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诗歌评论家陈超坠亡:疑因“对诗歌现状感到失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师傅 于 2015-3-14 22:18 编辑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分别联系到陈超的同事、朋友、师长,以及他生前所带的博士研究生,对方都“感到震惊、突然,心情沉重”,他们均核实了陈超坠楼身亡的消息属实。“中国诗歌界的一大损失!”电影导演高群书、传媒资深人士刘春等也在微博上表示震惊和哀悼。
陈超辞世令人叹息。资料图片
陈超辞世令人叹息。资料图片
鲁奖评委、诗歌评论家陈超坠亡


  诗歌评论家陈超坠楼身亡,震惊,痛悼。局外人难以揣测个中缘由,无法言说,愿他终得解脱,往生极乐。”昨日,社交网络传来一条消息,鲁奖评委、河北作协副主席、河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陈超教授,于2014年10月30日坠楼身亡,消息震惊不少文化界人士。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分别联系到陈超的同事、朋友、师长,以及他生前所带的博士研究生,对方都“感到震惊、突然,心情沉重”,他们均核实了陈超坠楼身亡的消息属实。“中国诗歌界的一大损失!”电影导演高群书、传媒资深人士刘春等也在微博上表示震惊和哀悼。刘春还回忆道,“1991年,我跟作家贺弈合办民间杂志《发言》,首期就蒙陈超兄赐稿,诗歌大家,文采飞扬。没想到今日有此噩耗。”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延青:“失去陈超损失非常大”

  在国内诗歌评论界,陈超的诗歌评论备受推崇,他的主要研究论著有《生命诗学论稿》《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中国先锋诗歌论》等。1993年,因作品《中国探索诗鉴赏》获中国作协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2005年以诗论集《打开诗的漂流瓶》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以作品《中国先锋诗歌论》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延青,是陈超20多年的好朋友,昨日下午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外界一般对陈超的认识,都是重点在他是诗歌评论家这个身份,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文人和学者,他之所以诗歌评论水平高,跟他本人是一个很优秀的诗人分不开。而且他还是大学中文系教授,学养非常深。可以说,在我们河北作家或评论家群体中,陈超是属于文学批评家。失去陈超,是河北文学界非常大的损失。”

  师长兼同事刘绍本教授:“没听他发过什么牢骚”

  河北师大教授刘绍本,是陈超的同事,也是恩师和朋友。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刘教授,他表示,自己心情很沉重,“得知他离世的消息,我第一感觉是:很震惊!我今年都76岁了,还要为自己教过的学生送别,心情真的很难受。”

  对于陈超身亡的原因,刘绍本教授说:“首先,作为大学教授,在我们河北师大,陈超是一个非常受学生爱戴、科研成就很突出的教授,是一个学科带头人。几乎每年都有他的研究课题,他教授的课堂,总能吸引非常多的学生来听,甚至包括外系的。作为诗人、诗歌评论家,他在全国诗歌界,都有一定的名气。而且,以我认识他几十年的判断,他也不是那种对现实功利在意的人。对于社会,他的心态和看法,一直都很光明,没听过他发过什么牢骚。第二,我听说,他的私人生活中,是有些事情,但是据我所知,那些事情在近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一直都处理得很好。”

  陈超所带博士研究生:“陈老师是个低调的人”

  对于外界猜测的有“抑郁”因素,刘绍本分析,“陈超曾跟我谈过很多次,对诗歌在当下时代的遭遇的看法。我记得他总说,诗歌在社会及人心中的位置,不应该是当下这个状况。诗歌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他在诗歌评论上做出大量的工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最大的动力就是:想要通过具体的诗歌评论,来为恢复诗歌在社会人心中的位置,出一份力。我能感觉到,他表现出来的疲惫感和失落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抑郁,我认为,就是他思考得很深导致的沉重感。”刘绍本最后感慨:“一个人,尤其是诗人,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外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另外一个人的内心秘密。”

