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丘树宏: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晓波 于 2013-3-14 10:42 编辑

                                            丘树宏: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侨时代》记者 驿夫  来源:中诗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3-13 12:46: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中山,尤其令人瞩目。
  任何时候,你推开“中山”这扇窗,中国风起云涌的近现代史就会扑面而来;穿越这些历史烟云,中国改革开放的跌宕起伏与波澜壮阔尽收眼底。
  悄无声息地,中山就点燃了一个民族的激情,自己却在沉静中成长为共和国的脊梁,也尽情地孕育着百姓的幸福。
  当我们再次习惯性地祭出“厚重”这个词,才发现,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任何的表述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实际上,写不尽的中山,是历史、是文化;读不完的中山,是感动、是崇敬。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幸福的。
  就好比丘树宏,他是一名行政官员,也是一位诗人,每天触摸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注目一天天成长的街道和楼宇,白天行走着文化之旅,夜晚挥舞着如椽诗笔。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汗水与脚步都恰到好处地与脚下的大地融为一体,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幸福。就是在这座城市里,丘树宏写下了《30年:变革大交响》、《共和国之恋》、《孙中山》、《海上丝路》等影响中国诗坛以至社会各界的大型诗歌作品,更以一系列以文化巧妙切入的活动和项目,使这个地方赢得了一个个“四两拔千斤”的城市营销硕果。
  丘树宏与中山,恰如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的幸福邂逅。因此,所有的故事,对丘树宏来说,无论是公职之责,还是诗心澄澈,八小时内外,都氤氲着“文化”的魅力。

                                                          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文学奖  

       2009年8月,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北京面向世界正式启动的时候,想必很多人并没意识到,一个划时代的文化事件正在破壳。
  2009年11月12日,那是孙中山诞辰143周年的日子,“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中山颁奖,当严歌苓、洛夫、张翎等知名作家走过“星光大道”,走出一道开先河的靓丽直线后,很多人惊呼,中山市的博爱胸怀开启了华文文学大气派!
  颁奖前的行政仪式,丘树宏全程主持。
  此时,他的身份是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东道主。沉着、激情、儒雅、细致;剪裁相当得体的中山装,时不时用语言传递出几丝幽默。谦谦之中总隐隐有一股定力,又蕴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张力,恰似这座城市的底蕴。
  那一刻,聚光灯下,丘树宏很中国、很华人、很中山。
  实际上,从“中山杯”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到最后的颁奖典礼,这只是呈现在前台的光彩。幕后的种种操持,尤其是酝酿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其实是一次艰难的心路历程和体力磨练。这一切,作为主要策划者和主要组织实施者,丘树宏心中最为明了。
  “为打造文化名城,中山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孙中山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工程’等‘八大文化工程’。其中,大力推进孙中山文化工程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实际上中山建设文化名城主打两张牌:‘孙中山文化牌’、‘华侨文化牌’。但是,仅仅有了名堂还不行,还需要有自己的抓手,要有自己的名牌项目。”
  这是中山市当时面临的课题,当然,也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义不容辞的课题。
  开始,他想到过引进一些国家级文化项目在中山落地,但总觉引进的项目与中山市无关且费用不菲,自己就把自己否定了。
  再后来,丘树宏就琢磨着,过去人们都在强调打“爱国侨牌”、“经济侨牌”、“旅游侨牌”,现在是到了打“文化侨牌”的时候了。
  作为著名的作家、诗人,丘树宏在工作之余,自然对文化文学领域的事儿关注得多一些,时不时琢磨着,有那么一刻,几个词跃然而出,按照一种恰到好处的秩序,定格为“孙中山”、“ 华侨”、“文学”这几个关键词。
  当“让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华侨文学奖落户中山”这样的念头冒出来时,丘树宏顿然心跳加速。
  孙中山先生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至于孙先生与华侨的关系,早已不用赘述。创立一个华侨文学奖并落户中山,肯定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震撼力。当丘树宏把想法呈报给市委主要领导和班子后,讨论即时通过,一丁点杂音都没有。
  很快,一个完整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方案上报北京。
