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现代禅诗研究会 于 2018-8-1 00:05 编辑 ; A! b; i3 F# u8 s6 C2 o
/ A F1 e' Z/ y2 c+ F% A6 {1 j《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18年7月号,总第99期) " R+ j* f7 }& s3 p; Y4 _, [
主编:碧青 ! X" l" U. x: n. t+ W
a4 D6 e$ E) I F1 P% r
【诗歌作品】
# ~4 n$ o9 b6 _1 U' P3 o. ~; v( I9 k8 z9 C$ [$ W
静湖
" Y4 q2 K4 U5 [6 q. z——和也牛/ z0 T+ Q$ S2 |; e1 |: z: B1 J+ w
- l- {2 ]4 M# A- q# x; D作者:奥冬2 z# o& w) [7 E; P
1 A- J# H1 D: ^8 e5 }
水有多高+ a+ O2 V' p. Q2 w+ i1 |+ R
天就有多低$ Y3 ]5 V- N5 E
1 s+ ~3 `1 i o+ S; |( f白云在蓝天中游泳3 P* A7 b6 J |: R% H5 s
一枝水草缠上来
H' X$ R, u9 ]想想,又放开
/ w, I7 a1 h4 i, c5 m, \) f( B9 ~7 R; S- L e' l5 [& O$ J2 C
附:
; U% K& a: S1 ?0 Y! g7 I# m
: S& |4 m# a1 Z" Q. [静湖
1 p) Y- q2 V3 P4 V3 Q5 w
/ _9 r; G, _& g( f( T' c" u( P作者:也牛- {' n/ E7 Q* ?0 D
% V& b) i+ Z& ~' w
天有多高* q# p# b$ w/ E! ?
水,就有多低
1 ?+ m5 B1 H: i* n9 S9 V# I- t2 R% d& h3 D7 n
天一碧如洗2 `6 R( r: a( Y) Z" t
水草) A- o: R" U- }
行如闲云
* u4 H: V) x, C. P* W" r- g) F" S* J' r- k# F2 F
推荐人:碧青# N- K% l1 q- P% M) v0 _
推荐语:诗人奥冬善于与诗友唱和,唱和之诗总是有独自的感悟。6 o1 Y, t* k, c$ f& S( J
也牛的《静湖》,安定闲适。“天有多高/水,就有多低“”。是诗人面对湖水的感悟之境,亦是心灵的静定之象。在禅家直觉观照的世界里,“天一碧如洗/水草/行如闲云。”这样时刻的“静湖”本身也消失了。行走的是草,亦是云。云行,亦如草。而草或云,只不过是一个“闲”字,空明,无碍。
" V9 b/ b0 t+ p1 z5 _4 ?! S; J 奥冬的“静湖”,“水有多高/天就有多低”,亦是明净之境。只不过,奥冬是在通过“动”而感悟一种解脱的自在:“白云在蓝天中游泳/一枝水草缠上来/想想,又放开”。在天空游泳的白云,有水在,“空中存有”,而一枝缠上来的水草,显然是自生的意念或欲望主动的“缠上来”,但这样的“缠”,并不是“死缠”,而是带着某种欲望与醒悟融于一体的“缠”,所以,在缠上来的时刻,这一枝水草能够做到观照内心的动念,而且禅悟的觉照闪亮,便放开了缠住的云。而放开了缠住的云,便放开或解脱了自己。
7 G+ E. b% ?" { 也牛和奥冬的《静湖》,均呈现了清明优美的诗境,给我们的夏日带来诗意的清凉。
' e( k( _) v" |! f# W" @/ \% U: L) y" @% [; L
雨季+ [: r2 u' b9 Q
% v% T1 ~7 O/ l( v作者:也牛
( ^ S6 L" |( A+ |6 a x- q' d# |3 y; [
1# s) t* Z9 t1 q+ s
人间下雨
$ T5 X1 w# C q/ Y' L6 ]2 R佛在洞中穿苔衣
* t: [) o. ~; `# X* N( F; N+ e
( h" a* ~. G D# b& u$ k2* _- t4 C# @1 d2 c& A
我来佛前忏悔
' M$ z: |1 h' r6 b0 F- T佛不语: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 t& D P$ w4 ~
0 P9 v7 v; E3 P; A: _2 s8 D2 g% ]
32 F- b# \8 l" _! f: g1 D
月亮从左边7 o0 ^* r1 o+ _6 S p% n
飞到右边。佛头:没动
0 {% l6 `0 [0 d1 H5 C0 t; R& R3 D' G L m4 R4 b( ?! r
4$ E- O. e8 x5 |5 ]
一只蜗牛爬过佛的前额, h4 A- E3 j( O- |8 E. a4 S! e
找皱纹4 I3 Q& b+ K# s
7 R% ?8 X, i4 `' A0 t+ Y* a
5# K- h& x1 r$ J; h
小溪淌水
: \* a; Z+ |6 U9 O9 ^/ {/ z8 [佛不下山+ I" a) x7 r3 ^6 G) T
9 s" R. y* e: u. {. X. g( @ 推荐人:碧青
7 }& `2 U* A/ e2 U) ~( B# T! Y 推荐语:也牛的这一组两行体小诗,语言精炼,内容却丰富深邃,值得认真探究和品味。。* y# D( \! ~9 O$ Z' h& A8 C
这组诗,是雨季世界的五幅不同的画面。- C- w4 S& E$ z: P$ T0 Q' Y2 Y5 P3 `
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接契入雨季,呈现雨季的画面。“人间下雨/佛在洞中穿苔衣”。“下”和“穿”两个动词,看似一个是天在动——下雨,另一个是佛在动——穿苔衣。实则,下雨是天空下的雨,苔衣是凡尘或者大自然的给佛穿的苔衣。其实,佛,根本没有动。只不过,佛恒顺众生,没有烦恼,穿着苔衣的佛依然是佛,在什么状态下都不会改变自身的什么。
( ]! `5 _6 g$ g( N) O" t3 }3 j 第二首,亦是诗意和禅理自然融合。“我来佛前忏悔/佛不语: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解析这首诗的时候,我把它拆解为几个字词“我””、“忏悔”、“佛”、“不语”和诗句“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这样,就可慢慢洞悉诗中丰富的意义。“我”,可以是诗人的出场,亦可以看做是“我执”又“醒悟”的我,如此的我,才需要在佛前忏悔,才能够在佛前忏悔。而忏悔中的“我”,看到佛不语。奇妙却在“佛不语”的意境中呈现另外一种耐人寻味的思维转换或感悟:佛没有说什么,但等待或希望聆听佛的慈悲开示的心灵目光,已经读懂了佛所说的语言,所以,他才看到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这是出人意料的诗意,又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诗意呈现。张石匠,就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或者,他就是缔造这尊佛像的石匠。佛像的缔造者,自然知道希望佛带给这个世界或需要告诉给这个世界的是什么。此时此刻,佛的语言与石匠的大愿无异不二。至此,读者亦明了,对佛法和禅家思想有深刻领悟的诗人,亦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 E& r! ~; |% w# T8 M5 ?
