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评诗论] “个人化”诗学:1990年代先锋诗歌的优卓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云生 于 2012-8-20 11:50 编辑   S$ v; H& ~4 p* j" l$ |, J

2 x; C* X3 y7 o8 h# x8 W7 E
个人化诗学:1990年代先锋诗歌的优卓选择
( O+ F# v1 k6 l( w% i2 z; t                                                                                            罗振亚

  C- t9 u$ B2 D# ^3 L+ \
. E& m' r8 \* e" C( ~" x

" q! R8 j! J) q. G, N" J$ E  若问朦胧诗、“第三代诗”有何特点,谁都能就其意识形态主题或世俗化倾向略说一二;要想从众语喧哗的90年代先锋诗中整合出某些共同症候则很难。奇怪的是,将“个人化写作”作进入90年代先锋诗歌的观照点,却因其标识出了90年代先锋诗歌和此前诗歌的本质差异,切合诗人间的差异性大于一致性的个人写作时代的诗歌实际,得到了多数人的首肯。
% f; y* v' }4 T; N) p  也许有人会说提出“个人化写作”是多余的,哪种写作不是个人行为?诗的本质不就是从个人的心灵出发吗?其实不然。作为一个特指概念和一种写作立场,“个人化写作”不能和风格写作画等号,也不能和个性写作相提并论,更不能和狭隘的一己表现的私人写作等量齐观。它是诗人从个体身份和立场出发,独立介入时代文化处境、处理生存与生命问题的一种话语姿态和写作方式,它常以个人方式承担人类的命运和文学的诉求,源自个人话语又超越个人话语。0 U* l9 t/ [( B8 U
  “个人化写作”的另一说法是多元化,它突出了个体生命的声音、风格、语感和话语差异。但这并非意味着个体诗人之间不存在着通约性。90年代先锋诗歌可称为一种通往“此在”的诗学,其本质化流向就是对“现时”、“现事”的格外关注和叙事话语的高度重视(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叙事的大量起用表现着诗人对现实存在状况的关怀);所谓的“个人化”乃指在通往“此在”,在介入“现时”、“现事”方式和途径上的千差万别。
. B' k. O! y# O6 j1 f  在如何处理诗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包括“第三代诗”在内的80年代诗歌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以为“非”诗的社会层面的因素无助于美,所以尽力疏离土地和人类,在神性、幻想和技术领域高蹈地抒情,充满圣词气息;一种坚持诗和时代现实的高度谐和,穿梭于矿灯、脚手架、敦煌壁画、恐龙蛋等意象织就的宽阔雄伟的情境中,大词盛行。它们都没实现维护缪斯尊严的企图,反倒因所指的玄妙空洞加速了诗歌的边缘化。针对这两种偏向,90年代具有艺术责任感的先锋诗人强调:在真实大于抒情和幻想的年代,诗歌“永远离不开对现实生存的揭示”,要尽量使语言和声音落实,“将半空悬浮的事物请回大地”,走“及物”路线。这种面向“此在”叙述的价值立场,使诗人纷纷规避乌托邦和宏大叙事,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诗,挖掘、把握日常的生存处境和经验;甚至对躲不开的历史题材也多从细节进入,尽量摹写历史语境里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把历史个人化,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乃任一在场的事件,个人日常细节植入诗歌就渗透着历史因子,就是历史的呈现。诗歌以这种姿态和日常生活发生关联,无形中加强了艺术的当代性,使个人写作获得了能够承受社会、历史语境压力的能力和品质。  90年代先锋诗歌抵达“此在”的目标时,诗人们八仙过海,各臻其态,谁都力争在体验、转化方式和话语方式上推陈出新,突出公共背景里个体的差异性。于是,在个人化理论和差异性原则的统摄下,出现了抒情主体的个人化奇观。恰像有人所言,90年代先锋诗歌的差异性标志着个人写作的彻底到位。
2 c) D( q) O2 I  “个人化写作”的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它超越了80年代的“自我表现”。80年代诗歌对人性和个性的张扬,多源于缺少理性支撑和阐释的直觉,并不乏自伤、自恋或自傲情怀;而90年代诗歌则指向书写者独立的精神立场、自律的艺术操守和自觉运作的手段,饱含诗与现实关系的深度思索,并且常呼应着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人类生活的普泛焦虑、深刻困境,以期“达到能以个人的方式来承担人类的命运和文学本身的要求”。其次,“个人化写作”以沉潜的技术打造气度,将技艺作为评判诗歌水平高低的尺度,回归了写作本身。它的个性化创造,保证诗歌完成了由“第三代诗”的自发语言行为向深思熟虑的自觉操作转移,标志着先锋诗歌的意识和艺术双双步入成熟;“个人化写作”对艺术思潮写作和文学运动写作历史终结的宣告,淡化了为文学史写作的恶劣风气,使诗人们不再借助群体造势,告别了大一统的集体言说方式,使诗歌写作远离了80年代的集体命名行为,走向了绚烂多姿的时代。再次,“个人化写作”那种历史存在于任何在场现时现事的诗歌观念,那种极力推崇张扬的差异性原则,本来是因延续、收缩上个时代的“写作可能性”而生,却又为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写作可能性”。1 V9 |8 ?- A9 _
