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韩庆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辩论:新诗可以这样写吗(欢迎参与)

  [复制链接]
501#
发表于 2014-7-12 06:16 | 只看该作者
伊沙的诗类其实早就接近了段子,这在前几年它的诗典里就有了明显的体现。段子体也可以称作包袱体,为什么呢,读读小品看看相声就知道了。一个主义就是一种诗体,一个念头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诗坛很解放,也很荒诞,其实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因为人们脱离了正确的思想,可以把一切叫做诗,当诗只剩下一个名字时!
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自徐敬亚以来的诗彻底退出诗歌的舞台,中国无诗。
附进以前写的分行段子

发表于 2013-12-10 13:53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太伯 于 2013-12-15 14:30 编辑


一晃,新诗发展又是一个三十年了
在这里
我结单地做一下小结
以期为后来者
做一点参考

第一个十年
北岛们在山头直抒胸臆
歌唱乌鸦
被有关人士一顿大 砖头
遛美的遛美
地下的地下

第二个十年
诗人们在隐喻里安家
在喻象的世界里
他们架空了本体

他们布局结局,指桑骂槐
声东击西
搞埋伏,做暗语,前呼后应
避实就虚,一肚子阴谋诡计

也有玩大的,直接得道成仙
去了另一个世界

第三个十年
趁人们被玩得晕头转向,诗人们
扒光了自己 走出喻体

指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和生殖器
告诉世人,这是真的

这真的是真的吗?
是的,是的,这是真的

让整体富有张力
胜过词汇张力的总和。
写段子的伊沙们开始得意


总结:
以上,就是下面我要讲的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描写和记叙。

中国新诗这三十年的游戏
到此完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
发表于 2014-7-12 06:48 | 只看该作者
李太伯 发表于 2014-7-12 06:16
伊沙的诗类其实早就接近了段子,这在前几年它的诗典里就有了明显的体现。段子体也可以称作包袱体,为什么呢 ...

谢谢你千真万确的总结。
总结完了,再回头看看,《何谓诗》。
读完了《何谓诗》,才知道了《何谓诗》。


何  谓 “诗”(一)

重阳JM

    何谓“诗”?“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即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生存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中国引进了“西诗”,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开放了。特别是青年诗人们,张开了自由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于是乎,“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营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扭曲了人们的思维,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中漫天飞舞,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而真正的“中国新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从量变到质变啊!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那就由它去吧!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新韵”。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也是占用不了的。因为,“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我们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
2000.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3#
发表于 2014-7-12 06:51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了《何谓诗》,才知道了还有个“段子体诗”,所以又有了下面的“诗”:


读重阳《何谓诗》(二)


    一篇珍贵文

重阳先生的《何谓诗》,
是一篇极有价值,
十分珍贵的诗歌理论,
也是中华新韵研讨深入进展的重要标志。
论点明确,
论据确凿,
论证有力,
结论正确,
将会把新韵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把总钥匙

“诗,
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这一定义是科学的,
也是准确的。
由此而推断出:
“无韵不成诗”,
并特别强调“无韵不成汉语诗”。
重阳在这里给我们制作了
一把闪闪发光的总钥匙,
拿它可以打开有关诗歌的许多锁。



一曲民族歌

重阳说:
“诗,亦如此。
世界各国各民族
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
当然,
从辩证统一的观点看,
“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
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问题。
但必须肯定:
“世界各民族现时的文明文化
是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演化结果。”
这一观点是不可有丝毫动摇的!
事物都在发展,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
到任何时候,
也不可抛弃民族的传统特征。
因为
“民族传统的毁灭,
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
诗也亦然,
永远是一曲民族歌!
  
一颗金色果

重阳几年前就提出了
“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这里又从理论上阐述了
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他说: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文化的象征,
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
特殊语言、特殊文字、
特殊民俗民风、
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存在与发展。
当然,
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
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
但它决不可能成为
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
也不可能成为
固步自封的古化石。
这就是中华新韵
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这里的几个“特殊”
就奠定了中华诗就是中华诗,
绝不可能是别的什么诗。
当然,
也必须吸取外来的精华,
形成一种新诗体,
即中华新韵诗体。
新韵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我国诗歌常青树上
结出的又一颗金色果。
  

一面新诗旗

关于中国的新诗,
重阳说:
“真正的‘中国新诗’,
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
脱胎而出的新体诗,
就是被现今称为‘中华新韵’的
当年的‘新诗’。”
所以,
他具体的指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产生的“有韵白话诗”、
“新韵古体诗”,
也就是中华新韵诗
才是真正的“中国新诗”。
“新韵”就是有韵的现代诗,
就是中国真正的新诗。
她象一面旗帜在新的世纪里,
高高地飘扬在诗国上空。


一条传统线

重阳认为,
大量的无韵自由散诗,
不属于中国新诗,
而是“西诗”。
他说:
“当年的‘新诗’这个新鲜稚嫩的名字,
却被‘西诗’霸占了,成了‘西诗’的代名词。
所以,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
并不是‘中国旧诗’脱胎出来的‘新诗’,
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
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承传关系。”
完全可以这样说,
诗经,、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还有现今的新韵,
都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全能够串到一条红线上来。
而“西诗”是绝不可能串到这条红线上来的,
自然会统统抖落出去!
怎么能占用“新诗”这个光荣的名称呢?!