  期间,丘树宏还去北京找到相关领导就文学奖一事进行“游说”。最终,中宣部、中国作协无比愉悦地作了肯定性的批复,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设立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正式启动。
  整个骨架立起来了,丘树宏的任务就是让这副骨架血肉丰满起来、神经振奋起来。因为,他是文学奖组委会的第一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从作品征集到组织评审,从前期活动策划到城市推广,丘树宏一直努力把文学奖打造成一张城市名片。
  中山市委市政府很看好这个项目,同时也出于对丘树宏的高度信任,待丘树宏一说出项目资金量,就即刻拍板由市里全部解决所需的400万元资金,但丘树宏并未循规蹈矩地按“常规”出牌,他只要了200万,不足的部分,他瞄向了市场。在他看来,文化项目融资的过程就是推广文学奖的过程,就是传播文化的过程,也是汇聚侨力共谋发展的机遇。
  到现在,中山还在流传着丘树宏为“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读一首诗、唱一首歌、喝一杯酒”融资150万的故事,很有点传奇的味道。实际上,筹款的顺利除了因为丘树宏表现出的那一份真诚,还有就是,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中山籍华侨华人,今天为中山市的一项正确决策再次感动,所以解囊,所以慨而慷。而上面所说的“三个一”也并非简单,丘树宏是很费了心思的。他所朗读的诗,正好是后来他与中山籍著名音乐人李海鹰合作的华侨文学奖主题歌的歌词《华侨,中国侨》,歌词就是丘树宏自己写的;所唱的那首歌,也是中央电视台与广东省合拍的电视连续剧《下南洋》的主题歌,歌词也是丘树宏写的。这些,让华侨们从血液里感动。而那杯酒,就是丘树宏与华侨,就是华侨与孙中山、与祖国家乡渗入血液里的感情了。
  于是,到了后来,人们看到“来自海内外的各路文学兵团向着中山行进”。再到后来,这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设立的中国首个华侨文学奖成为网络世界的靓点之一,只需一个随便点击,感恩与感动便扑面而来。
  再到后来,获奖作品借势窜红,《金山》、《小姨多鹤》等成为各路导演追捧的新贵。
  丘树宏说,“中山杯”文学奖从筹备到颁奖,再到由此引发的文学与华侨的再次盛大交融,这整个过程随时随处都有感动。当作家们走上雍容华贵的红地毯;当北京的领导因大雪飞机晚点下飞机后顾不上吃饭直接赶往现场;当获奖者站在伟人的故乡眼含热泪发表感言,这一切,都让宁静的中山与中山人荡起春风。
  当然,还有那些顶尖级别专家的点评,都以不同的语调温暖着中山。
  丘树宏很欣慰,以文学的名义,中山市另辟蹊径地,阔步走向世界。
  对丘树宏和所有中山人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2010年初因为其首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被列入广东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项目。而中山市侨务局成为广东省2009年唯一由国务院侨办表彰的先进集体,也与这一项目密切相关。
  2011年,恰“辛亥百年”,孙中山100年前领导的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曾经点燃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之火。在这样的纪念时刻,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将再次盛大启动,这届将外延扩展为“华侨华人”,主题是“华侨与辛亥百年”,沉重而又光荣的主题,以文学的样式展示一个民族不屈的抗争与崛起,荡气回肠的是血浓于水的赤子深情。
  因为有第一届的良好基础,第二届活动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很多人都在期望,“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能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并驾齐驱,在文学与侨的交汇点,走出一片独具特色的星空。对此,丘树宏用一个灿烂的微笑告诉我们,他的希望和我们一样。

                                                               一个香山人文的掘金者

  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社会学者,也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芸芸众生,都试图把中山这座独特的城市放在放大镜下抑或显微镜下细细揣摩,并进行解读。人们都希望能够把这座美丽而又充满张力的城市诠释得精准而到位。
  然而,一切诠注都似乎无法真正触及到中山市的血肉筋骨和精神内核。
  直到有一天,丘树宏对于中山市的诠注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才仿佛恍然大悟。
  “伟人孙中山的家乡,中国近代史的摇篮,咸淡水文化的中心,内外型经济的典范。”四句话,涵盖了中山市的前世今生;四句话,也浓缩了一座城市曾经的风云跌宕和独一无二的精神皈依。
  所以,仔细咂摸着丘树宏名片背后中英文写就的两句话,心中每每就会很澎湃,那是中山带给人们的震撼。
  “香山:一百多年前中国大陆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
  不了解中山的,看了这两句话,往往开始尝试着走进中山,走进一段不朽的历史。
  我相信,一座城市是有生命的,而丘树宏与中山市,其实都已经互刻在彼此的生命之中。
  实际上,从1999年初任职珠海香洲区委书记开始,他就注意到了八百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香山人文,并且开始做业余的研究。
  刚开始,他触摸着尘封已久的“香山人文”,痛苦过、迷惘过。
  “说起香山,很多人一定以为我说的是北京的香山,或者是河南洛阳的香山。这正是我之所以会有上面那种感觉的原因之一。我所心仪的香山,难道就只仅仅存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么?”
