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笔山书社
笔山书社
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兴 义市,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也是贵州的一 块藏龙卧虎之地。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曾涌 现出一批不仅在贵州、而且在全国也颇有影 响的人物。这批人物的出现,究其原因,无 不与当时的兴义笔山书院有关。他们从笔山 书院这个传授文化知识的摇篮出发,后来分 别登上了贵州乃至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 和科教舞台。 兴义笔山书院,创办于清代乾隆 (1736-1795)年间,系当地士绅和民众自 发筹资兴办,为科举时代讲授四书五经的场 所。书院首建于兴义老城西南隅水井坡山 麓。院后奇峰耸立,酷似笔架,故名“笔架 山”,“笔山书院”也因此而得名。院舍掩映 于苍松翠柏之中,清幽静雅;的龙潭,宛如偌大一方砚台,镶嵌于千亩田 畴之间,更为书院增添了文秀之气。 笔山书院建成以后,因战乱及其他一些 原因,先后有过四次兴废,院址也曾迁往县 城东门外和老城后山文昌宫。清光绪十五年 (公元1889年),鉴于前三座“老书院”的 院址地势较高,位置较偏,教读不便,于 是,在刘统之等地方士绅的倡议下,并得到 兴义知府孙清彦的支持,动用团防总局历年 库存白银为基建经费,择地于兴义城东北隅 的老鹳坟(即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内),第 四次兴建书院。 在刘统之、赵天如、林子亨等的主持 下,第四次建院工程很快完工。新书院兴建 房屋百十间,有礼堂、山斗堂、讲堂、缮 堂、斋房(宿舍)、教员憩息室(办公 室)、教职员寝室(山长室、庶务室、教员 室)等。新书院仍沿用老书院旧名,在大门 石额题有“笔山书院”四个大字,并配石刻行 楷对联一副,上联为:“平地起楼台,看万 间鳞次,五月鸠工,喜多士情殷梓里”;下 联是:“斯文无轸域,况榜挂天开,笔排山 耸,愿诸生迹接蓬瀛。”院内建有四方圆角 鱼池,池水清冽,通以小溪,围以石栏。中 间的山斗堂上,悬有红底金字的“山斗堂”匾 额,两旁联题“通今致用,修辞立诚”,概括 了立院之目的。 接着,刘统之等人又以剩余库银为基 金,广聘贤人前来执教。自1890年至1902 年,先后礼聘10几位省内外名儒前来长理 笔山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廷珍和姚华两 位先生。雷廷珍(号玉峰),系黔北绥阳 人,曾为贵阳“经世学堂”的知名教师,也是 当时我国南方著名的经史学家。此人深受当 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器重,多次邀促其前 往武汉执掌两湖书院,后于赴鄂途中病故。 雷廷珍执掌笔山书院约3年,在此期间,书 院学务蒸蒸日上,正如《兴义县志(稿)· 书院》记载:“广置时务书报及经、史、 子、集,以供涉猎,学风为之一变。”姚华 (字重光,号茫父),系贵阳人,是清末民 初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在应聘继任笔山书 院山长期间,不但能循其良规,而且还讲诗 作画,改进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后 来,姚华又受聘到北京美专、京华美专教授 书法和绘画,被鲁迅、郑振铎称誉为民初有 代表性、有创造力的画家。历史学家郑天挺 则称之为“一时大师”。不仅王瑶卿、程砚 秋、梅兰芳等知名艺术家常向其请教诗画, 连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将其诗画视为珍品, 带回国陈列。他的绘画用笔古拙遒劲,构图 端庄朴实,作品意韵无穷,并善于运用水墨 画、水印木刻、刻铜画、颖拓多种表现形 式。直到1957年,郭沫若仍赞道:“茫父颖 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 1904年,笔山书院改名为兴义高等小 学堂后,进入其鼎盛时期。学堂的教师,不 仅认真指导学生研读经史,而且从日本购进 大量学习近代知识所需的各种图表、仪器和 书籍,供学生们学用。此外,还组织学生每 月参加乡人举办的演讲会,激励大家学习的 积极性,1905年,堂长徐天叔带领王文 华、魏正楷等13名学生前往贵阳投考贵州 省公立中学,考试结果,不但13名学生全 被录取,而且成绩名列前13名的均为此次 应考的兴义籍考生,名震贵州学界。为了顺 应潮流,1926年,已改为高等小学堂的笔 山书院,又升级为兴义中学。 兴义笔山书院,从创建到改名为兴义中 学的100多年中,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人 才。据《兴义府志》记载,中过举人的王赞 武两弟兄,就是第一座书院培养出来的弟 子。