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韩庆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第33期:宗小白诗歌研讨会

  [复制链接]
171#
发表于 2017-12-1 1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航小诗 于 2017-12-2 06:24 编辑

读诗人宗小白的《野花》
文/远航小诗

野花
文/宗小白

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道旁
风一吹
它就点点头
再一吹,它又点点头
它见的风
多了
没有哪阵风
吹倒过它
倒是那些风
吹着吹着
就不见了

【读后感】

     《野花》这首诗非常精致、质朴,有灵气。对野花的描写,很能抓住它的的原生态特征:"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道旁/风一吹/它就点点头/再一吹,它又点点头/它见的风/多了/没有哪阵风/吹倒过它"。
      结尾写得非常传神:“倒是那些风/吹着吹着/就不见了”。
      这首诗里的“野花”,是不是指不畏困难的人们?“风”可以指困难么?
      喜欢这首有画面感有灵气有象征意味的小诗,喜欢中国诗歌流派网的诗歌研讨会。感谢诗歌流派网为我们提供学习的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17-12-1 22:3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这样的人物,才叫人心服口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17-12-2 14:29 | 只看该作者
在嘈杂荒芜人间与舒缓从容相遇

——读宗小白的诗有感

文/邹 平


        诗基本是不可以谈的,就算你在某个方面一针见血说出了诗人或者读者的感受。好的诗,袒露在外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一些埋藏和隐匿根本无法窥探清楚。诗的意象空间和其中可能生发的歧义,就是作者本人也无法完全把控和知晓。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不认识和认识宗小白的时候读她的诗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她的诗看做是一条河流,过去让人着迷的只是一条清澈、流淌的河,现在还有追溯源头的欲望和好奇,总会在诗中与她本人相遇。

        一、舒缓从容的态度:对这个世界和自身抱有怎样的认知态度是决定诗作品质的重要因素。宗小白的态度很明晰,不必费多大的周折揣摩,她不把自己藏着掖着,不故意深刻,在纷繁复杂又浮躁的社会面前,既不无视、回避,又不随波逐流。她的诗大都具有舒缓的节奏和平稳气息,这钟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的态度和技巧上的有意为之完全不一样。这种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无疑是真诚、美好、有价值的,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反省和启示。

        二、用友善、平和直面薄凉人世:诺贝尔奖百年最受尊敬三位中的特蕾莎修女说“不管怎么样,你都要原谅他们;不管怎么样,你都要友善”、“神喜欢那些怀着喜悦给与的人”。宗小白就是一位怀有喜悦给与的诗人。她的诗作,既有纵向的发掘也有横向的开拓,交织出开阔的诗境。深度思辨不偏执,不晦涩,总是和读者保持着一种彼此尊重的距离,不以牺牲诗性为代价去哗众取宠。她的诗不仅是舒缓的,也是轻举轻放,举重若轻的。如写忧伤“用所有的花瓣和叶子,轻轻颤抖”。就是绝望到极点,呈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淡然和平静“我早就不想了解爱情/和你们这些人类了”。在人类相互伤害的世界,诗不是刀枪,不是冲锋陷阵的勇士,只是伤口上一条宽容的绷带,以任何名义抬起的枪口都会造成血腥。活着本来就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得给人更多活下去、好好活着的理由和希望。那些生活在昏暗中的人们,需要光亮和温暖,而不是深渊。宗小白的诗就是照进生命中的一缕光亮,柔和、仁慈中藏有坚毅、隐忍的内核。许多诗人都在积极关注当下和现实,抒写伤痛苦难成为一种时尚,其实诗人没有那么大的使命。诗不是政党宣言,亦不是讨伐文告,唤醒不了什么,诗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只站在人性立场说话,是关于人性和道德的写作,仅仅是用来抚慰、温暖这个薄凉人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诗和宗教有共性。在这方面,宗小白是清醒的,这种救赎意识与平和胸襟在诗人中特别难能可贵。

