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乡土诗派创始人陈惠芳诗歌理论阐述及代表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忘了推荐陈惠芳新乡土诗派作品理论
民族血脉与精神家园
                          ——“新乡土诗派”述评之一
                                            
                                   陈惠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胡锦涛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这句话,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几天前,一位20多年没有谋面的大学同学遇到我,问我现在干什么。我说,编副刊,写诗歌。他露出一脸惊讶,疑惑地说,你还写诗啊?什么年代了?好像我写诗“不合时宜”似的。我说,为什么不写呢?写诗很有意思,生活充实啊。
  这位同学的态度,代表了一种倾向。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挣钱才是正道、实的。写诗,是不可靠的、虚的。“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这是关于金钱的两个方面。事实上,每个人都离不开金钱。不说高档消费,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需要花钱。不挣钱,就养不活。挣钱的不一定写诗,写诗的一定要挣钱。
  但除了挣钱,养家糊口,日子一天一天好过点,一个人是不是还要点精神追求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精神追求的方式,多种多样。
  就说“书”吧。有的人以读书为乐,有的人以写书为乐,有的人以编书为乐,有的人以藏书为乐。都好,都能有效地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己的修为。只知道挣钱、不喜欢书的,就不能说书一钱不值。
  又说“写诗”吧。写诗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现代诗,诗歌的香火绵绵不断。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上个世纪80年代,诗歌在大学生中就很“疯狂”。同学中,十有七八爱诗、写诗。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诗社比比皆是,每个周末都举办“诗歌朗诵会”,听众如潮。那是一个诗情燃烧的年代。正因为这种诗情的蜿蜒,我们几个诗友大学毕业后组建“新乡土诗派”,继续“文化寻根”。即便一段时间没有了那种疯狂,没有了那种痴迷,但诗歌的元素始终留存在心底。或许需要一种契机,诗歌的火山又会喷发。
  这种契机已经来临。我们提出“复兴新乡土诗派”,重提“立足民族与本土特质,寻找纯净的精神家园”的诗歌立场,与党中央的精神不谋而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唤醒、被强化的吗?
  在文化建设中,作为个体或者群体,诗歌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台。但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小小的平台,选择这样的一个切入点,也应该有所作为。按照最低的要求,能够将一些人从麻将桌边、喧嚣的娱乐场所吸引到纯净的诗歌写作与交流之中,也是一大幸事。即便我们的诗歌达不到其它文化手段所能达到的社会功能,能够净化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自己的感觉也好。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与高尚信仰。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奔腾不息的血脉。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就没有承前启后的持续力量和创新力量。我们选择文化之中的一个微小分子,选择诗歌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一点一点实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梦想。
                                                          2011年11月25日
新乡土诗派的来龙去脉
            ——“新乡土诗派”述评之二
                                陈惠芳
  复兴新乡土诗派的一场全新革命,正在新浪博客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以“诗配图”为载体的和诗运动,势头正旺。
  新乡土诗是什么?新乡土诗派又是什么?它产生于怎样的时代背景?它的内核是什么?恐怕很多诗友不甚了解。作为曾经的“三驾马车”,我有必要介绍一下新乡土诗派的来龙去脉。
  我手头上有两本书,都是1998年出版的。一本是由江堤、彭国梁与我主编的《新乡土诗派作品选》(1998年6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1987年——1998年10年间新乡土诗派近90位诗人的作品。该作品选明确宣示:
  “新乡土诗”是1987年由江堤、陈惠芳、彭国梁共同提出的一个创作主张。90年代有关定义被明确化,评论家将这一主张的提出者和实践者统称为“新乡土诗派”。
  新乡土诗派是围绕“两栖人”和“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性流派。所谓两栖人,就是侨居在城市的农民子孙,他们的父辈或祖辈仍生存在城市之外的村庄。所谓精神家园,是指人类永恒的家园,是现在时态的人类依据自己的生命需求筑造出的一种精神模型。所以,新乡土诗的本质指向,是人类生命永恒的家园,是精神处于悬置状态的现代人类对劳动者与大自然的化合状态中呈现的健康、朴素美德的追取,是以两栖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社会在自己多重规范的生存空间无法忍受与兑付生命情感时,对朴素、清贫、真诚、健康的美德的回溯。
  新乡土诗派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诗歌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它不是一个流行的流派,但却是一个长久的令人回味的流派。
