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总第49期)。主编:也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现代禅诗研究会 于 2014-3-1 10:05 编辑 $ i" q4 j0 P( @! t; S/ T

. F0 i4 |( K6 [9 C; ~  W  R7 _《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 i$ J3 }5 a( i) ]2 `3 n) `0 Z! A# D8 H' Q1 T
(2014年3月号,总第49期)* o+ D: k6 F. p5 b+ ~) R: X* x

/ x6 F/ t8 K  P& T主编:也牛' D# g/ b2 Z$ E0 r# C$ [. `

# f  H6 F6 E& c: H0 o* r' U1 G
+ o$ g( L- f5 [" A9 Z  `: N& j. x/ o, Q( F( D5 f
【理论随笔】
% w; W: \, Q! u" ]【访谈问答】
) ~- \3 s; j1 r; G; F6 p【综述评论】8 o+ X/ I6 J; o
【借鉴欣赏】0 Q* Z& s, q* G# K* J
【禅意随笔】* D. o$ o) U' J1 e& u
【重要消息】( ]1 h7 I7 v9 ^' P% E  n: \8 w
【主编手记】! [/ Y$ N1 X# A; p. L
: ?* Z1 |, R  d$ u+ g* ]0 H

) }% q/ x9 O6 B0 m2 j8 P附:《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编选说明* }/ I5 a( q9 U( M: s
1,凡本论坛注册会员都有推荐作品到当月(期)选刊的权利,但推荐作品时必须列举推荐理由。
- n2 L1 {; q. Z; ?2,当月值班版主为选刊主编。主编是《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的主要选稿者,其它成员有推荐权,但决定入选权归主编。3 Z4 C5 d" w! @6 P) Z( M& O
3,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皆以单首或单篇形式作为推荐和选取单位,不取组诗或多篇文章同时入选。8 V/ J8 \- P; ?+ W) G9 k6 ?% ?% V; [
4,此处所指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必须是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上刊发者。刊发时间不限于当月。  
. J7 K1 m' o; m. }) T5,主编在月底或次月初,完成该期编选工作。由论坛总编辑审定后,以“现代禅诗研究会”名义予以发布。% o5 t6 g" I" C0 C: @
6,《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是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刊《现代禅诗》丛刊(纸刊),以及其他现代禅诗选本的基本选稿根据。除非情由特别,一般没有选入选刊的作品,不考虑收入会刊和选本。
0 a' }- [8 J, q. E$ }% j7,选刊根据下列情况,可两个月合并为一期:a,两个月的主编为同一人时;b,推荐作品少于5首(篇)时。; W% j; Q% q5 f  V3 b
8,主编、总编辑可以根据当期作品情况,增设或删减选刊栏目。
# u- q6 J5 x: g; P0 P1 Z9 H* I$ [8 k8 P$ ]( j1 {
                                                                                                                             现代禅诗研究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3-4 21:00 | 只看该作者
祝各位师友多出好作品,希望多多推荐好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3-8 21:45 | 只看该作者
《静默》5 g# v% q- G4 ?
作者:也牛
& t" n$ M" Z7 j5 r& r& `! m
7 y7 X3 d( f: q  H6 P这是一口) Z" M" ]4 ~/ R
积满雨水的山塘——
3 K, K0 T; @0 y' j( Q% ]  M  [
& U5 j6 z' o. g6 P当一滴蝌蚪长成青蛙' I  T' O) A, Q' i  M. y! C
跳上岸来
) \6 K2 i* k" K" y回头看了一眼  @2 h, B' Q1 R8 D2 g( p
+ {: B6 Y5 g$ a
——从此' X/ [# z( L1 e. `3 e
不再问此岸。彼岸
6 R/ V$ S5 ?9 Z6 }. z/ k0 k0 `( x3 g% Y; g/ a* z2 L
推荐人:古石: |3 F; C# S2 {
推荐理由:从一滴蝌蚪长成一只青蛙,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认识本相、觉悟生命的一个过程。“——从此/不再问此岸。彼岸",这是一种禅悟。 # O8 x% x8 ^7 h$ S# u& A8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3-9 08:43 | 只看该作者
《插花》
: k; c# ^, N2 L) E2 X: x作者:南北1 W2 J$ N9 a# s$ i9 S! j) A
; l3 H2 X: L% U
去山里散步。看到野梨树开花! R+ b5 q6 ]: A0 v
就折了三枝。
; v0 H& V6 d2 v6 u
0 E6 M# `1 u4 S将一个闲置的石瓶洗了( W9 C+ |2 h' g: U4 g1 H2 t. Q& }
将野梨花插进去。7 X5 ~; j- A' L' ^$ ]6 f4 r
1 O/ g8 F% G+ R* A8 O
每天往瓶里加两回水$ ]2 e$ H) F% h: c! Z! `8 W" d
每天坐下来看三五次) g' q1 g" T$ m" v" C  C

