不仅表现了逆来顺受和集体沉默,至还有不少评委公开做出有泯常识和良知的辩护和歌颂。






对于大众对最终获奖作品的争论,王春林说,“只要是评奖总会有争议。但是,本届'茅奖'的评选制度已经臻于完美,可以说是最公正、透明的一届。”(《 茅盾文学奖评选体制内作品惹质疑》,2011年08月25日,中国新闻网)

在微博的讨论中,绝大多数人都将目光放在了获得票数最高的《你在高原》上,在61位评委中,《你在高原》获得了58票。对于网友质疑这部450万字的大部头著作评委是否真的都读完的问题,记者拨通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评委的电话。“《你在高原》我是细看了两部,后面的就都是粗略的看了看,因为一个半月的阅读作品的时间不够了,大部分的评委也都是看到这个程度,除了我们中有一些之前参加过研讨会的评委,会对这部大部头的作品从头到尾看了2遍。在每次投票前,我们都是经过讨论的,每个人都要发言,提出好与不好,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也很严谨。其实《你在高原》是一部很厚重、时间跨度很大的作品,叙事的手法和文学的张力都有新的探索,其中的个别片段拿出来也可以独立成为散文的,这也就是他获奖的理由吧。”(《矛盾“茅奖”:评委看不全 读者全不看》,2011-08-24,辽沈晚报)

评委雷达认为不能机械地理解阅读,国外文学评奖评委把所有作品都一字一字读完也是不可能的。“阅读可以是精读、细读、浏览,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字阅读。这样大体量的作品把握起来的确有难度,但不是不可以把握。评委们都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对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可以做出考量的。”雷达同时也表示,张炜扎扎实实创作多年,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也使得他人气很旺。//评委周大新说,普通读者如果没那么多时间,可以抽读其中几册,“即使只读几册,张炜的文字功夫和写作艺术你也能深刻地体会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你在高原》票数最多引争议》,京华时报2011年08月21日)

理论上,178部作品每个评委都应该读过,可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茅盾文学奖的评委,本来就是对国内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非常关注和熟悉的评论家,4年来产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尤其是那些反响比较大的作品,大家都有相当的了解。(《这是近几届最好的一次茅奖评选》,2011年08月23日,山西晚报)






肖鹰点评:也许第八届茅奖评选,不是最虚假的文学评奖;但是在虚假的评奖闹剧之后众评委如此公开以假作真、以耻为荣,一定是中外文学评奖史上绝无仅有的。本届评奖揭晓后,评委会负责人曾得意宣称,“61个评委5轮6次投票,无一废票”。然而,这366张“有效票”投出的不是茅盾文学奖的公正和文学的尊严,而是61个评委对违纪参评作品背后的权力的屈从,对文学良知的背叛。






丑闻之三:五个获奖作者,真正看重的不是文学的尊严,而是获得“茅奖”的名利,因此,他们对历史上最腐败的茅奖评选不是谴责,而是感戴和吹捧。






本报讯 (记者文静)昨天,在国新办近年来举办的首场非官方发布会上,4位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张炜、刘醒龙、莫言、刘震云集体接受记者采访。针对网络上的质疑,他们都认可大评委制度,“我觉得文学不但经过了文学的洗礼,也经过了民主的洗礼。”刘震云说。//本届茅盾文学奖组建62人评委会的大评委制,试行实名投票和评委投票情况公布制。“如果不是评选办法的改变,我觉得我们5个未必能获奖。”刘震云表示,“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因为这次评奖方法和规则的改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词:民主。我觉得文学不但经过了文学的洗礼,也经过了民主的洗礼。”//针对外界普遍关注的“评奖是否公正”这个问题,莫言认为,本届评奖工作做到了公开、透明,“但是公正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说,文学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能说相对公正。”(《四茅奖获得者肯定大评委制》,2011-08-27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您获奖后,有人质疑您凭作品长度获奖,有人质疑评委并没有读完您的作品,您怎么看这些质疑?//张炜:纯文学过长就没人读了,这个说法完全是以一己的心态去替代和揣测众人的心态。……至于评委能不能读完,这不是作者关心的事情。评委的文学良知和基本的判断力应该得到信任。……所以我有这样一个感慨:读者不问,问者不读。读书人埋头读书,陷入情景不能自拔,或感动或愤怒,哪有时间东张西望问来问去?而专事询问的人,基本上是不会好好读书的人。(《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释疑:读者不问 问者不读》,2011/09/09,齐鲁晚报)






肖鹰点评:针对公众质疑暴露了严重建纪行为的茅奖评选公正性,获奖作者公然宣称本届评选是“文学的洗礼,民主的洗礼”。这位作家是在表现幽默还是无耻?这位作者在对“茅奖民主”感激涕澪的同时,还言词振振地对诺贝尔文学奖表示不屑,声称“诺贝尔奖评选的是翻译”。至此,我不仅对这位作家的品格而且要对其心智表示遗憾了。获奖作者回应质疑竟然出言“读者不问,问者不读。”在张炜们的心目中,读者就只能以“文盲的虔诚”做信仰其“纯文学”的“信徒”,而无权追问“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的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公正?这就是“众望所归”的“茅盾文学奖作家”?对于这样的“茅盾文学奖作家”,公众能期待他们对社会正义有起码的良知和担当吗?


                    

                    结 语






评论家千里光将本届茅奖评选比喻为“球臭不算,还赌球行贿吹黑哨”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茅奖莫要像中超》,2011-09-09,南方都市报)这的确揭示了两者之间内在的共性――虽然足球与文学相距太远。

作为对本届茅盾文学的终结性评论,我认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是一场由中国作协导演的“好大喜公”的评奖闹剧,在这场闹剧中串演了三大中国文学丑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5-9 2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3 17: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