  值得指出的是,这几段“宣示”是10余年前留下的。比照一下我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不是发人深省,颇有点远见卓识吗?当下,我们义无反顾地复兴新乡土诗派,重塑精神家园,重归民族与本土的传统与本真,不是很有意义与价值吗?
  又是10年。空寂、浮躁的10年!中国的文化传统被颠覆、被图解,朴素、真诚的美德被扬弃、被戏说,高尚信仰崩坍,精神支柱倒毁,社会核心价值观失落。这一切,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敲响了警钟。
  对此,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只能焕发文化的力量、诗歌的力量,寻找消逝已久的精神家园。新乡土诗派就是一个优质平台。这就是我们的底气与自信。
  10年前,新乡土诗派经历辉煌之后,处于沉寂状态。“三驾马车”解体。天才的诗人江堤不幸英年早逝,我与彭国梁也由于工作变动等多种原因,基本上远离了诗歌。但诗歌的火种没有熄灭。我们对新乡土诗派的眷念,终于化为复兴的动力。
我必须站出来。我必须振臂一呼。时运与诗运都到了!
  1998年7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湖南文学史·当代卷》第167页有这样的记述:“在活跃于全国七八个省份的‘新乡土诗’运动中,湖南的新乡土诗人最为引人瞩目。江堤、陈惠芳、彭国梁等的新乡土诗,通过风俗民情的咏唱把田园生活。时代风云和历史文化意识凝聚到一起,构成隽永的诗篇。”
   这样的记述,也许并不十分准确,与新乡土诗本身的内涵,即“精神家园”还有距离,但能够进入诗歌历史,已经是新乡土诗派的荣耀。
  10年前,我们只有纸笔与破单车,只有囊中羞涩的窘境。10年后,我们有了快捷的网络,有了一些宽裕与从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站在复兴新乡土诗派的前列,在精心构建的精神家园中享受快乐,传递美好?何况,我们从来不缺坚韧与信心?
                                                         2011年11月25日晚
清贫时代的新乡土诗派
                             ——“新乡土诗派”述评之三
                                            陈惠芳
  纸质时代与网络时代,其不同显而易见。诗歌的流动,也随之不同。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新乡土诗派”发轫与勃兴之时,我们根本不知电脑为何物,更谈不上网络的操持。诗歌的载体是纸,是书。红墨水,蓝墨水,诗歌两色。
  那时,我与江堤、彭国梁分居长沙三处。我在荷花池,江堤在岳麓山,彭国梁在杨家山。这就是“新乡土诗派”活动的主要据点。
  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仅靠单位的一部老式“歪把子”电话机保持联络。恼火的是,不能直拨,还要填单子,通过总机房要通电话。好在那时“娱乐活动”很少,口袋里又没有几个钱,下班后基本上呆在屋里写诗。骑辆破单车,我们河东河西跑。
  起先,我们写诗,也是“和诗”的形式。写“同题诗”。一天出十几个题目,闷着脑壳写。写好一首,交换一首。有时候,互相提意见,争得面红耳赤。不过,有一点好。争归争,改归改,不伤和气。都是穷光蛋,也没有啥显摆的。如果参照当下“富二代”的说法,我们属于“穷二代”。物质穷,精神富。自娱自乐,倒是过得充实。
  “新乡土诗派”有了一些影响后,我们计划出诗集。钱呢?没钱。50多块钱,都打发在单位食堂里。身上经常只有三四块钱。没办法,只好“自产自销”。几十个诗人勒紧裤带,凑出版管理费、印刷费。一连出了好几本。厚厚的,还有些分量。
  我们分工合作。我负责编稿,江堤负责出版,彭国梁负责营销。一条龙作业,效果不错。钱倒是没亏,亏了的是脑细胞与睡眠。三个人的眼睛都布满血丝。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是得了红眼病。痛并快乐着。
  有时候,我们三个人坐一辆破单车,在长沙街头飞奔,名之曰“一个诗派在前进”。
  确实在前进。“新乡土诗派”的大本营在长沙,海内外也有不少“同盟军”,影响日隆。“三驾马车”就是这样叫出来的。我年纪比江堤、彭国梁小一点,也得到了不少便利。正由于“新乡土诗派”的地位,我30岁时参加了被誉为“中国诗坛黄埔军校”的《诗刊》“青春诗会”;33岁时,又获得了声誉极佳的“湖南省青年文学奖”,还得了3000块奖金。精神家园构建了,物质水平也提高了。我有些歉意地对两位老兄说:“这些,你们更有资格得。”他们很大度,说:“你当代表吧。”“新乡土诗派”也有“三个代表”。
  不幸的是,体质一直不好的江堤,41岁走到了生命的终点。2003年,江堤因病辞世。“新乡土诗派”失去了一位极具天赋而又极为勤勉的领军人物。此时,我正在挂职锻炼,公务繁忙,基本上与诗歌绝缘。彭国梁也转型写书、编书。由此,“新乡土诗派”慢慢归于沉寂。
  如果江堤不去世,我不挂职,彭国梁不转型,“新乡土诗派”又将是何等模样?但世界上没有“如果”。活着的,并继续热爱“新乡土诗”的诗人,唯一的选择是,以接力赛的形式,将“新乡土诗派”进行到底。
  清贫时代,创造了不清贫的“新乡土诗派”。精神家园,成为我们自豪的乐园。物质丰盛的时代,我们为何精神缺失呢?我们需要一面旗帜、一个导向、一支路标、一种引领。那就是建构在深厚文化土壤之上的“新乡土诗派”。
  我们纯净自己,我们丰富自己,我们成就自己。
                                                      2011年11月26日凌晨
两栖人的精神诉求
                               ——“新乡土诗派”述评之四
                                          陈惠芳
  何谓“两栖人”?不同境遇的个人或群体,会有不同的鉴定。就新乡土诗派的立场而言,“两栖人”就是“边缘人”,就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足而精神生活相对缺失的那一部分人。他们游离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茫然浮躁,没有足够的精神依托。
  其实,对“两栖人”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在不断物化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精神力量的弱化,“两栖人”的指向越来越明确。我个人以为,当下的“两栖人”就是被物质世界边缘化的精神缺失者。
  1991年3月,我与江堤的诗歌合集《两栖人》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被称为“国内首次出版的新乡土诗歌选集”。该选集由我的《新乡土世界》与江堤的《新乡土诗56首》两部完整的诗选合编而成。在我收录的50首诗歌中,我最看重3首诗歌,其中包括《两栖人》。其它两首诗歌是《一蔸白菜在刀锋下说》、《我们的朋友》。
   《两栖人》被当时的评论界认定是“新乡土诗派”的标志性作品。此诗准确地描绘了两栖人的生存状态。诗曰:
     
