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克:当代诗歌的历史处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0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延河》杂志第五期:访谈录
                   当代诗歌的历史处境
                                                   魏克
    问题1:当下中国,广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诸多事物仍在“转型”,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处在“漫游”式的人文历史背景下,你认为:你所经历的这种尚未完成的“当代”在文学领域演绎的是怎样一副具体形象?
    答: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转型中的当代社会形态,也就是我们所置身的时代背景或时代潮流。二:文
学如何反映时代,或文学和时代的关系。
     关于时代背景,这其实是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无法摆脱的宏观问题。身处一个时代往往会迷惑于一个时代,
你认为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就会沿着这样的形式和轨迹渐进发展,不会有多大改变。即使是在激烈动荡
和巨变的时代,很多人也依然认为这不正常的时代就会是这么持续的。比如战乱通常很快就会改变,但战
争年代谁有长远眼光能洞彻到这一点呢?他们认为战乱无休无止,且会朝着最坏方向发展,于是陷在惶急
绝望里再也无力想其它,身心都被战乱牵连和左右;再比如文革,文革开始后很多人顶不住了,看不到希
望了,于是熬不过短暂的文革而自杀了。作为后来者和旁观者,我们总会替那些自杀者惋惜:干嘛不想开
点呢?再熬几年文革一过不就到出头之日啦。说得轻巧,但你身处一个时代时往往是看不清的,我们往往
只是事后才发表清醒认识。
    不同的时代,有的变化快点,有的相对缓慢点,但大约都是在广义的“转型”范畴里。哪个时代不都是转
型的时代呢?恒定的时代是没有的。大唐盛世是不是农业文明时代相对恒定的时代?但安史之乱等时事也
是层出不穷,身处那个时代的人大约也是如陷迷雾,如坠八荒,也觉得那个时代是在巨变而转型的,只是
因各种原因事后证明那并不是转型,而是社会的波动而已。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就是转型的时代呢?很
难说,长远看来可能也只是一定社会框架内的波动而已。
    因此,一个人要是为时代所惑无法看得更远,那么在他的生活经验里,这时代就永远在转型中,那些紧跟
时代的人也永远身处迷惑中。这也可以解释“漫游”式的人文历史背景这个问题了:由于时代不会恒定不
变,短时间看总是变来变去,深陷其中的人随之摆动,无所依凭,感觉精神漫游无着。而在清醒者看来,
时事虽变,但很多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对人性的把握、对人生的思考、及科学艺术那固有的规则……
但是,之所以很多艺术家,特别是文学家,会为时代所苦恼,就是因为他们老是想“反应一个时代”。反
应和表现一个时代是没错的,但很多人还是没能跳出“时代吹鼓手”的角色,这不单单是政治上的鼓吹,
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及时照相式的描摹。这种境界和眼光就会导致作品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局限。我曾
困惑: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很难在世界文学里有立足之地呢?在看了中国名著《醒世恒言》后,我明白
了原因。我通读了这部著作,可以说,这部书里很多故事都极精彩,语言也不错,人物形象也很生动。但
读完之后总有一种嗒然若失之感。中国式的故事里无非就是因果报应,机巧计谋,神神怪怪,得享富贵、
子孙满堂。总之是充满了庸俗的世俗情怀和满足,境界极小。不但惑于时代,也惑于自我的小人生、惑于
当下的趣味、价值观等等;而反观国外文学巨著,却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境界
很高。
    因此,再反观一下我们的当下,就会有所启悟。
    我们的“当代”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普通民众无非就是上班下班。大城市居民生活相对单调点,他们要花
很多时间挤公交车,回家后吃完晚饭看看电视上上网也就不再有什么了,他们很多人成了房奴车奴,为还
各种贷款而焦虑;要是在小县城,下班后大家很多时候都是在打麻将什么的。同时,社会大环境是这样的
:官员贪污腐败盛行,他们动辄贪污上亿元人民币,很多官员居然贪污几十亿至几百亿!在很多县城人月
工资在1500元左右、城市居民也就三、四千元的样子,并且在高房价的情况下通常一套房子也就在六、七
十万的样子,几百亿是个什么概念?想想都吓死人。而且,中国大多数有点钱和权力的人在国内通过非法
生意捞了一笔钱后都办了国外户籍,移民了,把财产转到国外了,谁也不想呆在中国。食品状况也差,各
种有毒食品常被曝光,什么打了蜡的大米、地沟油、头发做成的酱油、用水和添加剂勾兑出来的牛奶,不
含一点奶纯用香精调配的奶茶,烂皮鞋做成的药物有毒胶囊等等。物价也在飞涨。要是上电脑微博,就会
看到很多人在谴责暴力拆迁导致的民众自焚,还有城管打人,以及知识分子们对民主法制的呼吁。更多的
人对我们眼下的生活感到沮丧失望,觉得中国一辈子也改变不了,甚至一百年都不会有本质改变。
    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高房价、高物价、低工资、各种社会问题把民众都裹挟在里面了,生活在这个时代
感到很无力,感到在被这个时代损耗,而不是对这个时代充满信心。民众的精神也很委顿,不时有人批评
这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但从生活上来说,大部分民众倒是不必太为吃喝犯愁,只不过是生活艰辛了点
,民众活得不那么舒适自在而已。这种糟糕的感觉更多是来自精神层面的压抑。这就是我们印象里的当代实录。
    要是进行文学演绎,那无非就是贪腐盛行、官商勾结、枉法胡为、民众不满。总之这是一个让人纠结和不
满的时代,是一个浮躁而内心动荡的年代,是一个精神无所归依的年代。生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也许是文学家的不幸。由于这是一个缺少一种伟大精神趋向、也没有历史大事件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是碎片化的缺少累积沉淀的,这也许会导致我们的书写天然贫弱、缺少时代和精神的高
度。

    问题2:按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所言,人类所经验到的历史和其中产生的历史意识总处于不对等。在中国,一百年来的社会激变已经塑造出新的环境、新的“醒觉意识”,但整个人文领域惯有的滞后效应,仍然使当代诗歌置身于其中的“当代性”成为一个极为模糊的指称。当今的诗歌似乎不是在前进着前进,而是在后退着前进,当代人对“当代性”的觉悟并不是值得乐观的,你对此作何评价?