  于是,丘树宏拨开历史的尘埃,开始了寻找香山之旅。
  因为他是一位行政人员,才得以撇开考古式的揣摩,从人文历史与经济社会的特殊关系这一独特视角去剖析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而又正因他是一位学者型诗人,才得以站在更高的视点,以最纯粹的感受诠释一座城市烟云背后的精神皈依。
  “一语中的,高屋建瓴!”这是学者们对丘树宏的回应。
  香山人文,悄然融合进丘树宏的血液中,并成长为一种独特思想和深厚情缘。因此,当2004年丘树宏从珠海调任中山时,他情不自禁地说:“我的香山缘和名片上的那两句话,也就名正言顺的回到她的原点了。”
  站在香山人文的原点,丘树宏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在彼此拥抱的瞬间,诗人嘴角的微笑也灿烂了一座城市的额头。
  “香山的人文,不仅仅孕育了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区的历史,她还孕育了中国的近代史,甚至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始于香山。由此可见,香山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升华。因此,香山这一特殊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不仅仅属于香山,她还属于广东省,也属于整个中国,甚至属于全世界。”
  在丘树宏这样精确的解读下,香山最终回归为民族的香山,中山最终还原为世界的中山。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山当之无愧。
  一种优秀的文化,自然需要传承和弘扬。丘树宏的官员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恰恰与“传承”两个字不期而遇,当然在丘树宏看来,传承之外还有使命。
  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人文”的东西很飘渺,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总是遥遥无期。然而,丘树宏用他的行动告诉大家,至少,“香山人文”绝不飘渺。
  2008,丘树宏作为总策划推出了《中山装——一个时代的生命符号》这部“奇特的书”,正像丘树宏在该书的序中所概括的,世界上唯一一件以伟人的名字命名服装其实包含了“政治性”、“革命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当然,他更看重中山装的“文化性”。
  当一种精神或者品质浓缩在一件服装上,你还觉得香山人文还那么遥不可及吗?
  2009年,依然是丘树宏总策划,一本名为《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的著作横空出世,一共十集的同名记录片也走遍中国同期拍成,丘树宏还为活动主题歌专门撰写了歌词《中山路》。一个国家有几百条“中山路”,这在世界上绝对堪称奇迹。丘树宏在“奇迹”的背后,发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现象背后的民族复兴之波澜壮阔。
  有过黑云压顶,有过枪炮轰鸣,有过春花烂漫,一条条“中山路”,伸直了中国人永不屈服的脊梁。
  当历史在一条条“中山路”上蔓延开来,你还觉得香山人文那么虚无缥缈吗?
  2010年1月2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上海各界迎接世博会倒计时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美好的期待与祝福。这一天,与世博会有着百年渊源的中山市,更给上海市民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当天上午,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公司(创始人为中山人)门前,由丘树宏创意、策划组织的“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受到上海市民的热捧。不少上海市民冒着寒风来到现场,对该人文项目表现出特别的情感、兴趣和关注。
  前一天,“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主办方——中山市委宣传部在上海《新民晚报》显著的位置刊出了一份请柬——“元月21日,让我们相约世纪广场永安百货门前”,向上海市民及在上海的中山人发出参与“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新闻通报会的热情邀请,并希望能提供相关采访线索。
  伟人故里中山发出的“请柬”,在浦江两岸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1日早上,室外气温很低,寒风刺骨,但露天的活动现场早已挤满了自发前来的上海市民。
  人们终于明白,早在1851年,香山籍上海商人徐荣村就带着“湖丝”参加了第一届世博会即英国伦敦万博会,并获得了金奖和银奖;43年后的1894年,中山籍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盛世危言》中明确提出:“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他认为:“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主张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史料。
  香山人文,早在100年前,已经张开了拥抱世界先进文明的博大胸怀。100年后,圆梦上海,回眸之间,历史中的香山迎风矗立。
  此时,你还会觉得香山人文只是旧纸卷中的沉默文字吗?