6 i4 N# v/ _8 r3 m( A/ |5 h2014-3-3,半山茅舍。' B5 L7 W$ i8 D/ t' g9 f  \8 A7 o3 z

+ L' F4 U; K4 Y, g$ r  V推荐人:也牛9 U: V! q9 y( g: l( g4 a1 e
推荐理由:禅是一种心境。悠然,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3-10 15:40 | 只看该作者
种草莓
- t8 @) ?) N; F$ J* _" H' i' g) y- F作者:南北8 |7 I4 R6 W  ~+ p( a1 D

0 W2 _& A; D0 O1 Q8 l, J- f$ F. m+ E草莓苗是何兮3 X6 l% a9 x& T- I
从淘宝网订购了快递来的。7 h/ K1 ]2 B; U: ?4 E0 i0 a
我用红砖,在向阳的木露台南侧+ Q0 _" Q- L- i& ?& E
垒了个花池( I: N/ S! I) m# n) V3 W7 Y
在庆慧庵边上的灌木丛下
7 K+ l) |& n( `0 p. G5 q# d挖来几桶腐殖土' Y  s5 H! s4 @& ^. h6 s; F
然后把草莓苗栽进去
; r) @' K/ ~! n  x浇了好几遍水。
% W8 `5 {( d$ W: r+ }+ Z! Z5 u4 a- ~: `) A: N$ A6 L0 J. J
何兮说,等草莓熟了$ u$ `% S0 B  U& o- r0 D. ]
他要来吃。/ `0 h" S1 o( H/ p. [
我于是就等着他) O- J1 ], s$ f! }4 J
来吃草莓。' R' `1 S1 J+ N/ i
5 U  ^7 _0 W2 m( Q& h
2014-3-3,现代禅诗院。1 c) f+ K" e4 y) D7 J7 K0 \! o

