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赏析】月影的《等,黎明》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以琳 于 2013-1-12 16:28 编辑

春天的阳光,洗不尽乡愁的尘埃


——月影《等.黎明》赏析


       走进月影的《等.黎明》,一种质朴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感动于作者笔下对于泥土、对于故乡、对于诗歌中那个若隐若现的“你”那一份深情厚谊。如果不仔细看,很难看出这是一首赠诗,这样的赠诗又区别于一般的应酬之作,因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空灵美妙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思绪将那一幅诗境慢慢展开——

我是踩着老蜂农的脚印
走近你的,走进春天的方向
看无数场花事,在尖锐的刺间盛开
又凋落。弱小的精灵,从初醒的晨
唱到微醉的夜,用甜蜜的嗓音
和如梦的裙裾,包容着无法剔除的生长痛

 这一小节,作者试图走近“你”的人生百芳园,在感知与走近之间,作者分明感受到了“生长的痛”,此节中,我们无法得知这种痛来自与何人何事何处,却可以肯 “无数场花事,在在尖锐的刺间盛开又凋落”一定隐隐暗示“你”生活的艰辛和在这种艰辛生活下的执着的无奈,这是生活的黑夜,在这生活的黑夜中等待黎明。也许,这正是生命成长的痛!
我们再来看接下来的一小节:

在心间,犁开一片雪
就可以洒下一片春天的种子
我知道你陶醉的心啊,就像远归的行者
打开家门时,流泻一地的温情
我想说,你的脊背也是一张梨
一面是父亲的黝黑,一面是子女的阳光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在前面所营造的朦胧的诗境逐渐清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年男子的艰辛与担当,也看出了诗中的“你”的生活处境:他,长期漂泊在外,艰辛的生活使他夜不能寐,在冬夜,面对着茫茫白雪,只能在“心间犁开一片雪”,“洒下春天的种子”,这雪,既渲染了愁云惨淡的环境,更是“你”生活茫然的真实写照。面对这样的境遇,只有在梦中踏进久违的家门,才能获得片刻的陶醉与温情。作者之所以用“一地的温情”来表现这片刻的陶醉,足见这种陶醉在艰辛的生活之下求之不易。但面对这样的困境,“你”并有被生活压垮,而是挺起孱弱的胸膛勇敢担当,因为作为男子汉,“你”必须要把自己化作一张犁,犁出对父辈的孝道,犁出对子女的责任,让老人健康幸福,让子女幸福阳光!这一节看似写实,其实仍是虚写,是作者从自己的生活或情感经历出发而营造出来的虚境。这种方法属于缘情造物,显得十分高明。
第三小节顺着第二小节的思绪,继续深入“你”的内心,由第一小节的“走近”变为“走进”,化虚为实,描述了“你”终于回到久违的家乡那种温馨与对生活的进一步渴望。

用一把泥土做药引,思家的诟疾
终于穿破月色的蛊惑,融入地下水的支脉
从他乡浮华的脚下,泅渡到爱人的耳旁
推开身边的噪音,放下尘埃
用手中的纹痕,为她读一首诗吧
让拇指上的痛,沿着炊烟的轨迹,等下一个黎明

 无论漂泊的生活多么艰辛,一把家乡的泥土,就能治愈天大的乡愁;无论他乡的月色多么明艳,也比不上家乡泥土的温馨甜润。回到家乡,回到温暖的小巢,经历的一切艰辛都不复存在,嗅着炊烟的味道,与爱人一起“西窗剪烛”,这个夜曼妙而富足!但,“春天”总是短暂的,就像短暂的相聚,还未来得及品足“春天”的味道,或许离别已在眼前,为了生活,为了父辈、妻儿的幸福,还必须回到漂泊的打拼,依依不舍不能不舍,“拇指上的痛”其实是心尖上的痛,忍着这种痛,看着渐渐远逝的炊烟,下一个“黎明”又将在何时?又将在何处?
高明的诗人到此戛然而止,留下了更多的痛让读者去品味!所以,我用“春天的阳光,洗不尽乡愁的尘埃”作为这篇赏析的文题。

