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方性诗歌研究之四:昭通新诗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4 1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域与突破
      ——昭通新诗群论

夏吟  

    昭通新诗群萌芽于八十年代初,成长于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后影响扩展到全国。诗人雷平阳的诗集《云南记》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已故诗人孙世祥的诗被多家刊物选载,樊忠慰的《绿太阳》、陈衍强的《我的乡村》、夏吟的《一滴血的温度》出版在诗坛引起关注。还有麦芒、田勇、尹马、陈忠义、艾焱、陈正强、李果、邓荣、杨玉鲲等诗人出版了二十多本个人诗歌专辑,昭通诗人诗作在《人民文学》《十月》《诗刊》《诗歌月刊》《星星》《诗选刊》持续亮相,据昭通市文联的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仅昭通本土诗人,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诗歌在三百首以上,每年在国家级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在五十首以上。
    昭通诗人不呼口号,不拉帮结派,不搞任何吸引眼球的动作,不开诗会,但通过诗人们散兵游勇式的单兵作战,在全国诗坛已有影响力。昭通诗歌作者众多,呈现年龄上的梯次结构。目前,雷平阳、樊忠慰、麦芒、陈衍强、夏吟、阮殿文、王单单等诗人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夏文成、沈沉、尹马、高平、赵家鹏、朱加江等一批70后80后诗人的诗作走向全国,90后诗人也小荷露出尖尖角,每一年龄层次上都有天分极高、创作勤奋的诗人。在昭通文学脉象持久搏动中,昭通诗歌一直担当了重任,昭通诗歌写作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昭通新诗群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特点

   1、八十年代全国校园文学高潮对昭通新诗群的产生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八十年代,昭通籍学生在各高校读书,受到当时全国性诗歌潮流的影响,开始欣赏诗歌热爱诗歌和写作诗歌,这些学生毕业分配回昭通后,把对诗歌的热爱保持下来,在昭通师专和几所中学、中专成立了野草文学社等诗社,这些诗社经常举办文学沙龙,办有《荒原》《山里人》《野草》《大家》《茂林》《地平线》《山之声》《关河》等民间自印诗刊。
   1980年代中期,为推动当时的昭通地区诗歌创作,由傅泽刚、宋家宏等具体选编一本昭通新诗选,在编选过程中他们决定创办了一个青年文学社,取名为“荒原”,昭通新诗选集也被命名为《荒原》。《荒原》收入了当时在昭通活跃的六十三位诗人的一百一十五首诗,《荒原》多数诗作是发表在省内报刊的文学副刊上,从写作方法来说,《荒原》部分作者的写作已经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朦胧诗写作范式,开始受到“新诗潮”的影响,在《荒原》出了后的一年,有十多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诗歌,有几人在全国性的诗赛中获奖。1989年傅泽刚、潘灵、李骞、胡性能、雷平阳、陈衍强、杨昭等创办了昭通诗人协会,一度会员上百人,诗人协会诗报《荒原》办成了对开大报,诗社成员们还在沙龙和日常交流中交流读书心得,当时在全省全国都是领先的。

   2、八十年代昭通的诗歌创作为日后的昭通作家群奠定了基本的写作队伍。
   从《荒原》的作者来看,后来的昭通作家群中年龄较长的大部分成员当时都是积极勤奋的诗歌写作者,《荒原》作者蒋仲文、夏天敏、黄玲、宋家宏、张仲全、杨昭、傅泽刚等人后来转向了小说写作,从昭通作家群的历史溯源上来看,诗歌创作曾经训练了昭通作家群中大多数人的艺术审美感觉和语言操作能力,客观上对孕育昭通作家群起着重要作用,诗歌写作是昭通文学最初的引领者。
   当时师专中文系的周天忠、陈孝宁、宋家宏、李骞、傅泽刚、刘廉昌等老师,对《荒原》中的优秀诗歌进行了逐一的评点,为学生中的文学尖子奉献了许多爱心,为以后师专学生中出了雷平阳、樊忠慰、孙世祥等杰出诗人,做了很好的铺垫工作。以后转型小说创作的夏天敏、傅泽刚、潘灵、杨昭等前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写作,对他们的文学审美观的确立、文字功夫的习练、基本修辞方法的掌握都有巨大帮助。雷平阳等人坚持写诗,形成自己的诗写风格,最终成就了成为“诗人”“著名诗人”的美名。