  丘树宏告诉我们,已经拍了100多集的《海外中山人》还将继续把镜头伸向非洲等地;继《中山人在上海》之后,《中山人在北京》、《中山人在天津》系列活动,借着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在北京钓鱼台起航。我们看到,一个个的文化大创意、大策划、大制作、大手笔,又一次让中山风生水起……
  丘树宏与中山的不解之缘,随着香山人文的日益彰显、璀璨,也越发深刻、醇厚。
  一座人文金矿终于发现并开采,作为一位掘金者,丘树宏以他特殊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对于丘树宏自己,这是一种人生收获,而对于这座城市,却是一种贡献。
  丘树宏将香山人文的特质概括为“咸淡水文化”,咸水是海水,代表海洋文化、蓝色文明;淡水是江河水,代表大陆文化、中华传统文明。这两种文明在香山这个地方碰撞、交融,形成了特别的咸淡水文化。丘树宏说,他希望香山人文能够带着崭新的时代特质走进人们的心灵,并走向世界。而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天正在向我们走来。

                                                               一个悄然崛起的诗群

  无论我们怎样渴望祖国安康,也总回避不了不期而遇的地震山摇,这是国之不幸。既然无法回避灾难,那么只有面对,所以就有了“国家之不幸,诗家之大幸”的说道。
  香山福地,文脉悠长。近现代以来,名流辈出,中山诗人中尤以苏曼殊、阮章竞最富盛名。这是说从前,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山诗人的声音再次成为主旋律。
  于是,就出现了以责任和担当为主色彩的“中山诗群”。
  2008年汶川“512”地震三天后,丘树宏马上联系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并筹集资金,组织全国第一个诗人志愿者队伍奔赴汶川。中山诗人的心跳第一次直接与国家、与民族一起脉动。
  “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春天,一样是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到处是早起的人们早牧的牛群/突然间,一阵天摇地裂,震撼了巍巍唐古拉茫茫大昆仑……”
  2010年4月18日深夜,丘树宏眼含热泪,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地赶写了《玉树挺立!——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同胞》,刊登在4月19日的《光明日报》“玉树抗震救灾特刊”。
  在丘树宏的带领下,中山市的诗歌和文学开始大步走进广东省的队伍,走进国家的队伍。
  说丘树宏是中山诗群的灵魂人物,或许并不为过。这个群体的真正崛起,实际上从2004开始。
  2004年,丘树宏带着非典时期影响全国并让他走上中国诗坛的诗歌《以生命的名义》,从珠海调任中山工作。正是因为他的助推,才先后促成了“阮章竟诗歌沙龙”、“中山市诗歌学会”的成立。
  丘树宏除了自己做诗歌创作的“千里马”外,也做文学界的“伯乐”。2004年他刚到中山的时候,中山才2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通过他的用心培育和大力举荐,目前中山已经有9个全国会员。中山的舞蹈、音乐、美术等等,也齐头并进,国家奖、省级奖纷至沓来。
  也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力,2007年11月,“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中山小榄,韩作荣、叶延滨、雷抒雁、张同吾、李小雨、梁平、王明韵、祁人、杨克等众多诗坛名宿齐聚中山,“同一首诗咏小榄”的采风活动,催发了中山诗人的创作热情。到今天,丘树宏已经策划组织中国诗歌万里行九次走进中山,还有一次走进他的家乡了九连山。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万里行”虽然是文化公益项目,但每次需要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少说也要十万元以上,组织一两次并不困难,但组织十次可就不容易了。
  有了这些动作,中山诗人便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了。从“非典”到“冰冻”,从汶川到玉树,中国人一次次透过泪眼朦胧的残垣,选择坚强。每每这种时刻,中山诗人便把“出了泪水还有责任”的使命通过如歌的行板,演绎的荡气回肠。
  不久,“中山诗群”悄然形成,这个方阵的领头人,包括中山市整个文学队伍乃至文化队伍的领头人,就是丘树宏。
  因为诗人丘树宏较为特殊的身份,很多时候,有很多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在诗人与官员两种角色间如何实现转换?丘树宏往往就是给问者一个善意的微笑,然后告诉你:这是一个伪问题。
  的确,对丘树宏来说,诗人与官员本身就是一体的,不存在转换。用一颗真心为官、用一颗真心写诗,诗的使命与人的职责在生命的最终意义上已经殊途同归。唯一不同的,日常大部分的时间里,他必须处理繁杂的政务,而只有在结束工作之后,当人们正在各自兴趣爱好的天地里逍遥的时候,他的思绪则开始在缪斯的王国里畅游。
  从1980年第一首诗在《羊城晚报》发表,到如今,丘树宏写了30多年的诗。
