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蔡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散文诗的定位说到今年的“鲁奖”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08:52 | 只看该作者
刘光荣 发表于 2014-9-1 21:08
学习。问好蔡前辈

谢谢!欢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08:52 | 只看该作者
江南派诗人 发表于 2014-9-1 21:09
厉害   学习了   哈哈   偷走  哇  宝贝的

谢谢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4-9-2 10:44 | 只看该作者
蔡旭 发表于 2014-9-2 08:52
谢谢!欢迎交流。

好的。期待着,散文诗的崛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4-9-2 1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梦花 于 2014-9-2 19:40 编辑

求教一下蔡老师,目前倒是走两个极端现象,一些所谓的散文诗类散文,又有一些新诗类散文诗 ,对于这两种现象,应该如何避免呢?

而且还有这样的几篇,蔡老师怎么认定?
————————————————


赤脚板医生


      光着脚板的医生。一边劳动一边治病救人的乡村医生。
      一个既为家禽家畜看病,又为男女老少诊脉,还为婆娘女子刮宫引产的赤脚板医生。
      没有诊所,没有店名,也没有执照。一张祖传的药方便是他走乡串户的通行证。
      药箱放在田埂上,刀剪揣在衣兜里。没有白大褂的日子,他捋捋满手的泥巴,开始为嚎啕大哭的孩子下药打针。
      因为不懂皮下注射,他差点一针把“十二品正官”的父亲送上黄泉路。由于缺少经验,他几次把兽药当作汤药灌进瘸叔的肠胃里。乡亲们依然相信他的手艺,每逢头痛脑热,还是漫山遍野地呼喊他的踪迹。
      也许是冥冥中的宿命,也许是乡人的命硬,他赤脚走在治病救人的路上,却从未伤害过无辜的生命。
      67岁那年,他却做了一件亏心事。他奉乡政府刘二狗乡长的命令,给奶包娃儿的超生妻子引产,一针扎下去却生下来个痴呆的胖小子。
      从此,他洗手不干,废了自己的手艺。
      不久,便一病不起,他拒绝吃药打针。直到临死时,他还在为自己贸然扎下的那一针悔恨不已。

蛮牛之死


       虎背熊腰。壮实的身子。板板桥的蛮牛,蛮得像牛一样的棒小伙子。
      蛮牛干活很卖蛮力,蛮牛做事肯出蛮劲。板板桥的女人们都私下夸他:“跟蛮牛这样的男人干活,有劲。”
      蛮牛有些飘飘然。但在飘然卖尽蛮力的日子里,却未能为自己娶回一房女人。女人们对他的夸饰,只不过都是肥皂泡样的一个个泡影……
      于是,蛮牛开始烦躁不安,开始垂头丧气,可越是蛮干越没有收获。已经30出头了,蛮牛还是空有一身力气的蛮牛。
      除了身体更加粗壮,蛮牛还是孤身一人。
      蛮牛意识到自己仅有蛮力、没有钞票便无法娶到女人。
      蛮牛早出晚归,把一身的蛮劲全都押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然而,几年下来,蛮牛手中收拢的却只是一大把白纸上写满黑字的白条子。
      蛮牛实在忍无可忍。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愤怒地把不给兑现白条子的粮站站长左耳撕成豁子。
      蛮牛被派出所抓走了。几根铁栅栏把他强壮的身体与外面的世界隔离。
      进去了的蛮牛,就像被关进了笼子的狮子。当他感到自己无力突破这座樊笼时,便选择了触栏而死。
      蛮牛的骨灰匣子送回板板桥时,他的遗物只有一把皱巴巴的白纸黑字的白条子。


老猎头的遗憾


      LieQiang。猎狗。猎人。
      三位一体的世界,沧桑叠加他的硝烟人生。
      太阳的光晕曾经切割他花白的胡须。月空的清晖至今还种植他消瘦的记忆。
      百发百中。一夜间让野人山的动物作鸟兽散。他把枪尖上的狼皮豪放地挂在自己的裤腰上。曾几何时,老猎头的枪声就是兽鸟们的死刑判决书。在这座方圆百里的野人山里,他脸上变幻的阴晴圆缺,写满兽类们走投无路的悲戚。
      砰!砰!清脆的枪声,敲碎山涧的寂静,也撬动着老猎头忽闪忽闪的心。
      当老猎头年近花甲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的枪法有些不准了。很多时候,他射出的子弹,居然找不到命中的目标?
      枪声响过。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像抛物线一样扔在了大山深处。
      大山幽邃,宁静。山歌野调的咿呀,早已蜕变成白云苍狗谣的无奈。
     他渴盼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见后辈猎人们为他而立的排行榜。却因为失准的枪声,无法遏制兽鸟的呻吟而成为遗憾。于是,他烦躁地把自己残缺的牙齿一颗又一颗地掰掉。
     老猎头从此忧郁万分,他白天无聊地掰着自己的牙齿,夜晚呆呆地枯坐在小木屋。
      他已经不知道,哪一颗牙齿是他为自己种下的墓志铭?


