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仍吟唱诗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标题:只为身边的故事


世界,仍吟唱诗意

浙江日报记者 文敏

这原本是一个多么诗意的世界。数千年前,人们吟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意即歌声,诗意即生活,无须灵感,兴之所致,诗歌随时呼之欲出。到了今天,人们找到了更为便利的生活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寻求快速生长的道路上,取功能去美感。辗转反侧、绞尽脑汁,都已摸不到诗意的衣袂。今天我们吟唱的“面向大海”,意味着机票酒店和租车折扣,不再是内心的大海与春花。但诗歌并未死亡,诗人并未销声匿迹,财神爷也没有把两者征服,把他们捆绑起来或者杀掉,两者都顽强地表明自己的存在、风采、自由和力量。诗歌的精灵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藏在人们心底——时而纵声一歌。

自1999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今天的世界各国,诗歌虽然被挤到边缘甚至走向没落,但它占据着名义上的桂冠。美英德法各国出版社每年都有定量诗歌出版。尼加拉瓜、坦桑尼亚、孟买,也依旧不乏写诗的人与诗歌活动,甚至不乏一生都在苦吟的诗人。人们的诗歌情节仍未完全舍弃。欧盟主席范龙佩常用荷兰文写俳句。美国总统奥巴马当选总统时,媒体也找出他当年写的青涩诗歌,虽然写诗与身份无关,但这是诗意仍然存活的一个佐证。现在,让我们可以纵览一下几个重要诗歌大国的现状:

美国:诗歌争议多

美国诗歌界各个流派互相之间争论是很激烈的,同为著名诗人威廉斯对艾略特的攻击,弗罗斯特对庞德、艾略特的不屑,庞德和艾略特对乔治朝诗风的革命性颠覆。到了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黑山派、垮掉派、自白派的革命,都以庞德、艾略特、新批评派写法为攻击、造反的对象。

1996年,美国著名女诗人里奇和诗论家布鲁姆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诗歌标准的争论。起因是有一家出版社从1988年起每年都要出版一本当年的《最佳美国诗选》,负责此事的编辑名为戴维·莱曼。每年的诗选都由他请一个名诗人来作客座编辑,进行选择,并作序说明选择的原则和标准。1996年的主选就是女诗人里奇。到了1997年,出版社再请诗评家布鲁姆从这10本诗选里加以提纯,作一个《十年最佳诗选》,算是对这10年来的一个大总结。布鲁姆在前言里毫不客气地将1996年的诗选批评了一通,认为原选本没有一首是选得好的。而女诗人里奇选诗的基本态度是因为对美国当代诗的过分形式化和学院气不太满意,她引用奥德罗·柯德的话说,“诗歌不是奢侈”,反感那些重修辞的诗,她认为美国当代诗的危机就在于“意义的真空化”,就在于欺骗性的修辞剥夺了语言的意义。这样,她就看重那些跟当代美国的生存现状有着紧密联系的诗,而美国当代生存现状在她看来,当然充满了种族的、多文化的、性别的、族群的诸多矛盾。同时,她表达了对诗坛内部一些现象的不满,比如她说,无论是刊物的诗歌编辑,还是诗歌奖的颁奖者及获奖人,还是诗歌协会组织的成员,都是白种男人占了绝对优势。比如这个《最佳美国诗歌》的前9届编辑,就都是白人(六男三女,包括里奇自己)。这样怎能公平地反映美国诗人的现状呢?而白人的诗绝大多数都对生存矛盾视而不见,或者悄悄地掩盖过去了。因此里奇的诗选除了像以往那样也看了一些主流刊物外,还从各种平素难得找到的刊物里淘金。在这本诗集里,作者中少数族裔、女诗人、弱势群体数目不菲,而以前常进“最佳诗选”的一些老诗人,如A·R·阿蒙斯却不见了踪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里奇选诗的原则是看重诗歌的内容,她认为诗歌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有矛盾,那么诗歌里也要喊出来。

德国:诗歌价格高

精通中文的德国汉学家顾彬在谈到当代德国诗歌时实诚的很。上来便抖落:一首诗歌登在报上300欧元,在电台里播放1000欧元,去做朗诵会,会得到250至400欧元。这个价格让顾彬很满意,吃饱了才能做诗人。

德国当代著名诗人思岑斯贝格的稿费标准是:一首诗,无论长短(他也没什么太长的诗),3000马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德国的总统于2012年曾向一个民间诗歌推广网站Lyriklines致以敬意,因为它10年里翻译了48种语言600多位诗人的1500首诗。

顾彬自己曾向北大同学朗诵过自己的两首诗:《新离骚》和《玫瑰》。他认为近几年德国文坛的新秀大多来自原东德,顾彬的解释很有代表性,因为东德人没有纳粹的历史包袱,他们继承保持了德国的文学和文化传统,而西德人与德语和德国文化的关系却充满了令人不安的张力。

