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汤胜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世纪:中国三颜色(组诗)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2-8-26 23:58 | 只看该作者
一点期待:对历史人物的颠覆性写作,除了颠覆性的观念(理念、学理),若能增强诗意与语言的颠覆性张力效果恐会更棒呢,商榷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07:19 | 只看该作者
西泠弋人 发表于 2012-8-26 23:58
: u+ R" Q$ R/ C$ p2 z( D一点期待:对历史人物的颠覆性写作,除了颠覆性的观念(理念、学理),若能增强诗意与语言的颠覆性张力效果 ...
$ k+ [8 ]/ d- U* q
谢谢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8-30 13:38 | 只看该作者
之前就看了,不敢妄下评语。仔细读过,褒贬相加。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刻画出统治者的形象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歌咏和批评。有肯定也有否定,有评说也有思考。眼光卓远,态度中肯。欣赏汤老师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8-30 18:40 | 只看该作者
赏读不同色彩的历史风云人物,问候朋友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9-4 0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卢俊 于 2012-9-4 07:47 编辑 + y' R! M* w+ D- D% e7 J; L; d
* A' E- B1 ^1 _
三首诗,从诗的感观上是很不错的。很见功力。
) G5 S6 x' l% t$ {) v第一首:“首先从皇帝的性事开始”建议改成:“首先从秦皇帝的性事开始”况且自秦皇以来,亦不都是如此,诗虽不是写历史,但也要有个“度”;第三首“偶尔不红的是台湾香港澳门”是否改成“红中不红的是台湾香港澳门”;“思想统治着所有的空气 ”是否改成 ”;“思想统治着红色空气 ”;“ 一个屁也得让科学家解剖研究几百天 ”,这句再斟酌,是否换个更恰当的句子;“ 红色中,一万个顺民 ”是否改成 ;“ 红色中,红色顺民 ”;“ 让不正常正常,正常不正常””是否把“让”字删去。: H3 v7 K$ M1 w; K! a
胜林兄之大名早已熟知,对我尊敬的人,诚心诚言,想到便说,不知对错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09:40 | 只看该作者
卢俊 发表于 2012-9-4 07:46 ; C. l9 k8 C+ k) l0 g
三首诗,从诗的感观上是很不错的。很见功力。
1 [  B7 G3 Q$ l5 ~+ J第一首:“首先从皇帝的性事开始”建议改成:“首先从秦皇帝 ...

# F0 P8 [/ t+ j  d! e! D谢谢,我改着试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9-4 10:57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2-9-4 09:40
) G! k7 D8 @1 b7 N) O9 b/ x  x' l谢谢,我改着试试!

- \; N' S' W1 R5 o: }这是三首较有特色。能让读者走进能让诗者赞成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9-5 08:16 | 只看该作者
再欣赏。因为这组诗,能雕琢成极品。黄白红比拟的很贴切,也很新鲜,“皇”之“黄”、“石”之“白”、“毛”之“红”。第二首较好。第一首我已提过,不能一概而论,只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如何。毛是伟大的人物,用“红”揭示当时“黑”的一面未尚不可,过极则不达,记得诗人任先青一首《诗人毛泽东》唱红他自己,那句子至今我还能记住。而您从另一面入诗当然比正面的歌唱难度大的大。正因为这样,所以要有个“度”,把握不好,很多人会有不同看法的。他毕竟是伟人,历代皇帝大多是难与之相比的,特别是文革,也是有当时背景的。正因为难写,所以这首诗雕琢后一定会是留世之作。我期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08:22 | 只看该作者
卢俊 发表于 2012-9-5 08:16 ( y6 {; R0 s1 }$ A9 ]# o" X; z
再欣赏。因为这组诗,能雕琢成极品。黄白红比拟的很贴切,也很新鲜,“皇”之“黄”、“石”之“白”、“毛 ...
: {. u& S# ~( M3 q2 y- ]7 e
谢卢俊。根据你的意见,我得再冷却思考后打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2-9-5 20:21 | 只看该作者
用颜色写历史,拍案叫绝啊!严重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9-29 09:1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