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u' j; E0 @; E1 v" S/ o2 L8 |2 i& N写意
! y9 M9 p( g0 C* F4 q+ E$ f3 U$ L, R9 w
. x5 f6 |& m. t* D 昌政: c2 p" C# }- U- A ?0 ]6 v
1 p7 D3 x- X2 y% m9 D l! z. ^坍塌。从脚尖的方向
1 ]$ B5 H2 ~8 m& |1 `4 H一路坍塌。
- D5 A) ^2 B% B+ p# ?: E) W: f落叶扑面而来……8 L7 o5 t. l! m1 X0 `) u
# J# @# ~/ a4 n/ v我在行走
' M3 n$ {5 e9 o/ _: H仿如止不住地后退。
- a* v$ |/ R8 J; P哎,后方或许就是他们说的远方?
; y {2 b- [, P4 _7 | Y
7 v3 r) O. I7 a7 A! R3 C退出所有的断崖。
* C; D! O/ s3 b; \6 K7 z0 }! D退出雪花妆扮的万里风光。
% w& Z p$ [5 D @我只为裸枝# k8 z$ E8 X' \6 w: ~
含苞。
! b3 r' e0 T; d' x
) o8 i* f& v. Z) L$ e+ `. ?% E5 C
推荐人:碧青
# _* a% X! F. [' J. `3 E- S, \推荐语:昌政的《写意》一诗,无疑是禅悟境界的诗性写意,称得上是他近期的精品佳作。
7 g- h, A/ N: i$ x, B诗人从“坍塌”的感觉写起。那是心灵或曰生命的灯盏照亮曾经经历的一种累积犹如道路一般的世界叠加的尘影时刻的透悟。那样的时刻,诗人曾经置身的道路,或曰道路延伸的前方,开始“从脚尖的方向/一路坍塌。”那些曾经犹如尘世坚实而辽远的存在,正是此刻扑面而来的落叶……
0 V( }- x2 ^+ D9 Q3 o, u诗人仍在行走,但此时的行走,却是无法停止的后退。诗人心里明白,后方或许就是人们称之的远方……/ S- \ l8 Z$ L
退向哪里?或为什么后退?7 f: Q0 j7 B' ?3 }- p6 T$ w, I0 ^
诗人呈现了禅悟瞬间的一幅清晰的画面:' F9 T3 \% M Q7 h2 ]3 L
0 S4 U8 ?/ m* f' M
退出所有的断崖。
2 E- U5 c3 S+ O& D退出雪花妆扮的万里风光。
5 q+ C/ m0 Z* N: s% ]* A/ U我只为裸枝
( W. I' V3 S6 _/ N, P) [) ~含苞。- r) B' h, O5 C
6 }. S2 s7 _& i
至此,一切陈旧或生命本体之外的存在都落去了,生命本质美好的一切已经预示并呈现出裸枝上的花苞。3 h0 V% a1 V$ w& z9 S; e: _
读昌政的这首九行短诗,我不禁想到南北朝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时所做的那一首《插秧诗》:“手把秧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诗偈,呈现的是眼前农人劳作的“外景”与生命“内景”的圆融境界。而昌政的诗歌,呈现的是生命顿悟时刻的一种“生命内景”的沉静写意。正是因着“静定”的笼罩,虽然诗中出现“后退”“坍塌”“扑面的落叶”“所有的断崖”“雪花装扮的万里风光”等险象和寒冷的大千世界,但那些都是诗人退出的世界,或者从诗人的世界退出去的事物影像,所以,险而不凶,地动山摇而又内心宁定安泰。布袋和尚的诗偈道出“退后原来是向前”。昌政的诗作呈现了后退之后裸枝上待放的含苞……
! K5 V' T) i" n- z: E0 x$ g这种生命本体的花苞,含蕴着智慧的因果,显现在生命的“裸枝”,美丽自现,禅境亦自现……0 h7 u) D! Z" f& |) B
, O$ l: ^/ ]( |7 Y: O/ i5 g
* f4 J2 Z8 H% I: S. E9 `" s, D& P% h; `) @( L
2018年1月7日! A# z3 f%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