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陵一片云 于 2014-6-20 16:44 编辑 0 }2 X/ {: ^/ T
" p# [ C: s/ K, n2 X% p' f$ |事先声明:- h" O+ `( M, t: D
点评谈不上,说是读后感比较贴切。如有说得不当之处,敬请诗友们见谅!
; e- F: J, s& a% n/ \% Z$ N: z/ T% p7 x" v$ _+ _
001#:亡祭(二首): 1.云以为——诗中不是不能用排比句式,但只要是用了,就应当力求显出排比的气势来,层层递进,直至在高潮处来个戛然而止,尽显余音绕梁之味多好。显然这一首做得还不够好。 2.首节不错!诗歌的结构也不错!第二节过渡地方似乎可再简,末节显暗了。 ! d& C: J3 o0 _6 Q: t
8 k9 j1 J4 o0 s4 b; [% F! J002#:割麦: 这首指向很隐,如果是同图写作,有跑得太远的感觉,不如加个引言,以免让读的人产生太多的模糊感?另外,“两品刀片”,量词用得不当吧?
. ]$ n4 ?) R( C: @2 a- x7 W* F4 Q& l# A6 d
003#:怎么就至于到这步田地: 套用夜1969群主的话,短诗贵在爆发力。读了这些文字,我在想:如果让其来个瘦身,只留中间一节,再来读读,感觉会是如何呢?
, d9 w# w5 t2 M. K0 E% M
4 p N; {' ^( l6 R; e* s2 e4 M004#:死亡之痛: 悲悯情怀的显现是这首诗歌的亮处所在。建议舍去一些可写可不写的,保留最想表达的东西。 2 H- p0 C7 \2 _
. z; `8 k6 ?- c0 ?005#:安庆酷吏(三首): (一)、或许是写得匆忙?感觉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 (二)、表达流畅、立意明显,是云喜欢读的类型之一! (三)、说些什么呢?一种酸痛感油然而生了。
1 X% V% b6 n5 `; p, n, h3 r. }& p/ T- v" r1 J5 t7 T
006#:《公共事件》外二首: 《公共事件》:“不是一刀的统一/是从思想上破译”是我读后印象最深的句子!“中国之大 人口之杂”是否去掉更好呢? 《入土为安》:好利的刀锋!个人觉得首尾都不错,中间部分再斟酌一定会更佳! 《一把刀》:明月清风的文字显现出强烈的“想说也敢说”的风格,虽然个人因为诗歌观的缘故,不是太喜欢这类型的诗歌,但因为它通俗易懂,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要说不足,云觉得还是需要进一步地删繁就简。
, U! d2 Q; @0 ^1 x% ]7 z* d$ I- o
007#:《由棺木情节想到的》: 想起了卢老师的诗写汉字系列,这首诗其实是延续了其中的汉字解析与构造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是这首诗最大的亮点。首节一二句所问吸引人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想法,但一二节读来有不顺的感觉,好象并成一节反倒利于理解了。不知道是否是考虑到每节三行的整齐性而故意为之呢? ' u/ t9 b9 j4 n
! P0 J k2 L" v' c
008#:《看透了一些东西》: 通俗易懂且读来很冷也很痛快!似乎“这是天作之合啊!/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离不开农民”此句去掉更好些。
5 |* p+ h( L; K# e
6 D2 R1 K( W+ K4 q9 `009#:归宿(外一首): 《归宿》:读完这几行,它给云的印象无疑就是——干净利落! 《死亡无处可逃》:第二个“也许”可去掉哦。第二个“把”字如若改成“让”字更适合些? # {' x* n; \+ R3 d
4 s/ ]7 ?# v$ t1 y, v
010#《无上的意志》外一首: 《无上的意志》:建议首节直接去掉,标题再斟酌. 《这个“六•一”的表情》:我得实话实说,不仅这标题吸引着我有了读下去的想法,而且这些文字之平实易懂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 ! s, }/ F6 o# W3 V# E" p) m* f
8 ? m/ L3 s4 e. N/ e/ q: n# W011#:《死亡通知书》: 对比虽也较强,但总觉不够简炼,标题似乎不是很合适。 3 \0 e+ T- o" u: ^6 g' r