 综观全诗,感情细腻,行文流畅。意象选择较为准确,较好的把握了情感脉络。在意境营造上苦心经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一二两小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犁”这个意象选择虽好,但在使用上不够准确,因为长期使用的“犁”两面都是光亮的,用来说“一面是父亲的黝黑,一面是子女的阳光”似乎显得不够准确,即使是比喻,也要符合生活事实。另外,第一小节“初醒”、“微醉”、“甜蜜”等修饰性词语的使用使意境指向不明,造成一种阅读的晦涩。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希望方家斧正,错误和疏漏之处还请月影海涵。


甘肃★刘永军:
终于穿破月色的蛊惑,融入地下水的支脉
从他乡浮华的脚下,泅渡到爱人耳旁
弱小的精灵,从初醒的晨
唱到微醉的夜,用甜蜜的嗓音
和如梦的裙裾,包容着无法剔除的生长痛
(有点华丽,像歌词。要表达什么呢?美好的春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如果没有点评,我真的看不出来。)
我想说,你的脊背,也是一张犁
一面是父辈的黝黑,一面是子女的阳光
(这个,似乎是对蜜蜂形态的描摹。)
我是踩着老蜂农的脚印
走近你的,走近春天的方向
看无数场花事,在尖锐的刺间盛开
又凋落。在心间,犁开一片雪
就可以洒下一片春天的种子
(这几句好,因为它有思考的深度,一种心凉如水而后再咬牙崛起的沧桑感,与前面的刺和弱小的精灵之间的反差造成的效果一样。第三节,没啥意思)
总结:华而不实,柔弱无骨,就像化妆品,太女人了!太多的华丽词语,影响了意思的表述。一句简单的话,让读者想到很多,为之嗟叹,为之唏嘘,这叫张力。一首诗,要靠背景简介才能看懂,不是好诗。

湖南★落幕 :
第一段:
1,“走近春天的方向”,可以去掉“的方向”,或者换一种更含蓄的表达。
2,“看无数场花事,”,“看”这个动词的连接,其实局限了读者的想象,不如去掉。
3,“生长痛”,读着有点别扭。
4,其实这一段如果去掉“我”,或许更好。试改了下。
(踩着老蜂农的脚印,走近你
走近春天)
第二段:
1,“在心间,犁开一片雪/就可以洒下一片春天的种子”,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曾经的诗人汪国真先生及他的诗。那时候觉得很美,但是现在却有种莫名的抗拒。也许这种拒绝是对貌似哲理性结论的拒绝。
而且这两句在和第一段的衔接上,升华过快。
从“痛”到“陶醉”,可以加入一些内容代替这一段的前两行,这样应该会让诗歌的内容饱满清晰起来,让诗歌的气息流畅起来。
2,这一段依然可以考虑去掉“我”。也试改了下。
(你陶醉的心啊,就像远归的行者
打开家门,流泻一地的温情
此时,你的脊背,就是一张犁
一面是父辈的黝黑,一面是子女的阳光)
说明下,原文中“我想说,你的脊背,也是一张犁”,就是不按我的改法,用“也”从字面来看也是欠妥当的,不如去掉。
第三段:“用一把泥土做药引”这句让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而有张力。但是随后却出现了问题。
1,“思家的诟疾”,“诟疾”是可以的,和药引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你怎么让读者知道这是“思家的诟疾”,而不是你自己组织这样一个定性的名字让读者接受呢?我想这里你值得思考。
2,“终于穿破月色的蛊惑”,我想说的是你去掉“终于”再读读,或许你会明白我的意思。在诗歌文本里,有些字词确实给人过硬的感觉,尽量少用为好。
3,另外整个这一段定语太多太密,不是不能用,但是如果这种定语不能拓展读者的思维和联想,就会很影响诗歌语言的张力。(思家的,月色的,地下水的,他乡浮华的,身边的,手中的,拇指上的,炊烟的),如此多的“的”,读者几乎不需要自己的脑袋了。
4,接着上面说,这一段我认为该在句式上变换下,同时精简。结尾句尤其要改好。

