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岛:《杀狗的过程》的三个向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杀狗的过程》的三个向度

                                     古岛

1.汉语语境中“主人”和“狗”的语义指涉

     在汉语语境中,人和狗的关系,历来都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人和狗的关系,和谐共处,几乎成了人际关系中最经典、最具标杆意义的楷模和榜样。
人对狗享有绝对的支配权,他的任务就是把狗训练得唯命是从,百依百顺。而狗,仅仅是为了主人而存在,它的唯一职责就是对主子尽忠。关键的时候,还得为主子冲锋陷阵、流血牺牲,誓死捍卫主子的生命、利益、荣誉和尊严。
     主人,是专制、威权、独裁的同义语;狗是愚忠、贱民、奴才的代名词。

2.《杀狗的过程》里狗、主人、围观的人的行为症候

    a.狗:“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它又爬了回来\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有些抖” “它又爬了回来\——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 “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狗之所以奋不顾身、赴汤蹈火般地爬向主人,仅仅在于“主人向它招了招手”。狗之听话顺从,由此可见一斑。
     狗“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回家奔丧”,奔谁之丧?奔自己之丧!奔丧就是回乡。回乡之路,就是献祭之路。献祭,自己把自己送上高高的祭坛。故乡是祭坛,也是神坛。它在这里仿佛充满种种暗示:只有不断的逃离故乡,才能活命,但只有不断的回归故乡,才能使自己的获得心灵的安慰,以此完成一次生命的自救和自赎;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不管是逃离故乡还是返回故乡,你都死无葬身之地。
    “狗”的形象,充满了浓重的宿命论色彩。

   b.主人:一方面是“用手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另一方面是“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它的脖子” “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主人,在这里仿佛是以神的名义、以血腥的方式在成全众生。细节,使“主人”的残暴和伪善,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c.围观的人:“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抖,和它痉挛的脊背\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这个故事的发生,自始至终都有一群围观的人在。作者,读者,我们所有人,无一例外的也都是围观者,是看客。我们都是同谋,共同参与了一次血腥的杀戮。
       更重要和吊诡的问题还在于,杀戮之所以进行得如此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狗”的密切配合和勇于献身。这样说来,杀戮仪式的最终完成,也有狗的一份功劳。仅仅是因为主人一次次的招手,狗就一次次义无反顾、赴汤蹈火般地爬向主人的身边,虽然没有死在主人的怀里或脚边,而“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 但还是颇有几分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的味道。“奴”最终也没有完成与“主”的合二为一,狗的“忠诚”最终暴毙在路上,没有圆满。从这个意义上说,“狗”也是自己行为的“围观者”,自始至终都是自己的“看客”。
      “围观的人”说狗“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在这里,“围观的人”不但具有看客的身份特征,而且充当着宣谕者的角色。他们自以为置身事外,所以乐于充当判官的角色;自以为旁观者清,所以乐于说出事物的“秘密”。

     d.其它:“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 像插上了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

     “红领巾”“红颜色的小旗子”,这两个比喻,看似顺手拈来、漫不经心,实则满含深意。两个喻体,除了合乎相似性的要求之外,它的政治隐喻功能显而易见。

3.杀狗的过程:从日常经验向超验经典的飞升

      “杀狗的过程”,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过程”。 诗的题目,决定了这首诗的重心是杀狗的“过程”, 而不是“杀狗”。 如果把题目改为“杀狗”,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诗的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由生活中的“杀狗”,转变为诗歌中的杀狗的“过程”,重心的挪移,使诗歌由对日常经验的转述变成对日常经验的超越成为可能。
      诗的第一句“这应该是杀狗的唯一方式”,“应该”“唯一”这两个词,强调了杀狗的正当性和普遍性。“应该”而且“唯一”,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应该说,诗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可挑战的强权意志的味道。
      诗中的句子,“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有些抖”“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如此重复了5次”,通过反复和夸张,诗人将刽子手的屠杀过程无限延长,也将狗的愚忠无限夸大,这一惊心动魄的“杀狗的过程”,使人不寒而栗。
     诗的结尾,“许多围观的人\......\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更是远远超出了日常生活经验的边界,令人猛然警醒,也令人产生无尽的思索。

      诗,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却又远远超出了日常生活的边界,是对日常经验的一次高度聚合和浓缩,是对日常经验的僭越和超拔。“诗歌话语所做的即是基于当下经验, 发现经验中潜在的隐喻与转喻,或者说发现对细节进行某种主题化的可能”( 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作者从日常生活“杀狗”这一细节中,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秘密——极权的蛮横和伪善、人性的冷漠和麻木、政治和群氓合谋的怪诞和可怕,并通过“冷抒情”的叙述方式,完成了一次极权专制下世俗图景的深刻揭示。“政治权力的本质属性中有一种最大的恶,不是它赤裸裸的暴力状态,而是面露慈祥的伪善。”(左春和语)而“我们全都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这个极权制度,接受了这个制度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从而成全了它的运行。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仅仅是这部机器的受害者。要知道它之所以能运行,我们每个人都曾出了一份力。”(哈维尔语)关于这一点,鲁迅说得更直接、更透彻:“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
     杀狗的过程,一次诗歌里的政治波普,一次由主人、狗、围观的人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一次由暴君、奴才、看客共同完成的生命的死亡仪式,一次对“极权主义”的生动阐释,主题深刻而沉重。“极权”和“奴性”就像一张纸的两面密不可分,而有了“看客”的存在,“杀狗的过程”——一次极权的展示——方才可以演绎成一场集体无意思的全民狂欢和视觉盛宴。《杀狗的过程》,以“庄重、锋利而富于痛感”的细节,“以乐致哀,把生命的礼赞推向毁灭的峰巅”,完成了一次对极权的强烈控诉和奴性的无情鞭挞。这诗歌里的行为艺术、这诗歌里的政治波普,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内心的颤栗和恐惧,更是无尽的浩叹和沉重的思考。“专制和血,使一个诗人的诗歌不能安眠”(林贤治)。“专制和血”,也使读者在漫漫长夜里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2-6 11:56 | 只看该作者
张力之外,更多的奴性的提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2-19 13:47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既到位又有独特的视角,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2-28 08:50 | 只看该作者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末句的象征意义是:这个社会,谁说这甘心情愿挨宰的狗?谁又是杀戮至死凶残无比的屠夫?暗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那种关系?什么样的生活际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4 02: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