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77|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读经典》第35期:燕窝《圣保罗的蝴蝶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品

《圣保罗的蝴蝶花》


作者

燕窝


创作时间

2000年


推介词

她是中文网络诗歌最早的写作者之一。
她说没有诗观,如果有,那么是:诗意以一切可能的方式飞翔,比如爱情,诗作品只是诗的可能性之一种。
“应该让线上线下的读者有更多机会认识到现在的新诗,再来决定他们喜不喜欢它”。
陈仲义在解读燕窝的诗中认为:“由于诗中的含混和歧义产生 阅读的巨大张力,造成诗歌阅读 多种可能性,这也是诗歌特别难 懂与充满魅力之所在。它有一种 不断引发人们追讨下去的趣味。”
巴山丘庄认为,“燕窝早期的诗,清词丽句中饱含着真挚、热烈,还有决绝。……燕窝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归依,自己的价值,正如她自己所说:写作‘不仅仅是述说欲求”,还是“一次换血行动’”。


重读

1、黄土层:创作让痛苦安息下来
2、宫白云:超现实的精神漫游
3、刘斌:有一种伤痛让我们无计可施
4、张无为:斑驳外壳亦可包裹神圣
5、燕窝:关于《圣保罗蝴蝶花》的“神交”“想像相遇”释疑——作者回应