浙江★茶人:
我感觉主要问题在内容的组织上, 一首好诗要给人新奇的感觉很重要,内容的组织还是叙述方式都要尽力出亮点。你这首某些方面的用词不够精密,导致阅读上的模糊,这不是真正的含蓄,而是推敲得不够。 在叙述上过于线性,导致没有阅读出现的惊喜。这是2个点的问题,一个是材料的整合问题,另一个则是句式的运用问题。同样一个意思的表达,你可以多练习不同的组成方式,看看哪个最合适。写的时候不要急于把思想过程表达出来,一点点做好句子。人的思想性其实差别不大,就看你表达的技巧有多高。很多时候,我会把自己写好的一个大段落砍得只剩下一句或半句的。不这样狠点,就会始终停在散文的形式上。诗是精炼的文字,外性可刚可柔,但必须剔除无用的字眼。空乏的,虚腔的,都得剔除。

吉林★丑牛在田:气韵节拍还可以更流畅点,把一句,打扮成一首。把一首,修剪成一句。

云南★飞鱼:
1、2节之间感觉跳跃大了点
等,黎明◎月影(飞鱼修改稿)

踩着老蜂农的脚印
走近你,走近春天的方向
无数场花事,在尖锐的刺间盛开
又凋落。弱小的精灵,从初醒的晨
唱到微醉的夜,甜蜜的嗓音
和如梦的裙裾,包裹无法剔除的痛

犁开一片雪,在心间
洒下春天的种子
我知道你 远归的行者
打开家门时,会流泻一地的温情
我想说,你的脊背,也是一张犁
一面是父辈的黝黑,一面是子女的阳光

用一把泥土做药引,想家的灼热
穿破月色的蛊惑,从它乡的浮华
泅渡到爱人耳旁
放下行囊 洗尽尘埃
用手中的纹痕,为她读一首诗吧
让拇指上的痛,沿着炊烟的轨迹,等下一个黎明


宁夏★安静石头:
刚看了看,认为写的挺好。有几处小瑕疵,大家都点到了,略作修改就可。 我不赞成大幅度修改原作,那不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是)踩着老蜂农的脚印
走近你(的,走近春天的方向)
看无数场花事,在尖锐的刺间盛开
又凋落。弱小的精灵,从初醒的晨
唱到微醉的夜,用甜蜜的嗓音
(和如梦的裙裾,包容着无法)剔除生长的痛

天津★李仪: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很正常,因为那是心灵的声音。心灵发声的时候会随着心的跳动而重新组合属于自己的语言。散文是做减法,诗歌呢,就是一个“炼”字。非到必要,不使用虚词、形容词。

内蒙★以琳:
       读了月影的《等,黎明》让我最受触动的是开笔处,作者用“老蜂农”脚印就像药引一样拉开了这首诗的帷幕。在这里让我不禁思想了很多,什么是老蜂农的脚印?作者为什么要用“老蜂农”的脚印来做开笔?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很多的遐思,并且将我带进一种拓展思维的想象境地。大家都知道“蜂农”是最辛劳的,可以说是披星戴月地在辛劳,这样看来再加上一个“老”就更加重了作者对于《等,黎明》的主题的突出了,同时也将作者对黎明到来的那种渴慕和心态表达的酣畅淋漓。紧跟着就是走进黎明,走进“春天”。在这里给予读者的视觉撞击力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而后又说出了“看无数场花事在尖锐的刺中盛开,凋谢。”这里用的是隐喻,无疑在告诉读者,作者对生活的认知是非常的深刻。“花事在尖锐的刺中盛开”是什么概念?作者更加明了透彻地表达出了好事多磨,人生百态的现实无奈,但这个“无奈”也是积极的,更是向往美好,热爱生活的,(这里都是包括了人的心态以及细微的情感表达)。后面部分又提到了“弱小的精灵”又是怎么样从早到晚的吟唱,在尽自己的本分与力量——,(饱含了生命与生活的真实)总体来说,第一节是比较成功的表达。
第二节的链接上有点欠佳,本来在第一节的内容里表达出来的是大我,而作者在第二节的开笔出却用了“在心间”,一下把读者的思路拉回到了“小我”上了,也就是说这样的表达没有起到层层递进,拓展思路的高度,而是缩小了创作空间。本来第一节的境界已经进入到了生命与生活了,而这一节却写的茫无头绪了。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作者在这里的创作思路失去重心了,尤其是“我知道你陶醉的心啊————,这里的转折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作者没有把读者的思路一直引领的对“黎明”的重视上,而是话锋一转变成写给“心”的了,所以这一段的问题是出在创作思路上,需要重新整理思路,突出主题。
由于第二节的问题导致了第三节,以及整首诗歌出现了意境混乱的状态。让读者在此时找不到《等,黎明的概念》比如:用一把泥土做药引,这一句是非常离题的一句。非但没有唤起读者对黎明的渴望,反而冲淡了你第一节突出的主题效应。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一首诗歌里,本人认为作者的“主题”非常不错,第一节的表达也很成功,且赋有哲理性。第二和三节由于思路问题,影响了创作果效,从而造成了意境混乱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梳理。

