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当下诗坛简笔,兼谈周统宽诗歌艺术价值 柳州/申海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诗坛简笔,兼谈周统宽诗歌艺术价值



柳州/申海光



在当下,现代汉语诗正被浓重的口语和膨胀的现场感所冲蚀。诗歌已经不再需要太多的修饰或伪装。直真截把生活中的某些状态分行甚至不分行地排列出来,成为先锋派(或称为前卫)诗人倍受推崇的一种技法。他们在写诗的同时,也在谈生意,作派对。时间的紧迫使他们无暇顾及更多的艺术性。但他们的内心又对艺术和美存在疯狂追求的强烈欲望。也许是“爱之愈切恨之愈深”的哲学,纵使现代诗人产生了对传统诗歌那种循规蹈矩,精雕细刻的创作方法的厌倦和排斥。于是,更自由,更随意,更生活的写法,自然流露于他们的笔端。而读者也是当下生活中的紧迫者。对于这种源于他们之中的诗歌,显得更快乐的接受。两相情愿,也就难怪口语诗,呕吐诗,排泄诗滥于世道了。

所幸,还有诗人,他们尊重传统,爱惜传统,保护传统。他们用自己的笔,在诗歌的这个行当里,力挺文字所蕴含的内在意义。追求“一字千金”的美学境界。甚至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待文字的每一笔每一划。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文字血脉当中基因的传承者。而诗无疑又是文学这块矿藏中最闪亮的金子,是文字叙述过程中的钻石跑车。因此对文字的运用及其所派生出来的意义和美感的追索成了现代与传统的必争高地。

以笔者遇见,诗无高下之分,但有好坏之别。古语有道“文无第一”,尚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忠告。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诗,其实都是对美,对理想,对生活最大限度的文字诠释。只是视角和仰度的不同而已。当然“态度决定一切”,写诗还是要有一点虔诚感。如果把诗作为倾倒内心不满的工具,则为所有“玩家”所不齿。这是必然的结果。

所谓“现代”与“传统”,其实是对两个极端的概述。更多的诗人是介于这二者之间。流行也就是那些具有新思想,新思维,新行为的先行者的艺术探索活动。任何探索都具有先锋性,挑战性。如果步子太大了,一下子是难以让众人接受。但正是这种大踏步的探索精神,牵引着人们的选择,牵引着世界在前行。周统宽正是具有这种牵引力而又小心谨慎前行的现代诗歌探索者之一。

周统宽的诗首先体现出在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在被作者安排在第一首出场的《用一扇窗口慢拍的纪录片》中,作者以一扇窗口为中心,从窗口出发,把东西南北方向上的一切物质存在一一描述在读者眼前。“临街的窗/坐落在白云小区A座/正南面隔着蝴蝶山路/与阳光花园,半山别墅对望”。“街道两旁/休闲阁 狗肉摊/洗车场 浴足堂/还有数不清的/深井鹅 东山羊/螺蛳鸡 土匪鸭”。“西临茅山路是深不可测的/金融街 典当行/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电信 移动 联通/还有与数字电视网络比邻的/丽阳天下钟厂”。 “向东/连接多条高速公路的燎原大道旁/全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样的场景描写,带领着读者徜徉在一扇窗口所能容纳的世界里。既体现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体现出物质世界的多面性。“暧昧的霓虹灯”,“深不可测的金融街”,“争夺着垄断与财富”的一切,既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和行为的存在。在这个利润率第一的世界里,就是我们躲藏在小屋里,也难逃利润的挤压。住在小屋里的人也许是作者,也许另有其人。但都是升斗小民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只有在这种闹市小区里,才是升斗小民利润搏弈的最佳场所。不信你往下看,“农产品批发市场/昏暗的市场灯光/吆喝不出四五点钟的太阳/睡意朦胧的夜市摊点老板/给不分昼夜不分酷暑严寒的/菜农 渔民  装卸工 人力车夫/提供不是隔夜的隔夜饭菜/还有刺激神经的低档烈酒/豆腐乳 麻辣烫 辣椒酱”。“不是隔夜的隔夜饭菜”生动的点破了不分昼夜,辛勤劳动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起早贪黑,为生活奉献出自己所有的时间和激情。这种底层生活状态的描写,既有鲜活的生命力,字里行间又隐含了某种淡淡的伤感。正是由于这种感情的投入,使得诗在同情与博爱的意味上得到了长华。从而使诗从场景入手,又从场景中逃脱而出,在诗意的空间里翔。很多所谓的场景诗,之所以没能引起美的共鸣。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为场景而场景,被自己所设制的场景所桎梏。无法从局内人走出来成为局外人。这样就局限了诗歌的图腾作用。诗没有了想象,就没有了升华的空间。所以写诗最重要的是要留有余地,即所谓的想象空间。太过实的铺陈并不是诗的本质。诗人周统宽明显的是认识到了诗的这种特殊性。所以在他的这首诗中,其通过巧妙的用词(比如“深不可测的金融街”,“ 暖味的霓虹灯”等),无间隙的滑动在现实与超现实的世界中。让所有的场景都有了它深刻的意义。诗也就达到了有意义的书写,而不是无意义的白描。