推介时间

2014年2月3日




圣保罗的蝴蝶花

                            燕窝

一个人怎么会把它们描绘得这么美,他怎么会这么不幸呢”     
                 ——摘自莫奈评凡高《蝴蝶花》

事情开始时水流正好经过
一个男人看了我一眼
这是没有弹过的
盐,充满明亮的音色
     
那个早上他走向我
站在树荫里,拿着画笔,微笑
他有一张奇怪的脸,我听到
他身体里巨大的轰鸣声
     
但他相信大理石
大理石是一种谎言
它美丽的回纹是谎言花边
他住在谎言的房子里
踩着谎言的阶梯,走上高处
他一生都没有着陆
他睁开眼,就从云端掉下来
     
“可以结束了吗”,他认出我
我们一起在天堂吃草,远离众生
他追逐我,我也追逐他
他在我身体里打勾,他是凡高
     
那个早上是天堂的礼拜七
圣保罗收容所叫礼拜天的,也叫安息日

            2000年


1、创作让痛苦安息下来
                    ——试解燕窝诗歌《圣保罗的蝴蝶花》

                               黄土层


写诗的人往往将感觉的扭结直接抛出去,不分不拆不解。读诗的人要么弃之不读,要么读之却不愿意这么潇洒,因纠结于这些扭结,阅读的速度有些“逡巡不敢前”。什么是“感觉的扭结”呢?大抵指生冷的意象、方言和习惯性或即兴的语言表述方式,如果读者不能拆开这些扭结,只是囫囵吞枣,好读者自然心有不甘。比如读燕窝这首《圣保罗的蝴蝶花》,就发生了这样的逡巡和羁绊。遇到的障碍是“这是没有弹过的/盐”和“但他相信大理石”。诗歌里将“一个男人看了我一眼”比喻为“这是没有弹过的/盐”之所以费解,就在于不知道“弹盐”是什么意思。“是弹过的盐”难道还有“没有弹过的盐”?于是极容易把“弹盐”想成晒盐工艺中的一道工序,经查阅资料,晒盐一般要经过建滩、整滩、纳潮、制卤、测卤、结晶和捞盐归坨七套工序,没有一道叫“弹盐”的工序,只好无功而返。又疑为一种方言,但是也查不到哪一个地方用弹盐表达什么。直到自己下厨炒菜的时候,给锅里下盐,才发现盐还真不是倒进去的,而是“弹”进去的,只有弹才好控制剂量。这样看来就是想复杂了,“弹盐”其实就是撒盐呗。诗歌里说:
一个男人看了我一眼
这是没有弹过的
盐,充满明亮的音色
可以理解为这双眼睛是纯净的“淡水”状态,是没有加入过苦涩、深痛和世故的眼睛,与“阴鸷的眼”形成对比。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是因为艺术和美,才使得眼睛从世俗的深痛中拔离出来,呈现“无盐”状态。
再如后边的“大理石”,不仅在段落间跳跃很大,这个意象本身也够费解的。大理石与雕塑,雕塑与艺术可以形成直接的喻示,但是直接将大理石突兀出来,说这是梵高的艺术理想,跳跃的距离是有些大了。因为从仅有的资料看,梵高就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先驱,主要技艺在于素描和油画。没听说过在雕塑方面也有才华展露。而诗歌里“大理石”的突兀感,直到读完全诗也不能彻底消除。
那么,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
读这首诗,题记部分不能忽视。“一个人怎么会把它们描绘得这么美,他怎么会这么不幸呢”( ——摘自莫奈评凡高《蝴蝶花》),这句莫奈的评语充满了悖论,其中将“美”和“不幸”并置,产生了尖锐的诘问和语言张力。也许正因为生活的不幸挤压,梵高才将对生活的美好想象一股脑倾注在艺术上,产生了极致的美。换言之,生活把他挤压得越厉害,他就对美靠得越近。
莫奈因此而慨叹,燕窝也因此而作诗颂之。
《圣保罗的蝴蝶花》只有26行,拆解了几个扭结之后,我们渐渐看清了其中的路数。诗人燕窝采取的叙述技巧的确是拟人化的蝴蝶花独白。花园里的“蝴蝶花”与画板上“蝴蝶花”与诗人,都合二为一了。所以,梵高在创作中,花语、诗语及画笔的擦擦声充分融合在一起了。诗歌的一二节,没什么新奇,水流,花影,男人的眼睛,微笑,奇怪的脸,这些较轻缓较安静的物象捕捉中,突然来了一句“我听到/他身体里巨大的轰鸣声”。如果说梵高画蝴蝶花是一个事件的话,那么,他“看了我一眼”“他走向我”“站在树荫里,拿着画笔,微笑”都是事件发生的元素,而这一声“轰鸣”才算把整个事件启动了。接下来7行以“大理石”这个意象为依托,阐述了梵高在艺术之路的执迷和沉溺。而“执迷和沉溺”不是消极的那种,而是积极深入到艺术的殿堂,同时也屏蔽和逃离了人间的深重苦痛之境。梵高是一个绘画艺术家,不是花匠,更不是华商。所以,不懂得经营,生活来源因此就不能保障。他的割耳是因为精神分裂也与现实的对抗有关。“但他相信大理石/大理石是一种谎言”,即他相信谎言。此谎言不是彼谎言,而是艺术幻想,艺术是梵高仅可安身的心灵栖居之所。这7行作为第三节,读起来很突兀,在构建阅读逻辑时会感觉吃力。燕窝在一篇给朱涛的评论里谈到“在语言这个行当里,陌生、异化才是叫人惊喜的,尤其是那种先撕裂旧逻辑、旧联系,然后在句子间建立新桥梁,给它们全新的视角和面貌……这是莫大的愉快。”我相信也同意她说这话的真诚,但是这第三节在整首诗歌里是否起到了“撕裂旧逻辑……建立新桥梁”暂且存疑吧。
《圣保罗的蝴蝶花》写的最好的一节就是第4节:
“可以结束了吗”,他认出我
我们一起在天堂吃草,远离众生
他追逐我,我也追逐他
他在我身体里打勾,他是凡高
此时,梵高完成了画作。与其说花园里的“蝴蝶花”走上了画板,不如说梵高重新创造了蝴蝶花。这个创造物不是简单地被模仿,而是像皮革马利翁效应,获得了独立的生命。此时的梵高,一边在画布上“打勾”,一边沉静在了创作的快乐之中。而蝴蝶花舒展的叶片和幽幽的蓝色,似乎有了明眸善睐的效果。诗歌的最后一节,2行,其实是点出了这首诗的旨意:星期七是上帝造人的休息日,是劳动的暂停和稍息。而人类没有这么幸运,无一刻不在劳役和苦难之中。某种程度上讲,人生没有休息日,连做梦也被生活追逐得大汗淋漓惊恐万状。好在有创作的存在,创作让痛苦安息下来。创造美是人类的潜力向外涌动,也可以看作人类对上帝写入密码的一种回忆和解读。
《圣保罗的蝴蝶花》写于2000年,多处跳跃和反逻辑叙述,这在当年是太正常不过了。但在今天读来,是有一点点隔膜了。但作为一首现代诗,还是保持了它很好的语感和诗歌品质,以及诗人深入画作的移情、内模仿和洞察力。一首短短的诗歌竟然抓住了梵高悲剧的一生,生活把他挤压得越厉害,他对美靠得越近,梵高最后的自杀也可以看作,他向着心中的美好和艺术“谎言”,殉道而去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3-12-12 22:37)