黑龙江★木屋:
在心间,犁开一片雪
就可以洒下一片春天的种子
这里也可以考虑:
心间离开一片雪
就可以苏醒一群春天的种子
种子在心中,比在手里个人感觉要好。更多的东西在于思想内涵,你适当的交给读者,读者自己会去感受。重复的修辞解译也会成为一个模式,禁锢读者的思维。

【诗歌原文】

等,黎明

◎梦飞月影

我是踩着老蜂农的脚印
走近你的,走近春天的方向
看无数场花事,在尖锐的刺间盛开
又凋落。弱小的精灵,从初醒的晨
唱到微醉的夜,用甜蜜的嗓音
和如梦的裙裾,包容着无法剔除的生长痛

在心间,犁开一片雪
就可以洒下一片春天的种子
我知道你陶醉的心啊,就像远归的行者
打开家门时,流泻一地的温情
我想说,你的脊背,也是一张犁
一面是父辈的黝黑,一面是子女的阳光

用一把泥土做药引,思家的诟疾
终于穿破月色的蛊惑,融入地下水的支脉
从他乡浮华的脚下,泅渡到爱人耳旁
推开身边的噪音,放下尘埃
用手中的纹痕,为她读一首诗吧
让拇指上的痛,沿着炊烟的轨迹,等下一个黎明

【修改稿】
等,黎明
      -----赠龙哥

◎梦飞月影

踩着老蜂农的脚印
走近你,走近春天
看无数场花事,在尖锐的刺间盛开
弱小的精灵,从初醒的晨
唱到微醉的夜,用甜蜜的嗓音
感动生命苦涩的味蕾

你的心中,有一片雪
犁开它,唤醒春天的种子
血液化作春雨,倾入希望的根系
你把脊背,打造成一张犁
一面是父辈的黝黑,一面是子女的阳光

用一把泥土做引子
午夜的时光,穿破月色,泅渡到爱人耳旁
推开身边的噪音,放下尘埃
用手中的纹痕,为她读一首诗吧
让拇指上的痛,伴着炊烟,等下一个黎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 16:38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用“春天的阳光,洗不尽乡愁的尘埃”作为这篇赏析的文题。
喜欢这个引言,再次细品,非常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1 19:47 | 只看该作者
再欣赏,再学习。问好大漠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11 22:50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问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2 12:40 | 只看该作者
大漠这首解得很透,洞察力和穿透力特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2 16:29 | 只看该作者
好了,都弄好了。妹妹再检查一下看有什么遗漏的没有,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2 17:0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大漠,感谢以琳姐,感谢其他各位朋友的用心点评,月影请茶了。咱都去茶哥家喝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4 12:33 | 只看该作者
孤烟辛苦了!茶人敬茶一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4 12:54 | 只看该作者
说真话,我对诗歌理论一窍不通,山茶前来向大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6: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6 09: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