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
文/南牖
霾
又东行二百里,鬼气还是很重
此物,可入《东次四经》
吃人的勾当,从体内悄悄开始
因此,我把每一个人,都比作行走的墓碑
种子
春天的音乐,催生种子的牙齿
在暖阳之下,咬紧土壤,或者石头
大地,这宇宙的乳房
分泌着衰老与年轻,战争与和平
种子的诞生
是世间至美的抒情,是一切的伤口与悲歌
黄土之下的朝代,屋顶上杂草丛生
是哪一颗种子?
在损耗着这古老民族的悲悯
时代的裂口处,析出的变种
滋生着乌烟和障气
裸露的乳房,古铜色的大地
不可饶恕那令人恶心的操刀者
在冬天的荒芜过后
不染尘埃的种子没有落脚之地
然而,澄澈的天空在等着我们
不遗余力地热爱
觅食
大地回暖,一只麻雀儿
轻柔地落地,像一颗行走着的黑麦
把凋零的过去留在了上一个寒冬
江南的春天里,我唯独爱上了这一只
它细小而清脆的声音
搀扶起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它把自由和欢快印在了酥软的土地上
麻雀儿呀麻雀儿
你的降落,是为了觅食
也是为了重新爱一遍
村庄
村庄在山坳
吞吐着云雾
我的粮食
在这里瘦
在这里丰腴
先辈的骨头
在山左开出红硕的花朵
村庄,我是你最乖巧的孩子
你是我一生的麦场
如果我在梦中打马
你是我唯一一个要归去的地方
屯积十个月亮
我在倾听,柳梢头的月光
流动的声音。你的呼喊
像是梦中的羊群
牵动我一颗桃花笑春风的心
我拾起今夜的月光
渴望着打马相送
但是……
妹妹,不要说,我来得太晚
也不要问
是什么阻挡了我的归程
为这一次相逢
我已屯积了十个月亮
简介:南牖(曾用笔名洛阳亲友、牖之),本名焦超,生于1993年1月,贵州遵义人,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年触网习诗,诗文散见《贵州文学》《关睢爱情诗刊》《贛西文学》《紫江诗刊》《当代诗歌》《诗歌周刊》等刊本。
90后板块编辑部编委会成员评语
芬叶:南牖的诗有着惯有的柔情抒写特征,从点出发,盘击诗的内面,单单从诗的晦涩而言,他的诗已经脱拔其中,比如村庄一诗,用灵敏的语言将故乡的景散发,很见内力,又比如他在囤积十个月亮中的描写,将断点的思绪绵柔地灌溉于每一种生活的有机成分中,这种诗写在90后诗人的成长中,很大一部分出于自觉的情感状态和诗写的本能对称磨合。
湖拮:读南牗的诗,每每都有收获,他的眼光独到,笔力深厚,寥寥几笔就将隐藏的深刻印记在读者的心里。霾,可怕、可恨,是一种鬼气,在鬼气中生活的没有人;种子,力量的象征,作者没有从传统的角度出发,种子在大地生根发芽,在时代的裂口出析出正义的力量,让人不得不敬重于她;觅食的鸟儿很多,作者只选取了麻雀,麻雀非常普通,但它的爱一样是伟大的,那么,作为普通人呢?这首诗发人深思;村庄,也即故乡,不管她变得怎么样,终究是要打马回归的地方,既符合常理,也延伸出一番人生大道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变迁,这个村庄一定在每个人心里扎下了根;月亮,自古是爱情诗里的的描写对象,而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描述,让爱更神重。这些诗歌出自于一个90后,确实是一道美丽的、让人流连忘返得景点,希望这样的好诗歌越来越多,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吉连成拉:现代新生代诗人,不会激昂与疯癫,每一个人都是生活链条中某个真实角色。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从中获取了一种宣泄的快感,甚至得到了一小部分的精神解脱与救赎。南牖的诗中有所表现。例如:
