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3 t G7 p! t& X
' x! f' Q! a, ~
在诗歌中修行. T" L' E' t& }2 V
——浅谈陈先发诗歌创作中的禅宗情结
' C$ G+ _$ @9 X/ [% X0 [( e• 也牛
1 D0 G0 A, S' x2 p
2 J; |' t2 J- B! f x, E& j% s2 ]( k: `" F, n) x; B
禅是什么?是中国化最彻底的宗教。
3 L! t6 I% e5 M$ W. ?2 B* n, G在中国古典与现、当代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它早有浸润,也广泛受到僧侣、士大夫、文人、墨客的青睐。
9 B0 R2 b/ }* G- ~5 b禅即是心。说的是众生与觉者皆具,本来清净、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这颗真心。六祖慧能在其禅宗经典《坛经》中早有开示。6 o4 @7 }5 l& N% g& J/ i2 {" d
禅之心有两个功能,就像大圆镜:一个能从心现境,一个能摄境归心。3 J0 O, o; t/ t1 ~' l. f$ H0 `7 E/ ]
4 L- @8 v3 r8 a* \9 F心如工画师,! l& q6 W7 E9 G5 }, o. @
能画诸世间。
' t; x6 i) l. R q3 q" Z. [五蕴悉从生,$ o0 I2 T9 @- N/ l& Z* J3 g
无法而不造。8 [* N8 l' @. d4 F# ]0 j
$ D7 A- K! Y$ |# K# O6 \' \——《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偈8 J1 d/ ]. A- R/ R6 C0 q8 E2 l
/ h; j( ]& |; Z! V: t
觉林菩萨的这个偈说的就是“从心现境”,说的就是觉者与众生的这颗本真的禅心好像工画师一般,它能画出一切世间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色、受、想、行、识“五蕴”都从心所生,如同绘画。先,生五蕴色法;后,种种法生,所以叫无法而不造。! u9 f1 N6 X+ o# C
这里所说的法,是落谢在觉者与众生心上的“影子”。4 ?, T& G6 h1 B: R; a2 P
5 ~% ~& T5 O8 O0 f
词典中说绘画技艺精湛的国画大师,叫做“丹青妙手”。“丹青”本意为绘画的颜料,这里代指为“绘画”。如果和觉林菩萨偈联系起来的解读。它的意思就是:“法”即丹青,即画作;“心”即妙手,即绘画。
3 I/ P, [- ~5 N/ n: d诗人陈先发的《丹青见》就是通过观心之画,而照见能绘画的那颗真心的意思。# B" {$ s1 I; m8 H5 c. W
陈先发以此为诗题,暗指这首诗并非是单纯的风景描摹。它是一幅试图描绘并揭示出生命存在本质的“精神图谱”。诗中多次出现的“高于”一词,正是这种原初的、本真的、未被执着、未误认、未污染、未抓取的存在:
2 y# U" |( T& D0 t, E. S( T. ]9 A9 E, e
①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 铁皮桂和香樟
& [/ ]* p, N; L+ s这句诗中的 “高于”,并非是这些树木外形相状之高低对比,而是“未经世俗定义的、朴素的、未被人类附加额外意义的本真的存在“。桤木、白松、榆树、水杉”高于“被功用化、标签化、被人类审美定义,失去部分“作为树木本身意义”的接骨木、紫荆、铁皮桂、香樟的纯粹性的存在。它们都是从诗人心中现出的虚幻相,就像“丹青”一样,无非颜色有深有浅罢了。也因为深浅层次的不同,方可做出一个高低的比较。4 }! x/ Q% m( W' L
% |7 c) A4 r* |3 o② 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高于 / 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