    答:关于经验到的历史和其中产生的历史意识处于不对等,和第一个问题有延续,那就是我们身处于一段
历史中,往往并不能明白那段历史的真相和本质,因此也很难觉醒。“觉醒”是需要很大智识的,很多历
史,要是不等它冷却下来,且拉开时间距离观察,我们根本不明所以。当代史总是充满了蒙蔽,真相总会
被一些人刻意扭曲,一些人出于自己的目的也会歪曲干扰历史真实,所以在我国,才有隔代修史的传统。
尽管如此,修史者出于自我美化及史学观落后等原因,也会导致历史真相扭曲。更别说还有政府刻意洗脑
教育可能造成的一个时代人集体遭蒙蔽、是非观遭颠覆、价值观受扭曲。一个人,甚至一生也处在对过去
历史的误读和当代历史的误解之中,一生也处于迷误中不曾觉醒。
    因此,说“历史意识”和“觉醒的意识”我认为其实是一种奢谈。众人皆醉我独醒者能有几人?能洞悉一
个时代和历史阶段秘密的能有几人?就算你已洞悉,但能不被时代裹挟而被迫妥协者又有几人?绝大多数
人都会身陷历史永生不会觉醒,少数怀抱真知灼见的智者往往也因此无所作为。很多天才不都是死后才被
“发现”而重放光芒的吗?那就是人们往往都是在过了一个历史阶段后方才“觉醒”的表现之一。
再说说滞后效应。我们的各种价值观、判断力总是挟着我们的成见和生活惯性而滞后。社会在快速发展,
生活也在前进,而我们多数人都带着我们早年的经验生活,在到了一定岁数后便不再更新知识,没条件也
没精力和智力去接受最前沿的科学艺术和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于是便开始固守自己的生活。比如电脑刚普
及时,年青人无师自通,岁数稍长就会排斥它,成了电脑盲。再说,我们的社会多是由上了一定岁数的人
把持的。在家里的言行和生活习惯受家长的控制和影响;政治上更是多半由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把持;学
术上有话语权的当然也是上一定岁数的人。总之,一个时代的人文等各个层面的精神状态是滞后于当下发
展的。而当下历史所酝酿出来的人文,要在多年后才得以彰显并占据着主流话语权。
    具体到诗歌写作,则又是另一种考量了。因为诗歌不像小说散文那样更多是对当下生活的记录和描摹,至
少多是对现实的较为具象的摹写。它更多也更容易回归到诗歌本体,为诗艺而存在。当然,不否认很多诗
人会为当下所惑甚至描摹当下、揣摩充满时代气息和当下历史真实的“当代性”。所谓当代性,还是对当
代精神本质和历史真相的认识。这不单是什么时代精神,而是历史底色上的恒久品质。处于现代性范畴里
的当代性,本质上还是现代性。由于我们置身于难以觉醒的当下生活,当代性因此也是模糊一片。
另外,对当代性的揣摩其实也是我们的一种精神暗疮:我们还是没有摆脱多年来扭曲的“文学为政治服务
”及做一个时代吹鼓手的文学理念。一个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文学会得到暂时的呼应,会满足一些人暂时的
成功虚荣,但这样的作品只是及时的消费品,是对大众迎合的一种读物,而不是可以恒久的经得起时间考
验的艺术创作。因此,假如不是放在长远历史背景里的考量,对当代性的捉摸很容易会坠落到对当下的抚
摸和讨巧。要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如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种迎合或许可乘风破浪,但多数时候我们都会
处于糟糕的时代。
    那么,我们的诗歌身处当代性语境下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现在,我们的诗歌写作处于两种境况:一种是严肃的诗歌写作者,这些人从艺术本体出发,所阅读的也多
是国外诗歌大师的经典之作,在诗歌内部打磨诗艺。这种方向的诗歌是前进的,或者说是趋向前进的。具
体能前进多少当然得看个体写作者的禀赋了。严肃诗歌写作者由于不愿折腾炒作,看似是被遮蔽的,话语
权上似乎也是弱势的,但其实是主流的。因为只有他们才得以存留。
    还有一种则是及时狂欢式的写作,包括时代吹鼓手式的写作。我们眼下的时代是商品经济时代、消费时代
,大家欲望炽热,人心浮躁。我看到一些浮躁的所谓诗人大肆制造抚摸世人欲望的垃圾之作,诸如很恶心
地描写性事什么的,或者就是一些粗俗的脏话,无艺术性可言。他们的写作是无效的垃圾写作,写完了也
就完了,不大会在诗歌上留下什么痕迹。但是,如同邪教总让人痴狂并能促发一些人狂热宣扬一样,这样
的人往往也喜欢宣扬,因此看似显性的似乎也是很有话语权的。他们误导并遮蔽了很多人对诗歌的看法,
以为诗歌是他们的天下,这就是很多人对当下“诗歌”不乐观的原因。但其实我们尽可对这些不乐观的所