尤其是在第4座书院开办期间,更是人 才辈出,仅1905年至1920年间,东渡日本 留学的笔山书院学生就多达30余人,难怪 《兴义县志(稿)·学校》曾这样记载:“我 县留学生之多,声誉之隆,甲于全省。” 在这些留日学生中,王伯群、保衡、刘 显治、李培先、何应钦、王聘贤、刘若遗等 人,分别进入日本的中央大学、帝国大学、 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讲武学校和士官学 校,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学。 回国后,他们与其他未出国留学的笔山书院 学生一起,在各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政界,走出笔山书院赴日本留学期间参 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学生,有保衡、王 伯群、刘显治、刘刚吾等人。保衡在日本受 同盟会委派回奉天(今沈阳)进行革命活动 时,被清朝政府抓捕后慷慨就义。王伯群从 日本回国后,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主张, 参与护国、护法运动,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 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一任部长。刘显治从日本 留学归国后,曾任国会议员,常驻北京。笔 山书院的学生中,后来任过贵州省省长的有 刘显世、刘显潜;代理过省长一职的有李映 雪。刘刚吾在日本完成学业后,回国曾任河 南省政府秘书长、代省长和国家内政部民政 司长等职。 军界,早年在笔山书院攻读、后来投入 军界成为显赫人物的有李儒清、王文华、何 应钦、王文彦等人。李儒清在武昌起义中, 革命军总司令部被迫移驻十里铺时,被任命 为临时督战指挥官,后因革命军寡不敌众, 粮食被焚,他英勇冲入敌阵而中弹阵亡。王 文华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拥护者,曾任黔军总 司令,在护国、护法运动中率部连挫北军, 屡建战攻,深受孙中山先生器重,被委任为 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21年在 上海被刺后,于1940年被国民政府追认为 陆军上将。何应钦于1900年进入笔山书 院,后被推举入贵阳陆军小学、武汉陆军中 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曾先后任旅 长、军长及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陆军总司 令、行政院长、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等职,成 为长期执掌国民党军政大权的风云人物。王 文彦曾在台儿庄对日战役中奋勇杀敌,曾任 兵团副司令。 教育、医学界,早年在笔山书院学习、 后又赴国内外大学深造、最终成为教育界知 名人物的,有关炯心、赵伯俊、唐守一、赵 显彬等人,他们不仅在兴义极有名望,而且 在贵州省内也颇有名气。王伯群先生后来从 教后,于1924年在上海捐资和集资创办了 大夏大学,深受各界好评。大夏大学解放 后,与光华大学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在他 掌管大夏大学的18年中,为社会培养了不 少人才,其弟子遍布国内外。从笔山书院出 去的学生中,学医的虽不多,但仍有王聘贤 名扬西南三省。他从日本学医成名后,回贵 州长期行医。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 受人们敬重。解放后,曾任贵州省卫生厅副 厅长兼中医研究所所长等职。 工商界,在笔山书院毕业的学生中,影 响最大者当推刘若遗。他从日本留学回国 后,应邀前往云南,先后在昆明开办“同森 木行”、“裕华砖瓦厂”、“呈贡果园”、“殖边 银行”、“富滇银行”、“盐隆公司”、“志 和”与“懋和”两个商号。特别是“富滇银行”, 在西南三省影响甚大,使他成为一时能够左 右云南经济的金融家和实业家。 兴义笔山书院,一所位于贵州西南部边 远山区的旧式学堂,在清末民初培养了如此 众多影响较大的人物,确属难得。在中国近 代的教育史册上,也是该记上一笔的吧?
收藏|RSS 积分: 1|群主: 陆小俊
  最新主题 作者/时间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成员动态

本诗歌群组没有最新动态

1

帖子

3

成员

658

排名

诗歌群组地址

[复制]

陆小俊 创建于 2012-11-13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4 21: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 返回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