   3、昭通新诗群从发展初期就走出了封闭狭隘的云南文学视野。
   在八十年代诗歌沙龙的讨论中,在中文系的几位老师当时关于昭通诗歌的走向的评析文字中,为昭通诗歌甚至昭通文学今后的走向明确了方向。昭通诗歌在发展初期,面临着昭通诗歌不是边疆诗,也不是民族诗,昭通诗人不愿意参与边地颂歌和景观推介诗歌写作中,写作超越官方当时鼓励的“边地和民族写作”模式的昭通诗歌,面对当时以民族边疆为特色的云南省级刊物难刊登的事实。宋家宏提出了写自己的特色作品的主张,从观念上超越云南诗歌狭隘的边地题材这一片障目之叶,把目光投向全国文学平台。宋家宏还直接提出整个的云南文学要摆脱窘困的选择,就是要超越重视风情、民俗题材。针对昭通诗人写作题材集中于峡谷、高原、乌蒙意象重叠的现象,李骞也提出要超越地域的困惑,穿越人为的文化小氛围,抛开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向世界文学学习,进入多元化融合。
   在具体的诗人作家们如何投稿的问题上,大家也达成了意见,就是不能满足于在省级报刊发作品,提出了“走出昭通”“走出云南”的口号,把创作定位在全国文学平台上,提出不去追当时省级刊物边疆民族风的口味,而是用重头作品直接冲刺全国性有影响的大刊物,在全国性文学刊物上闯出一条路来,自此,冲刺大型纯文学刊物成为了昭通诗人的坐标,同时,昭通诗人在写作观念、写作题材以及文学抱负上已打破了地域封闭,走出保守的观念,眼光面向全国,并注意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吸收营养,注重文本的个性特色。

    4、昭通新诗在本土有着广泛的群众写作和阅读基础。
    昭通诗人的作品有人读,诗人在昭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这也许是其他的地方的诗人非常羡慕的,许多昭通八十年代积极写诗的诗歌爱好者,虽然自己不写诗了,但是他们保留了对诗歌的爱好,追踪阅读还在写诗的诗人们的作品,以友情阅读的方式,对诗歌真诚持久的坚守者表示敬意。这些前诗人虽然自己不写作品,但是文学品味相当高,能够及时的给还在写作的诗人作家们提供有益的建议。

    5、昭通诗人勇于坚守和突围。
    九十年代,全国诗歌生态环境恶化,诗坛病态丛生,许多诗人缺席诗坛,和全国的文学寂寞相比较,昭通诗人们却依然在坚守着文学阵地,他们从没有停止歌唱,他们孤独寂寞地坚守诗歌写作,从未离开诗歌现场。在全国文学社团处于寂静低谷的九十年代,在昭通甚至出现了和全国对文学的冷截然相反的热,昭通文学社团风起云涌,昭通的许多乡镇中学,因分配了师专文学社的社员们去当教师,这些前社员十分善于搞文学核辐射,在工作单位办起了文学社团,办起了文学小报,这些小报多数版面给了诗歌。