& S/ k) P4 w# f0 Q- y: e; n4 [) S8 S7 s: F' S+ a% O; {! T
推荐人:也牛
9 L% R# W' n7 m3 L* d推荐理由:禅在日常生活中,在当下。所以禅林中说“平常心是道”,说的是无造作、无取舍。这首诗就这样“何兮说,等草莓熟了/他要来吃。/我于是就等着他/来吃草莓。”应机接物,蕴含禅意。+ A3 a5 e1 I! E" f1 a# o% w4 Q4 P
' _6 X( S0 }% H& r; L' @4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5:45 | 只看该作者
一瞥' ~. I, K: |- {. F
作者:昌政
% p8 t/ w6 _, a( O4 C5 N/ ^- d! Y6 _  F5 V9 d1 e0 n1 @& F8 o
往窗外望去
0 ^3 e' U& V3 U- {. S& p7 L看见的是室内的反光' i7 Y2 j. k( D' f1 T0 p* e% ^0 E  Z
街面的夜景都被玻璃挡住8 o' M2 q- G+ u
他们说灯太亮了
* J- S% L+ e+ ^  l! v7 @; M5 Y* d- ~  K" j
推荐人:也牛. X' v$ V! a8 [5 B- V
推荐理由:铃木大拙在他的《禅与生活》一书95页中说:“当我举起手时,其中有禅。但是当我说我举起了手时,便没有禅了。”他的意思是说呈现。呈现本相是禅的要旨。这首诗呈现的是一个看似不和常理的事实“街面的夜景都被玻璃挡住”,而事实确实是被一块透明的玻璃给挡住了,原因在于“他们说灯太亮了”。是灯亮呢,还是我们说出了这个?这也许就是禅的究竟入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5:45 | 只看该作者
不能- A/ V% u! Z6 D% h4 U6 r+ o
作者:昌政
1 u; M- F5 u5 ?2 |# r) H0 w4 f$ a2 R, ~; O3 A1 f$ x
我不能让一只陶罐回到土里去/ i2 a+ {3 U/ f0 w2 H9 E' \6 @% u
它毕竟怀过火
, b$ c0 T4 W$ a5 k4 e以及满满的江湖
  x3 N0 T. e& }6 o' K9 h  Q' f( l
碎片! C7 N5 ^6 g4 U- @  |' Z5 ?. ~  S
以及碎片上的指纹1 C- I: ]) z4 x, z3 C
仍也不能回到土里去
: g8 U, t" c$ Y- x5 q: O
1 c2 h2 P; B3 n1 O! D) D
% O" q7 m; \! ?* d! b! @. k推荐人:也牛- C6 D; H% Y5 T5 B
推荐理由:这里暗示一种突破无法克服的障碍的极度意志,暗示一种被背后某种非理性的或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的意志。这就是禅的不合理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5:46 | 只看该作者
无常之美4 _; F4 w7 @' F/ O. S, U- a! j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313 Z6 G& ]5 Y+ |