第三首,动和静组合的自然又美好的画面,亦像世界本身的一幅剪影。“月亮从左边/飞到右边。佛头:没动”。只不过,这首诗的月亮,却仿佛异于大自然的月亮。我们习以为常的大自然的月亮,总是按照自然的轨迹,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去。而诗中的月亮,是从左边飞到右边。诗中的一个“飞”字,突破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像禅家直觉思维里的事物一样,存在的常态发生了变化,而事物的本质却没有任何的改变。无疑,坐北面南的“佛”,感知到的是世界的“如露亦如电”的瞬息变化。所以,普通凡夫日常感知着的天空的月亮,宁静、光明而美好的存在,在佛的世界或佛的眼中,是迅即飞驰的影像。2 @0 s# R l, M+ P, V
世界万物在以迅即飞驰的速度生灭变化,而佛的头,依然面对一直面对的方向,如如不动。' _3 a: _4 y' A7 T- O
第四首,则是以凡眼看佛的写照。“一只蜗牛爬过佛的前额/找皱纹”,令人心生怜悯之心。这一只蜗牛,无疑是在佛的身上又不识佛的“蜗牛”。所以,它才在佛的身上寻找自己一类生命生老病死的某种表象——皱纹。很众生在佛的身上寻找佛性和智慧,而蜗牛却在佛的身上寻找“皱纹”。从万物皆有佛性的角度来看这只在佛身上的蜗牛,或许,此刻,它已经接近了智慧和光明的本源。这光明和智慧从生命中呈现,只需这只蜗牛在佛的身上转回一念:不在佛的身上寻找皱纹,而是寻找无量的光明和智慧。
/ f8 Z1 {9 Y7 _- i8 R# G 第五首诗,仅八个字,却愈加耐人寻味。“小溪淌水/佛不下山”,看上去依然是动与静组合的画面。这首小诗,亦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第一种解读,小溪淌水,像世间的自然出现和消失的事物,该流走的正在自然流走,而佛守在原处,不下山,即如如不动。第二种解读:小溪和佛,都是诗中的一种喻体。小溪本是山中的一种事物,而佛本身就是一座“山”。因为,在禅者的眼中,“万物皆有佛性”,“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所以,淌水的小溪和不下山的佛,亦是一体的。只是,小溪淌水,愈显世界的清凉和美好的生机。
0 `, M- U2 C' s; U1 d! E 此刻,阅读这首小诗,我还想到了苏东坡的诗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1 G7 r- q2 Z$ G0 K; T$ c" R 也牛是现代禅诗探索群体“诗禅双修”的精进者,读他的诗,总是受益很深。这组小诗,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感悟。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这组诗,这就是我推荐这组诗的理由和美好的愿望。, ?5 m- x- E2 K7 q+ \
; t3 {1 D [" `& |3 j8 X/ B: ?! A3 U+ Q- f
七月的杏树
3 p5 I1 Q) S/ V$ S6 S7 A+ _+ c( s) S* i- T
作者:蒲阳河
. S' l) C& g5 O [, S
: Z) g9 e3 t% c c$ L: `1 _卸去心头的酸甜
/ `2 w8 }- j* d把所有的枝条,叶子% u3 a1 v g5 u: \* Z8 [
都让给一只过路的蝉
& V& W7 t8 v3 d2 y% b- o; B9 p7 E' U# t1 K" e3 h
风雨中,只留那枚 b/ E6 J; G4 O7 n3 n4 |2 g3 a
空空的壳,挂在胸前9 _, p/ J- I2 ~1 ?