    站在村庄与城市的关节处
      我很可能腹背受敌
      其要害正是
      流动城市血液
      却传出村庄声音的
          那枚双重间谍的心脏
  这就是两栖人的精神诉求!一个生活在挤压的城市的人,其内心的焦灼感!这里的“城市”与“村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城市”代表了被不断物化的世界,“村庄”代表了梦想中的精神家园。
  这首诗写于1990年2月14日。20余年过去,物欲横流、精神缺失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图利是图、娱乐至死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个巨大的、严峻的“天问”悬在我们头顶:被物化世界苦苦纠缠而无法摆脱,导致内心世界无比纠结、浮躁麻木的人们,出路在哪里?能够回荡美好声音、激起美好品德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诗歌的责任凸显了出来。上个世纪80年代并延伸至90年代前中期的诗歌,曾经唤醒了一代人的激情与向往。诗歌自有诗歌本身的力量。新乡土诗派应该担当自己的使命。21世纪,更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文化的两栖人,作为勤勉的两栖人,作为浸淫着传统品质的两栖人,作为对现实生活有着清醒认识的两栖人,我们愿意以“新乡土诗派”为犁铧,打开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路径。只要我们坚韧,只要我们从容,我们定能将两栖人的精神诉求生根、开花、结果。
  请允许我用1990年4月18日写作的《我们的朋友》,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的朋友”中,有的已经逝去,有的仍在前行。为了复兴新乡土诗派,新旧朋友都是我们的财富。
   
    我们已经忘记
    卑微的、高贵的出身
    落在土地的
    最初是纯净的肉体
    然后才是心灵
    从各方各面来
    如同风,带来寒冷与温暖
    聚结在一起,便是和善的开始
    水稻分蔸,往多层次的空间发展
    这种离别的方法
    在我们中间经常出现
    完成一段时光
    我们的根被翻耕在外面
    每个人都会明白
    我们结核的那种友谊已成颗粒
    远远地被饥饿的人们
    一遍又一遍地尝试
                                                          2011年11月26日
寻根:消除“家园陌生化”
                              ——“新乡土诗派”述评之五
                                          