2、超现实的精神漫游
               ——读燕窝的诗《圣保罗的蝴蝶花》
  
                                        宫白云

  
      在流派网《重读经典》读到诗人燕窝的这首《圣保罗的蝴蝶花》让我十分的震撼。在我看来它几乎囊括了先锋诗歌的全部气质,多元交织,超现实的穿越,吊诡的构建,语言的技巧与合理性,心灵的复杂与深度,灵魂的介入与冲撞,宗教的神秘,小说的元素,油画的色彩,音乐的质感,物我合一等都“有效地拉动了好诗这个立方体的合理变形”,在藏与露、奇与幻之间创造出一种惊妙的效果。
首先《圣保罗的蝴蝶花》这个题目就具有参悟性。它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做是取意凡高在圣保罗收容所画蝴蝶花这个事件。但我更倾向于它宗教方面的释义。圣保罗是基督教圣人,与耶稣是同时代人,是发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驱。在所有的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中,他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诗人把这样的一位圣人与“蝴蝶花”放在一起,它的启迪意义或许在表明:万物都是神的孩子,可以在任何时空与时刻与神同在。而题记(一个人怎么会把它们描绘得这么美,他怎么会这么不幸呢”——摘自莫奈评凡高《蝴蝶花》)不但点明了蝴蝶花的来龙去脉,而且借莫奈的话把自己置身于凡高的痛苦与对其深切的赞美与同情之中。并预设了整首诗“我”与凡高超现实相遇的线索。
诗歌开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凡高与蝴蝶花的故事。凡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但他生前却贫病交加,靠弟弟提奥供养,没有卖出去一幅画作。长期精神疾病的困扰,让他在年仅37岁时就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死前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患了精神失常症,为此,他自愿要求关进了圣保罗收容所。一次,在收容所里,他穿过铁栅栏到院子里活动。正当他痛苦到极点的时候,突然,铁栅栏外的一丛蝴蝶花深深地吸引了他,并使他着了迷。他迅速返回收容所,取出画具,把这丛蝴蝶花画了下来,这就是在凡高作品的一次拍卖中突破世界纪录,价值达3亿法郎的名作《蝴蝶花》。
而诗人燕窝显然是在诗中把圣保罗收容所铁栅栏外的这丛蝴蝶花幻化成了自己。诗的过程采用了小说的元素,有环境,有人物,有心理活动,拟人化的手法借物在场,以花拟我。由此,在诗的起始,诗人说:
  事情开始时水流正好经过
  一个男人看了我一眼
  这是没有弹过的
  盐,充满明亮的音色
当“水流正好经过”我时,“一个男人看了我一眼”,这个男人是时空中那时在圣保罗收容所的凡高,他的眼睛“充满明亮的音色”,“就像没有弹过的/盐”。这是“我”给出的凡高最初印象。这里的“弹”、“明亮”、“音色”使用的相当的机智,几个字就把凡高的艺术家气质完美的呈现。而更为智慧的是“盐”这个字的运用,可以说一字写尽凡高所有的境遇与痛楚。接下来,诗人继续描述:
  那个早上他走向我
  站在树荫里,拿着画笔,微笑
  他有一张奇怪的脸,我听到
  他身体里巨大的轰鸣声
时空之外,“那个早上他走向我/站在树荫里,拿着画笔,微笑/他有一张奇怪的脸”,这是典型的小说场景,拟人化的述说让诗人找到了切入点,并逐渐从外入内——“我听到/他身体里巨大的轰鸣声”,读到此时,我们立刻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内力从语言的背后涌来:
  但他相信大理石
  大理石是一种谎言
  它美丽的回纹是谎言花边
  他住在谎言的房子里
  踩着谎言的阶梯,走上高处
  他一生都没有着陆
  他睁开眼,就从云端掉下来
一个“但”字转承的多么自然精妙,而“大理石”这个意象当喻指凡高所热爱的绘画艺术,艺术“是一种谎言/它美丽的回纹是谎言花边”,而凡高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他在艺术中,他在谎言里,“踩着谎言的阶梯,走上高处/他一生都没有着陆/他睁开眼,就从云端掉下来”。诗人似乎很轻易地就总结出了凡高“高处不胜寒”的一生,其恰到好处的贯通力量为现代诗写如何表现复杂的东西立下经典。
  “可以结束了吗”,他认出我
  我们一起在天堂吃草,远离众生
  他追逐我,我也追逐他
  他在我身体里打勾,他是凡高
一句“可以结束了吗”,振聋发聩的效果,有极强的悲怆与绝望涌动。它既可以看做是凡高对自己生命的结束也可以说是那“谎言”的结束,巧妙至极。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诗歌技艺已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他认出我/我们一起在天堂吃草,远离众生/他追逐我,我也追逐他/他在我身体里打勾,他是凡高”;此时的“我”已在现实之外,这里没有“谎言”,这里只有天堂,爱与被爱的人互相追逐。这是对现实极端绝望从而将美好寄托给上帝的最好美境,无论是写者与读者仿佛都由此获得了灵魂的慰藉。诗人在现实与超现实,生与死之间转换纵横,生命的悲剧感被宗教化的诗句托起,然后牢牢地落在生命的实处,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那个早上是天堂的礼拜七
  圣保罗收容所叫礼拜天的,也叫安息日
诗歌写作的深度与深邃绝不是靠着说教、感动去完成的,这一节看出诗人的敏识,她深喑如何把精神的力量不落痕迹地融入诗歌,她巧妙地把宗教的元素嵌入事件之中,无言的悲伤力透纸背,呈现出令人惊悚的神性性质和隐喻特质。
诗结束了,但那“尖锐的穿透力”却前所未有的久久存在。燕窝这首诗的意义就在于她以异于其它诗歌的更为敏锐的视界与语言方式、更为深邃的心灵意识与感受力把一个普通的事件写的风生水起,让“圣保罗的蝴蝶花”像凡高一样牢牢地打上她个人化印记,以她不可复制的诗写艺术让我们相信她有最好的手艺与心灵的自由度。
                                                   2013-12-7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3-12-9 15:34)



