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活动要求,004期同图征诗活动在原有的点评环节之后,新增了个人总结环节,以作为诗作者对于群组成员热心点评的回应交流。截止8月31日中午,共计收到云一凡、蓝雨滴、在线灵童、金陵一片云、苏美晴、夜1969等6名成员的总结,希望未及时交稿的成员及时跟帖发表自己的总结。以下为成员总结交流文字(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 x. j' u- @- B5 {! C) W$ V0 H
' {2 L2 W L' B5 O n
7 O2 V- f2 i8 Q& }% I001:【云一凡的总结】
j( \; v$ Y! n* e, x 仅以此总结,感谢各位老师的指点与教诲!谢谢!咖啡!辛苦了!, q7 o) g! `! b7 h7 C- e* y8 u1 }
1:首先感谢群主夜1969老师的不倦指导.详尽评点,几经修改,仍漂浮了诗意,还提出了度的问题,铺陈过多,削弱主题,我深深拜服,一语中的。在今后创作中,一定好好把握,向深处挖掘!
5 s* |2 p- M* w t 2:谢谢蓝向前的直言不讳,指出我的问题,字句衔接不当,过于技巧化了,诗成自然,还需努力啊!
6 K/ s/ x9 Q0 c7 j 3:谢谢苏美晴的评点,虽突出诗意,但倦怠画面,我怎么觉得陷入画里了,问好!9 z: I3 c q- c% z. }9 K! ^) c
4:谢谢金陵一片云的评点,今后多加注意,刻意求诗而不得啊,力求自然。
4 u, N1 \3 `( c; _! L7 L 5:谢谢张运江的评点,不醉也愁人,不是画中人。
: c% R8 ]9 ] v% n! v 6:谢谢一刀评点,力求突破表象吧,非一日之功啊!1 z9 E. Q5 `* d7 x3 b! D4 r% W# T' x
7:谢谢盆盆点评,依旧:撒一网淡泊,钓一生山水!
3 }+ `: h) x9 \0 A5 n% O$ r2 y 8:谢谢叶晓霏的鼓励,一凡加油吧。
g) x5 {- S4 g' m 9:谢谢汤胜林老师的鼓励,百忙之中来评,辛苦了!尚多有不足,请多指点!* E3 v( H% F/ G7 j. U, Z
最后感谢夜1969老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祝福诗歌培训班越办越好!
) o$ V! \2 k5 V+ \5 e# p# \! h7 Z5 X1 `- @1 ^7 ^4 Y" ?
* O* ^# v4 Q+ S* I( b& t2 r002:【蓝雨滴的总结】
: Y2 o; A3 i$ S% m 对于69群主及各位老师、同学的费心点评,感谢自不必说,但就这种敬诗的精神,雨滴十分感动。初入诗群,即得到这么多的帮助,实是雨滴的幸事。
! r& N" ]0 u0 A* b% ? 感谢群主理解、鼓励。您的点评确是雨滴这次写作的初衷。
& c1 B+ Q" \" i" A! V 感谢向前、美晴、一刀的理解点评。用灵童的话说就是“出”的太浅。本人深有同感,无奈确是心有余力不足。雨滴会努力的。; e& Z; c" k k5 n/ E6 b: R: B
感谢一片云、张运江、盆盆、一凡、晓霏的鼓励点评。你们的鼓励,就是雨滴努力的方向啦。3 N6 i# _. v. x( k2 _* @- E
希望各位老师、同学一如既往地帮助雨滴。不过你们这么辛苦,雨滴真的于心不忍。& F$ ^ u% a+ u# Y0 {& K0 U. K: [
+ E0 w8 v# E& Z& ~9 v J6 h$ @( Z! K
+ w: A2 X; |2 V! X+ a
003:【在线灵童的总结】, ~: Y9 K* G$ t5 C' s
客套与感谢的话就留在心中。说到加入《诗歌培训班》这个群,让我最感受的是说真话。因为爱说真话,所以我喜欢。让我最收获的是获得新发现。比如说:诗歌的“出入论”,就是我非常深刻的感悟。正所谓:出入成编生美文,内外融合天地心。
' R7 o) X8 M9 G& l3 V+ e* ?5 h& C0 m2 k' _4 E. A
3 r9 n6 Y* K% h0 {
004:【金陵一片云的总结】
" D' G+ w+ ?- a$ B5 @) a/ ]% N 这期的山水画实在是太美了,青山碧水荡轻舫,只看了一眼就喜欢,所以我用了三首为一组来表达我的这份喜爱。《亲爱的,你只需沉浸》,我是以画面中的主人公的口吻来写的;而《山里人》则是以一个外人的口吻来写;《净土》则是以一个曾经路过的摄影者的经历展开来写。三首的主旨正如张运江所说,即对净土的憧憬。 起初,我只写了前两首,而且由于时间的关系,写好就传了上来,并未多作思考,在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我对第一首进行了大的修改,大概只保留了原作中的50%左右吧;而第二首《山里人》是我改动最少的,我力图以简单纯朴的语言反映山里人原生态的生活,从而引出对山里人生活的羡慕。《净土》其实乍一看应该是最符合画意的,但无奈水平有限,听了大家的意见后,做出了多次修改,仍觉不是满意之作。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自己在诗的表达方面要下更多的功夫。 最后,在这里,再次谢谢各位的点评与建议、帮助!(平时就最怵写总结,写得不好,敬请谅解!) * u3 t( o* Z, H* `9 ]7 O+ O: A