                                          陈惠芳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寻根”运动。其中的一员主将,就是我们湖南的著名作家韩少功。这场“文化寻根”运动主要以小说为载体。
  其实,“新乡土诗派”的兴起,也呼应了“文化寻根”的节奏。不过,当时我们没有刻意将之归于“文化寻根”的范畴。“新乡土诗派”独立运行了整整10年,留下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更留下了长远的启迪。
  坚实的基础,奠定了后来者的决心。新乡土诗派的根,没有消亡。根深叶茂。10年潜伏之后,有望复兴。
  新乡土诗派面临良好的机遇,同样面临一些不容回避的严重状况。其中的一个严重课题是,如何破解和消除“家园陌生化”。
“家园陌生化”是复兴中的新乡土诗派主帅杨林率先提出来的,引起我的认同。“家园陌生化”就是精神缺失的一种具体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对深厚传统文化的曲解,对亲情、感恩、友善的冷漠,对家园或祖辈父辈出生地的陌生,对前辈奋斗、苦难、坚忍、迁徙的无视,对精神领袖妖魔化、极度娱乐化的沉湎,个人主义膨胀,享乐主义盛行。“家园陌生化”严重妨碍了精神家园的追取。如果不及时予以消除,也将严重妨碍新乡土诗派的进程。
  当下,“城市包围农村”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大量原始耕地被侵占,幽美风景不再,田园牧歌被浩大的机器轰鸣声所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园,日益萎缩。农耕文明被迫让位于工业文明。已经滞后的原始资本积累,被过度加快。“家园”面目全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客观上导致了“家园陌生化”的出现。
  主观上,是“文化导向”上出现了严重问题。“戏说历史”、“戏说传统”、“娱乐低俗”、“拜金主义”等等,影响了本来已经产生“文化偏食”的一代年轻人的审美倾向与价值取向。“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我用青春赌明天”,财产与情感可以随意挥霍一空。“家园陌生化”也就自然而然被加浓了。没有家,没有家园,更没有精神家园。
  新乡土诗派营建精神家园,希望消除“家园陌生化”,任重道远。
  一个诗派,特别是一个具有品牌价值的诗派,需要优质的传承人。60后、70后的“老牌诗人”,可以传一传,帮一帮,带一带,可以“扶上马送一程”。但最终的路,还要80后、90后诗人自己走。我们不是“诗歌保姆”。年轻诗人之中,有没有“家园陌生化”倾向?肯定有。就连我们这些“老前辈”在某些时段也有一些陌生感。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优秀的诗歌,可以修养自己,也可以修养别人。我们希望年轻诗人多走、多思、多写,远离世俗与功利,静心经营自己的精神领地,必将有所收获。
                                                                2011年11月26日
新乡土诗派的风格确立
                               ——“新乡土诗派”述评之六
                                          
            陈惠芳
  一个诗派,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风格,没有个性,就不是独立的诗派,就只能成为附庸。
  新乡土诗派之所以立足于诗坛,风靡一时,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流派,正因为它独树一帜的审美倾向与风格立场。有几个关键词:民族美德、精神家园、文化品质、两栖人。那么,新乡土诗派的风格到底是什么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颠不可破的真理。几个人、几十人、几百个人,从陌生的境遇中走到一起,起码要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口味。一个诗派的形成,也是如此。志同而道合。
  当年,我与江堤、彭国梁等人相识、相知、相惜,完全是“臭味相投”。除了我们都来自乡野,都是大学生之外,其实有很多不同点。江堤是学理科的,我是学文科的,彭国梁则是师范生。1987年之前,我们并不认识,但知道对方的诗名,看过对方的诗歌。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们碰到了一起。鉴于囊中羞涩,只吃了一顿臭豆腐、一盘花生米、几瓶散装啤酒。夜风之中,我们聊起了诗歌,聊起了当时风起云涌的、五花八门的“诗派”。相见恨晚啊。我们说,我们是不是也搞一个“诗派”,名字叫“新乡土诗”。
  开始没有风格,各写各的。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诗运。慢慢地,形成各自的特色。江堤的诗歌,现代意味更浓一些。彭国梁的乡野气息更厚一些。我介于两者之间。紧紧抓住“精神家园”这一基本点,不出一年,我们形成了新乡土诗整体的独特风格,很快被诗坛认同,并赢得广泛赞誉。
  著名诗评家燎原在诗集《两栖人》(1991年3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序言《世纪末的田园守望者》中说:“新乡土诗的本质指向,是人类生命永恒的家园,是精神处于悬置状态的现代人类对劳动者与大自然化合状态中呈现出的健康、朴素美德的追取。”另外一位著名诗评家沈奇在收录于《新乡土诗派作品选》(1998年6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的评论《回望与超越——评“新乡土诗派”十年》中指出:“‘新乡土诗’诗人的对‘乡土’的回归,实质上是身陷‘现代化’浪潮中的清醒者,对理想中的‘精神原乡’的一种回望,以此作为精神现实的凭籍或叫作价值座标,在不断的审度中实现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燎原与沈奇的解读与定位,十分准确。这就是新乡土诗派的特征,也就是新乡土诗派的风格。在这种整体风格下,我与江堤、彭国梁等主要诗人,都呈现出鲜明的个体风格。
  燎原在《两栖人》序言中这样评介:“与江堤诗歌描述性特征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陈惠芳诗歌的纯粹、直接和精悍。”而沈奇在《回望与超越——评“新乡土诗派”十年》中说:“这一群体中最具实验精神和创造力的,当属江堤”,其“开启的语感,驳杂跳跃,有很宽的表现域度”。“语感老到,意象新奇,融古典的韵致和强烈的现代感于一体”,是彭国梁突出的风格特征。“陈惠芳的诗质具有不同寻常的峭拔、坚实,给人以透明、硬朗如玻璃钢一样的质感。”
  无疑,诗评家们的评介带着鼓励、褒奖的成分,但他们对于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个体风格的解析,是我们当年所认同的。他们的眼光很犀利。
  10年、20年过去,就我个人而言,依然保持原有的“纯粹、峭拔、精悍、坚实”的风格。我想,这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倔强坚守。一个失去个人风格的诗人,是无法维持其诗歌魅力乃至个人影响力、号召力的。
  推而广之,无论整体风格,还是个人风格,必须是独有的,非雷同的。值得提醒的是,诗歌的手法并不能代表诗歌的风格。同样,诗歌的题材也不能决定诗歌的风格。风格是气质,是性格,是个人学识、阅历、修为的综合积淀。
  复兴中的新乡土诗派,必须坚持10年前已经被历史证明其价值的原有风格,并依据个人审美予以微调。新乡土诗派提倡“精神家园”的整体趋同,更允许不同风格的分支发展。允许异样的声音,允许各式各样的批评。
  至于,目前的主要诗人是否已形成各自的风格,是否存在程度不同的缺失,我将在接下来的专题述评中予以初步评介。
                                                         2011年11月27日零点
            新乡土诗派初露复兴曙光
                             ——“新乡土诗派”述评之七
   