8 O( ]' X, o) {; H9 }8 G0 C“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水”因为有流动性,往往被人们用来比喻时间。在时间长河里,“湖”本来的存在是无水之洼地。只因它地势低洼,积水成湖,便被命名为“湖”罢了。而水无常形,又是无常的象征。对于“湖”来说,也是“外来”的象征,非“湖”原初之本体。秋天到来,雨水稀疏,“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便成了诗人“心中”归去的境相。所以,“向上”是非物理水位上涨与下落的因素决定的,它评判尺度转向了内心“本质的特征”,为后文做好了铺垫。& b/ z6 u, k5 c. U
“针叶林高于阔叶林”:针叶林如松树、柏树等四季常青,有“对抗时间的持久韧性”,象征着“永垂不朽”。所以民间常常拿它们的枝叶来布置灵堂,铺垫棺材。而阔叶林如榆树、香樟等,秋冬落叶, “应季节变化而常荣常枯”,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它对抗时间的能力弱。生命存在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抵抗消逝能力强弱,这也是诗人“心中”之境相的一种评判标准。
0 @* a% s' _& V y“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杜仲并非仅仅因为它树干的挺拔、规整、高直而言“高于”。而是因为它干燥的皮,是《神农本草经》中所说的中国特有的一味中药。它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它是可以确保生命的缘起。而剑麻只有凉血止血,消肿解毒,治疗普通疾病,确保肉身安泰的一个因缘。其药用价值和对生命贡献的大小,决定了它们在诗人“心中”地位的高低。这里的“高低”,依然是诗人“心中”之境相。。1 p8 C q* V, [2 e1 C4 n
整个这一句诗,让事物“高低”的比较深入到心灵之中,确立了诗人的自证向度和精神维度。
2 W% [4 \, N. A4 i m# D4 V. u接下来,诗人通过一个假设,从反面来阐释他“心中”的这种向度和维度:
: j( l% H# R7 F* v' ]
5 z7 m+ C4 j; o- ~+ q③ 如果 / 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 |0 m" J3 b! I8 m# G( \, m6 ^
“如果”:开启假设性演说,撕碎了世间认为的固化的价值体系,用“无常力量”从反面来定义存在的“高低”意义。
1 [$ ^5 @# v# _$ A) Q, z“湖水暗涨”:和“湖水被秋天挽着”(一种下沉的状态)形成对比,从反面隐喻在不可控的“无常力量”驱使下的无声颠覆,冲垮了世间人构建起来的价值秩序和体系,让世间性的标签彻底失效。5 Q" k$ q1 x# f+ B' V" q7 s; O" o) P% r
“柞木将高于紫檀”:在“无常力量”的驱使下,柞木的“高”在于极端的普适性与低贱性,它凭借着这种“普适性与低贱性“让生命得以迅速回归。而”紫檀“却因为它的“名贵和名气”,在无常面前和诗人内心中难以消弭,依赖着人类的审美、求取等错觉的存在优势,而更难以降解,回归本来。) c; J: T( R5 h8 Q, j
这是世间人价值与生命存在的一种“悖论”,是诗人“心中”对生命存在本质意义取向的又一次加深。
2 z$ h+ P# P2 w u3 F0 \) \
: G% z$ |( h; j- T4 C4 J④ 鸟鸣,一声接一声地 / 溶化着, _- U$ v- @& v( h1 J
“鸟鸣”:是鲜活、短暂的。它犹如一个生命的信号,象征“声尘”的幻化与“无常”性。自带“发声即消逝”的暂存性。
& t/ p# T( E# G/ L“溶化”:原本是盐巴、蔗糖等溶于水的一个物理变化现象。它喻指声音,打破物理边界,让有形鸟鸣融入无形的闻性当中,从独立的个体最终消隐于“寂灭”的全部。