3、有一种伤痛让我们无计可施
                   ——读燕窝的《圣保罗的蝴蝶花》

刘斌


据我的观察,女人大凡遇到动情处,做事都会特别用心。那是一种情到深处的极致,是无微不至的周详,是绵密精细的心思,是全身心投入的谨慎、专注与竭力——我说的不是爱情。我说的是一首女人写的诗歌,燕窝的《圣保罗的蝴蝶花》。燕窝为梵高,是动了真情,是真正理解、同情、仰慕和爱戴梵高的。若非如此,是绝不能写出如此深情哀婉的诗篇的。说实话,读了这首诗,我的眼睛也有些湿润。
关于这首诗,我的诗歌流派网的一些文友已经写了赏析文章。我以为这是值得的,为了梵高,也为了燕窝。这首诗的确堪称经典。在此,我也想谈谈我的读后感,因为我曾经为梵高着迷,写过文章,也经常看有关他的画册或著作,包括那本风靡中国的《渴望生活》。
诗歌有个题记,是摘自莫奈评梵高的《蝴蝶花》的。这是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很好理解,因为梵高的确饱尝苦难,他的遗言就是“痛苦即人生”。问题是第二个问:“一个人怎么会把它们描绘得这么美?”它们即是蝴蝶花。莫奈为什么要对梵高的《蝴蝶花》发出这样的疑问?是纯粹对梵高的绘画技艺的赞叹,还是对蝴蝶花的新发现因而有了的新观赏心得?抑或有着其他的一些更隐秘的缘由?而燕窝引用这段话又有何含义?我们暂时将之搁置。进入诗歌文本。
通读一遍,我们知道诗歌里有个“他”“我”对话的情境。“他”是梵高,而“我”,我们据文本可以推测,是蝴蝶花。诗歌是将蝴蝶花拟人化,借此写出一朵花与梵高的邂逅情景的。诗人在这段邂逅情景中说了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注意开头和结尾的两段诗。开头说:“事情开始时水流正好经过。”结尾说:“那个早上是天堂的礼拜七 ”究竟是什么事情开始了?那个早上究竟是那个早上?我们知道,梵高是在1890年7月27日上午开枪自杀的,这天正是星期天。那么,与圣保罗收容所有何关系?1889年5月8日,梵高因割耳朵引起民愤,被迫住进一家精神病院。这个精神病院的名字就叫圣保罗。在那家精神病院里,梵高陷入了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之中。同时,却又是他创作的高峰,一大批经典名画就诞生在那里,其中就包含两幅以蝴蝶花为题材的名画。(通常分别译作《鸢尾花》和《瓶中的鸢尾花》,其中《鸢尾花》后来售价为5390万美元)据此,我们大约可以理解,这个事情就是梵高自杀的发生。
现在,我们读出,全诗是借蝴蝶花的视角,写了梵高之死的过程。
第一段写蝴蝶花见到梵高,“一个男人看了我一眼/ 这是没有弹过的 /盐,充满明亮的音色 ”虽然这里没有更多的对所指理解有效的信息,但“弹过的”,至少是指一种声响。“盐”,诉诸嗅觉,是咸的;与“明亮的音色”结合起来理解则是暗指那一声尖锐的枪响和梵高流出殷红的鲜血。
第二段写梵高走向“我”,是不是实写走向“我”呢?不是的,这里的“我”是一种绝望,是死亡的象征,而实际上,蝴蝶花是有着这样的象征的含义的。“身体里巨大的轰鸣声”既可以理解为梵高死前复杂痛苦的内心的真实写照,也可以理解实写梵高对着自己腹部开枪的声响。而据资料,梵高死前确实是在上午带着绘画工具出门的,并有农夫看见他曾坐到树荫下,然后从树荫处上山的。
第三段是理解的难点。大理石是象征,可是,象征什么呢?大理石的特点是有外表庄严,有光泽,花纹美丽,但是坚硬、冰凉、冷漠。梵高相信的“大理石”是什么呢?是对一个画家艺术人生的信仰。众所周知的是,梵高是一个有着虔诚而浓厚的宗教情结的画家。他有着强烈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为了艺术他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然而,他对这样的艺术生涯无怨无悔。“踩着谎言的阶梯/走上高处/他一生都没有着陆。”照梵高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他的艺术人生——“痛苦即人生”。离开人世前,他睁开了眼,“他睁开眼,就从云端掉下来 ”。这是怎么样的睁开眼啊?
第四段,“可以结束了吗,他认出我”。这里不是绘画的结束,是生命的结束,他认出了绝望与死神的面孔。他的确是追逐着死神并为死神所追逐。
通观全诗,我们为燕窝的倾情写作而叹惋!这个优秀而深情的女诗人,将她对梵高的一片深情化作诗篇,表达了对圣徒般的梵高的深深理解、同情和爱戴。她借蝴蝶花的眼睛和心灵,无限爱怜地读解着梵高,诠释着梵高,歌哭着梵高,爱抚着梵高!她将诗歌的每个细节写得那样精致、巧妙,那样幽微曲折又玲珑哀婉。她细心地回忆着梵高临终前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几次画蝴蝶花的时间、地点、心境与动机。她对莫奈的评《蝴蝶花》的话语反复品味,堪称莫奈的也是梵高的红颜知己。最难得的是,她将如此复杂如此隐秘如此专业如此巨大的题材,用一首“小诗”加以完美地诠释,同时,借蝴蝶花的象征与隐喻,将一己的情感既表达的淋漓尽致又看似水波不兴。这是怎样的理解呢?因为在燕窝看来,梵高的悲剧既是梵高的悲剧又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家的悲剧,包括诗人,比如燕窝自己的悲剧。因为这些艺术家都是“大理石”的信仰者。不是因为搞艺术而使得艺术家不善待人生,自我折磨,进而遵循“痛苦即人生”的信条,而是因为艺术家天生就是这样的品质的人,他注定为艺术献身,他的气质、性格、乃至基因这些生命的综合因素决定了他无可选择地就是信奉“痛苦即人生”这样的信条的人,如果他是真正的艺术家的话。燕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梵高,热爱梵高,也热爱着梵高的热爱,绝望着梵高的绝望!
蝴蝶花是怎样的一种花呢?她又叫鸢尾花。她的花语正是叫“绝望的爱”!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3- 12-8 21:42)


