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生命兑换诗歌的愿望》 ——读云南北鸿诗集《诗84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生命兑换诗歌的愿望》
——读云南北鸿诗集《诗84首》
  
  人类之所以如此长久执著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或曰这个星球,可能就仰奈于荷尔德林那句诗:“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尽管人类早于这句诗之前很久很久就已存在。人的生命因为有诗才日趋完美。同样,我在阅读网友云南北鸿的诗歌之前领略其倡导的“告诉你会说汉语的就是诗人。”这一说法多少有点武断,把诗“普民”化,但活在人人能吟诗的世界是一件多么幸福与诗意的事情,这是令人向往的乌托邦思想。
  云南北鸿的诗简洁,有关怀人的生命与价值的深层意蕴,多从生活中采撷,信手拈来皆成佳句。对于一个从十六岁就开始写诗的“老诗民”,越发明白诗歌的真正含义。关于诗歌,正如俄国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所说:“我知道,维纳斯是双手的事业,我是手艺人,——我懂得手艺。”很显然,云南北鸿也是这样的“手艺人”,也“懂得手艺,”因此在经手这门“手艺”时越发懂得削繁就简,比如《阳光》:
               “落
                   下
                   来
                   比羽毛轻比天空重
                   这些太阳的灰烬
                   在我们身上消失了”
《茨维塔耶娃》诗集翻译者汪剑钊在序言说:“她深深地懂得,没有手艺,人们就不可能化平淡为神奇,不可能在尘世生活中创造出艺术,因为,‘上帝与构思同在'。”这个评语同样适合认真对待这门“手艺”的诗人云南北鸿,在其《我的写作观》里阐明:“在我心里,总想把我的手艺活干好。”看这首《苹果》:
             “那么红
                 红得
                 看不透
                 内心
                 是否被注射
                 异物”
所谓诗是生活的提炼与精华,被“哲学化”的“苹果”在诗人眼里已不再仅仅是“苹果”了。“苹果”早已是世界文明的智慧果,它让人类始祖夏娃吃了后犯下原罪;它从天而降砸中科学家的脑袋,从而引发“万有引力”物理科学的巨变;有个叫乔布斯的美国人因它创造了巨大财富。“苹果”早已不寻常。无论作为“哲学化”的“苹果”,还是人们常识中的“苹果”都遭到了诗人的质疑,它的“红”“是否被注射,异物。”这样的质疑多少有点惊悚,这是诗人从生命内部进行的思考,同时也体现诗人非同一般的人性诗学观。诗是诗人从生命律动的波澜中采撷的“舍利子”,如同珍珠取自珠蚌,每一首的大小与色泽来自它被孕育的过程,《舍利子》:
             “不是骨头
                 这些窖藏多年的爱情
                 一个人的清规戒律
                 经过多少年戒定慧的修持
                 心如铁
                 淬火不烂
                 死亡的内心和冷却的欲望
                 在发光”
同样是一种生命过程的淬炼,它熔铸了人性隐忍,内省,执著,舍与得,天人合一的哲思在内。
  用生命兑换诗歌是诗人的终极愿望。诗人在诗集首页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诗人为那些因为诗歌或为了诗歌丧失生命的诗人感到惋惜与痛心。不错,一个人若丢失了生命谈何理想?谈何思想?那些为诗“献祭”的诗人们,尽管我们得到了流传千古的警世佳作,但他们如流星般闪亮而短暂的一生,留给了世人太多的扼腕感叹,唏嘘不解。那些正值英年却选择自杀的天才诗人们,如个性孤绝的朱湘,独居偏隅的昌耀,“我将成为众尸中最年轻的一个”的戈麦;因情举斧的顾城,卧轨山海关的海子,……,举死亡之例是沉痛的,举“非正常”死亡诗人的例子尤其沉痛。他们才情卓绝,他们的诗歌给我们永久的回味,他们的死也像一块伤疤永远烙在我们的内心,成为永不愈合的心痛。
  在思考“生存与死亡”这个沉重的哲学命题时,诗人没有用那种史诗般辉煌的宏大叙述,只从“粮食和蔬菜以及家园”的日常生活中思考出“诗,生活,生命”是三位一体的。没有生命谈何理想?珍惜生命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诗人只有保存生命才能与卓越PK,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前辈的丰碑。生命得以延续,无疑与生存休戚相关。令人无法释怀也不得不深思的是,这些自杀的诗人基本只能保持生活的温饱,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所谓上帝关一扇门必开一扇窗,物质上的匮乏并不能阻止他们思想上的富有与光辉灼亮。诗人在缅怀与沉悼中肩负起生存的重任,逝者如斯夫,我们悲伤完还要继续活着,因此《告别》:
          “我的朋友
              睡觉一样
              躺在鲜花中间
              一群帅哥美女围着
              看他躺下的样子
              小个子
              诗人49岁 本科
              教师 离婚 女儿读大二
              他的前妻(某医院精神病人)
              哭得死去活来
              他的三弟(原某大学著名诗人)
              介绍生平 悼词
              哥 你走了 留一箱奖状
              欠一堆债  我认还”
面对诗人二字,我们只能无语,面对这样的结局,我们活着的诗人担当了一切,诗人某种意义上,他的别名就叫“担当”。
  诗人其实是世上活得最辛苦的一类人,他们无论贫穷或是富有,在言词上无论是诙谐还是抒情,愤激还是温婉,自嘲抑或讽喻都是诗的。诗人的这首《贵人》:
            “喝过咖啡之后