4 v2 Q* q. N: u% F7 H/ `+ _! N
推荐人:碧青. t: F( R2 m' C
推荐语:《七月的杏树》,是一首耐读的小诗。
. T. E' i" x1 b2 L5 W3 @3 D) c7 z它,已经“卸去心头的酸甜”,并把枝条和叶子都让给了一只过路的蝉,这样的时刻,它自身只把握着生命的根本。而这一只过路的“蝉”,亦没有留在枝条或叶子上,它亦完成了一次蜕变,只留下了空空的壳,挂在树的胸前……( ] j4 s5 p2 M+ h; s: n) r; _! {
有形亦是空,空亦有形。诗,便在有和空的变化中呈现了禅意。 3 |8 a" n3 @+ v# \7 L) [
% b& i I! n% m伏夏
- U5 J' u2 i# B) o8 T) F
; x% ?9 Q3 y2 C& r& S作者:江南山民
' [( H5 H4 q7 U
1 A9 G0 A+ _- g1 h5 ]天上的云八卦
" v$ z! R/ K$ Q+ }3 M蝉八卦' t6 H" f' {: o& ^% H) }
1 r& ~) v+ d1 N$ S2 \4 M, s空调八卦
, P7 E8 `8 x9 x# z' A/ v2 d天花板电扇八卦9 X) K6 \/ V7 J N6 g! f
落地的也八卦8 T7 l2 { {$ O; p
# W0 C4 I, h4 b" W; A/ q/ k芭蕉扇八卦) G+ b6 \% V2 u. t
草帽八卦# _$ k% H3 D; b7 Z% l
( x. M8 V$ W; T3 S6 V8 ~4 J
瓜棚八卦
5 ^. f1 h& a* E. c9 w1 Q% j: {看瓜的八卦
' ?; n7 ?0 m- f5 o- o# k1 U+ l8 m! \6 f" ^4 B
西瓜八卦; h% }3 t, m. Y2 G/ O: x
风八卦* q6 q% H2 v8 F
8 x1 N7 w7 O. Y
八卦像一下趴在童年的凉席上
5 }9 _9 a8 ^" b3 ~4 C* }好凉1 k" a6 B, j! B) i2 [( {6 \
& I% H( v- R" { v, n8 E/ c
推荐人:碧青
7 I; x8 X k9 I' v 推荐语:江山山民的《伏夏》,以八卦为中心意象。云,蝉,空调、天花板电扇,芭蕉、草帽、瓜棚、西瓜乃至看瓜的和风,都是八卦,又是八卦与众多物体的合体。夏季数伏时节,正是溽暑最炎热的日子,而八卦像趴在纯洁的童年的凉席上,只是“凉”。好凉,好清凉! $ `0 @8 R O) y6 H; |
禅意,呈现的本是诗人的心之清凉!
4 V' s' o& ?6 Z0 b! _. m. r+ v
% E7 N4 S! @5 a$ g& Y- D" f8 T去宋庄( H. v* i+ d9 U! |& _1 r
4 Q9 \" x9 k+ [8 ?- t% q) e6 ]
作者:曹红燕
2 T: Q' F* {* z9 `* k3 _
; k" c: b6 Y6 h$ q2 d我去宋庄' Y8 G5 Q% a" v& D4 {7 U: ^
一个人前往" D6 l9 w/ F7 B
就如1966年9 y$ t: r4 N/ J8 Z9 D* z
我奔向我的出生地+ x+ U3 F- F- q8 A7 V( ~/ S& _
; q# Y* x$ y+ s' ]& P" y: H
在宋庄有什么
! S3 @5 j/ ]0 s在一位禅家的画展前 : v& S7 g8 i4 C) p/ B: }7 X
一尊石造的佛像对着一面镜子
% T1 d) L: L& O k, g跏趺而坐
3 A, t. u/ v, j我走过去
2 o' M z! G0 H% U& f1 X' S) ?) k在镜子里我看到了自己
( O+ `+ f4 Q; ?# B( j8 O
+ G$ y% J, H6 F, E2 W我一直在行走
5 a% g3 l7 o2 v5 F! [9 G# b从出生地出发一直向外追寻
- P+ B4 z+ l8 I# L6 s! u' W7 E佛却坐在这面镜子前
+ |! w: w! z( g K' V/ m- [只看自己& m1 _" a0 Q( _
. f; N {% m' J$ k
推荐人:碧青
9 U. P' W4 _% B' V% p. A 推荐语:去宋庄,应该是女诗人曹红燕的一次真实的旅程。而这首诗《去宋庄》,却在诗写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女诗人去宋庄,就如1966年奔向出生地,是一种来,亦是一种去。来和去,在诗人的心里合一了。
/ \( @5 `* w2 b! L: r- ] 宋庄有什么?为什么来和去都在宋庄?9 o" d' k+ J8 w
或许,这是本诗要给出的一个答案。
" H. R( @3 p3 \/ u4 j. ^9 b6 N 所以,诗中呈现的是一位禅家的画展。而最主要的意象,是“一尊石造的佛像对着一面镜子/跏趺而坐”,在画展上,诗人看到的是一尊对着镜子的佛像。或是写实,或是一尊喻体。正在镜子面前走过的诗人,既看到了面对镜子的佛像背影,亦应该看到了镜子里佛像的面容,而女诗人的目光,“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这是最殊胜的一笔。女诗人那一刻的“看”是用心的一看,虔诚的一看,才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我”,是与佛像出现在一个镜子里的我。看似写实,实是“悟”相。
/ Q1 A! q2 N0 I; p0 a) | 最后一段,诗人的思绪回到了现实,但犹如幡然醒悟地回望着自己过去的行走,只是“从出生地触发一直向外追寻”,却又一次瞬间领悟:“佛却坐在这面镜子前/只看自己”。% _! Y) s X* z* O( M
在一面镜子看着自己的佛,恰是通过自身证悟生命和世界的佛。
2 i% W: L+ I: k" h1 J+ g9 D, M: Y: e2 {& L9 @7 r8 n# L+ o! Q8 R
赤脚夏
' d+ a9 p- T8 m