2 ]% r5 T- y: m8 j8 I6 f; A  [5 Q1
/ |3 Q, C) E0 ?6 p. l- u8 c) D2 J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常”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发生着的一个日常现象。譬如一个人的死亡,一只茶杯的破碎,一朵花的凋谢,一座房屋的倒塌,等等。这些所谓的无常,也就是各种原因导致了事物的改变,毫无任何神秘或值得诧异之处。但当这种常识性的现象被上升到哲学或宗教的层面时,很多时候就会被神秘化,产生不解或恐怖效果。: M9 a) |% J! e4 {$ B. G+ t4 B6 M
我们知道,一种符合了客观存在或演变规律的常识或道理,被称之为“真理”。那么,存在于世界之上,事物之中的“无常”之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真理”。而揭示了这一“真理”的所有言说,特别是借助于诗歌的优美语言和特殊形式来进行的这一揭示方式,所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真理之美”。
) d& v6 d, q4 V$ Y$ k- @! {无常,是佛学里面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到了中国社会的唐、宋时期,禅家更是将无常思想纳入到自身的具体修行参悟之中,并进行了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和拓展。3 }5 U/ T" i* S4 M
无常,是说世界(时间和空间)上的所有事物,无论有情或无情,有形与无形,都是在不断生灭变化着的,都在不断的重组与改变,新生或死亡。无论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也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还是由人类创造的诸般事物,包括那些神灵魔怪,各种建筑器具,甚至是宇宙星球,都没有一样可以脱离“无常”这个命运裁决者的支配。永久,不消亡,是不可能的事情。惟一不同的,是这个改变或消亡的过程,有长短疾迟的分别。长者可以千百亿万年计,短者只在分分秒秒的刹那间。( w5 o0 ]' a/ @- {( ^
一个人活了一百多岁,每天面对着自家门前的一座山峦。在他的视觉之内,山的形貌可能是从无改变过的,并得出结论这座山以后也一定不会改变。但他错了。其实山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而且正行在自己重组或消亡的道路上。就一个百年左右的人类短暂个体生命而言,你消失了,但山依然在。甚至你的五百代孙,八百代孙,也依然可以看到家门前的那座山,外貌轮廓上也似乎并无什么大的变化。但这肯定是一种“不觉悟状态”下的错觉。6 X( `' V; K* Y) ^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三百年前的月亮,与当下眼前的这轮月,真是完全的一回事吗?答案不言而喻。三百年前,月亮上还没有过人类活动的影子,而现在人类已经打算着要在上面筑屋居住了。. o' A1 |9 o% b# [" z
2
* T8 T$ S! c0 w  h无常的发生,也就是事物的改变,必须具备了一定的因缘条件。因而,在变化过程形成的那一条线上,如果你处在某个节点上,无常的改变,就有了方向性。这个方向,决定着你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如果事物改变的方向呈现了你希望的结果,你大概就会欢欣鼓舞;相反,如果是朝着你担忧的方向,出现了你不想要的结果,你便会沮丧苦痛。这是作为世间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人之常情”。
5 t# b  |  a: b5 _  u' F将“当下”作为一个节点,事物的变化是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就要看在这个节点上各种因缘聚合后的推动力量。也就是说,“无常”并不总是朝着背离人们愿望的方向行进,也不总是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行进,而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这个规律,就是它内部各种因缘聚合的作用。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改变这些因缘条件,让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多一点,以期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虽然,在大的事件中,特别是自然界的变化中,人为的作用很有限。
: r, @' B( i% C# F8 Z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不在末尾处,而在过程中。5 U% Q1 T  {# k& ^$ |" ~+ k, r" @0 i
尽管无常的行进过程,有着方向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结果。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一个物体或一件事物的最后坏灭,然后,进入到事物没有产生之前“空”的状态。
, R1 H1 V7 ~) J; d7 K! B; T“物质不灭定律”所告诉人们的,是事物形态的转变,而物质的内部结构依然保存着。如一只玻璃杯粉碎了,成为了一地碎片,但玻璃的分子结构并不因此而变化。这似乎有点像“灵魂不灭”论者的观点。人或另外一些高级动物的外形躯壳,是可以不断改换的,而里面盛着的灵魂则不改变。这个外形躯壳的不同,就是它的居住者“灵魂”借助躯壳所作所为或修炼的结果所致。3 a. z' Q# |$ P3 t& w1 x
但我这里所讨论的“无常”,虽然包含了这种躯壳形貌变化的情况,但并不想对于“分子”或“灵魂”去展开论述。因为,这将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从“无常”的观点去看,“分子”或“灵魂”也一样不能永远永恒。譬如铁的分子,它在遇到氧的时候,就会发生改变,成为另外的一种物质。
) g- H, V$ E8 o, A, H不过,对于真正的禅者来说,会对所有事物的无常改变,都待之平常,视之泰然,一心不乱。这是觉悟后的状态。无好无坏,无真无假,无暗无明,无喜无悲。一句话,所有的分别心,都已经悄然放下,泯然消失。