二、昭通新诗群创作上的特点

   1、昭通新诗总体上呈现地域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昭通诗歌群总的来说,缺乏国内其他诗歌群体那样在题材、语言和修辞上的共同特点,没有共同流派,没有共同口号。昭通诗人作品的差异有题材上的,即使写同一题材的诗歌,昭通诗人们也在写作方法、语言、结构和角度等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雷平阳、樊忠慰、陈衍强、贾薇、夏吟等坚持创作多年的诗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诗歌观念、修辞特点和诗意挖掘方向,他们对地域性有突围,也有坚守,并力图拓展和深入,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八十年代中期刚有昭通诗人的作品在省级刊物发表,李骞就写了《地域的困惑》一文指出:“我越来越有一种沉重的感觉,那就是朋友们的诗路很难突破地域的困惑……”,认为昭通诗人们满足于书写昭通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滇东北高原的地理意向,不进入多元化融合,诗歌创作上的自动封闭威胁着昭通新诗群的出路。从李骞的忧虑来看,地域性在八十年代昭通诗歌起步的时候就成为昭通诗歌的一个重要而明显的特点。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昭通诗人的地域意识和他们的人性意识、独立意识、底层意识、大地意识、性别意识、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反省意识结合,产生了多样性景观,昭通新诗群的地域特点诗歌,有的充满了神性的超时空灵动,有的大气厚重想象丰富,有的诙谐幽默尖锐,有的寓意丰富让人反思,有的语言精练情调古典。下面就昭通诗人以《悬棺》为题的诗歌来看昭通诗作的地域性走向情况。
    从昭通盐津豆沙关向地势最险峻的关河南岸望去,只见南岸削壁直立,九十度角的峭壁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峭壁仿佛巨大的一幅浓墨的壁画,关河水在深峡里咆哮奔腾,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阴影中,可见十多具悬棺凌空悬置于壁立千仞的绝壁半腰方形岩坎内,这就是僰人悬棺。悬棺以其险要的地理震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了昭通诗人们共同的诗写对象。雷平阳至今在写他的创作简历的时候,依然写到“1986年诗作《悬棺》获《青春丛刊》全国大学生诗歌大奖赛一等奖”,雷平阳获奖诗作《悬棺》是八十年代昭通诗人走出乌蒙高原的优秀作品之一,是雷平阳早期作品的代表作。雷平阳这首《悬棺》从生死对照入手“生前无力撰写的内容/由死后的选择进行补充/艰难了一生/就得了两只翅膀/飞了起来。飞上了高岩/飞上了天空/看够了世界的眼睛/又开始鸟瞰/生者如何去赢得了翅膀。”这里有多层时空的对比,从空间上来说,有地面上艰难的人生,有死后飞到了高岩,还有灵魂飞上了天空,从时间上来看有先人生前的时间,先人死亡时的时间,先人飞上天后的时间,先人俯视我们今天的人的时间。接着诗歌就从先人在天上俯视人间的视角来叙述:“高高在上/随意的翻看大山、道路/随意的品评各种声音/说是灵魂的超越/棺木里又静卧着尸体/说是平常的坟墓/它的下面分明又压着狼烟四起的人类。”提出了生死轮回人神世界的悖论,最后写仰望悬棺的人“后来人站在岩底仰视/象看惊心动魄/黑白电影”。这首诗意象密集,构思精致,象征比喻的运用,都十分纯熟,这时的雷平阳是一位抒情高手,但是他是昭通诗人中最早走出单一山地情歌的平面化抒情的诗人,他的《悬棺》有了时间空间多重体验多重思考的深度和厚度。
    多年后,雷平阳在诗歌写作风格上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进入了诗艺成熟期,在《雷平阳诗选》中有一首写同一地点的诗《石门关》,诗人此时的视线超越了悬棺,视角开阔地面对整个景区的大画面“我把这关口理解为苍山/喘气的地方。肺、喉咙、嘴唇/用绝壁说话,用清泉清洗俗世/用一线蓝天保持敬畏。”,在拟人化的描写中平静道出了险要地理环境给人带来的震撼后,发出有着深入思考的议论“卷地而来的马队,所谓遮蔽/只针对石头的光阴,青草的人民。”然后进入重返豆沙关的叙事“当地一个作家,嘴巴贴着我的耳朵……”。用意识流般的内心独白、口水化语言说出“谁都以为可以从这儿进入苍山/客厅、沙发、床,征服者/仰或上宾。我没有如此无畏的奢求/爱它,隔着生意兴旺的度假山庄/隔着十万亩的核桃林。”不同的读者若有耐心和闲心细读,关于自然、个人、历史和现实,必然产生多重阅读感悟。
    《石门关》远不是雷平阳最优秀的诗作,但也体现了雷平阳“享誉盛名”诗作的特点,通过和他早期作品《悬棺》进行对照阅读,可以看出雷平阳诗作写作手法从单一抒情到抒情、叙事、议论结合的多样性转化,画面摄取和诗作的结构从平面到立体的深入,以及直面自身经验和深入思考的痕迹,乃至于分行、行文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诗人超越自我的突破和努力。
   诗人樊忠慰刊发于1997年《十月》上的《悬棺》中的诗句“一个死去多年的人 /他想飞。”被许多家媒体引用,并评论为“想象奇诡”,也为热爱樊忠慰诗歌的人们乐道。悬棺葬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当时的人就会飞,能轻松飞上悬崖葬过世的人,一种是相信将自己葬在高处能求得死后会飞,樊忠慰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这一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传说。
    樊忠慰的想象力出奇的地方,还在后面的诗句“他在岩石堆起的天空/咀嚼盐粒和木头/像所有的梦睡在一起/ 他不知道自己死了多久。”意向唯美,沟通梦想和现实。接着是诗人情感强烈主观化的“我咬碎牙咬碎血/咬碎夕阳下的山峰/如果那个想飞的人/从开遍野菊的小路上回来/一切都会永恒/一切都会绝望”沟通生死,链接过去与未来。樊忠慰的这些诗句能以自身强烈的想象力引发读者的诗意想象。
    在樊忠慰浓重抒情的简洁文字中,唯一的叙述是“我没去过这地方/我不想去,”因为 “去了,也看不见/看不见时间打败的英雄/流水带走的美人/大风吹散的文字/。”透露了当时诗人靠想象和冥思苦想写诗的情况,樊忠慰是一位诗歌想象力的天才。但是,樊忠慰的这一写作路数是专属于樊忠慰的,其他诗歌写作者是难以学习,也是不可以学习到的。我当初在看这首诗歌的时候,为樊忠慰“没有去过这地方”而遗憾,如果补充上对悬棺的直接体验,应该还能激发樊忠慰更多的想象。
    林登耀的《朝圣豆沙关》点评到:出生于本土的现代诗人樊忠慰经常到豆沙关前吊古寻幽,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路这样解读悬棺:“站着的人/死了也在高处……谁都会成为祖先……我只是一只耳朵……”;“百年马帮、千年篝火、万年尘土/走过悲欢荣辱、贫穷富足/我想象的铜鼓悠远/敲打事物恢复其本来面目/谁在死亡里永恒/谁在坟墓里腐朽/你的血液住着后辈或先人/我的呼吸吞吐黑夜与白昼/当世界成为僵冷的囚笼/天空、给我热血的太阳/雄鹰,给我闪电的翅膀/让我超脱虚无的生死,用灵魂飞翔”。樊忠慰,这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也许是豆沙关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他的熏陶,他诗性天空的宏阔壮丽,他诗化语言的峭拔奇诡,表现出一种生命的状态和张力。我敢说,每一个读他诗歌的人都会激动,这就是他诗歌憾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诗人成忠义在《空中的坟墓》一诗中写道:“一群苍鹰/悬挂在绝壁/鬼斧神工的峡谷/卷起飞翔的舞姿/直插下去/把暗礁炸裂/扶摇而上响起晴天霹雳……树木行走/时光迁移/乘风破浪的船/何时能做埋人的棺/树木飞翔/拔地而起闪电一般/这确实是超凡脱俗的想象/接下来便是天籁般沉寂/这是一个骁勇的民族/累了后粗犷的忧伤”。樊忠慰、成忠义两位诗人以峭拔奇诡的想象,气韵夺人的诗化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惊风雨、泣鬼神的悬棺画图。