8 ]+ e+ C( `/ t6 W4 p+ m# W作者:江南山民
4 _# }4 ~" |4 p
* k* M9 d8 c2 G0 h太阳在丘陵上
- o( o2 c3 J0 g6 M8 Q2 K夏打着赤膊9 A) P0 d3 a3 F$ D: F" Y
赤脚
. b; F E9 _) g. b
2 P9 _3 S/ ~" c- _只是
3 v) U3 p; E! i# o一场风暴之后3 S6 C. e! r. O& Z, h
火扑扑的路上溅过泥土和青草的爽
' x Q N( |" R0 P- }6 m3 e) ~只是雨后的太阳
5 X. a0 Q( [" a. o) B6 G像父亲扇着汗淌
* H1 J9 U/ d4 L5 c* z& F扇着草帽$ |: Y$ |% v: Y1 x
或吹着口哨7 Z" P) Y5 b8 h
取过风
0 s; J, e; {& N2 f" ~' U凉! d& l: P" z6 L' ]1 l% D
' O* ^5 @. V; Y看,夏在太阳下长大' ~5 g% S+ U, [) S/ |1 X
山笑淌淌4 X# F2 q N- |7 d& T8 U, Q: S1 i
水笑淌淌
) Q% `3 S, ^8 Y+ c( w
2 M. e9 M0 d$ J1 l0 c1 {/ G 推荐人:碧青
, L4 y2 K% i) D* R1 Z/ `$ i( I9 I4 q# U. f 推荐语:初读《赤脚夏》,便心生欢喜。
1 j- Q. ]6 Y0 ^: a0 r' J) }. G 赤裸的夏天,在炎热的太阳下,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之后,却那么神清气爽,自在安然。像淌汗的父亲,扇着草帽,或吹着口哨,取过风的凉,是天地的凉意,是心灵的凉爽。诗的结尾,呈现夏纯真而美好的自然本性。山笑淌淌,水笑淌淌,清流,亦在源源不断地注入读者的心灵……
4 q) H' j, q+ j" @8 j9 j1 M' k* B' ?6 Z( j6 Y- G0 k- w
转山人
* t$ l; |% J5 g. i- N- B
d! P& K5 ~( J8 h- {! Y) A3 ?. c8 C作者:下午百合& d. E3 z5 W$ O/ T: j9 I4 _* n( q
2 j( @0 m; s$ X/ F! z* @" H
他转走了一座山 z% o R* G# {0 }& D
转空了一个春天又一个秋天: q8 o- o' X, n
他转空了漫天的飞雪
! d/ ^% i7 i- l! u卓雅的红裙缓缓地变灰
& e/ o3 l/ o1 d5 k# i! r( c天空下面1 t' G" c: T: ~8 w& V N2 [
他一个人转动着星辰,来路和去处
: |; p, r% g/ c% Y/ A6 d& V
# Y4 Z3 R Q0 ` d- x* V" K 推荐人:碧青# B" J5 t H, }4 K$ `
推荐语:女诗人下午百合笔下的《转山》,应该是她在西藏旅行的见闻入诗。. B2 L- s' Z4 F, R( {7 G# h
或许是受“转山”这种西藏一带的庄严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的感染和启迪,或许是诗人已经随着虔诚的转山人完成了某种心灵的诗意思悟过程,这首诗,从转山人已经转走一座山开始,于是,女诗人看到了转山人的力量和智慧“转空了一个春天又一个秋天”,从春天到秋天,从种子到种子,很多生命已经完成了一种轮回。“他转空了漫天的飞雪/卓雅的红裙缓缓地变灰”。飞雪的白空了,卓雅的红裙子也变成灰色,而灰色也在天空下消失了,“他一个人转动着星辰,来路和去路。”
! x5 u1 l5 R; u7 P1 m9 X6 e; \ 至此,只剩下自己的五体投地的转山人,呈现着在无垠的空中“转出”的诗意境界:“他一个人转动着星辰,来路和去路”……
/ p; X8 m. R8 i1 J 这首只有短短六行的小诗,完美地运用了动词“转”,实现了动和静、有形和无形自然契合。以“空”为底蕴的静,以“转”为中轴的动,得以以“转”的方式,将有形化为无形。. d: _. M) ~- ~- F ?0 u
从动入静的思维观照,最终呈现了转山人把来路和去路转在了一起,并呈现了无限深远的意境!% _2 D4 O! i3 o8 b# C9 l; A. F
/ o2 A2 m+ h9 h; {5 w
枕边书
1 ?: a& R3 O8 Q, q& l( }4 X( ?; U$ H9 `: ~4 H5 G
作者:快禅如风
3 ^# J0 k+ ]; W; d6 y! R
8 Q7 S; [6 V1 M2 b5 x, _' X9 ]辋川集边8 B6 B. b+ o1 }
开着一束清贫的花朵; _$ w8 j- l3 |+ h7 Z! V6 V [3 k
* o) e( }3 x4 T2 R3 |# ^0 m8 y
金刚经在哪里?
5 ^. P1 t$ R9 w/ D, n6 h
: e3 L1 o* n4 E! B7 g3 H' T z如是我闻
' U: p+ M( I: G& I% t6 E% c; j在色中( Q# m9 `% t% I, u
在空中
% X+ w0 t8 b7 x. e0 u2 A% \在无梦的娑婆世界9 H) Y6 f' o0 T. l- d/ N
. f0 |! X% e* D& B' W 推荐人:奥冬
7 l6 ~+ e# F' L" V' w, M* f; k 推荐理由:辋川集,王维的诗集;清贫(内部)的花朵,南北的诗集。一古一今,一新一旧,诗不异禅,禅不异诗。7 t% L5 M5 |/ N- Z
# ]. c' i# Q% R1 r: I3 [5 y放生6 _8 d7 R- ]$ f
: ~* u: H( `9 c
作者:下午百合1 Q4 W0 [) ?, f4 T% e* l
# a' l) W' Q+ Y1 n天降小雨,渐次加大0 \; }3 n0 V5 C W, _# z+ Z% g7 K: h/ ^
我们与一群鱼一起搁在岸上; Z/ i$ [+ C7 F7 e6 ?