4、斑驳外壳或可包裹神圣
                         ——燕窝《圣保罗的蝴蝶花》解读

                                                 张无为


      这是一首比较隐晦而且有多层阅读障碍的诗。因为比起一般的“朦胧”诗,她提供的有效逻辑信息更少,诗歌意象之间的关联也很诡异,加上叙述视角的突兀转换,能指链松散,常常带来所指滑动,这些都容易“误导”读者。或者可以说,诗人似乎是有意站在反罗格斯立场,让语义散射、播撒,由此制造语言迷宫的。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解读和阐释时,引起足够的注意。
      初次阅读这首诗歌,女人被男人“看了我一眼”,接着是他“走向我”、“微笑”,以及后面“他追逐我,我也追逐他”等等,这些信息,会让读者很轻易地感受到某些爱情诗的味道。其实,这只是其一,甚至是表层,或者可以说,是诗人虚晃一枪。当你真正深入去感受、体验、分析下去,就会发现还有更丰富、更深层的意蕴和价值。
      诗歌的第一节就隐含着某种矛盾的情态:“水流正好经过”似乎更像是泪水,它与“弹”、“盐”均可以顺畅衔接,“弹”兼指向“音色”。这似乎意在表达一件由痛苦的事转而成为一种激动和明丽。这种转换与诗歌前面作者所引述的名言相关联。这里的“男人”可以泛指。
      到第二节,“他走向我”以及之后的一举一动,也使“他”清晰起来,并与画家逐渐重合。“他身体里巨大的轰鸣声”暗含了画家的创作心绪。
      第三节集中展示画家的内在精神,“大理石”的意象可以说是诗人的独特感悟,它无论怎样美丽,也只是石头,“美丽的回纹是谎言花边”。但“他”依然相信,执拗地“住在谎言的房子里”,而且甘心“踩着谎言的阶梯,走上高处”。因此才“一生都没有着陆”。其实,他是无法着陆,因为“睁开眼,就从云端掉下来”。可见,这里所指向的是画家一生痛苦的理想主义追求。
      接下来,“他认出我”显然已经转换成画家与其大作《蝴蝶花》的完成关系。彼此“远离众生”互相追逐、互相依赖、相互赞赏……由此进一步展示出凡高的一生。“一起在天堂吃草”是十分贴切的意象,可谓神来之笔,所揭示的是——精神世界美丽迷人,现实生活坎坷艰难。而“‘可以结束了吗’”是很必要的一句话语,因为它将画家和作品之间的生命关联进一步拉得更近。
      诗的结尾,将画家与画作神圣化。凡高完成这幅画,犹如上帝完成创世纪,终于可以休息了。由此可见这幅画的分量与价值,由此可见画家的伟大与崇高。“圣保罗收容所”也是诗人独创的意象,可以说韵味十足。这天是安息日,更是圣徒们礼拜的一天。诗人以宗教般的真诚颂扬画家凡高,可见其蕴藉与容量。
      诗人以蝴蝶花的身份与口吻,呈现出画家凡高的创作过程,感受一代大师的品格,甚至将其神圣化,以此来表现他们对世俗时代的精神超越。当然,这同时何尝不是作者在现实中,对诗人应有精神的确认?可见,全诗表现出一种非常可贵而崇高的品格。
      以上,是否可以实现大体的诗歌还原?应该说,这只是笔者的个案性感受。此外还可以有其他解答,例如,从爱情诗角度去理解,似乎也能言之成理;从生命体验去阐释也能获得新意,等等。这正是诗歌的丰富的潜在诗性之所在。

