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朴腊梅袭暗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2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质朴腊梅袭暗香
——读梅林诗歌有感

张如山

梅林是我的老同事,早有“才女”之称。2011、2012两年,适逢北京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不久,我们同在一家修志单位修志,作为她的主管领导,她的质朴厚道和写作功底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她独立主笔的《朝阳区三间房乡资料长编》在朝阳区乡镇资料长编中名列前茅,《朝阳方志》报上以《朝阳区三间房乡心血浇铸传世长编》为题给予报道。2013年,在网上读到她的诗歌作品《思母》:“母已七旬整,满头银发生。别离三百日,思泪漫京城。”我给她留言:“好诗!好诗!”她看到我的留言后给我打电话,说准备把部分诗歌作品结集出版,问我是否愿意为其诗集写一篇文章,我慨然应允。

  1967年,梅林出生在东北辽宁一个偏僻的村庄,本名“卢桂兰”。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从妈妈刘玉梅、爸爸卢柏林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做了笔名。从这点来看,她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正如她在给爸爸妈妈的一首诗中写的:“我爱你们手上的青筋\爱你们脸上的皱纹\爱你们慈祥的笑容\爱你们温和的声音”。

梅林诗歌创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作多短小精悍,诗情画意,情感自然,朴实直接,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没有矫情的掩藏,像一幅幅人间真情画面,在平淡中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情,引起了许多女性读者的共鸣,故在坊间多有传抄。

梅林的诗歌作品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如《秋夜》:“风雪很大\你把我裹进你的大衣里\我仰头看你\看雪花落在你的脸上\化了\你低头看我\看我仰头看你”。如果只读第一段,读者心里会有疑问:秋夜怎么会有风雪?至诗第二段“我静静地静静地\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秋月\设计着\有你的冬季”,读完整首诗,读者恍然,原来第一段诗里描写的情景只是作者在秋天的夜晚,对冬天和相爱的人见面情景的一种想象。读完此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2004年,中国著名诗人多多读到梅林的这首《秋夜》,大为赞赏,并在海南大学研究生课堂上诵读此诗。

  梅林的诗具有一种感伤主义的文学风格。她以女性特有的多情,形成了浓重的忧郁气质与伤感意识,把对父母、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春寒今尚在\思汝泪晶莹”, “谁\轻抚着我的肩\让我垂下头\眼睛里蓄着泪”,“而我读到这些后\也一样哭了好久\就是写下这几行的此刻\也是满脸的泪流”这里满纸都是泪,泪,泪。但她决不是无故之哀,无悲之泪。作为一个新的女性,她不像林黛玉那样软弱,而是大胆地表露,大胆地追求,把对恋人的渴望直接喊出来:“渴望你的柔情,在我流泪的时候穿过我凌乱的发;渴望你的呵护,在我悲伤的时候轻抚我憔悴的面颊;渴望你的坚定,在我颓废的时候给我生活的信心;渴望你的爱意,在我睡着的时候环绕在我的左右;渴望你的双唇,在我头疼的时候轻吻在我的额上;渴望一生一世,被你深深地爱着并深深地爱着你。”多么直白,多么真实,这才是一个女孩子对恋人情感的大胆流露,体现了女性纯诚细腻的内心世界。在《你什么时候回来》里:“不时地\走到门外\目光在来往的行人中\穿梭寻睐\你出去后\屋里便生出一份等待\窗和椅之间\也连起了一段徘徊\门外的天空\飘过一朵又一朵云彩\远去的你\什么时候回来。”这是多么深切的思念,恋人走后,主人公不停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在来往的人中寻找,屋里便生出一份等待,窗和椅之间,也连起一段徘徊。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恋人的深切思念。满怀至情,连篇痴语,把女性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梅林植根于真实生活之中,她用女人独特的眼光和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温婉、多情的一面,构成了一部东方女性情感史。真情是诗之骨,诗之言情,贵得其真。梅林的诗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诗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梅林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

自尊、自强是女性意识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这点在梅林的诗歌中亦有体现:“是对\是错\不管那么多\坚定地走去\总会有收获”。在《我走的是自己的路》中,她写道:“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没有就没有吧\理解和支持\是别人的事情\我走的是自己的路”。在这里,表现的是作者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品格。作者诗中一系列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都是其率真、诚挚、敏感、多思、高傲的个性品质和思想修养及整个精神面貌的真实展现。读着梅林这些肺腑之语,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个活生生的热爱生活、崇尚生命、追求理想、执著于爱情的才华非凡、品格高洁、个性鲜明的女子,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跳跃而出。

清代浙西词派彭孙通在《金粟词话》中曾说过:“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梅林的诗歌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这不但不使人觉得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反而更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梅林擅长于自由体、长短句,运笔曲伸自如,行文声情并茂,特别是在诗中,她想喊就喊,想唱就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随手拈来,运用自如,使她的诗歌流风余韵,具有了艺术的生命力,强烈地感染了读者。梅林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特别是其诗中的口语化、通俗化,是其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深深地埋在长发里的忧伤”、“淡淡的水里留下淡淡的心影\淡淡的桨声让淡淡的梦醒”、“心发烧了\烧得麻板嘎嘎地响”等等,平易清新,精妙传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梅林的语言功底来源于学习。她从小就是个读书迷,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常常从邻居家借书阅读。十几岁时,她读书成痴,常常一边做农活一边看书。在上学的路上见到地上有一张废报纸,也要捡起来看一看。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看书。八十年代还在辽宁鞍山师范求学期间,她就读完了《百年孤独》、《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汤姆大伯的小屋》等中外名著。2013年6月,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北京市“十大读书人物”评选活动中,她被评为第三届北京市十大读书人物。2013年7月20日《北京日报》八版头条刊登了记者李夏至采访她的文章《卢桂兰:读书改变人生》。同一天,人民网、凤凰网、和讯网、新民网、东方网、华龙网、天津网、中华人物网等几十家主流媒体网站全部转载了这篇文章。作为曾经的同事和领导,我为她感到骄傲和荣耀。

北京市大兴区乡土作家寇殿荣给她的诗中写道:“葳蕤兰草吐芬芳,芦叶端阳裹粽香。金桂中秋凝夜露,梅林绽蕊傲严霜”。

梅林的读书精神和创作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她就像墙角的一枝腊梅,虽然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却暗自散发着幽香。

                                                    2013年9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张如山,男,1954年8月出生,河北邢台人。1973年参军,历任宣传干事、科长(副团)等职,1994年转业到《邢台法制报》任总编。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几十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1979年创作并拍摄了电视剧《脱锁沟》;1983年创作并由中央党校拍摄了电视片《前南峪之路》;1993年创作并拍摄了电视剧《平汉战役前奏曲》,该剧先后4次在中央1、2、4、8台播放;创作了33集电视剧《大风歌》和35万字的长篇小说《兵车行》;还编拍了电视专题片10多个,有6个专题片在中央台播出,其中4个专题片分获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一等奖和北方十五省市专题片优秀奖等奖项;在《中国民间故事》、《故事会》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先后有100余万字与读者见面。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并被编入中国当代作家名录。现居北京,从事编史修志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2-15 06:3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问候!后附几首诗,最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8 01: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