    林登耀的继续点评:而面对悬棺,女作家夏吟却以她女性特有的想象,为悬棺添上了几笔梦幻色彩。她把悬棺里的尸体想象成几位美丽的女子,她们以缠绵的柔情在等待着情郎,虽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而不改痴情,她们在等待、等待那千年一吻。“是你吗?/使我相思成疾的王子/在我死后骑着乌蒙马来到/在我死后把我毅然收葬/无比珍贵的把我放置到/最陡峭最神圣的地方/让我终日看一页页青山/还远眺到了山外你住的地方//是你吗?/我望断流水望不来的情郎/在我死后驾着白云来到/拥抱我,为上插上僰人的翅膀/助我完成生前不能完成的飞翔//是你吗?/我用梦想浇筑成型的夫君/在我死后乘着山风来亲吻我/把我从尘世火海抢救出来/你沉默闪动的泪光/为我处子之身搭建起了/一座坚硬的石头婚床。”诗人南山解读说:夏吟的《悬棺》浑然一体,我们能够体验到诗人困于地域所经历的情感煎熬,以及力图“飞翔而不能飞翔”而经历的痛苦挣扎,还有顽强执着的超越于生死的希望。网友有云儿解读说:《悬棺》中夏吟的感情强烈,以豪迈、骄傲而婉约的气质,化用生死超越,在高原峡谷地域的画面中,表现一种追求理想的执着情怀,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渴求和自尊,有一种悲剧美。
    陈衍强的写于1995年的《悬棺》:“悬棺/一部无字的天书/遗忘在巨石的眼睛/穿麻布的人 丢下水稻/逃离一万年的大地和马匹/拒绝天空上的天空/是我最后的归宿/也是你们永远的绝路。/一部无字的天书/包容了所有的文字/在生锈的时间之外/谁能企及我 谁能读懂/我比巨石更沉的孤独/ 从昨夜的大雪里抽出的大风/唤不醒我的沉默/和英雄的血。”象征和意向的使用都十分娴熟,通感巧妙,结构也非常精致,修辞可谓密集,这首诗一句一句读,都是格言警句,如整体阅读,给人的印象就有些破碎,这种写法被陈衍强自己在《再写悬棺》否定了。在《再写悬棺》中,他以平实的原生态语言叙述到“在我的故乡滇东北/有很多悬棺/装着一千多年前的尸骨/我只要抬起头/就可以看见/尽管悬棺/像养蜂人的蜂箱/安放在悬崖。”最后,他自己来解构了自己过去的写作“我以前仍自作聪明/学一些诗人/用悬棺抒情/现在读来太假/因为悬棺/就是悬崖上的棺材/说直接点/就是僰人的/先人板板。”,他在自我解构的同时,也解构了当初学习的那些诗人。因为在云南方言和四川方言中“先人板板”常常是被人用来骂人时使用的词汇,就有诗人指责陈衍强把僰人悬棺写成是几块悬崖上的“先人板板”,有亵渎的意味,这正好是这首诗的多重意味和让人思考的点。
    陈衍强口语化的诗歌,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沉重为轻松,改过去诗歌中强制的抒情为幽默生动的调侃,也能让人阅读后,产生一些情绪和思考。但是这一路的写法,难度是非常大的,需要有诗人自身相应的机智敏锐的思维方式作为支撑,而思维的独特语言的诙谐正是陈衍强的个人气质特点,但需要掌握尺度,如果掌握不好,就会流于口水话和滥俗。
    有趣的是在写作了《地域的困惑》后,也未能摆脱地域写作,李骞写于2004年的组诗总标题就是《滇东北》,其中《悬棺》:“也不知是人是神悄悄挂了几千年/想飞又不敢飞 悬崖下面仰望你的人/摆设出莫名其妙的架式/喊你一声没有回答/喊你一万声  还是一如既往/你是一棵沉默的钉子/稳如泰山地定在历史的额头//脚下是一日千里的长江水/头上照耀的是秦时明月/邻居是拼杀了几百年的豆沙关驿站/而你却像智者坐禅/让黄昏重复黄昏 历史重复历史//因为悬崖高 你才比悬崖更高/有山撑腰云掉不下来/一次沉沦是又一次提升/千年前的经幡被风刮到天上/而你 蹲在天宇的半空/对着如烟世事冷笑//向天靠近你选购灵魂安息的风水/老鹰飞不到你的高度/利爪抓不破沉睡的梦境/岩上的青松遮盖不了向上的方向/惊雷也无法改变你长眠的意志//如果有一天你被狂风绊倒/是爬起来还是转身悄悄走掉。”在熟练运用意象、拟人、比喻、通感、设问、时空转换等诗歌技巧的同时,诗歌的现场画面感强,思辨性很强,用悬棺意象破译历史密码、追问人生、探究自然和人类,写作方法上融汇古典和现代技巧,抒情、叙述、议论浑然一体。
     二十年来,昭通诗坛大浪淘沙,坚守诗歌创作的昭通诗人作品中,依然充满了“峡谷”“金沙江”“悬棺”“鹰”“乌蒙山”“坝子”等南高原地域意象,滇东北地理文化影响成为昭通诗人诗歌走向全国诗歌平台后的个人特点,但地域文化没有封闭昭通诗人,昭通诗人能够从地域文化中吸收丰富的养分,也能充分吸收外部阳光,将内外养分化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中,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对地域题材的把握和超越,完成写作方法上的古典与现代的融汇,正如以上分析列举的昭通诗人的悬棺诗,昭通诗人们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表现方法、写作路径、切入角度和语言节奏的不同把握,使得昭通的悬棺诗没有走入滥写和复制的境地,他们各自的写作都有唯一性,呈现丰富性。
     昭通高原峡谷的地域环境是昭通诗人不可逃离的生存生活地,也是昭通诗人不可以放弃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基地,从昭通诗人的同题诗《悬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昭通诗人群写作坚韧性,可以看到昭通诗人个人成长和相互鼓励着前行的足迹,一览昭通诗人写作风格的丰富多样。昭通诗人的“高原”“峡谷”地域意识在不同诗人哪里,分别和现代意识、文化意识、女性意识、平民意识、知识分子意识等大相径庭的意识自觉结合,昭通诗人诗作在地域文化基点上,已经容纳和包容了多种外在文化基质,这就避免了滥写,不仅仅昭通诗人群体内不相互复制,而且诗人们还力图对自己过去的作品进行超越,勇于自我否定,不复制自己的过去,这就表现出了昭通诗人群优于许多有着共同宣言和相近写作风格的诗群的先进性和更纯粹的文学性。
    从诗人们个体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文字风格等来看,昭通诗人都有着强大的主体个人意识,他们在共同的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走着全然不同的道路,而且都走到了一定高点。他们所走的路,都有他们个人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比起那些能够说出许多共同点、写出来的诗歌可以相互混淆的诗歌群体来说,更为合理。昭通诗人在“写什么”上有许多一致性和地域交叉点,在“怎么写?”上却显示出了八仙过海的各自优势,昭通诗人们诗写的方向各不相同,成一种在地域性特点上的发散性,最终表现在文本的差异和读者的差异上。如果说昭通诗歌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这种在建立在地域性基础上的差异性。
      
