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评论] 诗意的湖和苦难的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意的湖和苦难的水
——品菂儿的乡土诗


  提到菂儿的乡土诗就不得不提到瓦埠湖。瓦埠湖位于淮河右岸,寿县境内,东淝河的中游,河湖一体,为河道扩展的湖泊。瓦埠镇滨其右,故名。菂儿出生、成长于瓦埠镇,她的乡土诗写的几乎都是瓦埠湖畔的民俗生活。
  蓝色的瓦埠湖在古寿州的大地上流淌,在菂儿的诗中流淌。她在诗中深情地写道“故乡的水太长/一湾芦苇掩着月光/一帆小船/摇曳我雪白的记忆”“大地涌动的血脉/灵动在村庄之间/水中云朵织成网/枝桠上晾晒一尾尾鱼”“鞠一捧湖水饮下蓝天/一粒水滴从指尖滑落”……在这些灵性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这片湖水的纯粹、明澈和悠远,仿佛置身于瓦埠湖畔的云水间就是拥有了精神的家园。深邃的天穹笼罩四野,低垂的蓝色边缘一直弯向湖泊对岸的地平线,而“回家的船/在地平线那边”。
  河流带来的乡土气息,使菂儿总能对卑微的生活保持深深感动和浓浓情味。靠水而居的农人们,那平凡的生活,也因此在菂儿的笔下展现着温馨的诗意,她写渔家姑娘的诗篇《瓦埠湖的鱼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瓦埠湖的鱼群/躺在湖水里/蓝天躺在湖水里

鱼群游过夏天的树梢/秋就消瘦了/干瘪在黄土坡上

鱼群在冰冻的云朵上/思念船家姑娘红色的头巾/船家姑娘抛洒渔网的身姿

一些鱼钻进网中/躺在集市上/寻找人群中的红色头巾

船家姑娘盘起发髻/剪一串鱼儿挂在窗楣上

  在诗中,菂儿通过鱼的视角展现了渔家的四季和渔家姑娘的生活。渔家姑娘的劳动显得那么美丽,而诗以鱼儿图形的剪纸作结,则巧妙地写出了诗意祥和的民俗。
  我们总能从菂儿的乡土诗中找到大量的美丽的民俗意象,那淡成剪影的燕子,那在耕者的歌声中奋力前进的水牛,那画着最美弧线的秋千,那褪色的雕花嫁妆,那开满鲜花的母亲的厨房,那亮着枣核般灯光的煤油灯……构成了绝美的民俗画卷。
  但菂儿并不回避那里生活中的苦难,在瓦埠湖畔这相对闭塞落后的地方,农人们生存得艰辛,这也是她反复表现的一大主题。她在《驼背大叔的那群羊》中感叹“大叔送走一群又一群的羊/背也越来越弯/慢慢贴近羊儿舔舐过的土地”;在《田间的女人》中感伤“田间的女人/皮肤黝黑/青春淹没在皱纹之间/皲裂的双手/采摘着满田云朵般的棉花/棉丝不停地挂住裂口”;在《乡村打工仔的雪天》中感慨打工仔“梦游的脚步/睡在天涯的思想里”,他那“扛着行李的父亲送了一程又一程/车灯/渐行渐远”。
  在家耕作、外出务工,这些农村的现实生活都在她的乡土诗中得到充分体现。而这类诗中写得尤为出彩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作品。她在《星星领养的孩子》中这样描摹着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摇篮曲和童话的夜”,“只有梦里满天的星星”,只有“和牛羊一起追逐晨露”,“逮着草尖上的水珠”,“炊烟里牲口跟着奶奶回家”。他们“和爷爷一起守着秋收”,“稻香醉倒了打谷场上的爷爷/他打着呼噜惊得树上鸟儿飞走”,而他们“惊醒在星星的怀里/睁开眼已是满天微笑的星星”。读之令人唏嘘和动容!
  她在另一首写留守儿童的诗歌《烤野火的孩子》中写道:

