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坛园地] 有一种流泪滋味是亲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种流泪滋味是亲情
——读吴养民先生亲情散文集《满天星斗》有感
" m8 y9 U' y  Q! G
                   秦 力
  吴养民先生亲情散文集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满天星斗》(******出版社出版)。集中有28篇散文随笔,分别在《陕西日报》、《咸阳日报》《渭水》等报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方便喜欢吴养民先生亲情散文的读者集中阅读。
  集中的所有作品都是故乡的亲人的人生故事。故事中的人和事,几乎遍及上世纪旬邑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吴家的变迁》,又有《拂之不去的童年记忆》;既有《母亲的裹腿》,又有《父亲的粪笼》;还有《我家的水井》。即便早已熟知养民先生视野宽广、目光敏锐、想象丰富的能耐,面对如此百态千姿的众生悲喜,作品的景观仍让人拍案惊奇。
  选材广泛已难能可贵,笔调丰富更蔚为大观。人生故事与社会变迁、情感跌宕与自然改造、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主观视点与客观叙述、正在进行时与过去完成时、笔记小品与心理洪流、个人私语与大众传媒、单纯叙事与复调设计,乃至蒙太奇与白描……经作者巧妙调和混搭,竟有万千气象。每篇都是在讲故事,但每个故事、每个故事的讲法各有不同,甚至同一个故事的语调色彩也会随机而变。例如《久违了石门山》,开头部分的行道树场景绵密细致如风俗画,中间部分大开大阖突转为戏剧传奇,最后的结局美满如成龙电影,更精彩的是对父亲、母亲等亲人形象的描摹,兼具写实、象征符号功能,可作多重阐释。
  奇妙的是,这些题材各异、风格不同的作品,却又有一种销魂蚀骨的流泪滋味萦绕其间。养民先生的文章大多有此特别味道,难以名之,权且说是淡淡的亲情。
  还是以《我的母亲》为例。作品的主人公是中国标本似的慈母形象,作者叙述时充满激情,充满儒家弘扬的中国固有的大孝之道。这种大孝弥漫于字里行间,可以理解为散文式的四书五经,而我更愿将它看作孤子的浓浓的亲情。
  养民先生的作品具有亲情滋味。无论是《父亲带我去看戏》、《感悟过年》,还是《贴在街上的录取榜》……每篇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承了五千年的大众的亲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城乡家园日新月异,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创造了无数经济繁荣与政绩奇观,也使得太多的人被边缘化而成失意人。说他们数典忘祖未免太简单,甚至太霸道;这一种难以名之的苦涩情绪,当是最为明显的应该用亲情、用孝道去熏陶、去感化他们。
  深一层看,亲情并非简单的对亲人的爱,更非简单的亲切的怀念亲人,家乡史记或怀想。那么哪里有我们的孝道家园?何处可供亲情栖居?想到此,养民先生的亲情,真正化作了精神的渴望和一生的追求。
  亲情是个永恒的题目,几乎有无限的思想与艺术表达空间。庄周晓梦迷思,东坡雪泥鸿爪,马孔多百年孤独,奥德赛十载漂流……先贤诗思与传奇,不断拓展人类精神家园的版图。养民先生在后记中,引用老子句“死而不亡为寿”,颇能说明其作品的特别风味。如上所述,养民先生的《满天星斗》,正是亲情的集聚。亲情已成为他的无名心态和无形气质。在我的印象中,养民先生要算是好党员、好男人的典范,对家庭、家族、家园有一份永难磨蚀的珍爱与担当。作为作家和官员,其自我当然早已超出了身体或家庭的边界,四海兄弟,天下家园,全都成了他关怀与守望的对象。亲情浓处,忧患必多。一贯从容精致的养民先生,在《孤子吟》中竟有直白之痕,或正因此故。
丙寅炎夏于大秦帝都好古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6 00: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