一块试金石

以什么标准来衡定“中诗”和“西诗”呢?
重阳给了我们一块神奇的“试金石”。
他说:
“‘韵’是中、西诗的‘试金石’。
混乱的‘新诗’在‘韵’这个‘试金石’下
就泾渭分明了:
有韵的是‘新诗’,
无韵的是‘西诗’,
这是最起码的区分。”
“韵”这块试金石,
确确实实是诗歌的无价之宝,
没有了她,
也就没有了诗,
所以说她是诗的命根子。
   

一件好武器

重阳坚定不移地说:
“‘新韵’这个名字,
正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
‘新韵’这个称谓揭开了‘西诗’的面纱,
还了‘新诗’以清白。”
“新韵”不仅仅是区分
“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
而且是战胜“西诗”的有力武器。
只有“新韵”才能
把占统治地位的“西诗”赶下台,拉下马。
因为她代表的是真正的新诗,
而且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一支锐利箭

重阳说:
“由于‘西诗’冠以‘新’字
而误导成中国诗坛上的一个很大的‘怪圈’。
‘怪’,就怪在
它不是‘新诗’却被称为‘新诗’。
几十年来,中国新诗者们
在这个怪圈里走火入魔地横冲直撞,
不但声称‘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
还创造了什么纯自由、纯艺术、蒙胧、意味、
近代、现代、后现代等等一系列的洋探索,
不但被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
还高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这段话直接批驳了那一大堆的“洋探索”,
并否定了他们称之为
“中国诗的主流”和“走向世界”
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错误论调。
真象一支锐利箭,一矢击破许多“的”!
      

一声诗界雷

重阳说:
“今天,
我们为‘新诗’正名,
是时代的需要,
是人民的呼唤,
是历史的使命,
是诗人的责任。”
“西诗”再不能占有“新诗”这个名份了,
应当让位给“新韵”。
这个名正得及时,
正得果断,
正得必要,
正得正确,
正得意义重大!
如再不正过来,
将会继续把中国的诗引向岐路,
后果不堪设想。
给新诗正名,
就象诗界的一声春雷,
打破了诗的沉闷局面,
唤醒了诗的重新振奋。
使新韵象百花开放一样,
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诗的春天!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4#
发表于 2014-7-12 06: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新诗如此发展下去,
中国诗可就成了“中国尸”
乌乎哀哉!何谓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5#
发表于 2014-7-12 07:24 | 只看该作者
新韵使者 发表于 2014-7-12 06:54
中国新诗如此发展下去,
中国诗可就成了“中国尸”
乌乎哀哉!何谓诗!!!

完全正确,所谓的创新就是把鸡改成鸭的名字
然后把鸡叫成鸭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6#
发表于 2014-7-12 07:57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反对这种写法的。
现代诗歌的多元化,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拓展了诗歌的外延。但是,文学,特别是诗歌还是要讲究必要的章法,让文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写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也应该是严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7#
发表于 2014-7-12 08:40 | 只看该作者
李太伯 发表于 2014-7-12 07:24
完全正确,所谓的创新就是把鸡改成鸭的名字
然后把鸡叫成鸭鸡

“所谓的创新”就是把鸡改成鸭的名字,然后把鸡叫成鸭鸡。认同太伯的这一观点。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创新就是返朴归真——挖掘出还没有被人揭示的真谛,其它都是非创新。而“有诗意的直白”正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直白不等于简单的“堆砌”和粗浅的“摆放”,“直白”是深思熟虑后经过创新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问候太伯诗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发表于 2014-7-12 08:46 | 只看该作者
赵勇鹏 发表于 2014-7-12 08:40
“所谓的创新”就是把鸡改成鸭的名字,然后把鸡叫成鸭鸡。认同太伯的这一观点。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创新就 ...

我也认同你的这一观点

韩老师挖掘直白这一诗意,在以修辞为诗的当下,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这种直白是诗的直呈,目击道存,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这是对当下诗者的一个重要的提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
发表于 2014-7-12 08:54 | 只看该作者
李太伯 发表于 2014-7-12 08:46
我也认同你的这一观点

韩老师挖掘直白这一诗意,在以修辞为诗的当下,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真诚的交流和探讨,有利于大家诗艺的提高。相信智者会在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创作水平的!我就从中获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发表于 2014-7-12 09:38 | 只看该作者
赵勇鹏 发表于 2014-7-12 08:54
真诚的交流和探讨,有利于大家诗艺的提高。相信智者会在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创作水平的!我就从中获益匪浅 ...

与一颗老树为伴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2&fromuid=19066
(出处: 中国诗歌流派)


这首,绝对是诗,是荒原猛士的诗,不是段子。当然,也分了几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6 15:3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