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韩庆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诗微评》第4期: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7-9-24 17:4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诗友点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7-9-24 17:48 | 只看该作者
山东永清 发表于 2017-9-24 13:30
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永清所言极是!分析透彻。“伟绩”一词确易引起误读,或许改为“战绩”可能会平和一点,但也可能有违作者本意。总之诗有歧义或许是提起评论之初衷。谢谢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7-9-24 18:47 | 只看该作者
舟自横渡 发表于 2017-9-24 12:30
其实并非作者在赞颂什么炮什么伟绩,倒是遗址栏墙上的小黑板在歌功颂德。我想作者无意于拿文革与此作对比, ...

是与不是,以作者的文字为准。其实都是实写,而小黑板是作者的观点表露,是主观的。除了文化大革命,定然还受到其它方面的毁坏。可作者不提,这就是有针对性的主观特指了,而不是客观描写了。所以不合时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7-9-24 21:01 | 只看该作者
枫叶如丹 发表于 2017-9-24 17:42
感谢诗友点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7-9-24 2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7-9-24 21:10 | 只看该作者
气化散人 发表于 2017-9-24 09:51
谢谢师友临读鼓励,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7-9-24 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戴云山 于 2017-9-25 10:44 编辑

《自然而成:一首被导游诱导出来的微诗》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8-18 13:21)


参观或者凭吊一处遗址,沉重的忧思感是肯定的。但现在的遗址,遗址本身的意义不强,凸显的是一个时间消磨的景点。“北海东炮台”也不能免俗。游客不论地位、贫富,官人还是诗人,他就是游客。所以,对炮台的认识,一定是景区策划后通过导游导出来的。

假设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北海,我们现在要游览的是“东炮台”。.......经过风雨的洗礼,现在的炮台,既没有炮,也没有炮台,它就是一处遗址。......这片热土,有硝烟、鲜血,有屈辱、抗争。这一切,都隐进了岁月的“大榕树”,“几栋紧挨的高楼”的炊烟代替了隆隆的炮声与硝烟。.....历史许多时候,只讲输赢,不管对错。炮台对北海来说,虽然不是GDP,但它是清代的“伟绩”是现在北海的体面。
游客也许会问:为什么没有炮和炮台?那是因为那时破坏了。之所以不复制恢复,是因为有些事,留点空白,让后人去寻思。

如果不是戴着“微诗”五行的脚镣,完全可以写成另一个叙事诗的样子。既要“反思”、又要“干预”,那就得精炼。什么人说话讲究精炼,导游算一个。所以我冒昧假设,从写诗的技术上,这是导游诱导出来的一首微诗。

诗人的贡献,是把导游程序式的讲解,转化成技术性的“诗眼”:栏墙上的小黑板||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看起来,是想表达“该说的没说”的意思。其实,都说了。刻在黑板上的事一场战役,没说明的,是一场革命。二者链接在遗址这一文化命题上,两度的“摧毁”,没有质的区别。末句的包袱一抖,整首诗就有意味起来。当然,某些词有待商榷,要不要直接用那么敏感的字眼?

我不善于联想爱国之类的诗意,也不必挖掘历史中伟绩是不是伟绩,现代诗只要写出“从未有过的感觉”,那就很好了。一首现代诗,若是需要众多的注解和文献引用,可能就掉书袋里了。

我假设导游的解说词,表达我对短诗叙事的一点认识,一首好诗是自然而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7-9-25 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漠风沙王峰 于 2017-9-26 13:38 编辑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2017-8-18 13:21)