  崔立秋是陈超生前带的博士研究生,他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自己目前不便接受采访多说,“陈老师生前就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走的时候,一定也很渴望安宁。所以他的家人希望大家能尊重他,不过多讨论。”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0:35 | 只看该作者
马庆云:我的老师陈超先生为何而选择自杀
http://www.wenxuncn.com   2014-11-01 10:55:19   来源:文讯网   评论:0 点击:1219
陈超先生在中国的当代诗歌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学识,自然有悟性成分存在,这必然要面对陈超老师敏锐的感情神经问题,这或许是诗性气质打下的先天的好底子。同时,陈先生治学,又多以西方哲学为篮板,触类旁通,最终得以关照中国当代诗歌全貌。
\
    著名文艺评论家,博士生导师,我的老师,陈超先生,于今日凌晨选择跳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的导师姜文振先生正在操持陈先生的缅怀后事工作。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已经于文科楼四楼摆设拜祭灵堂,接受师生和社会人士祭奠。
    我于今天下午前往河北师大文科楼拜祭先师。陈先生沉稳地坐在画像里边,一如他讲台上鹰隼一样的眼神,穿透着眼目前的哀悼。他是带着微笑的,我总觉得我们不应该哭,可鼻子还是酸酸的。拜祭后不久,各处的新闻客户端开始发来陈超老师跳楼自杀的新闻。我认真地阅读了很多网友的留言。
    一些未曾授业于陈超先生的网友,大抵对先生曾是河北作协的副主席颇有微词,先生又曾得过那个已经龌龊不堪的“鲁迅文学奖”。两件事情加在一起,引起很多并未阅读过陈超先生的网友的误解,以为自杀离世的是一个官吏罢了。这是对陈超老师最大的冤枉。陈先生是与中国思想的进步事业站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叫他诗人、批评家,乃至于教授、先生等等,但请忽略那些世俗意义上的头衔,比如副主席、鲁迅文学奖等等。陈先生生前,在课上,也曾对这些世俗名誉,直接嗤之以鼻。
    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收到陈超先生治丧委员会老师的短信。大意如下,陈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辞世,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1月2日上午10点在石家庄殡仪馆举行。治丧的老师们大抵是怀着为逝者晦的心思的,陈超先生的纵然一跃,被我们悄然换为因病长辞。我们这些学生,是希望陈老师因病而去的,可事实却是,陈老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陈超先生在中国的当代诗歌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学识,自然有悟性成分存在,这必然要面对陈超老师敏锐的感情神经问题,这或许是诗性气质打下的先天的好底子。同时,陈先生治学,又多以西方哲学为篮板,触类旁通,最终得以关照中国当代诗歌全貌。先生是以哲学方式在引领一个时代。至于陈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我推荐《打开诗的漂流瓶》一书。
    该书文风,正是陈超先生的上课风格。该书一直作为先生授课的教材存在。他直接触及诗歌的本质问题,追问诗歌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咽喉被扼住无法吞吐而又吐出来的东西便是诗歌。陈超老师,是教真学问的,他带给学生的学问,没有兜圈子,都是直接命中根本。所以,上他的课,往往能否醍醐灌顶。