5 E) ~# `5 N1 l012#:《棺材碎了》: “我看见 哀悼的云也无处落脚/只能挂在天上 哭/也有冷漠的云 在旁边笑/笑你看不开”---意象的运用佳!
* b7 j- w( T( K" `013#:《最后的疑问》: 既是同题创作,那么我不得不说,这有点儿走偏了。 当然,向世俗提出的疑问所表达出的诗者观点,云支持。
0 z7 G/ `! x" C5 K: \
8 @# Y$ E: f6 S3 e014#抉择: 云直言了:有点偏散文化写作了。 : V m9 u5 ` R2 y K
# n, X& T% r) w. w; f9 Q: D8 I- R
015#:由不得你了: 标题有新意,读到“用死亡盛放死亡/双重肯定是否等于否定”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相比原稿的简洁,云反而觉得力量弱了些。
9 L' E% c- f2 s% P1 u; {/ E5 ?
8 `- n& Y- ]9 E, c `016#:《这一次,我依然有所怀疑》: 由于诗歌观的缘故,内心里一直对这类题材的文字有抵触,但既是练习,就努力为之吧,创作小记写得明白,整篇文也简单易懂,自己就不多说了,希望听到诗友们的交流! - A; P* l, B" m6 O2 z' K0 I6 o0 ~
7 y, u! N# V4 |# ^% V9 D
017#:殡葬,一口摒弃世俗的棺木 : 大限,惶惶不可终日 紧搂黄泉一丝,自成归期 乞求无果,倒不如 赚它个入土为安
( s* O5 I) P0 O% E5 J人们常说,哭着来,笑着走 奈何,一头是政策,一头是民意 如此悲情,怎能让 未来的黄昏恬静迷人 -----感觉这样也不错,既贴题,也有所延伸,不过若果真如此,标题倒是要改了。 6 t% O5 ]0 t3 n" w" T1 k
/ P, Q5 [9 X* i! R- ?018#:饭与棺材: 末节转得很新颖!蛮喜欢滴! 但似乎饭与棺材之间的联系没有写好。
7 R! Z6 P; ~& ]6 _1 i" y2 U7 z8 H# K% {
019#:《谁动了谁的棺材》: “世人用叹息为你们收尸,安魂!”----是此诗最精彩的地方,一种忿忿之情溢出。问句忽左忽右地呈现,云觉得读起来有点儿跟不上诗者的思路哦。
3 X) z4 O3 u" ^020#《她是我看到的活着已经穿好殓衣的人》: 这是云读到的,在参与本期活动中的最具诗意的文字了,赞一个! “这片土地除了活埋孩子/难道还能活埋我们的祖先”----觉得此句再行斟酌为好。另外,“安详的坐在正门口”应是“安详地”。
1 q8 {) ?+ u! K; G( L021#《你究竟,是为谁而死?》(外一首): 《你究竟,是为谁而死?》,直接以问句作为标题,较易吸引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通篇两节,句句皆问,尤其是末句的“天堂,就像风声中此起彼伏的海市蜃楼/难道真的只有乘坐棺木的船,才能到达吗?”既有诗意,也很好地表达了诗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立意。 斗胆建议一下:直接保留最后两行,作为一首微型诗,然后改个标题。 《死亡通知单》:很有些讽刺意味。作为同题,觉得有些偏了,或者理解成延伸得远了些?
- H2 F8 ^* A4 a0 E3 P6 @% ~! d0 h# x+ V' m, G6 n/ r1 ^7 n
022#《火葬,土葬》 有些像写叙事诗,尤其是“当火葬与土葬”一节。 “而火葬,也有火葬的理由”可与前面并为一节的。 末句问句极易引起人的思考,赞一个!
$ l' B# z! R. `) u
& B. u; P5 ~1 k
: C, |' j9 _" o* V6 V& h# c1 r) N7 O% u9 Y
- @) u6 V4 x! a
022#《火葬,土葬》: 有些像写叙事诗,尤其是“当火葬与土葬”一节。 “而火葬,也有火葬的理由”可与前面并为一节的。 末句问句极易引起人的思考,赞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