北风把旷野留给赤裸的树干/和没人收割的野草/孩子跑进暖阳/抠一团黄土揉一群娃娃/树梢和茅草屋/跳跃着

灰烬里藏着黄皮肤的娃娃/没有衣裳光着脚丫/烤野火的孩子带他们回家

油灯和月色一样纯洁/眨着眼睛的泥巴/看见静静的田埂上/那群孩子越跑越远

  这些留守的孩子,烤野火的孩子,无以为伴,只有这些自捏的泥娃娃,待其捏好烧制成型后,他们带着泥娃娃回家,可是谁带他们回家,谁给他们成长的童年一个完整的家?读后令人心酸和深思!
  生活并不仅仅是诗意,还有苦难。瓦埠湖畔的生活也不例外。菂儿的诗歌交织着瓦埠湖畔的美丽与悲怆,但是无论是喜还是悲,她始终表达着自己对这一片水的眷恋。她的代表作《瓦埠湖》就是这种思绪的传神写照:

记不清多少个夏天/湖水漫过青青的稻穗/爬过条条田埂/大片的莲花沉睡在水底/村庄是浮着的绿岛/孩子们划着门板钓着鱼虾/母亲褪色的雕花嫁妆/又棚在高高的树梢/艘艘帆船/在母亲忧愁的眼神里/飘过远处的棉田/夏天在来回搬迁中溜走

那一年/湖水如愿地洗礼了村庄/鱼虾们坐在我的秋千上荡漾/四周挂满香梨甜枣的家/连同树梢的鸟窝/一齐消失了/几口大缸沉在水底没能走远/母亲时常怀念她的雕花嫁妆/我常在梦里听见大槐树上的鸟叫

如今故乡和我/隔着不大不小的这片湖水/细浪依旧拍打着沉淀着/岸边那隐约召唤的树梢/在新建的村口/母亲张望着/曾经的村庄/村庄后面那映着晚霞的湖水/和隔岸的风景

  这首诗以洪水来集中表现生活中的苦难,以母亲的雕花嫁妆和孩子的秋千来象征生活中的美好被摧残,然而就是这样多灾难的故乡依然令诗人无限依恋,诗人通过对母亲的描绘来寄托自己这种情怀。
  菂儿就这样用饱含深情的笔端,营造着有关这湖的诗意,诉说着有关这水的苦难,呈现着来自瓦埠湖畔的原汁原味和泥土大地的根根须须,菂儿的诗歌的原创性和这种野性民间的原味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她的诗歌文字干净灵动,没有雕琢和仿照的痕迹,她总能三言两语勾勒出故乡的原风景。她具有对已有的的乡土经验进行重新整合的能力,并越过思考和逻辑而直达本质,一扫女性诗歌的那种小家子气、小资情调和脂粉味。借用钟鸣的话,菂儿就是 “属于那种天生就能从生活中提取方法的人”,这也就是我理解的她的诗歌的原创性,那乡土的气息和笔墨的情味是那么自然而然,那深刻的理念和精细的感性是那么和谐一致,她绵绵的诗意本身就是那绵绵的湖水。
  如今已离开瓦埠湖的菂儿,心灵仍契合着这面湖水,无论你是“捕鱼的父亲身边的鱼篓”,还是“织网的母亲手边的油灯”,也无论是“年年相似的水鸟独坐船头”,还是“蒹葭飘过的歌声已远”,你的船都“没有走远”,而是“沿着湖畔/静静地化作一缕风”。一种浓郁的乡土氛围,一种淳朴的生活气息,弥漫在河水两岸的寥廓空间。
  “黄昏明天还会回来/我在一堆黄土上刨出一块瓦片/一些故事还没讲完”, 是的,在瓦埠湖畔,那“一茬一茬的麦子/枕着起起落落的月”还在等着去听“关于木格格窗子的传说”呢!那么就让我们期待着菂儿接着去讲那些故事,续写出更多关于瓦埠湖的或美丽或悲怆的诗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4 13: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