    而陈先生的课,在河北师大,是需要提前占座的。我当年上课那会儿,陈先生的课上,除了应有的二百多个座位被挤得满满的之外,过道里边,也是有站着听的。他黝黑,气力上像牤牛,没有一般读书人的文弱,要是在外边看到,俨然是一副煤炭工人的模样。先生在中文系讲授诗歌,实乃是以诗歌的方式在讲授西方哲学。关于授哲学课一事,先生曾在课上公开抨击院系和校领导方面。
    陈先生说,自己曾多次面见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希望能在河北师大中文系本科班中开设西方哲学课程。但是,院系领导与学校领导,均以师资有限为由,断然拒绝陈先生的提议。先生课上谈到,最后一次见,他提出,师资有限的话,自己义务授课,学生自愿选课,夜间授课,院系方面只给提供一间教室即可。院系领导竟然无法找出理由,但依旧拒绝。校方,至少是有人干涉陈先生开哲学课的。
    哲学方能开启民智。陈超先生的大智慧,正是源自于这些哲学。他直言,自己往往洞见时代,并超前于时代,至少五年。这是哲学带给我们的先知的力量。大陆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本均为重史而不重哲。重视文学史,因为文学史不过是人为编写,可以按着意识形态随便编撰的。哲学要做的工作,则是依靠文学原著,还原真实的文学家的历史与文学价值。若重视哲学,则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将成为独立的批评家,而非死板的背书匠。“这于校领导来看,是可怕的呢。”陈先生无奈地苦笑。
    此为先生学品之一瞥。我与陈超老师学问之外的交流不多,乃至于对其人品的评价,只停留在一些皮毛上。他有辆破自行车,以骑此车上下班为乐。先生步行速度很快,大步流星。陈超先生曾给郭宝亮教授的某部学术著作做序,里边有个值得一记的事情,可以用来对陈先生人品管中窥豹。
    郭宝亮教授,为陈超先生生前好友。郭教授有一部评价当代小说家的批评著作,里边涉及到对王朔的批评——个人阅读后认为,用挖苦也不为过。该书,实乃好友请好友作序的,在里边吹捧吹捧,自然是文人之间惯有的毛病。可以,陈超老师在序言中直截了当地提到,他不同意郭宝亮教授对王朔的批评,并对王朔价值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这是陈超先生的人品,也是他的学术品格。此小事儿,对我著文写说影响很大——批评不可避亲。
    陈超先生的性格豁达,文风也深刻中见出大积极来。他的自杀,于我们这些学生,均是大意外。前几天还在招收博士生呢,为何晚上就跳了楼?有网友联想到25年前的诗人海子。陈超先生与诗人海子不同的地方在于,陈先生的生活至少可以说是富足的。王国维的自杀、海子的自杀,都被怀疑是经济问题。陈超先生,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没有的。中午与一位师妹通电话诉说此事。师妹说,陈先生曾当面开玩笑说自己不缺钱,反而是多的不知道怎么花了。
    也有好友怀疑,先生的自杀与儿子的生理问题有关。陈超先生的儿子,在智力上有些障碍。可是,这种障碍,是自出生便开始的。先生何以在孩子成长的十数年里稳稳妥妥,而到了昨晚,却想不开了呢?这种说法,显然不能听取。
    作为学生,我更愿意将先生的自杀归为一种豁达,比生更豁达的哲学状态。陈超老师在对诗人海子的评价中有这样一段话:
    现在,我知道海子之死,实际上完成了浪漫主义史诗的普遍生还。在海子的长梦中,他被继起的诗人包围,仿佛一个种族的诗歌大梦在他的氛围中升起。这种血缘幻象会以不同方式(甚至反对的)体现在未来写作的运转中……海子是得永生的。
    这段话,是陈超老师25年前写的。从师妹处得知,在最近几年的课上,他聊到海子,总是带有略微的对其自杀的批评的。因此,师妹并不认可陈超先生的对诗歌与哲学的殉道这一说法。我说,陈先生毕竟是在给你们授课,总不能带你们往最豁达的死亡状态中去吧。他或许是矛盾的,但在临死的楼顶上,他却又是通透的。
    陈超先生的自杀,如海子一样,也完成了浪漫主义史诗的普遍生还。先生的这种选择,是自觉的,也是幸福的。神的家中,鹰在集合。先生,集合去了。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马庆云(xuezhemaqingy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0:38 | 只看该作者
博士生导师诗人评论家陈超自杀说明了什么

