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也牛 于 2025-8-7 20:17 编辑
9 {. y" {, S) H, F8 e- b% _, d2 j; a1 J# u1 q, A
二十一度,爱(长调·节选): l, M9 F/ x; W' c/ U
作者:那萨
. ~$ \ l9 _' t1 ]' G# P
+ \, V5 c$ M! r M
$ p* ]4 N% ]- l7 _+ x七, ~ k; _7 U* Y7 _
* z2 T$ O# Q- T- S2 L5 i W2 c
每个单一里* q; m5 Y2 W6 N# @: s
保存一个真我
& n7 S5 o1 o8 o% o
( y: g" K! C; J2 J5 \3 Z' V- y鲜花与冰雹,建设相同的土地
, S' v1 J' Z+ d0 A2 V/ ~% T1 p一把利剑是一朵雪花" I& O9 {. V& A, i- D! X5 q
一个敌人是一个自我
" }3 i4 {0 `/ ]5 W% R, b5 B4 G, a0 E) b/ \, H
两个字符分娩一个世界( `% r D: x, p; g; [. O
一半在清污,一半在清净
/ P& X- J0 }0 r! N4 ? D4 D. ~% e3 W" X% @- x
觉受爱,等同一碗食物
8 A# b4 ?) S0 X { O( E食用时的戒律,如一根羽毛* n0 b! i8 {# m- s9 P% P
从老祖屋的烟囱,坠落的轻盈
, e2 a' w$ I( W
9 k+ `2 q/ j' W0 F; _5 R' ^) {
" M* e; M0 R# D1 {# k# F八- @. l& Z7 N5 n3 x+ J3 S; H
P/ E4 w v! ~红是火的怒相,燃烧的花朵* u% I+ O5 x; `9 B
在每一次的分别中' Y- X& z! ]5 U- P
降下不同的具象
2 e- H% K: o" v' u' ^+ c$ Z2 I& s+ n, L+ W/ k/ e; ]1 ^
相同的镜子,照见诸神
0 E T9 R# B! I ]5 H' [+ ]众生与草木
) \+ W; S# I- B: o( q7 L$ R, s3 u$ t* t
身穿美丽衣袍,无为而伫立
- ]4 [6 Z" \* D j! H8 L一座孤岛,在爱的那一边
. E( ]8 w8 }: t: Q/ L- {饱满又富足
, ~$ V c0 i1 L" Q: \
/ E, d) }2 E7 }; P7 u+ Y3 e2 R6 S% q喜乐的部分从深夜处出现
4 l' y% t( r6 u白天的信鸽顺着前世的足迹9 L* t7 H6 z1 ?3 G% ~2 V' A
带来了天空的幽蓝
! P# v" X9 l/ ?0 L
, j6 Z- y' m8 Q: S3 z- x
: [* T* R2 y' k4 Z( y0 F推荐人:也牛$ P! ]% c7 N: m4 P2 @; Q: Y
推荐理由:二十一度,是诗人那萨长调《二十一度,爱》中的二十一个章节。是一种能量的二十一种化现。这里,我们推荐其中的第七、第八两章。, X |0 H+ l: H' B& y/ o* N1 v
( c$ q1 l0 N/ m. z5 o每个单一里
$ K8 E9 I7 W- H3 G保存一个真我
* \- ]$ G( A/ B/ {9 T9 L9 i% _
. ?% F* k9 @+ E2 x- ^& U这是第七章开始的第一节。示“单一”为禅,“真我”即是 “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的这颗禅心。人人本有,从不缺失。) e2 s, n% L: O0 @% E
“禅即是心”,菩提达摩在《血脉论》中说。- w, T$ E$ Q' E: {. g: z
心,心地也。藏,是如意珠,宝藏。 “地藏王”菩萨的“地”,也是说的这颗禅心。说这颗禅心像珍宝一样藏在我们的肉身之中,可随时使用,随地使用,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能随缘妙用的即是“王”,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9 A- \5 n, E" T) u8 {