        三、简洁、隽永,可以触摸到的诗意:好的诗大多简洁、可感。就是那些写过许多特别深奥作品的诗人,人们津津乐道的依然是他(她)最简洁、可感的诗作。大道至简,生活中,删繁就简的能力是一种智慧,写作也是。那些晦涩深奥的诗人中除极个别属于独自走得很远的,其他十有八九是不具备简要独特的表达能力所至,诗作并没有实质性内蕴。宗小白的诗大都通透、明澈,阳光可以照进,雨水可以打湿,随意、轻松,但不浅显,《野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十一句,句句简洁,明了,当它们排成一队,连缀成一体,就有了焕然一新的意味。自然、生命,悲悯、勇气等宏大的主题都可以有联想和涉足,读起舒适又怅然。

        有的诗人字字追求微言大义,句句要见血,不让读者心灵惊悚,不夜夜恶梦不罢休。宗小白的诗提示我们,人类所有的感悟都是源于自然万物,所有的想象和描摹都远没有抵达它们的深处;人间很羞愧,太多自作聪明,诗人除了应该独特,还要放敬畏一点,安静一点,简单一点。

       但愿没有过多的曲解宗小白和她的诗。
2017-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17-12-2 18:45 | 只看该作者
呆瓜 发表于 2017-12-2 14:29
在嘈杂荒芜人间与舒缓从容相遇
——读宗小白的诗有感
文/邹 平

切中肯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17-12-5 08:39 | 只看该作者
灵音先行——宗小白之《野花》
      

       想给宗小白的诗歌写点文字,琢磨好久了。我害怕自己的唐突,不能窥见其中的昧爽。因而,一搁再搁。
直到昨夜,开始失眠。我放大了诗人照片,数了数她手腕上的线环。在冀南乡下的民俗中,有这么一句--四
月初八,戴彩绳,鬼不拉。这是人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我也愿意这样,祝福文字中的女子。
      有些诗歌,不需要细读,就好像真正的野花一样,先以幽香夺人。宗小白的这首《野花》,就是这样。简单的,
淡淡的,有意无意之间组合,带来阵阵清香。美学有多种,理论也有多种,任何试图用一种理论美学,去压倒另外
一种理论美学,都是凶残的,血腥的。在这里,我仅以自己的观念来阐述这首诗歌。能够自圆己说,便可称为一种
读法。《野花》这首诗,没有固定的结构,也就说,你可以任意排列句子,都不能改变其中的意蕴。你高音朗读,
无声默念,都可。诗人,没有立论,没有抒情,没有干预,像云一样闲散,甚至没有刻意想写把它出来。诗人,
也许只是在某个时光的切片,与诗歌偶然相遇。以镜头式的语言,做了一段简单的描述。好的诗歌之一,应该是这样
不动色,记录神祇压入万物的秘密。我喜欢这样的诗歌。我认为这是"灵音先行"的诗歌。它的美,不在于词,而在
于音符。因为说白了,花是什么,风是什么,诗人根本没有点明,也不需要点明。每个读者,都有把自己装入的方式。
换句话说,这首诗好比古代的词,它给你的,只是一个词牌,如何具而化之。是读者的事儿。实话实说,读完这首诗,
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是《野花》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太多…… 顺着诗歌中的音符,我可不可这样填“词”——
万历二十二(1594)年城壕冰花
万历三十六年(1608)大水殺稼平地涌泉壞民田廬舍
天启七年(1627)地震有声
崇祯四年(1631)大风拔木
崇祯八年(1635)大风拔木
崇祯九年(1636)日出入赤气如血
崇祯十年(1637)城壕产并蒂莲
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绝禾稼饥馑 人食草根树皮饿殍载道
崇祯十四年(1641)大旱人相食 瘟疫大行 列者枕藉
崇祯十七年(1644)土寇破城焚劫一空

当然可以。因为我也是野花,我和万千的宗小白一样,有一座自己的城。诗歌就像一滩墨,每个人都可以抱着自己的秘密走来。宗小白,只不过,先行擦燃了一根火柴。以自己微弱的光和声音,先行。循之,我们发现,我们也在这里。最后,我想问一下小白,有没有打过耳针,是不是光脚穿的鞋子。

2017-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17-12-5 13:2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阿色 发表于 2017-12-5 08:39
灵音先行——宗小白之《野花》
      