杨青雲文/图

得知著名学者、诗人评论家陈超自杀,陈超之死是“为诗而死”?还是为他热爱的桃花而死?这是缘于他写过一首名作《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处》早有喻旨诗人的自杀迹象。他无可逃避地承担了“为诗而死”或是为桃花而死的潜在意义,自我放弃生的行为却成为向死而生的飞翔一跳之壮举……
只有陈超的死,成为一次对诗歌抗议的桃花隐喻—— 桃花刚刚整理好衣冠,就面临了死亡/四月的歌手,血液如此浅淡/但桃花的骨骸比泥沙高一些/它死过之后,就不会再死……
这是诗人陈超关于写桃花诗对“死亡”的隐喻与诗人自我决心的实践行为形成了“形而上死”的死亡真相,似乎成就了陈超“与桃花一起走远”的必然。我想陈超之死,说透了他是企望于在一跳之间达成与诗性桃花的统一体的惟美融合。它融合死亡在一跳之间的诗人宿命,也是诗人与桃花至尊的“骨骸比泥沙高一些”。“ 它死过之后,就不会再死……”
诗人这些诗句,从诗的角度上说,它很少有逻辑性。我们也知道,诗歌的逻辑与日常语言的逻辑是不太一样,但诗人写桃花的“死亡”毕竟不是诗歌本身。何况,对于陈超写桃花的诗,“在死亡中铺成风暴”,这是诗人早已经为他的归隐就像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自杀一样,除了留给大众以遗憾和怀念之外,大概还有一种深深的惋惜甚至善意的责备:与其跳楼死,与其和桃花“年轻的血液融为一体/但这一切真正的快乐,是我去天国途中的事。”
一个活生生的诗人自杀的悲惨事件,在这些不乏激情但几乎谁也听不懂的言说中,成了一种诗歌本身最神圣的活动。最终,这些像是如歌的赞颂由对诗人自杀的礼拜而制造一个诗歌神话:“海子是圣徒般的诗人,他捐躯的意志具有‘不顾’的性质,以致当我们返观他的诗作时,竟产生了一种准神学的意义。”(陈超:《海子》,见《不死的海子》第73页。)
陈超把海子的自杀赋予了“一种准神学的意义”。
那么,现在陈超本人自杀又说明了什么?
有可能这次的陈超之死,被一些呓语般的嚷嚷炒作成为一个神圣化的话题:成仁乎?取义乎?关于诗人自杀问题的伦理反思,我想在这里强化:生命是人在现世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人对生命本能的渴求,源自自然规律使然,也是维系人类社会的基础。但人类社会,却往往会做出相反生命的行径,尤其是相反自己的生命。他们这些诗人总是以自杀来对生命的渎职无知,与生活的艰难。随着时代的变化,自杀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知识、物质的增加而有所减少,相反却愈演愈烈。只说近一段时间自杀的诗人有卧夫、许立志。在现实生活中每一宗自杀的案例都是有他自身独特的深度背景,问题往往不能一概而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诗人之死的角度看待自杀现象?
面对诗人自杀这一时代病症,作为当下也算是知识分子的诗人群体,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为有自杀倾向者提供心灵关怀与帮助。作一些必要的反省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自杀肯定没有如陈超说的“神学意义”。它完全没有一点意思可言。从积极的方面给人启示出生命的真相与意义。换句话说:我们如何活出“生命的真相与意义?”如果说诗人之死有“神学意义”,那么,这种“神学意义”是应该教人如何好好地活着,(而不是去教人如何去死,)它才有点意义。从陈超之死的事件中又一次折射出中国当代诗人似乎已经被诱发出一种死亡的情绪或情结。近些年中国诗人自杀或非正常死亡者有上百十起之多。一个诗人甚至在自杀前公开声称:“海子死时25岁,我不能活过25岁。”
由此看来,死,特别是诗人自杀,有评论家这样说:在一些人眼中已经成为诗人诗歌活动的颠峰或“极限冲刺”,成为“诗歌烈士”的祭坛,成为诗歌神化的魔术平台。我想,这股风如果再持续吹下去,那真是当代中国诗歌界的灭顶之灾:因为,这不仅在肉体上消灭了一些诗人,更重要的是,让活下来的诗人感到尴尬、痛苦,不知所措。他们在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中,诗人的自杀不再是依据某种信念所发起的最后冲击,而是因对信念的彻底绝望而发出求救的呼吁。一般的自杀是对暧昧的世界感到绝望,诗人的自杀则起因于对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自己对世界所持态度的绝望。
综上所述,陈超的“绝望”有力地说明:诗人离开桃林回家睡觉的时候,园丁正将满地的落英收拾干净。青春的陈超一腔抱负,却一直沉浸在虚构给予的快乐中。他最后一次离开床榻重返桃林的时候,泥土又被落英的血浸红古老的泪水,羞愧的,忠贞的桃花,在自己失败中歌唱隐喻之疼,不该供奉你的灵魂?你的躯体如此细薄,而心灵却在砺石中奔跑。来不及悔恨,来不及原谅自己。“就面临了死亡。”
诗人自杀的所谓形而上意义的说法,是“被落英的血浸红……”