) f; U  x  {6 l+ u# C3- S. K. s8 q% y. l$ Q' |, E3 [) M
诸行无常,无常即空,空而生美。这个空,在无常进行的过程之末,是最后的结果,是解体,是结束,是完全彻底的坏灭。然后,才是新生命的开始。8 x; p& z# x! N
空不是源自无,而是源自改变,源自事物最终都必要坏灭的无常本质。既然所有事物,无论过程疾迟长短,最后终将坏灭消失,那么从结果上说便是“究竟成空”。空,是生命道路的结束,却又是另一段生命之路的启程。在一个空或无的地方,新的道路才有机会被创造出来并延伸出去。如同你要在一个地方建造一座新的房屋,如果这里原有一座旧房,你就得先拆除后才能开始建造。
% ?* U+ [& V: n. \, h于是,这无常,这无常导致的空,就充满了灵秀的动力,充满了一种看起来神秘难言的大美。
' e& `+ P( `8 O8 I( i9 D# q无常之美的的境界,当然不仅仅会呈现在现代诗歌中,而是可以呈现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譬如绘画、雕塑、园艺、戏剧、电影、音乐等等。它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体现这一“无常的主题”。
/ ?% i9 ]' N# }) I" h0 o当然,无常之美的最终体现,是在世界生生不息的生命中。
1 @9 k- Y1 j9 @3 _+ T% K正是有了坏灭和死亡,新生才给人以惊喜,给人以憧憬和希望。4 X3 {7 {' L4 w
花的败落凋零,带来果实的生长和成熟。果实的成熟,又包含着新生命被孕育的希望和憧憬。生命的轮回,是无常规律的具体呈现。生命的任何美丽,都是无常之美的呈现。如果没有这些无常变化的发生,世界就将失去动力和源头,失去机会,新的生命和希望也就不可能再现。没有无常之变,就没有世界的多姿多彩和不断前行的可能性。2 e" E* B  Q  M* C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这一无常改变中蕴含着的无限可能性。4 K- O3 G0 _% }% y
所有新的希望,都建立在原有事物的终结败亡之上。如果生命不是短暂、无常的,如果没有死亡和新生的轮换交替,这世界该是一种多么索然无味且令人恐怖的景象啊。正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才不会真正绝望。. b; W' `% ^: v& U1 i3 ]/ R* U7 Z) J; x
4
( E+ W! A$ w8 v2 o  c$ p) I5 p作为诗人,无论写人物或事物,最终的落处当不外“人生”二字。因为,诗人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是一个经历者、观察者及思考者。这样,所及的一切,就都无不带上了“人”的立场和观点。所以,人——是所有一切背景之后的终极背景。& J: Q6 c+ o/ j8 A: k. y0 H
而如果是一个修禅的诗人,则对人生及万事万物的观察,又有不同。禅者的观察,自然是以禅的角度去进行观照,故而所得结论,也就不与常人同。在这个观照的过程中,“无常”将时时相随,无处不在。  u/ g( ~4 g9 ?, g' U8 o
这一点无论是古代或现代诗人,你只要是一个近佛习禅者,无常思想也就自然的会渗入到血液和呼吸。至于笔下的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不妨稍加捡拾,就会发现这样的诗句历代以来俯拾皆是,珠玑盈库。
4 H2 p( B: J  h  y1 B早在东汉之末,曹操便有名诗《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叹人生短暂,生灭无常。到了唐宋时期,社会动乱,人世遭际,都让诗人们感悟到人生和世间的无常变幻。“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似雪。”(李白《将进酒》);“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浩《黄鹤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到了宋代,诗人骚客的这种“无常感”就更加强烈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而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将这种感叹“人生无常”的情怀,推向了极致:
) k* {6 i  u' I# Q) ~
7 q; m4 Z+ n+ P. F$ C2 b- e" k# g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c% t) o7 I: w! \! \9 N+ w$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v8 c+ I2 F) t2 n# X1 X$ ~5! `5 e* ^/ U- T- k
古代诗人在佛禅思想影响下,以“无常”观照人生、事物,现代禅诗的探索者们,虽然与古人时空相隔,但既然共同拥有一轮禅的明月,那么其作品的区别,也就仅仅是表现手法和语言上的不同,而“禅的血脉”,则是在“纵的继承”中始终相贯通的。* y; b/ q) j6 x6 S" _
台湾诗人洛夫自学禅以后,笔下的“无常思想”就也不经意的会在诗中很“现代”的流露出来。如他的《果落无声》:
" f, H, c9 c$ h- Y
9 X) W# C' w2 j# G9 c从一个不可预测的高度掉下来
# b1 c! p1 h  I# s停止在
3 [+ v- |1 e5 A5 D6 O另一个不可预测的半空
3 `+ l& `' v* U+ k* y7 z* P
" _# O: Q/ f2 J& b  g3 t5 P( v现代禅诗研究会同人古石的作品《消逝》,更是传达了无常的迅速和反复:! n# j: B+ G5 v" F
( k& ]  p( I2 b
那最遥远的或许就是最近的5 U! h5 H8 Q! Z$ ]# u4 o+ ~  q
冬天的雪花飘着飘着就绿了4 n, k; g& h0 x5 M4 s/ B4 s
从春天的枝头望过去
5 s6 ^" w: y! K  [- H- r一只只鸟正飞离一片树林& p3 _8 c+ l; M4 s. v6 M5 j
这么近的鸟,一只只瞬间就飞远了# K% s% J5 t9 |3 A& f
春天的枝头又挂满了雪花# K. G+ v% G3 U) S8 d
那最近的或许就是最遥远的
* ^( U  p7 L; x- Q当我从一片雾气中抬起头来/ Y: C) d# p7 q
我已辨不清自己的容颜
- {; G5 Y& b6 {! x1 p
% h# I2 L4 q5 ]; b1 j另一位研究会同人碧青,也在她的《风已走远》一诗中,传达了同样的“无常”之思考:6 U) h- b7 \, J$ X) S