                                  2013年12月7日15:43:22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3-12-7 16:07)


   
5、关于《圣保罗蝴蝶花》的“神交”、“想像相遇”释疑
                            ——作者回应

                                         燕窝


      因为一开始就是受邀“经典回顾”栏目而来的,所以在热烈氛围里到来。这和我当年作为菜鸟、在举目无熟人的诗论坛里写诗,感受当然不一样哈哈。此外就是它的热烈氛围,这么多人在这里写诗发诗啊~ 很久没看到这种火热了。五年前我们在诗生活网站的论坛,也是这样情况,更早前、十多年前,全国只有诗生活一个独立诗网站,更是热闹非凡。当年一起玩的诗歌英雄英雌们都手倦抛书,或到各地开枝散叶了,诗生活网站也变成了论坛批发地-----它早就不止于一个主论坛了。由于这种分散,所以当年的红油烹锦绣的景象,不复存焉。我自己么,逐渐养成一种清冷习惯:写了诗也不发,乐得一放,存了一大堆。所以有时未免纳闷:人们都去了哪里了?都象我一样吗?手倦?
结果发现这里挺红火。真是意外。
      看了一些,对流派网的感觉是:1林子真大,什么鸟都有,2一部分诗走的路子、和我挺接近的,3还有一部分诗走的道路,象遥远年代来的黑白默片,可以归类到我中学课本学过的那一类诗了。4主调子让我显得……呃大概象个外星人?呵呵。流派网的这种跨度,倒是让我挺喜欢;而我自己也不是生下来会写诗,也从浅入手、直到现在比较深水的地方。所以看着一些诗友们在浅水区打闹、论理、论诗,另一些在更深点的区域里濯冠濯足,还有一些诗友们正从浅处向深点的地方走,遇到了,有时他们会问我一些建议,比如五谷之子(我们最近在打着这交道,不过我给的建议也不算多。最近有点忙~);又比如白云,她有意地引入一些未知空间、使她的诗“变得寓意丰富多元叵测”起来……
这么大的林子,一头在东海,一头在西藏高山,给我什么评价,都正常。不过关于《圣保罗的蝴蝶花》的评论、还是让我想说两句,算是给浅水深水不论什么水里嬉戏的、天下一家的诗友们一点参考。

诗人,他的精神气,可寄寓于天地万物,以万物为寄寓

坦率地说,我没有神交凡高,也没有想像“和他的相遇”。
那么为什么使用凡高呢?凡高入诗,是什么意思?答案是,一个人内心感到寒冷,他对“白雪纷飞之世界”是有同感、通感,当然他也可以写“落入到冰冷泥水的一支体温计”…… 所以凡高实质是我们诗人的一个器物,——用来寄寓我们自身。
这也不是什么新发明新创造。
中国几千年诗史,一直就有这一项:以前官员和诗人同一体,官员从皇帝处失宠,也经常看到落花而比拟自身,看到落水狗也比拟自身,看到“受冷落的妃嫔”也比拟自身。诗人者,以天地万物为刍狗,——这意思就是、无物不能寄寓自身。
有时候,当你自身感到一股莫名的涌动,甚至你都说不上是寒冷?自责?责人?责“生不逢时”?英雄落魄?没有抓住时机…… 反正你心头抑郁,看到一个什么物或景象,你心念一动、就想寄寓于它。不管三七二十一,你凭借“一动念”之力、拿这一物一景来寄寓自身。
人生百味,有时七情六欲真是难得说清楚。因此,我们实际有(至少)三种状况:1)很强烈的寒冷感。或愤怒。或伤心。或失恋。或失意。等等等。2)莫以名状。3)有人要“想通道理”,才通则不痛;有人只要大哭或大笑一场,就能缓解一段积抑…… 如此种种。所以我们诗人:首先是、内心涌动,看到一个“令人动念,可寄寓之物”,马兰开花二十一,猴子上树,跳上去寄寓一番。其次是寄寓效果可浅可深,有时一不小心,你把人生大道理给讲出来了,比如朱朱《楼梯上》,只有短短三行:
此刻楼梯上的男人数不胜数
上楼,黑暗中已有肖邦。
下楼,在人群中孤寂地死亡。
它把一个人的两难描绘得淋漓尽致:上楼,建功立业,舍得一身剐、丢弃一切,结果你怎么也比不过肖邦啊;但下楼,甘于平淡,这孤苦伶仃又难忍……
这是强效果,也可以浅得,如同你用诗大哭了一场,或大笑了一场。哭笑之后,感到几分积抑之气放出来了,不是全部解决,但本来很难受39度烧变成37度5的低烧,可以又忍一段时间了。
有段时间我讲授“诗技巧中的摹物”:1)看到一个破的杯子,你和它通感,你说,“我的肌肤再也感受不到你手指的体温/这白瓷的肌肤已经破损/它不再被你珍视了”。2)你来到发廓,看到地上的一团团乱发,你也和它通感,“我的心绪零乱/散落在地/这闪亮油亮的过去情义/已经碎裂成千丝万缕/无人掇拾——”3)你看到一面时钟,你说,“我孤零零地走/路过1路口,2盏灯,3个人,4辆车/这一副长短脚/支撑的是一颗孤零零的心”…… 总归为,你用“寄寓精神+摹物技巧”,就能和天地万物做诗歌的游戏。
(当然,好诗还是讲求“动力强劲”的。有强劲动力,才有好的诗作品。所以完整版本是:动力+寄寓精神+摹物技巧,即,得有一股压力、压迫你推动你、去找一个寄寓物;非得在寄寓物凌虐肆意一番,大哭大笑,你才舒服了。这率性的结果是,或是简单的发泄,也有可能生产出杰作哦~)