    2、从写作方法上,昭通新诗呈现链接传统和现代的努力。
    许多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有深入的学习,同时也吸收和接纳了西方诗歌创作方法,对当代诗歌写作的诸多新方法,注意借鉴融合,产生了多样性景观,雷平阳的诗歌有草根气质又大气厚重,樊忠慰的诗歌充满了神性的超时空灵动,陈衍强的诗歌诙谐幽默中揭露现实的尖锐,夏吟的诗歌想象丰富有女性特色和哲学意蕴,麦芒的诗歌精短而有穿透力……。昭通诗歌中,无论是偏重抒情的还是着重叙事的,无论是先锋的还是古典的,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都有不少内涵深厚,语言精准,想象奇崛,意象繁复、力度尖锐的作品。
    昭通诗人的许多作品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注重当代性超越,融合后现代写作观念、方法和写作内容。一些诗人的作品,则是在貌似口语化的基础上,暗中采纳了古典诗歌的许多方法。一些诗歌呈现了跨文体写作特点,一些诗歌注重情感与理智的融合,一些诗人的作品不断超越自我,进入新的创作领域,展开先锋探索诗歌尝试。
    昭通诗人们在对诗意、结构、语言、语感和内容的把握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对在诗坛风行的一些流派和思潮,能够进行独立的自我判断,如对流行于诗坛的后现代多种口号,昭通诗人能够在吸收后现代写作方法的同时,放弃了后现代诗歌的一些极端的主张,却吸纳其中注重诗意、品位、语感等审美内质的合理因素,不断冲破传统和自身的写作惯性,不断地革新陈旧写作方式,丰富自己的诗歌文本建设,不断提升诗歌的品味。