欣赏阿色妙评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17-12-5 17:57 | 只看该作者

以小见大——读宗小白诗歌有感

  近来,陆陆续续读了几遍韩选宗小白诗(50首),感觉她的笔触所及大都是点到为止,用无比的“轻”打动读者最柔软的内心,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内功,着实令人艳羡。品味良久,有几个词不得不提,暂作为对“宗式诗歌”浅显的认知,不妥之处,敬请见谅。
  “发现”,有人说过诗歌是创作而不是写作,但创作的前提便是发现。无疑,宗小白是善于发现的诗人,这种发现不仅仅局限于目力所及,更重要的是心灵。她总能在平常无奇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比如《手》,“如果你像我一样,经常路过八佰伴商场/就会时常看见那个女人/如果运气好,冬天的午后,有点阳光/也会像我一样,不知不觉/把她的头发,看作两股黑白丝线……”,于人流如潮的商场发现那个依靠织补为生的女人,并瞬间挖掘出其中深刻的诗意,然后发现简单的几个物象,继而发现影视镜头一般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后通过自己独有的自由式的创造能力,将一首通俗易懂、意蕴厚重、直击现实冷暖的好诗呈现给读者。可见,生活绝不缺少诗意,缺少的是发现诗意的眼睛和心灵。
  “主题”,简言之主题就是诗歌的灵魂,没有主题的诗歌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样,只能沦为行尸走肉。主题有大也有小,宗小白的诗歌主题大多着眼于生活的细小之处,着眼于永恒的情感(不论赞扬或鞭挞都紧贴时代),集中一点发力,事半而功倍。比如《燕子飞》,“燕子飞到/一年级课本时/我想举手问老师/插图明明有/柳树、田野、村庄/为什么没把我那/守望在村口的外婆/画上”,通过对一张课本插图的陈列自然过渡到对外婆思念之情的抒发,选材简单但铺排得当,主题虽然普通细微,它却是世间永恒追求的美好情感,具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而不衰败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这足以在瞬间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语言”,再好的灵感和诗意,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语言来承载便只是海市蜃楼。宗小白的诗歌语言朴实,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如同李太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正因为语言简洁、朴实,方能童叟皆知,流传百世。一首诗歌,如果只能停留在专家、学者研读的层面,简言之,它的可读性就不够,那么肯定很难流传下去。“宗式诗歌”善于运用根植于泥土的小老百姓的语言,几乎不加雕饰;语言的内在节奏却能不受任何影响,依然十分紧凑,没有拖拉或者赘述不清的地方;在修辞等语言艺术方面,以含蓄为主,兼有直接表露。比如《换首曲子》,“换首曲子/不要太像咖啡的/也不要太像薄荷糖的/不要太过忧伤的/也不要太过欢乐的/不要不要//要像你那晚——/为了某个人/独自走在寂寞的深巷/捂着心口/小声哼出来的”,用近乎对话的方式将诗意一点一点流出来,很快抵达读者毫无防备的痛点,极为入心。
  宗小白的诗歌还有很多好的品质,这与人品本身不可分割。作为现代自由诗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不能更好地诠释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等,只能浅尝辄止,权当抛砖引玉。
  