                                    陈惠芳
   
  开拓、经营好新乡土诗派,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群体的力量、智慧、韧劲。
  复兴新乡土诗派,无疑是一场马拉松。别指望一朝一夕就能成就大业。任何急功近利的意图,必须排除。功利性的诗人,势必被淘汰。所以,我们在重塑“精神家园”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心态的锻炼。轻装上阵,不仅是军人的作风,诗人亦然。
  值得欣喜的是,自我发出“复兴新乡土诗派”的强烈信号之后,潜伏在新浪博客的一大批诗人与诗歌爱好者,闻风而动,以各种方式加盟新乡土诗派。和诗、评论、灌水……蔚为大观。新乡土诗派初露复兴曙光。
  遥想当年,观察当下。作为新乡土诗派的元老,我感慨万千。谁说诗歌“可有可无”呢?谁说诗歌“大势已去”呢?我们复兴新乡土诗派之时,何尝不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了诗歌,有了一种目标,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有了梦想与动力,我们不是过得更充实,更有滋有味吗?
  复兴之路漫长,重要的是开始。新乡土诗派如同一辆高速列车,已经驶出月台。在始发点上,在行进途中,我记住了你们,记住了你们的才华,记住了你们的信任,记住了你们的努力,记住了你们的足迹——尽管,绝大多数只是陌生的面孔。但诗歌跨越时空,跨越年龄。是神奇的诗歌,是复兴中的新乡土诗派将我们维系在一起。
  我深信,你们将留在新乡土诗派的新篇章之中:杨林、说话的云、荷花绝纤尘、龙红年、竹映清笺、荆臻、任君行、太阳雨、冰融、三两清风、心灵之舞、舞月飘雪、张蓉、心尖上的舞蹈、龚志华、天津小睫、掖南子、曾继强、风采依人、幽林石子、迪哲伟贤、行以致远、李群芳等等。这里是“诗歌圆桌”,没有座次,没有排名,只有诗歌所带来的快乐与才华的尽情展示。
  当年,我与一帮诗友以纸笔交流。今天,我又与你们以网络对话。从纸笔到网络,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追求。
  新乡土诗派刚刚复兴,远远没有达到“举杯欢庆”的时候。我还不想归纳出“新三驾马车”、“三剑客”、“五虎上将”、“八骏马”一类的称谓,我还不想举着每个招牌招摇过市,但我必须重点提到一位诗人,一位与我当年一样亢奋的、富有极强使命感的诗人。
  他就是杨林。
  是杨林率先响应“复兴新乡土诗派”号召,是他第一个站出来和诗,是他召集骨干诗人聚会商谈,是他在新乡土诗派理论上作出重大探索。无论新乡土诗派发展到哪一步,杨林都占据极为重要的一席。要复兴新乡土诗派,就要像杨林一样舍得“投入”,就要像杨林一样“奋不顾身”。每当三更半夜,我在博客中看见杨林进进出出的身影,看见他一挥而就的诗篇,我的心中总涌出不可抑制的感动:多么勤勉的兄弟啊。
  杨林是新乡土诗派的牵牛花、领头羊,也是新乡土诗派的狗尾巴草。
  除了杨林,上述列举的诗人都为新乡土诗派的复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过些时日,我将以重要篇幅一一予以评述。我感谢你们。我敬重你们。
  出发了,就绝不后退。前进了,就绝不停顿。复兴新乡土诗派,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我们书写历史,我们就是历史!
   