寄寓之外:为什么被视作为“神交”“想像相遇”?

那么人们对“神交”“想像相遇”…… 这类解释从何而来?有没有根源?
有的。也是有道理、有可能的。诗人确实是“神交”“想像相遇”了,不行吗?虽然燕窝在这首诗里没有这样做,但她的所有诗作里没有这种情况吗?她不这样做,其他诗人没这样做过吗?是的,完全可能。
诗作品的得到,并不来自于一种途径。而是多种途径。
有情绪,有压迫动力,去寄寓天地万物,拿万物来寄寓自身,可以得到诗作品。
记录一件事,比如到山里游玩、对景色优美和自然的爱,也可以得到诗作品。
陈述你的父亲母亲,记友人的一次欢宴,可以得到诗作品。
你做了一个梦,和凡高神交,你记录这个梦,可以得到诗作品。
你甚至没有做梦,直接在诗里“想像和凡高的神交,相遇”,也可以得到诗作品。

当前的问题是,有一部分人会把所有诗都认作为一种现实记录。
唉,我也不知道这事怎么搞的。因为中国人诗史丰富,早前就有这寄寓传统,诗人一贯就有寄寓天地万物的技巧,现代诗也不过是延续这一点…… 我不知道人们的判断为什么会如此偏颇?而且这偏颇非常奇怪:1)所有诗人一下笔写诗,自动进入寄寓状况,哪怕主体方向是“记录一段旅途”、也使用很多比喻,比如“我坐列车上,不断颠颇,心就象一个打碎的花瓶”,——没有寄寓吗?有的,它作为组件零件、为“主体方向是记录”服务了。2)但一写评论,几乎立刻全员转向“猜测作者做了什么,真实情形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是不是这样?在座各位有感吧?大概是因为我们的诗评论一直就是这样做的,结果诗人们就分裂了:写作时,自动进入寄寓状况;写评论时,又自动进入“记录判断”,把它视作为唯一方向。
我们人类意识的机械化强度,出人意表吧?

写给白云的,以及其他(创作空间,阅读空间,评论空间)

这篇小文因“白云对《圣保罗蝴蝶花》的评论”而起。把渊源记录如下:
谢谢白云的点评。很甜蜜。呵呵除了“我和凡高超现实的相遇”,其他我都笑纳了(连题目都很精准)。此前看到了另外两篇,也在讲这个“相遇”“神交”问题… 我一直就想自己动手写一篇、解释一下“这样设计在当代意象诗中的寓意”。不过我又有点犹豫。一方面是、作品一经诞生,它就是独立者,它与读者共同编织的阅读感受,是作者不能也不应干涉的。另一方面是,我对这样解读“相遇”“神交”感到不安,我总想解释一下诗里这种设计的来龙去脉。也许这两天有空,就写一写。