                放了一个响屁
                感觉那个声音
                像打开一瓶啤酒
                他连忙凑过去
                鼻子抽动
                嗅到了空谷幽兰
                他说这是一个
                咖啡屁
                不像吃五谷杂粮的
                一出气
                就臭不可闻”
读来意味深长。诗人以讽喻的方式道出阿虞者的丑陋以及遭遇的尴尬,小丑与尴尬者一同出现生活的镜头内,可以想象诗人透视的犀利之眼清晰地看到了一道“窄门”内里的场景。隐喻现代文明的“咖啡”与波德莱尔式的“深度现实主义”的“响屁”相碰撞,其气竟然有浪漫主义的“空谷幽兰”般的幽香。诗人有趣地把丑角与美者立体化,让我们看到了两者的各个侧面。这就是“手艺活”的精湛之处。
  诗人不仅借诗歌这个优美又不无忧郁的抒写方式记录人生与生命的历程,还借用这个“手艺”表达了个体欲望与忧患,那些在时间之手中遗漏的生命之沙,不仅被仓促摩擦出血,露骨疼痛,还留下了刺人耳膜的《嚎叫》:
            “金斯堡《嚎叫》
                凯鲁亚克《在路上》
                群居
                吸毒
                荒淫
                颓废
                让代人
                在路上
              嚎叫”
这是令人绝望的揭露,它没有裁决,它的批判隐在文字之后的深深帷幕内,它有"末世"般的泣血之痛。这是藏匿于生命深处的顽疾,这是深入骨髓的刮骨之痛,这是“悲怆式的默片”之景。诗人是悲悯地,但诗人没有流露出悲愤的神情,不动声色地叙述着现实,《阿三羊肉米线》:
               “圆通路47号
                   有小吃阿三羊肉米线
                   客人拥挤
                   小招牌写着
                   小碗7元,
                   大腕8元,
                   眼睛2元一只
                   耳朵2元一只
                   腰子5元一只
                   羊脑10元一个
                   脚20元一公斤
                   肉50元一公斤
                   给足够的钱
                   肢解的羊
                   想吃什么器官
                   可以拿来”
我们已很清楚发生了什么,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给足够的钱,肢解的羊,想吃什么器官,可以拿来”这种近乎麻木,面无表情,冰冷的口吻早已成为“规律”,一只羊所有的器官明码标价,并且“客人拥挤”。“羊”其实是一种隐喻,在西方基督教里,羊泛指民众,我们都是上帝放牧的羊,是那“沉默的羔羊”。诗人用波德莱尔式的现实,揭示“看客们”习以为常的冷漠与残酷。
  同样能显示生命本真的还有自身的欲望,这个欲望不太醒目,像一条潮乎乎的毛毛虫爬行在“温热的胴体”,让人欲罢不能:《毛毛雨》:
              “下就下吧
                  何必来这场毛毛雨
                  洒落在我的头发睫毛和围巾
                  温热的胴体
                  找不到膨胀的感觉
                  昨夜的睡意
                  还没有发酵
                  你就停了
                  不明不白
                  不痛不痒
                  不激烈也不安静
                  你就停了
                  整个雨季
                  我都在春情荡漾的等待
                  下就下吧
                  与其遮遮掩掩
                  不如轰轰烈烈
                  来一场暴风雨
                  让我纵情你的怀抱
                  洗劫一空
                  或体无完肤”
诗人的激情无限与真性情暴露无疑,生命正是在这样的“膨胀”与“荡漾”中得以蓬勃。生命更是在“饥饿”与“饱食”中交相更替,如《云南的云》:
               “诗人沈浩波说你是小姨子的嘴唇
                   你就乐了
                   不是雨天雨地
                   就是水里雾里
                   你干燥着你的干燥
                   我潮湿着我的潮湿
                   总有一天你会成为烈火
                   不信你看
                   对视的眼睛充满饥饿”
“饥饿”纵然难熬,一旦“令我饱食终日”就会“生出事来。”(《吃饭》)
诗人就是这样一边珍惜着生命,一边不断地锻打着生命,让其充满韧性,充满质感,用诗歌这门老”手艺“活,对整个生命或曰对生命的细部进行无休止地打磨,让生命在比较短的存在周期里尽量焕发生机,像一棵常青树般婆娑,枝繁叶茂。云南北鸿就是用这种”还愿“的虔诚仪式完成生命对诗歌的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0-14 22: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22:2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潘老师,师友的信任,旭红惶恐,勉强为之,请多斧正!祝潘老师秋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25 15:1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