法国:诗歌很女性

在法国,如今诗歌作品在各类图书年销售总额中只占约0.4%的份额。在书店里,诗集往往被置放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僻静角落,等待少数读者的亲近。即使是著名诗人的作品,其发行量与畅销小说相比也有天壤之别。这一切难免使人担忧诗歌的命运,诗歌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的事实不容否认。不过,现在宣布“诗歌已经死亡”还为时过早。在当代法国文学园地中,诗歌创作依然繁荣和活跃,是不可忽视的一隅;虽没有统一的思潮和流派,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表达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当代诗坛上活跃着许多优秀的女性诗人,她们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曾任巴黎诗歌协会主席的邦卡尔的诗歌既关注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等现实元素,也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她擅长将个人内心悸动与芸芸众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探索人性的矛盾和宇宙的奥秘。同样,谢迪德的诗歌也是对人类生活状态和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倦思考和追问,以清新自然的文字表达万事万物的错综复杂性。安的作品也可以说是智慧和直觉的完美结合,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其中既有具体可感的意象,也有开放到宇宙空间的冥想。这些当代女诗人的诗歌兼具感性与智性,她们似乎有意抑制与生俱来的温婉气质和抒情天赋,在文字中注入了更多的理性,作品显得更加开放和思辨,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女性诗人的传统看法。

听听,各国诗歌节

美国诗歌节:一个月之久

每到4月份,一年一度的美国诗歌节在大洋彼岸火热上演,缪斯女神浓妆艳抹,在喧闹的锣鼓声中走出书斋,走向街头,走进市场。这也是中国诗人参与程度最高的诗歌节。每年都会有三至五名中国诗人应邀出席美国诗歌节。著名诗人伊沙、欧阳江河、蔡天新、翟永明、西川等都曾出现在美国的四月诗歌节上。

美国诗歌节是美国诗人学会,简称AAP创办于1996年的全国性诗歌盛会,每年举行一次,每次长达一个月之久。该学会宣称诗歌节有七项目的,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通过诗人、诗歌的集中亮相展示诗歌创作的成就,吸引人们对诗歌的注意力,增加诗歌作品的销售量。选择在4月份举办诗歌节,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AAP的官方说法是:2月份属于黑人,3月份属于妇女,那4月份自然属于诗歌节了,这样就可以使学校和学生最大可能地参与其中。当然也有很多诗意的理由:T·S·艾略特在《荒原》的开始写道“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AAP希望通过4月份的诗歌节使人们忘掉这句诗。诗人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问“究竟为了什么,四月哟,你又返回?”AAP回答说:“为了诗歌节”。

诗歌节中AAP推出了许多活动,最主要的是诗歌朗诵。美国很多艺术界名人会作为嘉宾出席这样的活动,像演员梅莉尔·斯特利普、利亚姆·尼森、萨姆·沃特斯顿等大腕级人物都会为了诗歌节而露面,并且为读者朗诵一些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的诗篇。去年艺术界朗诵义演收益不菲,达17万5千美元。

荷兰诗歌节:传统的一部分

中国诗人于坚和杨炼对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印象特别深刻。这个诗歌节创立于1970年,是荷兰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活动之一。诗歌节的常设工作人员只有四人。于坚出席的那一届诗歌节主席泰加娜女士是通过报纸上招聘诗歌节主席的广告应聘而来的。她并非诗人,她以前是阿姆斯特丹一个文学组织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文学活动组织经验。一个诗人可以在诗歌上德高望重,但并不保证他同时就有操作文学活动的能力,这一点,具有丰富经验的荷兰人非常清楚。泰加娜31岁,她热爱诗歌和诗人,她有许多研究各国诗歌的顾问,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翻译者。他们向她推荐诗人,然后她亲自阅读这些诗人的作品,并决定邀请谁,在邀请上,它的宗旨主要是邀请那些在荷兰尚不为人知的外国诗人。活动每天下午都有——免费。主要的活动是在晚上,参加晚上的活动要买票,每张票是17.5荷兰盾,小孩或老人减价5个盾。

法国诗歌节:诗人的春天

浪漫的法国是中国诗人频繁光顾之地,法国的诗歌节上,永远不会缺少中文朗诵诗歌的声音。1991年,法国为了推动诗歌的发展,发起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诗歌活动,法国的诗歌节——“诗人的春天”。其发起人是杰克·朗,该活动得到法国国家图书中心和国家教育部的支持。诗歌节每年三月举行,每年一个主题。每年的诗歌节上,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到高声朗读诗歌的行列中。很多城市都为诗歌活动设立了专门的场所,设置在巴黎莫里哀剧院内的诗歌之家和马塞的诗歌国际中心,是大众享受诗歌的绝佳去处。

法国巴黎以外的城市举办的最著名的是里昂举办的“春天诗歌节”。诗歌节一拉开序幕,戏剧演员就率先在众多公共场所朗读诗歌,2012年,在“诗人的春天”协会的组织协调下,法国全境以及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以“童年”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诗歌活动,以铭记和歌颂这一发现世界、感知生命的最初阶段和伴随终生、永不衰老的难忘时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7 11:2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