) @7 Q5 c; u4 [$ ^5 v静静的湖水
% p7 m/ H) b7 i1 C8 H* ?静静的你
) I# h1 K- W; f5 U8 [7 C3 O在湖的外面
- J8 B! T' u+ C% U7 M0 @( v
. n$ i5 [; @2 ]5 l4 Y4 t8 v一缕山风8 B& I: x  \+ I: T6 ]3 k
吹皱湖的容颜1 O0 Q4 D) ?) ~0 C2 y" }
湖水存在的状态
( H# ~/ K, u# H" q: c5 |6 Z) b+ f瞬间
5 T4 o! a( z2 K6 L5 b3 h被一缕山风改变1 u* F0 O9 ]. V( H, l0 a: O
* D0 I( E' s# D# Q/ F7 h3 a3 p
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上
* J9 v% b" A+ t0 [0 E9 ?9 J! Z8 \& {4 _0 }) s
又有什么1 m5 Q8 L& f9 h, b/ p9 h" ^
正在被岁月改变
, s  R( H! t+ [
: |- T/ K# L, A% G7 ~湖边/ R: ~, P# q: H5 P4 g4 `
风已走远
9 S- Z0 T5 ~5 J) P8 W- F3 e7 U% s, G, r$ z! P
同是现代禅诗同人的昌政,在其短诗《别》中对于“无常”的表达,也达到了信手拈提的状态:
$ m, r0 c$ u7 H4 t
( }8 K- s1 A6 T. O! F6 N誓言刻在车厢! o1 ]% M7 V, O2 }* ~+ [
人已上船
0 P* h6 }7 g- U* D+ Q  ?0 D/ B! `3 u5 h# r- ?/ A+ H% Q4 |
从此,山高水长
, S1 U1 T/ G6 a! D6 O2 J各拐各的弯7 i2 D$ j4 u+ g/ Y* C  i
* W$ e" E( _, W9 q0 w# |
在现代禅诗的创作中,因人因事或因物而触发的对于“无常思想”的思考,可谓比比皆是,这里就不逐一枚举了。但能摆脱开“物哀”或“情伤”的格调,而传达出“无常之美”,则是我们所有同人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因为禅的理念里面,包括无常在内,都是旨在要我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既然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此,又有什么是需要悲哀或伤悼的呢。当我们不再仅仅为一己的个人情感所拘,也就能像感受山花明月一样,感受到包括死亡在内诸般事物的“无常之美”。
; Y) {. N" @/ m7 _7 R作为必须认识和践行佛禅之无常思想的现代禅诗探索者,一旦认识到了事物的无常性,就不会再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切改变,或自身遭遇到的任何悲欢荣辱、曲折艰辛感到惊诧或惧怕,就能坦然面对,淡然处之。7 o# q& `: {7 m+ O0 S0 Q9 N( L
6/ U8 j8 A- [$ z% t; g3 i( x
无常与永恒相对。美与丑也一样。  o  g! V: N$ a" \$ h8 l6 R8 }
既然无常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那么永恒就是一个伪概念。而美既然是与丑相对的,那么它就也是一个伪概念。
) F! W2 I8 w, k. i, G' z美或丑,只是人类根据自身喜好而生出的一种分别心而已。对于山河大地,花草动物这些自然事物本身,是不存在这个美丑概念的。
4 Z( s3 N. r) @+ w) ?1 G诗人看到山坡上的格桑花开放了,欣喜若狂,赞颂这美丽。但一群牛被赶上山坡,牛的眼睛里看到的仅仅是可以果腹的饲料而已。1 `) p% [( E7 T- H8 Z8 K' l
所以,我这里所说的“无常之美”,也只是一种借用,是一种“言说的方便”而已。我想要说明的,只是对于“无常”的正确认识,它并不可怕。它不是败灭和死亡的深渊,而是新生命的产房。
* f7 A8 c3 k4 |0 `5 F如江河奔流,也如山川镇静。
8 y5 {% z9 j/ L; U8 b6 w: N5 F- m! I, D( t  W( r8 p5 f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沙溪现代禅诗院)4 B, z3 R. F1 V) j) B+ b3 n- e% q% P