                                                          2011年11月28日
                     都市也是“新乡土”
                              ——“新乡土诗派”述评之八
                                    
           陈惠芳
“新乡土诗派”势头正旺。而且,开始拉开了差距。我说过,写诗是一场马拉松。最后比的是内功。
  近来,最为抢眼的是杨林、小睫、荷花绝纤尘。和诗,仅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新乡土诗派,绝不是我陈惠芳一个人的诗派,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多视角的探索。杨林的《都市乡土》、《都市恋曲》,小睫的《洞庭》,荷花绝纤尘的《中国地图》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为啥?因为这些诗不是我的诗,是他们自己的。
  这让我想起了20年前,著名诗评家燎原为《两栖人》作序时留下的一段话。我认为,这依然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燎原说:
  陈惠芳的诗歌不是连绵的风景林,而是凝摹了时间运动花纹的石头,具备了现代审美心理对诗歌坚实、明晰和简朴的美学要求。在新乡土诗中,他的这种诗歌文本特征最终极有可能被趋同为一种集体风格——假如这一点被我不幸而言中的话,那么,这既是陈惠芳的荣耀,又是新乡土诗的悲哀。
  多么犀利而睿智的燎原啊。这就像一位评论大师站在一个高地,向我们喊话。我坦白地说,当年,我“既荣耀,又悲哀”。荣耀的是我诗歌的影响力,悲哀的是出现大量的模仿者。
  燎原的声音,震耳欲聋。目前,我庆幸的是,复兴中的新乡土诗派还没有“被趋同为一种集体风格”。这说明当下诗人的成熟。杨林不是陈惠芳。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由此,我想起一个新领域——都市。新乡土诗派的空间需要自己去开拓。杨林已经先行一步。《都市乡土》、《都市恋曲》是一个“先导区”。
  就在今夜,我们探索了“都市”问题。都市也是“新乡土”,都市也是精神家园。这一点,我们达成共识。眼下的情形是,如何去“把握”,去“透视”。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当年,我与江堤、彭国梁等诗人就“都市新乡土诗”作过一些思考,但着墨不多,留下了缺失。时至今日,这种缺失依然存在。
  这是主观上的“错位判断”。相对于“温柔”的村庄,“硬朗”的都市似乎缺乏诗意。往往,我们洞照都市的一角,却下意识地回归到村庄,无法在都市的深处落脚。
  我们还有一处“硬伤”,就是沉湎于村庄的平常事物与景观,游离于表面,错把“乡土”当为“新乡土”,缺乏“精神家园”的内核。
  该改变这一现状了。新乡土诗不是“新的田园牧歌”,都市更不是新乡土诗派排除的领域。我们应该深入都市的每一个层次、每一条经纬。即便失败,也不要紧。
   我已经给杨林透漏了我的最新意图。我准备尝试写一组《都市小人物列传》,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以“新乡土精神”去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诗人也要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都市,空间很大。小人物,林林总总。新乡土诗派决定进军这一领域,义无反顾。
                                                            2011年12月20日晚
               
洞庭(长诗)
陈惠芳
天问

站在烟波浩渺处
我左手拿着蒲扇
右手举起火把
我要将洞庭左右开弓
岳阳楼,你就继续站在那里
迎着湖风朗诵你的范仲淹
不要飘动你的衣襟与屋檐
不要挽留那些翻来覆去的落叶
作为预言
你可以续写一些风雨
我替代所有的诗人
我叠加所有的脸孔
不停地询问
八百里洞庭
你的八百里在哪里
蒲扇掀开迷雾
火把洞穿苍茫
日益萎缩的洞庭啊
你是一只消化不良的坏胃
斑竹泪

谁的眼泪滴在这里
细细端详,又有新痕
剪辑一段风景
很美,很飘逸
杨柳依依,青草茂盛
一亩地可以放牧五个诗人
转身,一个沉重的背影
无数的黑水道
肆无忌惮地向我的洞庭排污
这些巫婆,这些黑鬼
将我的洞庭当成垃圾场
谁的眼泪在飞
是我的雨水奔涌出我的眼眶
是我的悲伤飞溅到斑竹之上
候鸟