诗人那萨在该章的第二节中写道:“鲜花与冰雹,建设相同的土地”。这个“土地”也说的是我们的这颗禅心。它在热烈与冷酷、顺与逆的二元世界中得到修证。所以“一把利剑是一朵雪花/一个敌人是一个自我//两个字符分娩一个世界/一半在清污,一半在清净”,同样地,都是在说修这颗禅心。这是修行!( `" X, @' p5 A/ O. p
" \9 r. ]% l1 @. F* t
觉受爱,等同一碗食物
* I- P) @' L8 N" [" l2 L食用时的戒律,如一根羽毛
, \" v( A. X: y- x从老祖屋的烟囱,坠落的轻盈
0 C& Q, m% u: ]0 ?2 f( W3 B3 r9 V, _% q7 d& N
世界、觉受和爱,都是相。在这个众相纷纭的虚幻世界里,诗人用倒置、悬搁的写作手法,将深度意象示现出“化学反应”的特质,关照并呈现出全相归性的禅悟真境,达到了从心现境的圆融,获了整个第七章的圆满。
1 q: s+ ~0 z* |
/ o8 @3 u% ` e# k! }! l1 V将个体之爱升华为大爱,这种爱便成了一种流动的能量普润世界,这便是慈悲。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平平等等,随众生心起恒沙妙用,是大慈大悲。
3 E) X7 q) V0 _( `3 V2 N那萨说:“我试着以自己的经验和超经验来书写一种爱甚或能量……二十一度是克制与热烈的中道,是灵魂的重量,是精神的体温。以自然万物的形态,以线形或无形,以固态或流动的方式渗入灵魂的毛细血管”。这是“乘愿再来”,修菩萨行。
y e3 B- z0 c$ W- o0 ~ M* b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读这首长调的第八章:
: x0 W- U7 v K G( ]' A8 g# E
1 f: B! |' ^2 r& \3 ^# S) `红是火的怒相,燃烧的花朵+ V6 G" ]4 Z6 {" o+ A# B) p
在每一次的分别中% ?9 x* u u: C& P
降下不同的具象 * Y1 b" a* F2 M" u
8 [' l5 R0 I" G6 B3 x% j2 X相同的镜子,照见诸神
4 s$ \8 r( s' g: ~- k0 P! b: `众生与草木' W; L& |' H- B- X1 Z% y' ]8 ~
/ e: V7 J3 u3 g" s! }; \7 D( [1 ]' |
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是“大圆镜”的功德。“大圆镜”即是我们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人人本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诗中说“相同的镜子,照见诸神/众生与草木”。这个“镜子”即是“大圆镜”。
- z" y n e: ]% n+ m+ d而“每一次的分别”皆由一连串的念头拼凑而成,这些都是世界的相:具象,如火之怒、花之燃、诸神、众生与草木。这些相构成该章诗歌的复合意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演示出场,彼此之间推波助澜,形成合力,推动了悟境朝向更深邃,更开阔处走。它们也是“大圆镜”中的缘影、幻相,而非“大圆镜”本身。 “大圆镜”众生共有公用,所以诗人说它是“相同的镜子”。
2 d* U Z/ D( X$ `大者,佛经中所说的“摩诃”也。虚空与之相比,无非是“片云点太清”,只有法界心才具备这样无量无边的功德。
4 V, k* a$ A' Y+ A6 n" H该章第三节中“身穿美丽衣袍,无为而伫立”中的“无为”,和第四节中“喜乐的部分从深夜处出现”中的“喜乐的部分”也都是说的这个法界心,“大圆镜”。
3 r4 ]( V @( k% H/ H“大圆镜”能照万物,法尔如是。所以我们入法界的这颗禅心,它恒处无为而无不为,不悲不喜,常乐我净。所照之属,皆成幻影。" y4 Y8 l' S7 [
拥有菩提深心的诗人,用这“大圆镜”智之光照亮了众生的愚昧与昏暗,使众生破迷开悟,获得了阿罗多罗三藐三菩提。让我们都生起这个大慈悲心,像神一样来默默地修补这有漏的世间吧!4 h) i( X$ a$ F3 Q
大爱即慈悲,大慈大悲即是菩萨。诗人以自觉觉他的二十一种化现修菩萨行,在这里获得了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