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屏《感慨》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3:08 | 只看该作者

嗯呢独孤求败就是这样不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18-12-14 13:11 | 只看该作者
盗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3:13 | 只看该作者

是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3:14 | 只看该作者

齐齐哈尔滨的锅包肉和大列巴不错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18-12-14 13:21 | 只看该作者

有文化的人都说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18-12-14 13:27 | 只看该作者
大荒 发表于 2018-12-14 13:14
齐齐哈尔滨的锅包肉和大列巴不错呢

不去,冷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18-12-14 13:27 | 只看该作者
大荒 发表于 2018-12-14 13:08
嗯呢独孤求败就是这样不那样

哈哈!我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18-12-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大荒 发表于 2018-12-14 13:07

鹦鹉嘴
葡萄牙

四不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发表于 2018-12-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醉了好,啥也知不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4:03 | 只看该作者

春到大兴安岭之二:樟子松四不象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08-03-25 06:33:29)转载▼
标签: 大兴安岭 四不像 驯鹿 风情        分类: 游走天下
春到大兴安岭之二:樟子松四不象

冬去春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已悄然降临。大兴安岭的春天比内地要来得晚些,而且时间也短。额尔古纳河里的坚冰已经融化,湛蓝而清澈的河水从山丘上流下,穿过密林,穿过草甸子,一路向南流去。

沿河两岸,长满了高低错落的灌木丛、草丛。草丛中长满五颜六色的野花,原始森林中的林木开始长出嫩绿的枝杈。

走进密林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春天的气息:樟子松的清香,落叶松的松香,白桦林的甜香,几种香气的混合让你感到沁人肺腑,不由得你就要几口深呼吸,恨不能把这清新的空气全部都吸入胸中。当现在大气环境日渐恶化,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多想再回到久违的大兴安岭,去观赏那里的风景,去呼吸那里的空气。

我们乘坐森林小火车向着新的施工营地进发。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夕阳的余辉给高低错落的森林边缘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圈。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高大的各色乔木、低矮成丛的灌木,以及各色各样的野花野草,把林区装扮得像个天然大花园,而美丽的额尔古纳河悄悄地从森林中流过,给森林带来的是充沛的水分和许多的灵气。

额尔古纳,蒙语是有樟子松的地方。这条大兴安岭最大的河流,所流经之处,都是樟子松成片生长的地方。大兴安岭的樟子松是常绿乔木,冬不落叶夏更繁茂。

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向大自然抗争。在大雪封山的时候,兴安岭的落叶松、白桦林都掉了叶子,唯有绿葱葱的樟子松,挺立在兴安岭的山坡上,那一片片的樟子松林依然是枝蘩叶茂,生机勃勃,云蒸霞蔚,与周围落光叶子光秃秃的树木相比更添了几分精神。“樟松不屈服,树树立风雪”,借用陈毅描述红梅凌霜傲雪的风骨,来隐喻樟松似乎也是很贴切的……

在樟松生长的地方,必是水草丰美,林木丰盛的地方。大兴安岭特有的少数民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村寨常常建在依山傍水的樟子松林旁。

鄂伦春族是勇敢的民族。“高高的大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鄂伦春是我国保存着民族本色的少有的民族种群之一。他们千百年来以游牧,渔猎为生,世世代代住桦树小屋,夏天划桦皮船,沿额尔古纳河打鱼;冬季他们进山狩猎。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生态环境不像现在这样恶劣,在大兴安岭的动物物种还很多。常见的有狼、狍子、驼鹿(四不像)、棕熊等。这些飞禽走兽就成了鄂伦春族人猎取的主要对象。

鄂伦春人有驯养驯鹿的习俗。驯鹿是大兴安岭特有的鹿科动物。它体大如牛,毛呈灰棕色,头大而长,颈短,鼻长像骆驼;头上长角,呈铲状,像鹿;四肢细长,蹄子像马;尾巴像牛。驯鹿非马、非牛、非鹿、非骆驼,故称“四不像”,鄂伦春语称“罕达罕”。鄂伦春人让它们在寨子里繁衍,到开春时,驯鹿就能长到200多斤,他们赶着成群的“四不像”到林区职工驻地或到部队推销。

春到大兴安岭之二:樟子松四不象

那时,我们都没见过这种怪物,大家围着鄂伦春人问这问那,养鹿人一面耐心回答,一面对着连长和指导员说:“买几头吧,养着玩,不愿玩了就杀了吃肉,皮还能作皮衣”。直说得人心动。连长就叫过司务长,询问还有多少伙食费,最后用节余下来的伙食费买了两头,交炊事班养了起来。

战士们像来了小伙伴,常与驯鹿嬉戏。驯鹿性情温和,还让人骑着玩,骑鹿人双手握着鹿角,优哉游哉地漫步;还有的战士与驯鹿比力气:你用双手扳住鹿角往一侧使劲,“四不像”就向反方向犟劲反抗……。在当时那艰苦而单调的部队生活中,既没有电视机,更没有舞厅、卡拉0 K,每当施工回来,许多人就去看“四不像”,“与鹿共舞”成为我们那时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大兴安岭筑路的生活是艰苦而有趣的,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战士们会结伴到密林深处探寻,玩耍。早晨吃过早饭,自由结合的三五个战士为一组,向连部做个登记,连里给发一支半自动步枪10发子弹,我们向连部说明大致方向:北山坡、南山坡、河东岸、岭西南,再带上干粮、指南针等用品就出发了,一般天黑之前就返回营地了。