《霾》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是“万众瞩目”的雾霾问题。其中,“我把每一个人,都比作行走的墓碑。”让我想起了《沁园春.霾》——“千里朦胧,万里尘飘,引无数美女戴口罩”。不言而喻,雾霾对我们健康的威胁,它加剧了“人”通往墓碑的距离的进程。
我最欣赏的一首诗是《种子》,“种子”是万物的源头,万物的始祖,“种子”发芽的力量强过TNT的爆破力。以物喻人,以物喻理。“种子”是你,是我,也是他。善良的“种子”开出的花是善良,仇恨的“种子”开出的花是仇恨……到底开出什么样花?取决于“那令人恶心的操刀者”,而“那令人恶心的操刀者”的种类也许胜过“种子”的种类,一粒“种子”要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就需要战胜种种“那令人恶心的操刀者”,战胜了就是善良的种子,否则就是即使染了尘埃也没有落脚之地的“种子”。
诗是人类内心的呓语,是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它来自生活,也需要融入生活。我们写诗不为名利,只是一种记录心情,记载生活中的种种迹象,包括美好的、困难的,毕竟好的诗歌都来自自身的某种苦难。
筷子:很认真的读了南牖几首小诗。个感他的诗,通透性、整体感很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极富创造性。好的切入点,一首诗便成功了半。再展开对社会对环境不可抗拒的思考,极易带动读者、让人共呜共愤共思共忧。在霾中穿行,如行走的墓碑。一切始作诵者一一一人。是人对大自然不可挽留、不可复制的破坏,造成了如今鬼气恣意的场面。终蔓延二百里,锋芒毕露。
秦梅:最难消解是乡愁,乡村风光是南牖这五首诗作中常见的意像。
立足于乡,发散于时代之弊病“霾”,再返回于对人性的反思,廖廖数笔,意像准确鲜活,体现当代年轻诗人立足自身,脚踏实地对社会的担当,是《霾》之意韵。
以通畅浅显词韵,内敛克制地抒写骨子和热血里生就带来的乡土深情,是南牖这一组作品的另一特色。正如南牖所述,“村庄,我是你最乖巧的孩子你是我一生的麦场”
全巧英:读南牖的诗,时不时的让人眼前一亮,这一亮来源于诗中精妙的句子。比如《霾》中“我把每一个人,都比作行走的墓碑”《种子》中种子的牙齿“咬紧土壤,或者石头”《觅食》中麻雀“像一颗行走着的黑麦”《村庄》中“梦中打马”《囤积十个月亮》中“像是梦中的羊群”等。
刘白:阴差阳错读了不少九零后的诗,其中,牗之(南牖)无疑是佼佼者。因有幸得遇很欣喜。他的诗里既有人类或中华民族的大气节 又不乏九零后的孩子气,那种大情怀又兼小心思里,诗性和才华肆意驰骋,读来酣畅。
以《囤积十个月亮》为例,分明写相思,只字不提。第一段从“倾听,柳梢头的月光/流动的声音”到“你的呼喊/像是梦中的羊群”到“一颗桃花笑春风的心”一连串通感用得多漂亮。给第二段那样婉转生动的小心思做了完美的铺垫。 《村庄》“我的粮食/在这里瘦/在这里丰腴”多么闪亮的音质、乐感和比喻,“先辈的骨头/在山左开出红硕的花朵”意象丰满,色彩艳丽的古村落图;分明写对家乡的热爱,却说,“如果我在梦中打马/你是我唯一一个要归去的地方”关于对家乡的深情,这一句足够了。佳句,有厚度,高年级的味道。
再比如诗人的《霾》寥寥几笔,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鬼气”,“墓碑”,很好地利用《东次四经》布置了大气氛,写活了霾的恐怖、可恶。在《种子》里诗人再造了一个新的逻辑,在这个全新的逻辑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了诗人对天地大道的理解,情怀感人。《觅食》则体现了牗之对小生灵的大悲悯。
诗人是什么呢,诗人是修行,我们遵循着自己的佛法。我们的佛法是什么呢?循着自然天道,循着“我”与外界的两相观照,循着“我”在天地之间的行走中自在生发的最自然、动人、美丽的花朵。我是诗人,我生而塑造,然后悄然走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