谓当代诗歌无视,因为诗歌最终还是严肃诗艺上的作品方才得以彰显流传。
    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由于这些流行于网络上的恶搞狂欢式的“诗歌”写作的误导,使很多人认为我们
这个时代诗歌退步了,但诗歌其实还是在暗地里前进。但文学的高峰往往是以一两个文学大师的出现为标
志的,只有等一个诗歌大师诞生之后,人们才会看到那个时代诗歌前进的步伐。
    问题3:假如按一般文学史的观察,把当代诗歌的开端定在1980年前后,你认为这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及其时代氛围应该怎样判断?
    答: 1980年无疑是个分水岭。因为这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文化禁锢被打破,大量翻译作品得以进入中国
,对文化起了大换血作用,也因此使得写作进入到了文学的范畴里。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为政治服
务的口号式的时代颂歌,那些文字叫做政治宣传册更好。当然,民国时我们也曾接触到不少翻译作品,文
化上也没那么禁锢,但那时我们刚从古文解放出来,语言等方面都还没有稳定,加上动荡的无法积淀的社
会环境,也加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糟糕的痼疾,不大可能产生杰作。也就是说,1980年以前的诗歌作
品品质很低,几乎都是垃圾。诸如胡适、李金发、徐志摩、何其芳等人的作品。
    1980年前后,由于开始能读到国外翻译诗,才使得中国诗人的写作真正进入到了诗歌层面。首先得益的就
是以民刊《今天》为阵地的朦胧诗群体,他们的成员因为多在北京且能最早阅读到翻译诗而打开了视界。
但朦胧诗人的致命缺点就在于他们从文革承袭下来的意识形态写作意识。意识形态成了他们的人文底色,
以至于他们的写作虽然有了文学气息,但骨子里还是政治的。他们本质上就是一些文字红卫兵。这种意识
形态批判损害了他们的诗歌品质。只有到了1985年以后,政治色彩淡了下去,诗歌才真正走进了诗歌内部
,1985年以后出现了不少优秀诗作。特别是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的“现代主义诗
群大观”大展,算是一个成果的集中展示。海子的出现是一个高峰,结束了文革后文化荒漠时代第一轮带
有文化启蒙性质的文化盛事。那段时间,小说上的成就也很斐然。
    但是,1990年又是一个分水岭。商品经济时代正式来临了,严格的户口限制也放松了,中国人可以流动迁
徙了,旧有的相对封闭稳定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很多人的生活开始动荡起来,人心也开始浮躁起来。人们
为挣钱等现实事务奔忙,诗人也很难静心沉浸于诗艺,一闪而逝的诗歌好时代就此结束。1990年后一些人
宣扬日常化和口语化写作,导致对现实审视和取材上无原则的泥沙俱下,一下子瓦解了诗歌的文学性和艺
术性,流弊是后来很多诗人再也无视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只满足于低级的文字狂欢和倾诉欲。由于我对这
类文字过于厌恶,因此不对它们做过多描述。
    就氛围而言,1980年前后的那段时间无疑非常好。那段时间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安静
闭塞,也没有后来普及的电视和电脑的干扰。因此,1980年延续到1990年的这十年,是一个黄金时代,也
是一个准启蒙时代。那段时间很多人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国外翻译书,也能安心创作,所以诗歌和小说等各
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9-21 10:35 | 只看该作者
"1980年以前的诗歌作
品品质很低,几乎都是垃圾。诸如胡适、李金发、徐志摩、何其芳等人的作品。"似乎有失偏颇;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承前启后的一代诗人,都变成了垃圾,以此可推80后的都是垃圾的后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4 18:4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