再补充说一段:
我想再强调一次:作品一经诞生,它就是独立者,它与读者共同编织的阅读感受,是作者不能也不应干涉的。
所以按这一道理,我是可以不写这一文章的。最终写了,是因为深受论坛创作热情感染,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诗歌感悟说出来,也许对各位是个参考,有所启发;以后写诗更放开手脚去写。
再说了,对五谷的屡次邀评,也该做个更详尽的答复吧。
此外,我想提醒的是:
上述两节讲述的、都是“创作”问题。而第三节却延伸到“作品诞生出来后,阅读与评论空间”的问题。这又是另一大板块了。我们另找机会再论。但总的来说,“一万首诗,有一万种读法和一万种感受”——是没有错的。寄寓机制,这时被读者拿来使用了,变成了:以读者为主体对象,读者有一种积压情绪,他要找个寄寓物——千百首诗中找到一首,让“寄寓物VS他情绪”最为匹配;这时诗作品变成了“寄寓体,用来存放读者的心境、情感、感受和思考”。
越是纯粹的阅读者,越是为自己阅读,越是没有评论压力时,读者越能这样做:把诗作品视作为寄寓自身的容器,挑一个合适的喜欢的匹配的对应的、有共鸣的。
一有评论压力,读者本身的需要被压制,“读者作为主体对象,为他的积抑找一个寄寓物”被压制,跟着又滑入“记录判断”的教条化机械化意识里,那么离自身就很远了。
这是阅读空间的问题。评论空间,又是独立的另一回事。后话再叙。

补充一下。(有余怒在上头,不敢不补充)

以“摹物”来观照余怒们,会发现套不下。他们太复杂了。但他们也是寄寓,只是寄寓结果十分庞大复杂、变形强度既高、完整度也高。
答案是,摹物是一个基本项,很成份化的事物,是一个很低门槛、高效便利的手段。
最近不是流行余额宝吗?一元几分也能“进入‘存款’行列、得到利息”;而当前的银行是不接受这么小额度存款的,因为不划算,一进一出的手续与劳动成本、能让银行赔死了。1)想成为余怒,做那么“规模庞大、变形强度极高、却自成体系,完整度极高,又能给人新视角”的作品,就象马云到银行专门为企业家服务的大户室。2)就算是郭沫若那种传统的激情作品,对能量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贺敬之写一曲很传统的“延安颂”,不要大把票子吗?即思想情感储备的强度,都让他们是进银行大户室的存款人。
但摹物,用毛票子就能存款、并生钱。而且挺有趣。
第一,它肯定锻炼诗性思维,第二,它肯定有飞行快感。第三,你用它不断炼手,在有机会时就爆发了,就出好作品。否则,写诗总是会变成“很困难”的事。比如最近“没灵感”啦、“没什么好写”啦…… 这是入道几年诗人都常见的问题。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3-12-10 11:46)



附:燕窝《圣保罗的蝴蝶花》征集评论

  燕窝,70后,客家人,1986年即来到广州,1997年底上网,开始网络写作生涯,是中文网络诗歌最早的写作者之一。1998年,认识桥、莱耳、查理等诗人。1999年,担任网易诗版版主,开始新诗写作,如《桃花妹妹》、《on在the way上的打着拍子》;2000年写作《鼠疫》、《圣保罗的蝴蝶花》、《果蝇》;2001年底写《八音盒》;2002年8月写作《三部诗经》。2003年写《爱情就像一条狗》、《十封情书》、《愚人谷》;2005年4月写作《欢乐颂》、《一个告密者写给世界的X封信》。2006年1月出版诗集《恋爱中的诗经》。

      燕窝诗观:
      她说没有诗观,如果有,那么是:诗意以一切可能的方式飞翔,比如爱情,诗作品只是诗的可能性之一种。保持了个性感觉,拒绝现有教育理念,因为“最开放的文化在底层”。因此,她一直是在网络上进行创作,她的作品直接面对网友,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属于普通人,而他们读诗并被诗歌打动,说明了“诗生活”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常态常性。“应该让线上线下的读者有更多机会认识到现在的新诗,再来决定他们喜不喜欢它”,她说。

       评价举隅:
      陈仲义在解读燕窝的诗中认为:“由于诗中的含混和歧义产生 阅读的巨大张力,造成诗歌阅读 多种可能性,这也是诗歌特别难 懂与充满魅力之所在。它有一种 不断引发人们追讨下去的趣味。”
      巴山丘庄认为,“燕窝早期的诗,清词丽句中饱含着真挚、热烈,还有决绝。……燕窝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归依,自己的价值,正如她自己所说:写作‘不仅仅是述说欲求”,还是“一次换血行动’”。

      ——欢迎各位“重读”,应征作品请发至“诗歌评论”栏目,勿在此跟帖。截稿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2-2 07:46 | 只看该作者
早读,学习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2 09:28 | 只看该作者
@燕窝 她一直是在网络上进行创作,她的作品直接面对网友,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属于普通人,而他们读诗并被诗歌打动,说明了“诗生活”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常态常性。“应该让线上线下的读者有更多机会认识到现在的新诗,再来决定他们喜不喜欢它”,她说。
————————————————————————————————————————————————————
这点五谷还是比较有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2-2 09:3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2-2 10:2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2-2 19:12 | 只看该作者
烦请张教授在百忙之中关注并参加网络诗赛003期决赛投票。{: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2-3 07:58 | 只看该作者
客家人,邻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2-3 15: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2-4 16:26 | 只看该作者
抽空学习、写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2-5 21: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6 15:1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