  更严格地说,丘树宏写诗,其实不止三十年了。曾经有一首带有朦胧诗味道的长诗《生命的觉醒》,就创作于1978年。而在高中时期、在作为回乡知青在农村务农的时候,他曾经把各种文本都尝试过,小说、戏剧、歌曲,甚至写过相声,真可谓心高气盛。
  丘树宏把主攻方向放在诗歌创作是在大学时代,据说这还是他和他的大学同学的女友一起综合分析慎重研究决定的。如今看来,当初的这个决定,果真是无比正确。
  从那开始,如椽诗笔就吟唱了30多年。30多年,出了7部诗集。有爱情诗、哲理诗、行吟诗,也有朦胧诗、先锋诗。但是,真正让丘树宏在诗界名声鹊起的,却是他的大型诗歌作品,有人说那是政治抒情诗,也有人说那是长篇叙事诗。
  所以,诗歌界就干脆给他封了个“时代歌者”的头衔,对此,丘树宏的回应是:封“时代歌者”的头衔给我未必准确,但仅就写“颂诗”而言,确实是我的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创作追求,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心灵使命。
  诗心为祖国跳动,对丘树宏来说,是一种必然。
  当这种文化自觉与祖国的命运站在一起的时候,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丘树宏的诗心便再也无法选择轻松。就连取消农业税这样一种极为干巴的事情,丘树宏也能以他特有的敏感探嗅出一种诗意:《中国的脐带断了》也许是中国表现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唯一一首诗歌,这就成为所谓的诗史了。丘树宏说,中国的历史,不就是诗的历史吗?从远古开始,到近代、现代,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不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诗歌史吗?
  从“非典时期”由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并一炮走红的《以生命的名义》,到后来的《珠海,珠海》、《30年,变革大交响》,丘树宏近几年紧扣时代脉搏的每一部长篇力作,几乎都石破天惊。
  随着2009年丘树宏的长篇叙事诗力作《共和国之恋》被多家主流国家级级媒体刊发、直至最后正式出版发行,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终于成为诗人永不褪色的身影。丘树宏在诗集的引子中写了这样两句话:“泱泱大中华五千年人文源远流长如诗如画,赫赫共和国六十载历程云蒸霞蔚如泣如歌。”读完1300多行的全诗,读者真的如同在人民共和国的60年、以至5000年大中华的时光隧道里穿梭了一回。
  评论界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共和国之恋》最重要的贡献,是成功地塑造了“人民共和国”的诗歌形象,表现了一个国家走向强盛、走向世界的时代风貌。《共和国之恋》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共和国”诗歌形象的成功范本。
  之后,《孙中山》、《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一个一个的大制作鱼贯而出。丘树宏又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而且是更具质量的高峰期。
  有时候,在静寂的夜,望着窗外城市的霓虹,想想坚守了三十多年的诗情,丘树宏也颇多感慨。
  丘树宏的感慨,应该是感动于一种选择、以及对这种选的不懈坚守。而我们也从他的坚守中,从他的诗行里,感受到了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和堕落与崛起的艰辛。
  因为那颗真诚的诗心,作为读者,我们被感动。

                                                              一个孙中山文化的布道者

  丘树宏是2004年调到中山工作的,报到前的周日,丘树宏陪着家人专程到孙中山故居瞻仰。那时候的丘树宏,这位在2003年“非典”期间凭一首诗歌《以生命的名义》走进中国诗坛的诗人,就开始考虑一定要做点什么。
  果然,一到中山,适逢广东省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丘树宏在羊城晚报发表了《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文章提出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始于香山,并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香山人文”应该成为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之后,丘树宏又撰写了《香山梦寻》《人文中山》等散文和论文,孙中山和香山人文概念,开始以孙中山家乡的角色不断见诸媒体,孙中山的形象开始在外界,更在中山人心中丰满起来。