6 D" A$ @# S( ^) N1 U. y
& b& j0 m- N1 I: S* |; G推荐人:碧青+ g, j; M. @* Z- _$ d3 c
推荐语:几年来,南北的现代禅诗系列随笔,伴随并引导、启迪着现代禅诗探索群体。这篇《无常之美》,不仅阐述了禅的基本思想,同时表现了他对现世的思考和创作体会。文章结合古今诗人的作品,透彻地表达了无常之美的真义,这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无常的变化,在一般人看来有着变化莫测的凶险。而在南北的眼里,无常,亦是大美之境。这样坦然的面对和智慧的透视,只有禅者能够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5:46 | 只看该作者
屋顶上的月亮
9 Q* K3 E  |& ?- Z( a( p) F          作者:刘频/ Y- `. ]4 o: c; g  S2 f2 Y

5 i. M  K$ u* M* J. Q9 J5 r; j; Q月亮总是和我的屋顶
( {, M  q1 a3 y. M保持着固定的距离0 `. R2 `# J# b9 y
在我三十年的仰望中
+ E. ]% o* N/ q7 Q它也不肯降下一点点" W" x5 E; c1 U! }
( @# u3 ]. l: U, j; `+ a
推荐人:碧青/ S5 X. W" z6 O+ l2 S& J  n" A
推荐语:3 v- H+ u9 Y& _, C$ V; c
    屋顶上的月亮,是自然天空的月亮,亦是诗人心空的月亮。在三十年的时光流逝中,月亮和屋顶的距离不变,亦是诗人仰望的终极之月亮的高度未曾降低。变与不变,奇妙地合一,组成了一幅具有永恒意味的图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5:46 | 只看该作者
忘言  C2 |4 i+ H5 ]% ~8 a- A
作者:南北% K: R' s! D5 T! e4 A" u
; b0 p5 X0 h% j. Y0 w
面对青山6 i0 T' S) q7 M* p, q7 R
我或许说过什么0 ~1 R1 Q2 u" ^( y' F1 c( q' }
此时,都已忘记。. }: i# s. j+ _$ M

/ W: B" J) K9 Z" h$ ]! ?山中有寺
5 v5 ^# D# D" P! |$ P$ A% [寺中有僧4 w4 V+ R" z. U! w9 M6 ?6 b
僧在一棵紫薇树下。
$ K/ Z5 M$ c+ f# j! d
$ X8 E" Q! G5 F$ H9 n. G0 h推荐人:也牛
5 B7 J  _; \" m$ {推荐理由: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语言文字都是相,如镜照影。而真正的禅在行住坐卧,运水担柴的功夫之中。觉者自悟,迷者逐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22:4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