$ X7 G$ y/ Z7 k整个这一句又回到诗歌开始的维度。“鸟鸣”不可能溶化在“寂静”里,这是二元排斥性使然。它只能溶化于能听的那个“闻性”当中。这便是它 “消逝”的秘密,也是生命呈现出的本来样态。“溶化”不是终结,而是归隐。
P& Y# e9 m; P/ [7 _
, B" D' g0 @3 o% B5 }2 t+ u# v⑤ 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 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 @6 P1 e! @, r% F W “蛇的舌头如受电击”:蛇舌是敏锐的感知符号,“受电击”暗示蛇的瞬间“顿悟”。它捕捉到了生命存在的隐秘真相,为认知打开了本质维度的大门。
s8 S. ~6 k% ^4 M( y: g“锁眼与旋转玻璃”:锁,暗喻关闭;锁眼,暗喻“打开”。蛇“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和“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自然不同,因为一个是打开的,一个是隔离的。“打开”的窥见桦树是无隔的、真实的、本来的;“隔离”的窥见的桦树,是模糊的、有分离感的、被修改的,这种观“尘相”的结果犹如迷与悟,自然不同。领略到这一点,便豁然开朗了。
- b+ \/ t! d2 y4 I
. h3 }1 Q$ M, G- c7 ~# A6 Z⑥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C9 a6 i7 j- N7 B! \% P0 s
生者眼:是世间眼,是凡胎肉眼,受“意识心”的驱使,它看到的桦树是被命名的、带功利的、审美的世间尘相,而非树的本来面目。& G1 h; x, S3 b. P- W
死人眼:是法界眼,是意生身眼,不受“意识心”的驱使,它割断了所有世间俗情的关联,无命名、无评判,是纯粹“存在本身”的凝视,所以它见到的桦树是 “树之本体”。
7 E$ m7 A$ n+ @. i8 D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诗里的“死”而非世间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回归”,是真心本性的外显,生命的寂灭于涅槃。3 y/ R4 }" D3 B
: [! M% G) _4 I# s T# e m1 F
⑦ 将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 u# K' n3 t- [4 U# i
提琴:有世间的审美与愉悦,是短暂的,有乐即有苦,为“精神享受”服务,依附着人类艺术价值的需求而存在,它终将随乐尽人散而消逝。
+ \* }6 X9 H2 x/ ] B. W+ @+ T( Z6 }棺木:是装殓死者的器物。它象征着“西方与归宿”,连接着寂灭无生,自是“西方”,常乐我净。它犹如虚空,无量无边。众生之家,人人共处”。6 ~: Y; x& u! W5 w
所以说“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同样是诗人从自证的向度来呈现的“心中”境相。" Y# v9 ~0 u& I
诗人通过不同维度对生命本质的呈现、层层解构,层层剥离,通过祛蔽与祛魅,揭示了世间人误认世间实有的迷梦。确定了法界的真实性,“本来高于意识”的向度,导轨我们回归永恒,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 j2 v5 G. B" f7 A4 ^2 Z- o
2 Z* q, G; V: |
! Y! g) P. W+ R! h$ x! D: C4 Q接下来,我们再读诗人陈先发的另一首诗《兰若寺》:
4 b% q! @9 K! I! L2 e u: E从禅宗的角度讲:词,无非是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的一个命名。正如禅宗七经一论之《大乘起信论》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遇缘长六粗。”中第四粗的“计名字相”。2 @6 \1 @# r' v7 Y. y
“计名字相”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把过往的记忆和经验拿出来作为参考和评断的依据,分别、计度、判断这些相,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哪个是我喜欢的,哪个是我厌恶的,如此等等。再把这些喜欢的、厌恶的加以概念化,完成命名,放回到第八识“阿赖耶”仓库中。- f" ~. [' ~5 e# q7 l8 o; d% Z% R
这些放入第八识(阿赖耶,也叫含藏识)仓库中的各种名相,就用来作为今后遇到各种境界相时应时,作为分别、取舍的依据和参照,来评断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爱是憎、是取是舍。合我意者就高兴,就想要更多。遇到不合我意者就厌恶,就舍离它们。从而成就第五粗相,叫“业起相”。
3 N; X: X+ ~* }" w5 ]6 ~$ x“业起相”是轮回之因,从此众生流转生死,永无休止。# K8 i# `" B) x6 @( h
而“五蕴”本来就是缘影,是法相。它也是心之妙有。妙有生灭,变幻无穷,看起来却鲜活无比。因众生执相,以为它是“生命”,故此被命名。而一旦被命名,“生命”便死了,便是 “陈词与滥调”,已不再是“五蕴”本身,而仅仅是一个标签。
E. o& {4 z" b+ Y( `( J! d1 i“词语”既死,活在“词语”中的“蝴蝶”也就不再具备攻击性和被攻击性,而真正的“蝴蝶”在标签的“蝴蝶”庇佑下,似乎“才是最安全的”。这就是诗人心中的感悟。他将其表达为:死亡比“活”更安全。$ j* [2 x8 g% W: v. k
; |0 Y. s; T$ c
蝴蝶只有活在蝴蝶这个词中 ) ?& r$ T8 k, e5 |
才是最安全的 0 x. q0 B) W7 P" @6 o6 X
世上并无恒常不易的表达
" x/ t5 w8 M4 i- M6 C, y& s6 C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 D# c0 t o: Q& Q1 y0 g, n1 n
3 `6 y8 M/ j2 O9 Z; E这里,“死亡”并非世间意义上的死亡。它是“涅槃与不灭”,本来清凉、安静、安稳、寂灭,犹如禅心。# B5 v" j8 e9 }" K4 r, l9 m
而 “表达”则是禅心的外化,是“性起繁兴”的森罗万象,它看起来鲜活,实则是幻生妙有。“并无恒常”与“不易”。它是无常迁变的。4 [8 c1 O: j- [
因为“风”具有突发性和流动性,往往被视为 “机巧、灵动”的象征。在这虚幻不实的世间中,“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意思是机巧与灵动都全然无效。这是对蝴蝶的“活”的一种难解之解。! l1 l; S4 N' r1 z, y4 w6 Y$ u
“灵动”又是对“寂静”最好的诠释和表达。“灰尘”之小,更是对“寺院”之大,最好的摧毁。因“灰尘”之小,众生往往也误认为它是不易被发现的,是“安全”的。殊不知,世界之物不论巨细,皆有“成住坏空”,无一例外。所以诗人又说:
* n+ C8 `# f7 d, ]4 Z# @- B! U$ c+ v) J2 }" F$ b
哪怕是建在一粒灰尘
3 B5 d4 U9 S7 k1 N% s2 O之内的寺院也会倒塌 2 Y& c8 c) G. |. n
2 Q4 v9 U7 c& g+ Z
“寺院”不仅仅是众生参拜的地方,它是信仰的象征。就像蝴蝶崇拜“生命”本身,这里的“生命”也是如梦如幻的象征。“寺院”用来弘法布道,而“法和道”才是众生需要安住的,并非“寺院”本身:
1 m0 [5 k- V# i$ _1 ]8 w7 I, f) a- g9 e! E7 x0 y. _& e: ?