向空中张开的喘息的嘴,痛苦扭动的肉身
, E$ S% B, Q+ H7 I- S$ s生命是痛苦的挣扎4 L* K+ K# {& @2 V# b
也是。欢欣的舞动
- c1 ?- N! U" [鱼儿回到水里
$ J1 s+ X% G: K* `6 b, c" B: v我们散落到人间5 a+ `1 \8 u* a1 d. a
岸上没有放生的人,没有被放生的鱼
2 u9 H+ v6 J( C) N* y( u也没有放生本身8 o- R5 J' N! C* P$ z* H- c
L p1 w, V& }2 b9 |7 n
推荐人:碧青0 L) ]/ K6 S7 f& N$ O
推荐语:女诗人的《放生》一诗,我反复阅读了多遍。无疑,这是女诗人亲历一次放生之后写就的诗作。
# V. Z+ L5 @% u5 o 放生,是中国人自古已来就有的表达仁爱的方式。古人认为动物的命与人的命一样值得珍爱,这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方面。佛家的《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记载的亦是流水长者子当时护生、放生的事迹。而从本诗的“放生”本义和诗的最终境界来看,是从禅者的角度领悟和呈现的“放生”本义或曰境界。
5 k4 U S/ y; n0 W J “天降小雨,渐次加大/我们与一群鱼一起搁在岸上”,是放生现场的真实写照。当时,天空降下小雨,小雨又渐渐变成了大雨。而此时,或在后来的诗写观照中,诗人发现了放生者和一群鱼一起搁在岸上。这里的“岸”,是现实的河岸,又是暗喻的河岸。岸,是此岸。是放生者“我们”和鱼一起停留的此岸。这里的“我们”,含蕴的意义便深广而丰富了。而此时的此岸,即是承载生命又是鱼在“我们”的放生行为中即将离开的此岸。( L( O) M1 I! W, p( i% G
此刻,在放生者的眼中,鱼,生之痛苦和欢欣是同存一体的。4 d" h6 N5 w6 Y* r6 [- _
* F0 H! F0 |# H6 T. X$ H$ |' s
“向空中张开的喘息的嘴,痛苦扭动的肉身8 F+ c B$ o# S+ ~& \
生命是痛苦的挣扎: I* M( ^+ F8 W- g0 G4 v) R
也是。欢欣的舞动”
& a$ g* c7 S% z- U' h D |) h r" @: p; p. V [6 t9 z
那么,这是放生者和被放生者之间心灵相通的一种相互理解或默契。
" N$ `5 }( h! ] 这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3 O( Q& C- E2 O8 R 鱼,本是水族动物。它们出生和生长在水里。因为人类吞噬的欲望,它们因被捕捞而离开了水,即意味着成为人类案板上的刀下之物。幸好,遇到了爱生和护生的人间爱者,遵循上天的爱生之德,或者学习佛陀的慈悲行为,把它们从被任意宰割的命运中解救出来,要把鱼放回生养它们生命的水里。鱼,便又来到了“河岸”。虽然,岸上,并不是水里。暂时还在与水分离的鱼,却已经在河岸感知到放生者的善意和爱心,所以,在离开水的生之痛苦的挣扎中,痛苦的肉身也扭动着欢欣的希望和感恩。这亦是鱼们惟一欢欣的理由,生之希望。
3 L& X3 O3 H% L" {" n 此岸,便成为了鱼又一种生的起点。或许,这里的此岸,亦是鱼重生的彼岸。
. W: r& `. l2 p; U2 p 诗人在诗中省略或有意隐匿了放生的过程,平静自然地写到“鱼儿回到水里/我们散落到人间”。鱼回到鱼中间,人回到人中间。这样的结局,仿佛,人和鱼已经各安自命,各自回到了各自的生存世界里。 _- Z1 m- v8 ^" {. t
而这样的时刻,“此岸”依然存在,而人和鱼却都已经在这放生的河岸消失了。
# [% g" ]4 `& p, [3 j( Z7 J6 U 河岸,是空的河岸,是无鱼可放的河岸,是无需放生者的河岸。
7 F/ I- @/ Q7 ?; J 河岸,还是河岸。只是,它已呈现了这样的诗意:
+ Z5 T2 c- Z5 L “岸上没有放生的人,没有被放生的鱼”。
7 y4 b' _+ G1 R6 X 或许,人在放生鱼的同时,也已经把自己放生了。% ]& ^) V5 j- P( {# K0 @
人和鱼皆在此岸获得了某一种解脱。8 W+ q3 ]$ I+ b/ X4 x6 o" n
如此来说,鱼,亦是否可以看成被放生者放生的自己的生命或灵魂?7 Z- r0 g x0 [; i6 E" j
或许,这是需要探究的大千世界生命微妙存在、众生命运相连的另外一层更加深奥的意义。2 B; v/ w4 b6 ]" W% d- a
^+ u* U$ ~0 f4 Z4 Y1 ` s
鹅卵石
4 ]' \5 Y& z |" I( h0 y3 O3 }( ]2 \8 M+ M0 h
作者:朱枫
! \/ B7 C$ B8 W6 {; l! q& a( Q: b2 t; ~ j' T7 b
小和尚和老和尚下山
7 i+ E K" i6 A, o, t经过一条溪谷
7 G. U8 b d- o1 }5 ]! s# r6 Z! F' ~+ e% F; |3 _ C
小和尚拿起一块圆石. s/ U0 t; J; d1 {
说:这真像一个鹅蛋呢
- r e8 s. w, m$ d& R- R( T/ `9 q# u, \+ V3 o$ H9 U6 o5 d
老和尚说:水冲磨圆了
7 `5 m) P& m0 Q" u4 M' E( q ~2 b还是一块石头& }, c0 j7 v' D/ ]