所有的书写都离不开爱这个主题。其实爱是生活的基础。正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得以繁衍生息。是生命使时间有了历史的意义。如果没有生命,无机物的世界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任何一块石头都不会有意识到树的摇曳是在招惹风的亲吻)。这也就是有些观点认为,美是不需要歌颂的,因为美就存在那里,我们只需要把她呈现出来就可以了。问题是如何呈现。你呈现出来后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是不是就能懂,是不是就能认同。如果没有认同感,只是孤家寡人的美,你自己一个人欣赏就可以了,你还呈现出来干吗呢?所以这种玄学的说法,只能是悲哀者自我安慰的说法。诗还是要体现美,体现爱的。而且这种爱还应当是大美,是博爱,才有意义。所以同情、怜悯、博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诗的最高境界。能不能达到这个高度,是诗人功力和良心的体现。周统宽的这本诗集中,有相当数量的诗就是在抒写爱,抒写亲情的。在《月亮昨晚她疯了》一诗中:“我聆听被歼灭的敌人的母亲/埋在心头的哭泣/我聆听艾滋病妓女垂死挣扎的呻吟/我聆听稻田干瘪的蛙声/也聆听鱼儿对一条黑色河流的翻唱”。这种对生存环境的极度的关注,说明了作者并非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是对现实有着敏锐感情和深切感知的血肉丰满的普通人。在《牛一直低着头》中,作者看到没有稻草作为食物的牛“伸出舌头/撩了几口路边的茅草/我看见它的舌头有很多的伤/有血在流”。字里行间流溢着高贵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来自于人的本能,也来自于对现实状况的无奈后的伤感。正是人为了自身的发展,逼得牛连食物都没有了。因为那些稻草要被贪图利润的人拿去深加工了。他只能舔食那些对自身有危害的植物了。如果不是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是不会去关注牛的这一惨境的。诗人周统宽不仅在诗中表现了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与同情,还写了相当数量的有关人情世故,亲人相惜,爱情相依的好诗作。比较如,《本命年禁忌》,《我曾想,我不知往何处去》,《家是最好的地方》等,都是有关于此类情感的好诗。正是这种贯穿于其诗中的博爱与同情精神,使周统宽的诗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周统宽还是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诗人。在《刑讯逼供》一诗中,作者一反现实主义的一贯风格,把整首诗写得缥缈灵动,跳跃的弧度大,暗喻与象征手法交相并用。使诗与题目既大相径庭,又存在惹隐惹现的联系。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另一首《妻子的抱怨》中。作者试图借用庞德的手法,把一个民间节日的夫妻对话,用简短的两句诗,把千年的文化传承与改革开放的现实中国联动起来,从而达到印象派一样的图画效果。总之,周统宽的诗既具有很强的场景意识,又不同于只顾场景而忽略了诗意表达的口水诗。他的诗具有低调的喧泄和高昂的激情相结合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溢着爱与怜。敢干挑战自我与批判现实。温而不火,急而不躁。不时还夹杂一点幽默和轻松的调侃。既具先锋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当下的汉语诗歌现场,由于诗歌读者市场的低迷,使诗探索风起云涌,主义与主张此起彼伏。诗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群最具探索精神的人物。他们探索的方向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和情感方面的。诗歌的流派纷繁复杂。古今中外要统计出来,恐怕是一项如佛学一样的浩大的工程。非专业人士不可为之。其实在老百姓的眼中,好诗就是好诗。没有几个人知道苏试的流派。也没有几人关心徐志摩是哪个社团。但都不影响“大江东去”的流传和《再别康桥》的传唱。所以,过多地谈论诗学主张,无助于诗歌的发展,更有可能的是把诗歌禁锢在一小撮固步自封的圈子里。诗一旦得不到发展,文化就像是一个跛足的巨人。有再大的力量,也是缺心眼的愣头青。所以诗人应该放下架子,走进生活。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时代的挑战。并最终以诗歌文本说话。让读者从诗的文本中领略文字与文学的美!



2013-5-2草于鹿山花苑

首发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50b9470101d7u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4 23: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