北方,雪白的北方
飞来一群又一群候鸟
向传说中的温暖的洞庭飞来
越冬,梦中的鸟巢
湿地,摇篮摇晃,摇篮残缺
冰天雪地,比北方还北方
我分明看见一群动词缩成一堆句号
我分明听见微弱的声音
像快要熄灭的火苗
树叶落下,还有枝桠
还有深藏的根
还可以被春天唤醒
可怜的候鸟
只能煎熬着生命
变成冻土
芦苇

我已经被伤感窒息
我需要拔节
我需要呼吸大片朝天的绿色
芦苇青,芦苇黄,芦花飘白
我坐在乌篷船上
穿行在芦苇荡里
将弯弯曲曲的水道
当成千万柔肠
水鸟飞过,天空还是很蓝
我的洞庭被划成一个一个格子
被圈阅,被涂鸦,被更改
我打着无力的手势
像风吹过洞庭冰冷的额头
即便芦苇是一排排银针
也无法治愈洞庭的伤痛
即便彩虹是一根根吸管
也吸不尽洞庭的毒汁
漂泊的家
屈子沉江,屈子祠挺立
屈子身边,渔船驶过
唱晚的渔歌,却唱不尽辛酸
泛动的渔火,是失眠的眼睛
漂泊的船,漂泊的家
一家子的生计,就在水上漂
佝偻的渔家
将风波藏在深深皱纹中
煮熟的日月
当成田螺吞进干瘪的肚里
目光漂浮
桃红李白,果实只结在岸上
登高
请允许我
再一次登上岳阳楼
极目远眺,气象万千
酸甜苦辣,波涛汹涌
我的洞庭,收藏了太多的传奇
也屏蔽了太多的痛楚
柳毅传书,一个电话就打爆爱情的神话
湘妃追踪,一条短信就击穿生死的轮回
我站在错乱的时空之中
我仿佛看见洞庭湖底
有一条时光隧道
丈量八百里洞庭的豪华
清澈、浩大的洞庭
沿着时光隧道疾行
一瞬间,铺张巨大的壮美
我只能收起巨大的疑问
放进我的心中
这巨大的疑问
扭曲成一根尖锐的别针
日日夜夜
扎疼我的良心
八百里洞庭
梦中的洞庭
我的洞庭
2011年12月5日晚
湘江(长诗)
陈惠芳
溯源
注视你,滔滔不绝的语言
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打湿了我
沿着你的肋骨,我疾步而行
我满眼都是春夏秋冬
一个句号渲染成浩大奔腾
一根线条串起来千古时空
我久久地停留在那一点
湿湿的圆点,几平方米的陷阱
居然是奶水的起源
其实,那里古木参天
其实,那里古藤缠绕
其实,那里人烟罕至
其实,那里飞鸟独鸣
传说中的水声
只是耳语
想象中的气势
只是低回
但湘江踏着落叶与鸟粪
出发了,不肯回头
前进
河流,就得一往无前地流
河流就得告别深潭与飞瀑
河流就得穿越礁石与险滩
河流就得撕碎投影与浮萍
湘江,与漓江会餐之后
毅然举着自己的浪花
一路穿行
奔向洞庭
两岸繁华而枯黄
两岸的城市像鱼嘴一样
一张一合
钢筋水泥俯卧在湘江的身上
只是微薄的网丝
渔歌唱晚
渔船亦是小小的蝌蚪
湘江流,流出伤口
流出惊天动地的传奇
塑像
如果湘江竖立
那不是水柱,而是火焰
湘江如血,岳麓枫红
生命呐喊,尸骨接力
一段悲壮的历史才完成马拉松
举目四顾
祥和的云朵飞过湘江的上空
无数不眠的眼睛替代星星
缓缓睁开
水田翻耕出生锈的子弹
没有痛感的稻草人只有一季
油菜花开,金黄的氛围中
仿佛飘来浓烈的硝烟
湘江是流动的博物馆
收藏着眼泪、坚忍与守望
歌谣
东方红,东方白
最初的曙光从鱼肚白开始
湘江的足迹遍布子民的流域
唱一曲浏阳河,屈原从汨罗江站起
歌手林立,每一棵杨柳都是抒情诗
音符翻飞,每一个眼神都是交响曲
湘军强悍,朝天椒辣翻几个时代
火辣辣,每天都是火把节
湘女多情
每一位湘女都是湘江的支流
湘江颠覆无数脸孔
又漂流无数梦想
湘江唱着无字的歌
却叫板所有的字典
内伤
面对湘江
也能春暖花开
结冰的心
开始解冻
呼啸的高速
驶过寂寞的村庄
水滴石穿
穿不透城市的铁石心肠
一边是繁华
一边是荒芜
湘江纠结地穿行在
失眠的夜里
月光下的湘江,迷离动人
掩藏着深深的内伤
倾注
湘江批发着自己的血液
血脉跳动,根须飘逸
背后是深山
前面是深湖
远方的远方是大海
大海也不是最后的归属
大海只是地球的澡盆
拉动着一条伤痕,前进
拉动着一个飘带,前进
拉动着一根琴弦,前进
拉动着一支水军,前进
唯有流
唯有奔跑
唯有大汗淋漓
唯有不停地覆盖记忆
湘江才能在奔涌的足迹中
享用自己的力量与荣光
2011年12月3日凌晨
中国地图(长诗)
                                      