1 c H& m3 I. i& D& ]8 V 推荐人:奥冬) P( C7 `! d- j. a# d% w4 T
推荐语:直指本来面目,不管像东像西。吃饭喝水睡觉,佛禅平常无奇。# m3 e* |; Q9 E/ S
- H. D& X; j2 |
乡村养老院一瞥
c& _, M, R* C; Z6 ^7 e) | d1 X( G( T2 v- t
作者:快禅如风
6 s0 T. T# L9 b1 q, Z5 x- g9 O8 ~0 B. u% z5 e* [
一扇门,一条狗 ( A) I. m+ H& E2 K! s
一个护工和她的娃 , a% v" `: S1 F X8 z
一个老者,在小方桌边 & k/ d, m& u z3 h0 r8 }+ [
就着午餐,品天空的浮云
% i5 T" b) r% m* W; X8 Z) [$ w8 E一头驴,窥视这庭院 D& Y( T4 S" ?$ ], T
出门时撞到院墙上的汉字
5 i- {* r: F/ B. R8 o& g——寿比南山
7 N5 I! i) k. {4 y' x8 v7 a$ w9 f' ^8 O8 J7 X2 o
推荐人:也牛! c+ ~, m) W) b
推荐语:这首诗仿佛是随手拈来,却又如此抓人。一方面在于无心,二方面在于平常心。驴撞院墙并非巧合。在于,破个“寿”字。众生岂知——南山有寿,人生无常。# c4 |) m5 z O& Z7 C0 |( a
8 Z u& F: }7 i
【借鉴欣赏】
a) D3 s+ q$ h( X/ H% u9 D$ a1 i* e4 ~
林荣禅意诗评读
. K$ f8 Q+ ?+ {' I+ Q
o7 {, {7 {2 T+ b: l- N7 x读评:碧青 佐手 黄土层 吕本怀4 {; {8 K7 `2 \, d* m5 K
' m+ P* E. P% P( W, R+ v
攀到高处听月亮/ v8 z2 Y" Y( p0 n; Y2 ^, H
6 _4 l' P) X! Y4 U4 w. r霓虹闪烁,不断有各种车辆驶过
- L: j; x9 h7 u6 }& O' T0 N0 X) @街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电影散场的人们
b( Y$ {2 i7 ~! A3 ?/ S$ s她是他们其中的一个,身上裹着淡淡的月光& D; Q+ J5 V. f9 J: ]/ ^+ N
她从橱窗玻璃看到浅表的自己1 P* f, `- B8 H
月光在那一瞬就丢了踪迹
2 H: y1 \- |/ U1 L) y4 y4 g她赶紧把月光找回来
: L9 R) `4 G( w9 I她抱着月光回家,她把月光) d3 f# w* P8 U4 b, B7 r3 W
化成一碗充饥的米+ x. M* C( n& j4 X
; @8 S1 w _$ H4 J9 ^, j 碧青评读: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诗意和呈现事物的本来意义,需要心灵的智慧和能力。长期研读中西诗歌的林荣,提出的诗观就是:“写作是一种倾听,倾听自己,倾听那些发出光亮的事物。”她诗意的美好和灿烂,正是来自她对世界的倾听。心灵倾听的姿势,使诗人进入了观照和体悟的禅境,呈现淡定的诗美。林荣的《攀到高处听月亮》一诗,呈现的就是“月光” 丢失又找到并化入生命内部的美妙诗意。0 r/ f" s8 R" ^+ ?: W
这首诗呈现的“月光”在人身上的闪耀或在世间的消隐,亦揭示了自身的光明或暗淡,皆由心念或行为所致。在世间某种存在的事物中观看自身,自身原有的光辉却瞬间丢失,这亦是人类生存现场的一种实相。但这样的“月光”被遮蔽或消失,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并不是月光本质存在的消失。所以,“消失的月光”,很快会被觉悟的智者找回来。由此,我看到女诗人林荣淡定、脱俗的智慧。
% H' {5 o5 K+ l4 n5 ^5 Q+ v1 w0 r3 `: [' U* A; v3 x
佐手评读:诗中有种淡淡的忧伤,让我读到了那么一点月光里的清寒。诗中的“她”是一个心里有月光的人,是一个在欲望红尘里能坚守一份美好的人。当然,如果只是读到这些可能还不够,腰句中提到橱窗玻璃里浅表的自己,一瞬间,月光丢失了,含义很深,在不动声色的叙述里,有作者很深的人生感悟!0 ]& |3 A; X. Y/ s2 |! Q6 @
这首诗语言很节制,诗人只是在表述,流露与传达,结尾敲了一下读者的额头,戛然而止。文字清晰不造作,月光的有效穿插迂回,可以看出作者文笔的成熟。
* B( R5 u7 z# C4 U1 c0 b( D( { l6 X. e( O0 J1 ~
容器
' Z v3 F# ?! w m% S9 h
8 U/ n4 U# i: \. W沸水灼热,外溢
$ V7 ~0 l+ w: I2 C* M那把壶不吭声+ A( o5 i4 U& ?4 i
后来,水慢慢地,慢慢地凉下来3 T. U4 V9 N$ e
那把壶,还是不吭声
7 r5 f$ [; p/ z J7 [2 P再后来,冷冽的水结成了冰2 X) W' Y; v- I% P) s$ d! U* k. f
那把壶,依旧. Q0 E8 z* r1 d0 a
一声不吭
- y$ K( n1 U) j' |: Y, Z9 H6 r9 K. ^" x1 N6 m
2017年8月——10月: o \- n* p Y) O
" N L. o0 @. H' P+ r4 y