蝴蝶时而一动不动
7 G! K' L. {! A* g7 \# k3 Q活着,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 [/ j# n/ t7 j1 X' M, C
/ e/ r9 J- p/ r. [" e“蝴蝶时而一动不动/活着”,就像高僧入定。定能显体,体即本心,本心即禅,禅即是简,所以“蝴蝶时而一动不动”“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这是禅的简与静,是“蝴蝶”这个词语在修辞手法上的一个移就。它回归本心,回归生命原初的样态,就像“黑豆未生前”。
1 ^2 y8 E$ L1 t9 u+ p0 u这里,在参拜“兰若寺”时,诗人通过对生命现象的一次内观,获得了彻悟: “蝴蝶”已不再是一个词,“飞”也不再是一次运动。而是,全动归静,全相归性,示现出了一种中道与单一,就性相宛然了。: `4 ~7 V9 B" I; Y0 B
! R9 o" t w1 ~$ Q: u* X y通过以上对诗歌的解析,不难发现,诗人陈先发的《丹青见》和《兰若寺》两首诗都指向着同一个向度:那就是生命之体,禅。; s# W6 U+ O* v$ ?0 {, p9 F
正如9月20日下午,陈先发在浙江文学馆“文心大讲堂”第4期,以“汉诗十讲:在时代旷野中构建抵达历史深处的精神结构”为主题的讲座中所说:- g* c, b# x6 f' ~, {- j, Q2 Q2 }
“生而为人的本质特征,正是“有限”二字,以生不满百年之躯,在日常生存的琐屑中陷于“两个我”相冲突的挣扎:外在的、在各种欲望中纠缠的、每日奔波的“外我”之中,都面临“内我”建设的强烈渴望;诗歌正是以语言创新来构建这个“内在自我”的通道。# d8 h2 F N8 n
“诗人重视个体生命经验表达并形成丰富而多元的诗学生态,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诗的“觉他能力”在衰减,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j$ ]0 S' s# \$ q8 R+ M5 w这是诗人内证的结果。自觉“内我“,觉他”外我“,是诗人对禅宗思想的阐释,也是他诗歌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密码。他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禅宗情结。
* N9 q6 n5 E! R3 `# \1 o! n禅,恰恰又是一个祛蔽与祛魅最干净的法门。从方便法的角度来看,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是祛蔽。而从究竟法的角度来看,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是祛魅。禅的自修自证,决定了它具备不承认权威、不承认神与神秘、神圣的特质。; x3 a* ]" c0 }/ S( e; {/ ?' Q H
而诗人的自修自证,刚好与禅的这种特质一致。% q' p! I9 U& t, s8 M: u/ Y9 L
他在诗歌中修行!+ N1 _8 [$ e* L( O
! t% o. y. _0 P" Q附: X4 q) }$ \# }8 Z
( a+ l; M7 _7 Z5 X, f& u
, E! n1 h+ ^ j+ q$ w8 m丹青见4 m' |7 @# |7 H+ L5 z: g8 A
◇陈先发6 |8 J9 w1 V& i2 p6 G! b
, j- q8 D" F: o# Y9 d+ g* I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 ^+ @" _" t- e; k4 V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高于3 l1 l( a1 l1 u* \" f# E1 @
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如果2 D( P- H, r4 W/ F! u% f
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鸟鸣,一声接一声地
, k, j& b9 m# e0 [7 o h溶化着。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V8 R6 h( y H8 i4 }6 d
要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 X8 d8 ~7 g+ A% w) N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 G2 `( Q! z! o0 X将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9 r6 L# Z; l, q, p5 u [$ V
" a" T5 x/ ] U. n0 D7 x( u) I* |0 R; R7 a; u# \, K
兰若寺 * ^5 Q3 d8 y8 O g9 J
◇陈先发2 P+ p$ |! P! K! B: {# k
- w( l# o) D8 J& r* O0 R* K+ V
蝴蝶只有活在蝴蝶这个词中 7 _# B/ ~0 j, D% T+ a
才是最安全的 7 E8 a& F; K. o4 S% q! `8 z
世上并无恒常不易的表达 . I1 d2 P" I3 D( f: N( c& _: P
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 3 T* L6 X% Q; n8 a5 W
哪怕是建在一粒灰尘
+ v) V# v' X8 i' n之内的寺院也会倒塌 1 m* ]- U* L/ N$ Y1 S1 b
蝴蝶时而一动不动 ' l$ n+ H3 B* l
活着,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 v" |) M6 t# C- K) t; Q
, Z1 p7 Z6 W: I. w% k4 P8 R8 _
! o( L. ?: P- {5 ]# ?9 c! o陈先发,现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陈先发诗选》,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系列)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草堂诗歌年度诗人大奖、英国剑桥大学银柳叶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22春季大赛翻译大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2015年与北岛等十诗人一起获得中华书局等单位联合评选的“百年新诗贡献奖”。作品已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波兰等多种文字传播。
, z; s9 `! L7 C0 p8 d" x: J0 |
4 F; f5 s- v' ~$ z) u% s2025-9-26
% K8 J, l z: N"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