要炮和炮台干嘛?
简评长林晓歌微诗《北海东炮台遗址》

    诗给读者呈现的是枝叶繁茂的榕树树,拨地而起的漂亮大楼,以及安享太平的花鸟,远去的自然是轰隆隆的炮火,但就有好事者,硬要在阳光明媚,山清水绿的环境中,挂一个牌子,这里曾经响起过一场卫国的炮声,那粗笨的铁筒,腐败的清政府,居然胜利了这次战斗,更有好言者说,原来是有炮台的,甚至还有铁炮,铁炮去哪里了,炮台去哪里了?操作铁炮,贏得胜利者去哪里了?不知道!说是毁于那场十年内乱;十年足够拆掉一座炮台,十年足够毀掉一尊铁炮,拆掉,毁掉后能干什么呢?铺路、砌墙、打铁,做镰、做犁,放在新形势下,煞风景,难看,腐朽的,陈旧的,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好了!不能忘记口诛笔伐。现在挥洒经济软实力,置地盖楼,让綠树净化空气,这些都好,但读完诗作,心'潮澎湃,如鲠在喉,诗外,还真的缺少什么?以史为据、实事求是、和诣发展,挺起脊梁,强国梦想……很多,诗歌没说,留下了连串的思索!炮、炮台,要这些干嘛?小黑板上的几个字,刻着,挂着。一根绳子是不是早己勒进了脖子里呢?记住错误,警醒自己。
    该诗奇崛,意在言外,写炮台遗址而没有炮、炮台, 现场的铺叙,荡出十年内乱这场闹剧,通过时空的转换,止笔,含量巨大。
    长林晓歌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7-9-25 1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奥冬 于 2017-9-25 16:24 编辑

百花齐放,花宜有根
奥冬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的多解性,恰恰是诗的魅力所在。写诗需要想象,读诗、解诗、评诗也离不开想象。但,法律必须依据事实。点评,也不能想象太过。我们不能以诗里没有写到的、我们自己的想象来给一首诗“定罪”。北海东炮台的历史,我们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古不为诗友在他的评论里进行了说明:“1884年,为防御法军入侵修筑了若干炮台,此东炮台为其中一个。1885年近代有名的镇南关大捷,在此打响。”抵抗入侵而有过大捷,当然可以叫伟绩。甚至还可以说,即使没有大捷,只要它尽力抵抗过,便可以叫伟绩。否则,以胜败论英雄,岳飞也算不得英雄了。清政府懦弱无能,不等于全体清军,以及当时的全部老百姓,都是懦弱无能的。一个炮台,只是一个炮台而已,要代表(或者说象征),也只是代表一部分军人,代表不了整个清政府。所以永清诗友所说“试问一个昏庸无道,只会割地赔款奴役百姓的清政府,有什么伟绩?”在这里,似乎有失偏颇。
    而永清诗友后面一段“让人不由不思索的是,作者最后两句排比手法是何用意?是在用清朝与文革作对比么?很显然,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一个烂透了的清政府,组织的一场局部战争,如何去与将全国同胞从列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那些革命先辈的努力所相提并论。文革十年,失去的再多,有满清入关屠杀的千千万万百姓及死于日寇铁蹄下的无数同胞多么?所以,此首小诗伟绩二字是一大败笔”,则像是以自己的想象来给这首诗“定罪”了。因为“将全国同胞从列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那些革命先辈的努力”也好,“满清入关屠杀的千千万万百姓及死于日寇铁蹄下的无数同胞”也好,都是永清诗友自己的想象,与这首诗毫无关系。这首诗里,有我是阿色诗友所说的“对于真相掩盖的叹惋”与“沧海桑田”,有气化散人诗友所说“对历史遗存的漠视与随意处置”与“把一个政权所犯的严重罪行也虚无掉”,有王恩荣计友所说“城市建设的短视”,有九儿诗友所说“选择性失忆”,甚至于也有王峰诗友所说“置地盖楼,让綠树净化空气”(当然,这不是王峰诗友点评的重点)……却没有永清诗友上面所说两条。
    古不为诗友“第一,不能轻易否定,既然发生,必有当时历史的渊源;第二,对于历史的评说,是不能轻易下结论”是最客观、最严谨的态度。文革也好,清朝也好,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几本书、几十本书也写不完的,不可能在几句诗里做到全面而详实。至于东方风诗友所说“可惜没炮,有炮的话是不是要造反?”,好听点说,纯属抬杠;不好听点说,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附: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7-9-25 19:23 | 只看该作者
气化散人 发表于 2017-9-23 10:16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一针见血的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4 11:3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