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33|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与道 ——“诗道”探索性研究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世俊 于 2017-8-18 16:02 编辑

诗与道
  
  ——“诗道”探索性研究之一
  
李世俊

  
  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来源于古代人劳动的号子和民歌,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新诗发展到现阶段,诗写方向广阔,流派和风格犹如浩瀚星空,成群星荟萃之象,蔚为大观,实乃时代之幸。本文旨在探索、研究诗写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方向。阐释“诗与道”的内在之理也。从而提出“诗道”之说。
  何为“道”?道做为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阐述“道”的本体。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混沌”。什么是混沌?自然和谐,“无分别状态、原始状态与和谐状态——”(这里不做详述)。道即是无,无生有,而衍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哲学史公论之理论之一。老子的“道”是对宇宙,事物,世界,人类的神秘直觉。从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深邃奥妙,有与无的关系,不可做为研究方向(古今学者已有相同认识),而要剖析其中的真理,解开宇宙之密码,从而得到对万物万事的真正认知。所以老子希望人们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要只研究有与无的关系,重在如何剖析真理。
  韩非子《解老》中指出: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道。
  老子指出符合宇宙的发展规律,这是人类立身之本。道的永恒性,创造性和神秘性。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悟道初始之句,后因避恒帝(刘恒)的讳(王粥改为现在大家熟悉的)——非常道;非常名,解释道的“变”性,规律、发展,《道德经》中——道经和德经。道经部分阐释——什么是道。“使人找到真正的自已,积极应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让人生有意义和价值”。德经部分阐释——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用于指导当下和未来。“从道到德,德分上下——辨证关系”涉关政治、文化、生活。一切一切皆可起到认知,开示之功,造福人类。
  《庄子》是庄子及后学思考的结晶,庄子本于道,倡无为,法自然,重养生。也可以说庄子是道的持守者,也是证见和坚持者。对大道的述说大多借助寓言的形式,以文载道,庄子的文风,被古往今来所推崇。
  这就说到了文化,诗歌是文化载体之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自古而今,从今而未来的不灭定义。“只要人类存在”现实,未来都有诗歌的发展和存在的空间。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诗歌。因此,诗歌的创作(诗写)的方向,就值得从诗学体系“新诗”进行思考。
  怎样拓宽新诗写作的领域性,方向性,突破性(诗写的高境到底在哪里)……这些都值得诗学家、诗人和理论研究者必须面对、思考、研究的重大课题。三十年的诗歌写作,三十年的问道,学习过程,使我对诗学和道学有了一点心得,或说认识。
  
  一、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1、过去。中国古体诗,词,曲等写作形式,是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
  

  《诗经》、《楚辞》、《汉乐府》等等都可以配乐歌唱(这是诗歌艺术的外延意义)。其价值有三(不作详论),一是记录时代;二是表情达意;三是关注心灵,关注自然,物理。意义有三,一是社会意义;二是历史意义;三是文化、心灵和现实意义。
  从这些价值与意义中得出一个结论:诗是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诗人努力创造的是什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诗人内心思想和感悟的抒发。而和谐是“道”的其一明义。从而如何认知世界,人生,生活,关注人性,返朴归真,找到本源。揭示了什么是虚无?什么是自然?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无心?什么是大道?含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这里无需详述,有经典在)。
  
  2、现实。世间万物万事的生成,发展都具有规律性,变性,内在本原性,表现性,物理性。“道”是阐释这些“性”的重要门径。
  

  (1)当代诗歌走进辉煌和多元化时期
  
  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得到“人性化”的自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的精英性诗人。主体侧重表达心灵和情绪,对于客体是经过描述主体的体验和感受来表达,客体因素做为情感的背景、材料和载体呈现,淡化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真实界限,(内化)或(心灵化)。因此,诗歌的语言不能用寻常的逻辑去分析——实际上本身已经违背寻常的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诗歌的语言追求的是“物我合一”的情感呈现,意象是诗的本质和灵魂。
  诗歌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人类的精神导师之一,是情绪的宣泄方式和通道,是诗人对存在的万事万物进行“奥秘”的探索、传递和呈现。
  这说明了什么?万物万事发展都是有规律性的,必须沿着“自然”大道发展。一切有违自然的事物必将灭亡和迷失。“道”是解开宇宙“奥秘”的密码,也是一把开启“奥秘”之门的金钥匙,诗歌的大道如果遵循自然规律,才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诗歌是个体的呈现,是个体对宇宙、天地、人、事、物的认识和思考。迸发的内心世界走向群体性世界的展现过程,是诗歌角度的进入和艺术提炼的出口。
  