   3、从精神品质来说,昭通新诗保持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和高标准的诗意价值。
   在昭通诗人们不同的诗歌文本中,昭通诗歌又都坚守住了在现实主义精神基础上,深刻反映现实和人生的基调,总体来说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占据较大比重,昭通诗歌在高原诗总体气象的基础上,许多诗歌中增添当代社会生活的含量和时代信息含量,写作内容不断扩展,写作题材呈现丰富多样性,几乎在全国有影响的诗歌写作题材诗歌写作类型,在昭通都能找到写作者。
   在浮躁的时代,在喧嚣的诗坛,昭通诗人们保持着对诗歌的敬畏和追求,有自己独立的诗学见解,诗人强调终极关怀和主体体验,追求诗歌的原创精神,在诗歌中突出批判精神,昭通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当代性诗歌,一些诗人的诗歌创作触角直抵日常生活、社会底层和个人心理深层体验,诗人们以自我审视、解剖社会、关注生命的持续锐利的表达,以诗歌的洞察表达,对现实进行批判,揭示人类精神的危机,揭示人性、社会、自然的悖论,呼唤人类的精神家园建设。
   在诗歌倍受冷漠,诗人倍受嘲笑的时代,昭通诗人用心灵和笔墨完成对诗歌的钟情和坚守,他们加入到了重建新诗精神的努力中,诗人们力图通过诗歌,揭示人类的命运,对生命本真进行关怀,对人类的终极归途进行追问,写出了不少发现自我、贴近自然、关注社会、体恤民生、追索人生的作品,写出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命运感的厚重作品。