* P- t$ p3 u: g- _ @3 w- D
. d- _5 U7 H0 w005:【苏美晴的总结】
) C0 \( A/ M+ F, r7 A0 k" _7 g 先从写作的角度去看。因为是同图,”同”就难免有感官上的一至性,因此写出新意就更为主要。首先就图来说,图能愉悦我们的首先是感官的东西。因此,起节美晴尽量围绕着图加以晕色,这样就不会跑题。其次,“近乡情更怯”的缘故,所以美晴把心境也容了进入。那便是“只有摇动的撸桨/破开晨曦,洗了又洗”二节就突出这种特点,围绕着“思乡”的基调去完善和刻画。结尾一节确实要跳出基调的这一狭隘的命题,去寻找更多的基调空间,那就是“我看得懂,却读不出/你船尾处的那些水波”。可喜的是,我看到好多朋友的佳作正是与我的命题像吻合,就是除了离乡的愁苦外,也有爱情等情感的介入,很不错的。0 \; O* Q5 L" T' I7 i5 Z2 J
* I, D1 q$ P6 \ p2 F5 ?, H4 i
# H* q5 a8 u6 T/ W, d9 ~006:【夜1969的总结】$ r( X- r' D( [
本期图片的确定是听了朋友意见的,在许多备选中他一眼看中了这张“婺源风光”的山水作品。在我看来,这幅照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式的美景,不是我喜欢的能够出诗意的类型。但之所以还是选了这张图片,也是想给自己一个挑战,看看自己究竟能够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这就是《我愿化作一叶扁舟》诞生的序曲。就像我在创作小结中所说的:这首诗的立意就是抒情,是面对完美画境的纯粹的抒情,所以除了情与爱这个永恒的主题之外,也就没有再添加其余的成分。既然是抒情为主,那当然是越唯美越好,越感人越好,所以就必不可免的与抒情之王徐志摩扯上关系。但实话实说,写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去模仿徐志摩,写完之后也没有发现徐志摩的影子,而只看到了它纯粹的抒情性——在我看来,这也是这幅图片境界的局限了。" @1 z& P! V& z% m8 f
在点评中有诗友质疑,这首诗因过浓的抒情性而致趋向于徐志摩的诗风,进而影响到了自我风格的表现,我倒不这么认为。纯美的抒情风格并不是徐志摩的独有标签,也不是他的专利而不允许别人使用,只要表达的到位谁都可以用来抒发情感,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能用贴标签的方法来简单归类,来判断是不是、或该不该这样写,真正的判断标准应该是表达情感的真挚完整与否。我觉得,这首诗正是我对于图片境界的理解与表达相统一的结果。9 Q- }; n; X7 h: }
另一个声音是,这首诗“思想深度不足,显得单薄”、“不深刻,缺少新意”以及“停留在画的表面”、“表像”,这几个观点所说的其实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一首诗里,纯粹感性的抒情与理性的哲理表达是否能够完美统一的问题。这首诗的立意就是纯美的抒情,而不是抒写哲理,所以作为一首以抒情为主的诗作,再要求它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则完全是有点不切实际了。% a" D' r" R5 { U* m- V
在很久以前我就有一个看法,那就是关于诗人的人格尊重问题。一个诗人,即便他写的再幼稚、再拙劣、再可笑,那也是他真挚情感和努力思考的表达结果(区别在于他的思考是否深刻、情感是否真挚、表达是否到位),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没有资格去嘲笑他,这是最起码的人格尊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的原理大家也都知道,谁能保证自己是最好的诗人?——你笑了别人,别人就会反过来笑你,最终就会把好好额诗坛弄得一片乌烟瘴气。善待并理解每一首诗,如果不能做到善待和理解的话,至少要做到不笑话别人,这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X5 I; [4 V/ q: [. H
最后,再次感谢阅读并点评了自己这首诗的诗友蓝向前、苏美晴、金陵一片云、张运江、一刀、盆盆、云一凡、叶晓霏、汤胜林、招小波和望月,并感谢他们给了自己中肯的意见,使自己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9 l0 H1 s5 q0 A, {8 `2 @1 m
6 x& C, \: D- K! B
007:【的总结】
2 ]" s, ~2 k1 ~, T' P3 K v/ [! o) \, ?8 ^
# n1 [- N- |6 S1 N6 \
z. [& \( |- g4 @- A) f8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