  (2)诗与道的关系阐释
  
  道化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宇宙的奥秘“道”可化之,做一个比喻:宇宙如海,诗如沙(沙中金)。
  诗歌游走三个世界(现实、精神、道)。就诗而论(三界的缺口),由诗来充实,使之闪烁智慧的光芒。诗是大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和瑰宝,但也是大海的一粒沙,必由小“道”入大“道”而获得大境和大自由。
  这是诗与道的内在哲学关系,值得所有诗人们深思、研究和开悟。方可悟得: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返朴归真,谓之: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3)创作瓶颈的解决与实践
  
  诗的流派,像古代的武林,南拳也好,北腿也罢,无论何门何派,都不重要,抵达诗歌的顶峰,才是诗人的目标和方向。那些所谓的“法门”,只是入道之门,最终为“道”。就功夫而言,登峰造极。入化境为最高境界。体现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道法”。
  这就说到诗,诗坛流派林立,个体性诗写明确,如何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和提升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一个包容鲜活的诗歌当下,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的空间,诗人是离神最近的空间和维度内的群体。诗人有理由、有责任、有空间写出“经典”的力作。
  诗写的过程,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文化和艺术一旦成技,与机器产品何异?能走多远?
  相信所有的诗人在创作的历程中都遇见过瓶颈问题、迷惘、徘徊、不前、甚至是崩溃和倒退。这样的状况反复出现,是正常的寻真路上必经的沟坎。诗在诗外——只有经过多次突围才会更加明了。因此,诗一定是在诗外获得重生,进入诗之大境。这是道,也是突破诗写瓶颈的法门之一。
  诗坛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诗人和诗歌,高山流水(自然即大道)是诗写的一种境界,也是诗歌创作的一高地。
  
  (4)“诗道”理论体系的建立
  
  诗呈现的:象、境、思,从“神旨”而出。复于真实之中“真象”。诗人,方可入道。何为真象?“神性”即是,而它往往被忽视。诗之道,可窥一斑。奇怪的是: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一直根植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处,却不承认“道”是中国文化的本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诗道的理论体系无需自我建立,只需深刻总结和开悟已有的“道”学,及其阐释“道”的《道德经》、《易经》、《庄子》等众多经典,并且在实践创造中不断研究学习,总结和悟道,即可建立起“诗道”的理论体系。
  综观古今,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门类的开创,确立,必是一场革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既是悲哀的,也是验证和成长的必由之路,亦是符合“自然”之道。
  
  (5)诗人的历史价值,意义和担当
  
  诗人任何历史时期都是精神的悟者、觉者、发现和拓荒者。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是历史的记录者、当先的思想者。其价值和意义被历史铭刻,是时代文化的推动者和劳动者,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和汗水。值得尊重和敬仰。
  诗有何用?应如医,除世人之疾苦。应如师,教化万方。应如食,以飨读者。应如衣,知冷知热——这是诗人的担当、责任和幸福。
  
  3、未来。“诗道”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需要在原有的诗学理论体系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新领域,甚至是革命性的。
  这是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发展共性问题。主要的意义、价值是多元化深入和拓宽。如何写出(不一样或不同)的诗歌,诗歌写到一定高度的诗人,出现迷惘和无所适从,甚至孤独,都不是文化本身出现的现实之痛。诗写是文化艺术巨大箩筐里一粒樱桃,必须离开这个筐,这是突围,是小视野走向大格局。不然诗将有无路可走之感,在现有的诗学和诗的漩涡迷失方向,像机器产出的零部件,像海洋里的水滴一样,只有数量而已。对于诗人而言,是虽生犹死的诗写状态。
  诗写往哪走?“道”,为诗歌提供了广阔舞台、领域、空间、方向。有无限维度可以让诗飞的更高更远,从而传承文化。“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无限的发展原动力和创造力得以有地可踏,不会像游魂一样飘荡。现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甚或对立和敌对。谁会置身事外?烦恼、痛苦、孤独、空虚、不安、敏感。诗人怎样寻求灵魂的安宁?宗教弟子去宗教里寻得解脱或开悟,而诗人只能在诗的迷宫里写着昨日之诗。心灵只在诗的国度里是不能得到安顿的。
  而“道”,“易”将使诗人的灵魂可以有无限着陆空间。可以获得宁静,可以展开无限的探索维度。可以安然抱朴。通过(觉悟)重新认识诗歌创作,将产生从大时空回望小道之感,使诗回归文化之源,归根可以形成深远的发展态势和前景。让诗人走向不迷失的远方。
  由此,“诗道”将获得大自由,大诗境,大广阔,大时空。诗人将进入大境界。在这一空间内获得思想的大自由和大释放。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本,不负自然,不负万物的杰作。为时代留下诗之瑰宝和经典。
  
 二、“道”无处不在,做为人,天天用“道”来工作、生活面对自然万物——包括诗歌写作,而不知“道”在哪里?
  