三、昭通诗群目前存在的问题

   1、少数诗人还停留的八十年代的诗歌写作观念和写作方法上。
   少数诗人长期书写的依旧是个人化的小情小调,且长期停留于青春期梦话水平,作品反复自我重复。一些诗人长期疏离社会生活,缺少现实关注、生存思考与人文关怀,写作题材陈旧,写作方法哼哼唧唧,缺少艺术探索和创新精神。因昭通作家群受重视,许多人都想挤进昭通作家群。少数人多年停止诗歌创作,几乎很少阅读诗歌和关注诗坛情况,根本不学习古今中外优秀诗歌,不广泛读书,会快速弄几首诗歌来钻“作家”圈子,把诗歌变成了一种追逐功利的消费品。

    2、少数一般作者重复成名诗人,少数成名诗人重复自己。
    极少数诗人在重复自我难以为继的时候,抄袭已经成名的国内外诗人的作品,位移成名诗人的诗歌意象,低层次模仿成名诗人的作品,一些诗人在模仿名家的同时,也抄袭名家的句子,甚至雷平阳、樊忠慰、陈衍强和夏吟的作品都有昭通作者整首、整段和整句的平移到自己的诗集和作品中。就昭通诗群内部来说,80后昭通诗人被人称呼为“小雷平阳”“小烟枪”的情况,不是好现象,是值得作者警惕的。

    3、一些诗人盲目跟风诗坛风向,难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昭通诗坛出现了一些写作难度很低的作品,受当代诗坛流行风尚的影响,昭通诗歌难免泥沙俱下,一些没有诗意的口水与废话,也出现在一些诗人的作品中,这些平面写作、随意写作、自动写作的流水账作品,任意扩大诗歌的写作范围,缺少体验、思想和诗意。受到诗坛政治化、商品化、市场化的影响,少数诗人把精力集中在歌功颂德的虚伪抒情上,存在不少生硬诗歌,缺乏艺术性。一些诗作者,为了发诗歌,跟踪阅读一些报纸副刊的诗歌,照副刊的要求和风格去写诗,写“节庆诗”,写没有到过的风景地的“风景诗”。

    夏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现任教于昭通学院,有诗文发表于《当代》《十月》《诗刊》《诗选刊》等刊,有文学专辑《冰雪魂灵》《一滴血的温度》《感动的天空》等五部出版。

刊《新文学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8-28 01:34 | 只看该作者
景文姐,辛苦!抱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11:42 | 只看该作者
文宇 发表于 2013-8-28 01:34
景文姐,辛苦!抱抱,,,,

呵呵,谢谢文宇过来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8-28 16:01 | 只看该作者
杨景文 发表于 2013-8-28 11:42
呵呵,谢谢文宇过来支持!

给俺个抱抱奖励一下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16:21 | 只看该作者
文宇 发表于 2013-8-28 16:01
给俺个抱抱奖励一下呗

呵呵,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8-28 16:25 | 只看该作者
杨景文 发表于 2013-8-28 16:21
呵呵,鼓励一下~

俺要奖励,,,,,,,不要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16:44 | 只看该作者
文宇 发表于 2013-8-28 16:25
俺要奖励,,,,,,,不要鼓励

回来肯定请你喝茶的,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8-28 16:49 | 只看该作者
杨景文 发表于 2013-8-28 16:44
回来肯定请你喝茶的,嘿嘿~

好的,我记住了,,,,,,,,,,我喜欢景文姐亲手煮的白开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4 06: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