黄土层点评:这首《容器》从鼎沸、变凉和结冰三个层次状写容器的“一声不吭”,读来意味深长。很自然地,毫不突兀地从“器”的层面跃进到“道”的层面。诗人笔下的容器吞吐着一个精神书写者的坚韧秉性和恒久品质——人也是一件容器,不是一时是,而是一生都是。4 Y' [6 Y& J f2 b b- O7 N) _3 s
# J7 x' P% O, }+ l: }% ^小草说4 d p* N: B6 E: S! ~
( f8 T: k: @" S# f9 P7 X4 w我什么都不是
* R6 `: \0 A! O; H0 S# y我只是
6 ~0 b0 F7 ~4 h4 k1 N" @空旷的
7 _8 @9 j) @0 b. L( i0 |7 N6 J7 M! D3 w u3 s) _1 M, M! ~
中心
2 p3 V. N/ f4 @
: j" R4 w) q' T& h* i, Q2013年1月( {( Z L9 o* G. h
4 W" [, B" }7 [3 z 黄土层评读:林荣善写短诗,且极具爆发性。用词极简,高标独立。
% y1 ]( |! t9 W 这首《小草说》着实厉害,读之真有踩雷之感。小草,稀松平常的一个意象。我们可能都是唱着“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歌曲长大的,对小草的认同感,一直是柔弱的存在物,至多不过是“疾风知劲草”这样的。但是林荣的《小草说》,跳脱开了“小草”本身立意,而是放在另一种高远开阔的视野之下,获得了巨大的时空能量,令人不得不把“小草”举过头顶,生出无限敬畏和敬仰。. z, Q9 h3 g5 @. J3 L3 e
诗中的“小草”作为喻体,代表的是诗人的精神高度和心灵空间,富有禅意。 O6 C6 ~4 u9 C7 C$ X) p4 Q6 _* C- ~
j4 m. X. _9 @4 l多少忘记其实毫无征兆% `" q" {# Q. W8 @, c* U/ Q
, z$ n1 `6 @! Z! s$ S+ p5 D& k
雪花落地,冷寂,轻薄
4 u' x; i0 `, ~2 A8 n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 X- j* j, P( ?- l1 l
大地掩埋了一只只白色小鸟儿
- ~. g! j0 T. o: k$ e1 Q- w
0 Z- [# R: S: u& C一转身,我就忘记了它们2 I5 W6 J# R8 r9 Q' h2 g/ o4 u
辗转的鸣叫
/ C% R4 [6 |- w 0 z; Q9 q3 K- n3 t
2011-12-205
' U8 m! _0 L9 R- u4 P0 U& k; Q! b* d5 F# R5 `& {0 O- b" q
黄土层评读:林荣的诗不仅观察细致,体悟深微、细腻,更有神来之笔的灵巧和化境。这首《多少忘记其实毫无征兆》从“雪花”起笔,以“鸣叫”落笔。中间的过程全是叙述,貌似不带任何情绪。但细细品味,诗人是在轻松流畅的流转中,把飞扬的“雪花”比喻成了一只只小鸟儿,它们历尽千辛万苦,披拂了多少寒冷遭遇和白色撕裂才来到这世间。然而,世事无常,“忘记”也只是一转身的事儿而已。# b7 K$ P; B; i4 v% e' C
“白色小鸟儿”这一鲜活意象的歧义性,会在读者心理上形成不同度数的人间体味。而诗人意识到的“忘记”,往往不是“忘记”,而是更深刻的记忆或纪念。5 L( o" z t& Y. M. A" H
, ]# [( r% M/ D1 C4 W- Z
雪,半夜来敲门
- G {0 |. c% x6 T+ q' Q/ [8 C
1 \7 Q- X0 [' ]* t( i无声地敲
0 d. R$ b2 P) m我确信听到了雪的声响,但并没有" ]. Q( J( }" {# p: `& Y+ r
从睡梦里挣脱出来- O/ t3 s1 A. Z3 c% g
$ J* K- I! c3 J: N8 m: B: S; V) u
晨起,我推开门+ ]0 @9 q0 l0 u6 ^! w
一种蚀骨的、炫目的、安宁的% a o$ M- V0 D' i7 I0 C5 |5 q
白——# ]* r- ?0 J) C1 M" }2 H0 O9 T
一种让我从梦里醒转过来的
, \2 m W) a' [7 M" X, g _; J白—— # X2 t" ~0 B% V; c& f7 @# Z
雪,现在是尼姑庵里削发的小尼7 w7 T' T2 c6 z' J o2 X
名叫静慈,或者慧安,也可能叫一个我想象不出来的名字+ \4 \$ G0 o' R, x# ^* z+ j
* F: L9 j+ e+ p+ Z0 U) `1 K
2016年1月——2月* d* f( b! S+ |) A! _
Z- z a1 I# j* y2 W6 k9 u0 J 吕本怀评读:这是一首给人带来静美之感的富有禅意的诗作。诗人刻意表达雪之静,为能表达出这份静感,之前她又着力于呈现雪之白。与黑相比较,白更是一种逼人的静。尽管这白“蚀骨”“炫目”,最终却依然抵达“安宁”。而“安宁”的承载体,林荣选择了“尼姑庵里削发的小尼”,“名叫静慈,或者慧安,也可能叫一个我想象不出来的名字”。: M( a! S/ n( I! u, Z' J: V
就全诗而言,诗人先摹其声,再染其色。声却被表达为“无声地敲”,既然敲,且在夜半,则应该有声,然而,诗人却将其表达为无声,这显然是为衬托其半睡半醒的状态。至此,雪纤毫毕现,可谓有声有色;半夜也被凸显,而既然夜半即雪,晨起之时所见的场景也就令人信服。