  “道”无处不在,它在我们生活、工作、情感之中。是我们对自然、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类的认知和感悟的途径。做为诗人,诗写的过程中,每一位诗人都在使用“道学”中的虚实、阴阳、有无的互换——借代——转换的逻辑关系、哲学思想、以至道德、信念的坚守。回顾一下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因此我要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天天吃着大米饭,还否定“稻米”香。
  道家的价值和作用——弘道弘法,以利众生,传播道文化;诗人的价值和作用——弘文弘史,以利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承、践行、传播、创新、拓荒者。从这一意义上讲也是万法归一,两者有共同的性质、途径和规律,其方向性和目标性十分接近,有互通之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阴阳”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可分也。
  
  三、为何出现诗歌创作共同的问题?如何解决?途径有哪些?为何(道)可化之。
  
  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知也。《道德经》阐释的“阴阳”、“虚实”、“变化”、“人性”、“人文”、“发展”、“规律”、“思想性”、“哲学性”、“文化性”、“理论与实践性”等等论述,可化万物,况一诗歌?悟道之后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四、“诗道”是未来诗歌的发展方向或重要途径之一。
  
  “道”玄学。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体现道中“阴阳”之说,“虚实”之论,哲学理伦体系完善,其(思想体系)早已被历史印证和传承几千年,当下已被定为(科学体系)范畴。为何说:诗道——是诗歌写作的一种方向,就不言而喻了。
  
  五、“诗道”不是诗歌创作的唯一之路。而是诗歌创作一条通向大自由,大觉悟,大境界的大道。
  
  诗歌不是神学,但进入大境高境的诗或诗句确离不开“神性”。诗是灵魂对文字的选择,是文字付与诗的神旨。而“神性”在道中,诗是神要说的话。神不想说,诗不生。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无限使用“道”。这说明:“诗道”无疑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宽广大道。使诗歌领域不断扩大,通过“悟道”达到大自由的诗写状态。
  诗之路,圣之道。
  诗之格,神性也。
  诗之思,空空也。
  诗有灵,生妙法。
  诗无技,入化境。
  一些诗人经常说“道是道”“诗是诗”,难以理解,是否不尊重现实,还是认识出了问题?亦或让诗歌艺术保持独立性?试问这个世界存在完全独立的事与物吗?
  真诗在诗外。这里就不得不言及诗人与宗教的关系。苏东坡、杜甫、白居易等等先贤大德都有(居士)的经历,为何?孔夫子乃一代儒学圣人,在未洞察宇宙万物万事之时,就深通治世之理,思想之论,君子之行。但无法解开宇宙之奥秘。于是向老子问道,而后悟道,为《易经》插上(十翼),成为易学“三圣”之一,光耀古今。
  李白七上九华山悟道,最长一次居住一年半,与诸道长谈诗论道,实则是在诗写遇到瓶颈无法突围的状况下(包括思想、情绪、视野、格局),去寻找诗外的解决途径,开启大智慧之门(验证了诗在诗外的理论)。后悟得自然大道。可见先贤大德们多么有慧根、慧眼、慧心、慧明、慧能?
  我虽未悟得大道,但出于对诗歌的热爱,经多年思考和对“道”的尊崇。在肤浅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有些心得,大胆提出“诗道”哲学思想体系,虽有偷梁之感,但心神宁静,心生欢喜。有机会为中国当代诗歌做点事,乃是人生的大幸。
  万分期待中国诗歌的发展能够呈现更大的繁荣和辉煌,走向更加自由、多维、广阔、包容的大境和大道。为中国文化艺术伟大复兴作出诗人群体应有的贡献;为世界诗歌发展史做出中国诗人群体的贡献力和创造力,这是中国诗人群体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无量寿福
  
2017年8月16日于辽宁凤城抱一诗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8-18 00:00 | 只看该作者
诗与道的探索研究很有意义。很巧,流派网和诗歌周刊在老街书馆举办的活动就叫诗歌道场。欢迎李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00:37 | 只看该作者
与韩总相识于诗缘!且行且珍惜!谈诗论道!于我辈乃大幸也!一同为诗歌做事开心,共同进步和提高,问好韩总!向韩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8-18 00:40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问候,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8-18 21:3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李总。。学习李总宏篇大论。获益匪浅。。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8-19 17:5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诗与道”的确值得深入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8-19 18:07 | 只看该作者
诗歌不是神学,但进入大境高境的诗或诗句确离不开“神性”。诗是灵魂对文字的选择,是文字付与诗的神旨。而“神性”在道中,诗是神要说的话。神不想说,诗不生。


拜读“诗道”论述,体悟诗歌与信仰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8-19 18: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路过,笑笑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1:12 | 只看该作者
流思湍 发表于 2017-8-18 00:40
受教了。问候,祝福!

谢谢朋友。。也祝福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1:13 | 只看该作者
宫白云 发表于 2017-8-18 21:30
欢迎李总。。学习李总宏篇大论。获益匪浅。。问候。。

白云好。。初上论坛。。诸多不明。。多相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 16:0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