瘸叔的庆幸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两条平仄相间的腿让他的名声也变得一瘸一拐。
      一生一世没有走出过板板桥巴掌大的天地。一生一世没有尝试过女人身体的滋味。
      一瘸一拐中,他把一生的日子打发得干干净净。
      那年,山外来了个带拖油瓶逃难的女人,父亲好心地给他领回家,是想叫他和那个女人好好过日子。
      瘸叔瘸着腿跳进跳出为一家生计奔忙,奇迹般养活了逃难的娘儿母子。可是,整整两年过去了,瘸叔却未能把自己的身子跳进那个女人的身子。
      那月,山下的黑寡妇要用赤裸的身子,换他手中的一篮玉米棒子,他慷慨地将自己赖以活命的玉米棒子全部给了她,却只是偷偷地把嘴角的涎水直流淌成汩汩的山溪。
      黑寡妇一家老小因此而获救。她的后半生总在不停地念叨他的恩情。临死时吩咐儿孙要在瘸叔死时为他披麻戴孝。
      可等到瘸叔一瘸一拐走向那抔黄土时,黑寡妇的儿孙们早已忘却了当初的诺言。因而,他走得有些冷清。
      瘸叔却从不后悔,直到死,他都还在暗自庆幸:“我这一生没有造过孽,也从未昧着良心占过女人的便宜。”


花婶的心事



      花枝一样的女人。花枝乱颤的婶子。
      儿孙满堂。香火不绝。她的世界却并不圆满。
      她总把日子当作丝线一样慢慢地纺,却从未纺出过属于自己的快乐。
      她还把儿孙当作丝瓜一样慢慢地养,却至死也无法弥补自己生活的残缺。
      儿女们填写履历时,没有父亲。孙辈们走出大山时,念叨中缺少祖父。他们把满怀的狐疑一次又一次地甩给她,却怎么也无法从她的脸上看出蛛丝蚂迹。
      偶尔,儿孙们也看见过她偷偷捏着一支金灿灿的簪子发愣,转眼间却又恢复了平静。她还是她,一个孤零零养儿育女的乡村女人。
      作为祖母、母亲,她因为儿孙满堂而兴奋。作为女人、妻子,她为自己的人生感到空虚。
      “只要心中有念想,一生就算没有白活。”她一边念叨这句话,一边为自己安排后事。
      也许,花婶才是板板桥最有心机的女人。因为心中的念想陪伴着她一直经冬历春,整整走过85个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4-9-3 16: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读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6:41 | 只看该作者
复笑梦花:
1、        没有“散文诗类散文”、“新诗类散文诗”这些叫法,也不存在两个极端。从样式上来说,有些接近于散文,有些接近于诗,都是正常的。其中的空间大得很。只要大体上符合“散文形式的诗”这一要求,都认可为散文诗。
2、        这一组作品,当然是散文诗,而且是很有特色的散文诗。
3、        它的特色,在于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正是散文诗画廊里的稀缺产品。
它贴近生活,有现实气息,写出了人物命运。这一点很可贵。
4、        在写法上,叙事使它丰富与充实,避开了一些散文诗作品空洞抒情的通病。
而太实,也许也是这组作品的缺点。
散文诗的叙事,不需要完整的故事。而只需把故事当作背景,当作抒情的骨架与脉络。
或者可以说,更加注重语言的精短凝炼,虚与实结合,诗意与深意结合,这组作品应可再上一个台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22:10 | 只看该作者
笑梦花 发表于 2014-9-2 19:37
求教一下蔡老师,目前倒是走两个极端现象,一些所谓的散文诗类散文,又有一些新诗类散文诗 ,对于这两种现 ...

回帖较长,不跟在此回复,另贴在56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4-9-4 0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梦花 于 2014-9-4 09:27 编辑
蔡旭 发表于 2014-9-3 16:41
复笑梦花:


1、        没有“散文诗类散文”、“新诗类散文诗”这些叫法,也不存在两个极端。从样式上来说,有些 ...


受教,多谢! 问候蔡老师

“散文诗类散文”、“新诗类散文诗——这不是叫法  只是读后的感觉

这组推荐精品,几年前我真没读出来本质的诗意在哪里,尽管我只是个初学者。也曾请教过一些爱好者,几乎没人说这是散文诗,也有人说这可能是文体实验的探索作品,总之众说纷纭

不过现在的确一些名家 、名刊的作品让我感到有些困惑了。或许是和编者个人想法有关吧

我想,即使作为读者也应该有自己的基本辨析力,不盲从也很有必要,
不可能周啸天获了鲁奖,全国古诗词爱好者都去改写打油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4-9-4 09:15 | 只看该作者
蔡旭 发表于 2014-9-3 22:10
回帖较长,不跟在此回复,另贴在56楼了。

再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4-9-5 20:1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需要比喻,诗的体就如同民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不能轻视;因为无论哪一个民族,他们同样都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0-11 07:4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