用手拨开拦路的枝条、藤蔓,踩着落叶覆盖的腐殖土,向密林深处走去,一路呼吸着清新的沁人肺腑的空气,一路听着鸟叫虫鸣,原始大森林的种种美妙神奇呈现在你面前:时常有从草丛中窜出的野兔、松鼠吓你一跳,它们在你脚下眼前倘佯,随后又很快遁去。春到大兴安岭之二:樟子松四不象

漫山的野花野草让你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趟过密林中的一小洼浅水,水边长满了蓝蓝的野花和金黄的金针花,那一丛丛、一片片的野黄花,黄的耀眼,美的眩目。还有那从倒地的柞木枯干上长出的一丛丛的野蘑菇,黑的、白的、灰的,个个象撑把小洋伞的孩子欢迎你的到来。我们把采摘到的山野菜,野黄花,各种蘑菇装进挎包中,回去交给炊事班,让懂行的炊事班长挑出有毒的野菜,蘑菇,剩下的风干待用。

越向密林深处走,光线越暗,我们有时被脚下的异物绊倒。在一处几乎四面都不透风透光的地上,我们发现了白乎乎的一堆遗骨。我顺手抄起一块遗骨,借着树林间隙的亮光,我们几个战友惊呆了:这是一支鹿角,抑或是罕达犴的角,它呈枝杈状;主角边上又长着几个分支的角。整个角呈雪白色,十分光洁,我们再向地上看去,哇,太多了,全是这种动物的犄角,互相交叉错落在地上有一米多高。我们几个战友一致认为:这里是驯鹿的集体“殉葬地”。

春到大兴安岭之二:樟子松四不象

据说,驼鹿是一种生性善良温顺的动物,它们的平均寿命为10年左右,是大兴安岭独有的食草鹿科动物。在物竞天择的大自然中,它们要时时提防其他猛兽的进攻。在遇到天敌时,它们也不怯懦,会用头上一对花犄角奋力向敌人刺去,然后拼命逃跑。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觅食斗敌的锻炼,使它们长有四支粗壮有力善奔跑的长腿。

当它们年老垂危之际,它们认为完成了生存使命,绝不为子女后代添麻烦,它们会在月黑风高之夜,选在脚下这块墓地,在两棵高大挺拔而间距合适的樟松前,向密林外的子女们做过最后的告别,然后义无反顾地拼尽全力向樟树奔去,只听“砰”的一声,老鹿轰然倒地,老鹿的犄角分别被左右两棵樟树绊住,老鹿气绝身亡。

每当听到这样的传说,我的心情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人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死时仰天长笑:“吾将乘风归去……”没想到,驯鹿也会这样悲壮的死去,这大自然的精灵将有限的生命化作了永恒。它们死后其身体或腐烂成泥,或被猛兽吞噬;但它们那一对美丽而刚硬的犄角却可以对抗时间的磨蚀,长久留在密林深处的这块“圣地”上。

春到大兴安岭之二:樟子松四不象

我深深注视着数不清的鹿角,这该是多少驯鹿的遗骨呢,那一只只年老的驼鹿,按着时光的排列,一只只向樟树撞击而死,是多么悲壮而凄绝的场面,我想起一位哲人说过:“死亡是以否定个体的方式造福群体,以否定肉体的方式促动精神对死亡的超越。死,原来是有价值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反护花。我由衷地崇敬起驯鹿来。在它们生命的花树上,一只鹿是一朵花,一只鹿死了,生命的花树又将生出新的蓓蕾……

我们每个人举着一支美丽的鹿犄角,离开了这块“墓地”,向营区返回。

回到连队,老兵们告诉我们,这鹿角可有用。在他们的指点下,我们从炊事班要来老陈醋,再把鹿角用施工钢锯锯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图章原料,用浓醋泡上密封。一个月后,用钢锯磨成的小尖刀在鹿角上刻来刻去,很快一方方名章、书画闲章,就成了我们篆刻的作品。在用桦树皮作的信纸上盖上名章,在国画作品上盖上名章闲章,一幅桦树皮的诗书画印作品就出来了,虽难称其精美,但绝对新颖、奇特,时尚。

春到大兴安岭之二:樟子松四不象

2004年大兴安岭开发40周年之际,我们几位老兵应邀旧地重访,从加格达奇到北疆漠河,纵穿腹地几百公里,却难见旧景,原始樟子松,四不像都不见了踪影,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

桦树皮,驯鹿章,

写诗作画成珍藏;

于今难见旧时景,

何日再闻樟子香?

在那个年代,大兴安岭至今给我留下太多的记忆:那山、那水、那林、那树,还有那悲壮死去的四不像……

来自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0-4 12:2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