  附:几首宗小白的诗歌
  
  《换首曲子》
  
  换首曲子
  不要太像咖啡的
  也不要太像薄荷糖的
  不要太过忧伤的
  也不要太过欢乐的
  不要不要
  
  要像你那晚——
  为了某个人
  独自走在寂寞的深巷
  捂着心口
  小声哼出来的
  
  《燕子飞》
  
  燕子飞到
  一年级课本时
  我想举手问老师
  插图明明有
  柳树、田野、村庄
  为什么没把我那
  守望在村口的外婆
  画上
  
  《手》
  
  如果你像我一样,经常路过八佰伴商场
  就会时常看见那个女人
  如果运气好,冬天的午后,有点阳光
  也会像我一样,不知不觉
  把她的头发,看作两股黑白丝线
  
  当然,观察得再久,你也不会记住她的脸
  只有在接她找回的零钱时,你才有机会,见她抬头
  不过,转瞬,你就将她的脸、表情
  还有头发什么的,完全忘光
  
  你只记得,这个坐在大厦楼宇下
  靠织补为生的女人,一双手,冻得通红
  就像,我记得的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17-12-5 20:03 | 只看该作者
好诗读赏宗小白,
一首一瓶江小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017-12-5 23:16 | 只看该作者
近一年来,小白创作了大量新诗。作为她的忠实读者,我基本上阅读过她所有刊发在《挥别》上的作品。如果跟我一样,你也一直在阅读她的作品,是一个长期关注她创作的人,我相信你也会发现她的一些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在我看来,就是从表象化写作转入到了对生命的体验中。行文中有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逻辑推衍,这种手法已经开始脱离单线条的机械式边叙事边抒情和扭打式思辨,无论由外向内还是由内向外都生出了一股强劲的引力,牵引着读者去探究并感知,熟悉并认同她的精神世界。尽管这种推力有时是急迫的,但小白赋予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诗的结构、语调、语气、语感,气息)却又是低沉舒缓而平静的,这种类似太极的手法,极易让人深深沉陷于它强大的气场里,仿佛我们被一种无形的神性所笼罩,从而生出感悟、虔诚和喜悦。

太白酒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17-12-5 23:18 | 只看该作者
概念的硬结
——读小白诗歌小辑
文/詹永东

小白诗歌给我留下强烈印象的是安德烈与爱丽丝系列——我不知道她是否写了系列,但我默默读了不少,因为那时我们不认识而无法交流。我被她"忽悠"进的这个微信群,恰恰是以安德烈与爱丽丝命名,证明她也应该得意于那个系列诗歌。安德烈与爱丽丝当然是借代式修辞,本质上诗歌无法逃离修辞。关键是诗歌中的修辞不能大于或伤害诗意——因为诗歌不仅仅是修辞。小白在安德烈与爱丽丝系列诗歌中将本体与借代天然融合,如同本体与喻体自由转换,从而达到了这一修辞的很高境界。这样说的依据是读那些诗,我们总被安德烈与爱丽丝吸引,而忘记了作者的存在,直到读完回味才恍然:啊,这是小白写下的,是一个虚构——这就是优秀的诗歌!
说这么多安德烈与爱丽丝,貌似和眼下这组没有关联,当然不是。是不是安德烈与爱丽丝的带入性太强,让小白隐隐感觉到主体丧失的危机?这也是布莱希特源于现代戏剧的"间离论"产生的理由之一,于是有了这组告别安德烈与爱丽丝的诗歌。但从这些文本来看,小白的危机意识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失去了安德烈与爱丽丝的依托或支撑,这些诗多少有些空洞了。这究竟是主体的觉醒,还是主体的丧失?这是一个较大的话题,此处点到,相信小白冷暖自知。这样的空被一些读者理解为干净,或安静,都有道理。我却感觉有些牵强。小白试图和安德烈与爱丽丝保持距离是必要的尝试,也是诗歌走向成熟的自主选择,但她还在选择的困惑中。即:当脱离了一种舒适的叙述和语境后,她要寻求新的"寄托"。可是像安德烈与爱丽丝这样的知音不是随手可得的。在这样的"梦里寻她"中,概念,作为文化无意识中最顽固的"硬结"趁虚而入,且引诱诗人与之妥协。《毕达哥拉斯的推断》的核心完全是概念,只不过作者试图用形象来消解,形象因此沦为工具。《容器》呢?真的把诗人自己装进去了,连消解的能力都消解了。《繁星》的意味相对丰富,尽管诗中直接出现了"概念"一词,但诗中强烈的情感会打动读者。《最后的美术课》虽然没有受到"概念"困囿,但只有叙事,其中的形象是勉强的,单一叙事和概念本质上差异不大。《让我们谈论星星吧》将谈论归于佛之光芒和《赞美诗》中引入神话元素,也并没有化解"概念"的硬结。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批评,其实我已在本文前半部分给予了很多赞美。我推断这组诗要么是在安德烈与爱丽丝系列之前的作品,要么是上文所说的告别安德烈与爱丽丝后的新的探索。以小白的功力,这样的探索肯定是有益的,比如在证实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之后,还要对某些关系进行证伪。

2017,10,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5 21:2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