  2007年初,丘树宏从组织部长成功转任宣传部长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是草拟建设文化名城的总体意见。丘树宏带队前往江浙一带考察回来后,提出了建设“八大文化工程”的设想,其中第一个就是“孙中山文化工程”。“孙中山文化”概念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丘树宏是这样阐述的:“广东文化的核心是近代文化,而孙中山则是近代文化之魂。在广东影响中国的人物中,孙中山是排在首位的最重要的人物。孙中山留下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文化思想与人文遗产,以及以上方面所体现和包含的文化元素,既印证了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程,还将引领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走向。”“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孙中山是中国的孙中山,也是全世界的孙中山。孙中山文化既是中山市的文化命题,也是广东命题、国家命题,甚至是世界性命题。中山市希望孙中山文化能够上升为广东省的文化行为,甚至是国家的文化行为。”
  在丘树宏的主导下,中山市每年11月12日举行的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从2008年开始变身,由孙中山纪念周、孙中山文化周,再到孙中山文化节并上升为省一级活动,孙中山文化工程也列为广东省文化强省重大工程。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山市联合国家、省有关部门与机构举办了“四大系列、十大工程、百大项目”,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侨乡大型演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李海鹰交响作品音乐会,纪念广场、纪念雕塑、大型纪录片、政论片、系列图书……,孙中山文化的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这其中,丘树宏除了充当了总策划、总导演、总撰稿的角色外,还担负着筹集资金的重任。所有的软性文化项目,市政府只给了不到二千万元,其余三千多万资金,完全靠以丘树宏为首的团队向社会和市场融资解决。
  更为让人们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夜以继日、忙得不可开交的日子里,丘树宏竟然还创作出了大型组歌《孙中山》,第一次从横的切面,全面表现了孙中山的思想、精神、文化和品格。组歌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诗歌代表团将其翻译成英语带往美国出席世界诗人大会,日本守口市则将其翻译成日文并列入纪念辛亥百年的项目。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大型电视连续剧剧《辛亥革命》将《孙中山》中的“世界潮流”作为主题曲,在央视隆重播出后,让人们对《孙中山》寄予了深厚的期待。广东省更将其列为纪念辛亥百年的重点项目,组织全省最优秀的作曲家进行谱曲。丘树宏又做起了总策划、总撰稿,甚至是总导演,经过不到四个月的准备,导演出了一台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于当年11月先后在广州、中山、北京演出,成为全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响最大的项目。2012年4月,交响音诗《孙中山》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全场播出,成为广东在央视播出的首场本土原创音诗。2012年8月,《孙中山》又以广东省文化走出去项目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演出,影响空前。
  所有这些,丘树宏都是亲力亲为,真可谓“上窜下跳”,殚精竭虑。尤其是省市两级的资金有限,更多的资金需要丘树宏自己想办法解决。其中的甜酸苦辣,只有丘树宏自己知道。
  最近,作为中山市政协主席的丘树宏又开始策划组织《孙中山》到台湾去演出。他期待着得到有识之士和志同道合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对于孙中山文化,丘树宏既投入了学术理智,又投入了他的胆识和智慧,更投入了真挚的情感。丘树宏说,相对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贡献、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孙中山先生留下的伟大遗产,我们怎样做都不过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53 | 只看该作者
诗人丘树宏的文化自觉,亲力亲为
为繁荣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
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是我们诗人的学习的好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3-14 13:5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诗友支持!这样的文章,应放在本网的网络文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5 08:1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