  当然,“个人化写作”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它仍未解决有分量的作品少的老大难问题;并且在拳头诗人的输送上还远逊于80年代的先锋诗歌,而在诗界整体艺术水平提高的90年代,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大诗人却几乎没有。诗歌走向个人写作后差异性的极度高扬,焦点主题和整体趋向的弱化,也使诗歌失去了轰动效应,边缘化程度愈深;虽然诗人照样结社、办报、出刊,且印刷质量、装帧设计都日趋精美,但都不再流派化、集体化,也难再激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尤其一些诗人借“个人化写作”之名,行滥用民主之事,将“个人化写作”当成回避社会良心、人类理想的托词,无限度地膨胀自我的情感与经验,甚至拒绝意义指涉和精神提升,剥离了和生活的关联,诗魂变轻。另外过度迷恋技艺,恣意于语言的消费与狂欢,也发生过不少“写作远远大于诗歌”的本末倒置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化写作”诗学就是一把锋利也容易自伤的双刃剑。* s2 K& N( C4 v! V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0 q5 g5 m6 m& w2 x- U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8-10 11:54 | 只看该作者
尤其一些诗人借“个人化写作”之名,行滥用民主之事,将“个人化写作”当成回避社会良心、人类理想的托词,无限度地膨胀自我的情感与经验,甚至拒绝意义指涉和精神提升,剥离了和生活的关联,诗魂变轻。另外过度迷恋技艺,恣意于语言的消费与狂欢,也发生过不少“写作远远大于诗歌”的本末倒置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化写作”诗学就是一把锋利也容易自伤的双刃剑。* s; i. h: V2 u7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8-10 11:58 | 只看该作者
我盟追求的目标是:引领诗人走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孤独创作的小圈子,主动融入社会,感受时代,走近并赢得广大读者,重新找回诗歌已失的宠爱,助推诗歌的亲民发展。
- d! v  P& b* S+ `' q. _* b, w/ M 卢俊兄贴出这篇评论文章的目的:就是我盟的目的,并非是排弃“个人主义”,而是希望部分迷恋个人主义的诗人把眼光放宽一点,气度再大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8-10 14: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的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7:57 | 只看该作者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8-10 11:58
  j( ]1 b: l( c- O' Q1 e我盟追求的目标是:引领诗人走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孤独创作的小圈子,主动融入社会,感受时代,走近并赢 ...

# x$ H* y6 z  Z" m8 k云生两次提读,将此文做了进一步的正确导引。不管那种诗写,“永远离不开对现实生存的揭示”。如果诗写远离现实的土壤,在孤独创作的小圈子旋舞,或悬浮在可望不可即的空出,导致读者走不进去,连诗人也被吓跑,我想一个不为民众甚至不为内群人士接受的诗写品种之前途可优,其存活的意义可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7:57 | 只看该作者
念旗 发表于 2012-8-10 14:35 6 D8 g" q% l. g
学习,的确。

* O) ]  |0 U8 }! \! }- H5 v6 \谢谢念旗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8-13 09: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领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0:51 | 只看该作者
水木 发表于 2012-8-13 09:27
3 H8 v7 a4 p# h3 n1 G学习,领会

3 u/ Q# B* M, b4 d) p共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6 13:0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