                                      陈惠芳
         
                1
             地图是纸
             是光滑的纸
             是粗糙的纸
             是宣纸
             是牛皮纸
             纸包不住火
             更包不住我的忧喜
             期待  
            
                  2
             不知道有没有
             浓缩的历史
             不知道有没有
             微型的江山
             颜色  线条  走向
             都框定在
             那一本厚厚的图册里
            
             自古至今
             中国的疆域
             如同弹簧
             被压缩,又被扩张
                  3
              很小的时候
              我知道中国很大
              很大的时候
              我知道中国很小
              地球仪摆在讲台上
              被一只手轻轻地旋转
              海水没有飞溅
              山峰没有倒伏
              河流没有改道
              平原没有竖立
              那也是一张纸
              一张蒙在球体上的地图
            
              如果旋转风车
              可以分析稻谷的虚实
              如果旋转车轮
              可以丈量方向的远近
              
              旋转地球仪
              旋转不了世界
                   4
              这是一张最新的
              中国地图
              挂在洁白的墙壁上
              一只鸡,一串散落的蛋
              雄鸡一唱天下白
              赤橙黄绿青蓝紫
              其实,世界只有黑白两道
              时间也被分为白天与黑夜
              标识的是城市
              没有标识的是村庄
              标识的是家园
              没有标识的是人类
              标识的是走势
              没有标识的是方向
              标识的是颜色
              没有标识的是表情
              标识的是穿越
              没有标识的是归宿
              
                    5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地表的沉降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河流的伤口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山峰的消瘦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田野的龟裂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湖泊的萎缩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灯红酒绿,莺歌燕舞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肥实的腰包,菜色的脸孔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鱼刺一般的楼盘,狗窝一样的蜗居
              谁能从地图上识别
              浑浊的贪欲,清澈的眼神
                       6
               我的目光掠过中国地图
               我的双手抚摸中国地图
               然后无语
               
               冰川不能给我寒冷
               热带不能给我温暖
               高山不能给我挺拔
               大海不能给我波涛
               这只是一张充满颜色与线条的
               简单的纸
               这只是一些符号与乐谱
               我需要立体的、动感的和鸣
               雄鸡为啥沉默
               当我们的海疆被吞噬
               雄鸡为啥卷翅
               当我们的尊严被挑衅
               中国的声音在哪里
               中国的力量在哪里
               我看见城市无节制地扩张
               我们的村庄一步一步后退
               我感觉空气中的浮尘与废气
               正在伤害一个国家的内脏与良心
               我们非要重复羊吃人的悲剧
               让子孙后代背上沉重的枷锁吗
               我们非要预支未来的鲜血
               为耀眼的勋章增光添彩吗
               
               中国地图,浓缩的只是江山
               包容不了酸甜苦辣
               中国地图,描绘的只是江山
               控制不了火山地震
                       7
               我凝视着光鲜的图钉
               平整地铺张中国地图
               那是坚硬的日子被钉入墙体
               生锈的部分很好地隐藏着
                该不该换一换图钉
                换一换日子呢
                该不该审视中国地图之外的
                鲜活而僵硬的事实
                让愚蠢的头颅
                像地球仪一样转一转呢
                中国地图
                只是一张包不住火的纸
                                                           20111218日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3-20 13:48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看过彭国梁那些人的诗歌,如今看了惠芳的诗,觉得现在的乡土更加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3-20 15:53 | 只看该作者
江堤是我高中的校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5-3 09:02 | 只看该作者
还是不明白新乡土诗的特质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5-6 20:31 | 只看该作者
新乡土诗,该是在人文里定论吧。 既然是“新”, 切合当下,值得探讨。既然叫做“乡土”,就应该散发出浓厚的气息,有“土”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3 08:0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