# }/ z2 y! r. |& D ( c# [$ l% w9 O7 w/ V
碧青评读:女诗人林荣慧根很深,诗写状态的直觉思维呈现出禅意的优美诗境,引起多位诗评者的关注。这六首创作于不同年代的诗,体现了林荣的诗歌内敛、淡定又空灵的特点。几位评者,以不同的视角品读出诗中的禅意,给读者别样的启示。" a6 X/ V+ t, X/ P
2 m( F' c" Q% \* N4 z! T, o5 C# N
【重要消息】5 w8 b' t! \9 \. F, |2 x8 a
: @. w% \5 a2 R《现代禅诗探索》诗刊(总第八期)印发 4 s* b$ u3 ~$ F! H
3 s% _9 n) U3 ?) t; ~; ^' B" T
《现代禅诗探索》是中国第一本禅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探索性同人诗歌刊物。本期为网络月刊《现代禅诗探索》的年度选本,由现代禅诗流派创始人南北任主编。
9 Y, a/ t4 H2 I- g5 ?! r7 u8 r' R 2018年7月《现代禅诗探索》总第八期顺利印发,展示了现代禅诗探索群体一年来的创作成果。
8 a5 L! ~6 c8 X1 t 封面人物为现代禅诗尊者洛夫。( u& q- F( ^$ C6 P2 d1 F5 ^% \
本期主要开设卷首寄语、月下指月、探索思考、别样菩提、银碗盛雪、芳草长堤、随笔问答、磨镜台畔等栏目。
3 T7 R' K' P5 v" I) {. n3 O在中国当代诗歌众多的流派中,现代禅诗流派独树一帜。
' Y1 T ~) O: e4 O9 Q0 _ 现代禅诗流派的宗旨,旨在探索一条将古老的东方禅思、禅意、禅趣,用各种不同的现代派手法和形式表现出来,开拓现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升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境界。
) a5 o) ?) h! o. Q# J* H" m8 z 《现代禅诗探索》诗刊的连续编印,也呈现出当代诗坛“诗禅双修”的现代禅诗探索成员努力前行的群像。3 j. |; s2 R1 A* z0 P# P
- ~) ~% L8 g5 y. c3 e《现代禅诗流派诗人xx家》开始编选
" I3 i$ p# t0 R0 l' m8 x
% ?% `1 l4 q+ b2 h. ~ 现代禅诗流派同人第一本诗选《现代禅诗流派诗人xx家》于2018年7月开始编选初稿。本书采取完全自愿参加的原则,由编委会对参加成员的作品审稿。9 D% E# f6 f1 H V. [ S1 s
书稿定稿后,将邀请国内有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写评或推荐语,并组织编委会评论组成员写作相关评论文章。; [, x) g7 @1 j" O0 d
/ k# r0 U Q3 K. _* E R【主编手记】1 G4 R: A. g# g- @. M! H1 c
0 {* p8 ]$ X; g9 H
溽暑七月,是北方最炎热的季节。
W7 q5 U, ]9 z 令人惊诧的是,我所居住的滦河岸边的一座小城,今年竟然受到了强热带风暴的眷顾,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第10个被命名的风暴安比,带着狂风暴雨来到并走过了我们的城市,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有台风抵达燕山的深处。4 N& C( J! \5 b6 ^5 N
而整个人类的世界,远比大自然更加变化无常和躁动不安。
: u* p, v! N A/ Z2 T0 Q: s 幸好,置身在大千世界森罗万象的信息场里,本月,我需要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值班。这样,我就有了静心阅读的理由。我的心,时常沉浸在同人们清凉优美的诗意里。那样的时刻,小暑和大暑的炎热,会自动退却到诗意的世界之外。于是,我便把这些诗挑选出来,编辑在《现代禅诗探索》第99期网刊里,推荐给大家品读。还有奥冬和也牛,也和我一起把自己喜爱的禅意诗美,捧到了大家的面前。0 D4 ^+ |2 |0 i H0 l
读完这些诗,便觉得七月不仅有炎热,还有现代禅诗的清流,在人间流动着清美。. V% q- p" a {3 z5 X% t+ h
七月,我还有幸得到了一本名叫《从心起修》的禅者之书,它仿佛我在七月偶然得到的清泉,可以一直携带的清泉,可以随时饮用的清泉,亦仿佛在让我感知着喷涌清水的源头。
! Y1 x9 [, S5 i" F% d) ^* u$ c 七月,我还有幸参与着现代禅诗流派同人作品选的稿件初选工作,用心品读了几百首同人的得意之作,仿佛消除了这轮七月大半的暑热。
% M1 m8 G% Y0 f# m2 k. I2 w 此刻,我的心里洋溢着置身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的美好情感!!
- d! _ `& B4 W6 { 感恩每一位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奉献心灵悟境之美的诗人!!(碧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