生命的源处是神圣的,是为了“心灵在砺石中奔跑”而受限于“来不及悔恨,来不及原谅自己”,同时表示在人的生命里:世界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相对来说一般人的自杀是对暧昧的世界感到绝望,诗人的自杀是起因于对自己的信念所持态度的绝望。歌德笔下的维特开枪对自己自杀。他是认为自己的生命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与其让暧昧的世界使人不能接受的方式碌碌无为的活着,不如自己以绝对肯定的方式让他很快地去死。在与世界的赌注中,人能骄傲地证明:如果活着,没有了自身的意义。死,总还是有点意义吧?似乎这样一来,人就超出了动物本能的绝望。陈超的“绝望”还说明:一直沉浸在虚构给予的快乐中,就算他清楚知道自己与社会文化形态的所谓偏离关系,对他身处的绝望困境有何裨益?面对时代脱节导致的绝望,在世界的生存孤独中,诗人看不惯的事情太多。他既看不惯世态炎凉,也看不惯某些人阿谀奉承。但是,他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边看不惯,一边做着看不惯的事情。所以,陈超几乎没有真实的价值可以相信和依赖,没有可以依赖的真实信念帮他作出正确的选择。此时,诗人选择了跳楼自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杨青雲:笔名三道快枪。河南邓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韶关市批评家协会理事。著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深圳天堂的凹陷才是底层的底》《杨青雲书法与绘画论稿》《樱花结》长篇小说等。作者现为北京大中国书画院常务院长。北京陈香梅研究会执行秘书长。范曾研究会会长。《范曾研究》杂志执行总编。在北京发起首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
附陈超,1958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中国先锋诗歌论》《游荡者说》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表诗作300余首,出版诗集《热爱,是的》《陈超短诗选》(英汉对照)等。主要编著《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最新先锋诗论选》《中国当代诗选》等。
  1993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2000年获《作家》年度诗歌奖,2005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并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2007年4月—5月,应纽约大学东亚系邀请,赴美进行学术交流。在美期间,还应邀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学术研讨及双语诗歌朗诵。2011年9月,应邀赴韩国出席第二届亚洲诗人节,做主题发言并朗诵。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现代诗学,现代西方哲学。
  主要研究论著:
  1、《生命诗学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上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7、《游荡者说——论诗与思》,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8、《辩难与沉默》(合著),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9、《最新先锋诗论选》(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中国当代诗选》上下(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编著),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获奖情况:
  1、《打开诗的漂流瓶》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5年)
  2、《中国探索诗鉴赏》获中国作协第六届“庄重文学奖”(1993年)
  3、《中国先锋诗歌论》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08年)
  4、《生命诗学论稿》获第五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1995年)
  5、《无端泪涌》获第十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2003年)
  6、《诗艺与交谈》获《作家》诗歌奖(2000年)
  7、《X小组与太阳纵队》获《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2007年)
  8、《反诗与“返诗”》获《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2007年)
  9、《打开诗的漂流瓶》获第十一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2009年)
  10、2009年奖河北省教委、人事厅“河北省优秀教师”称号
  11、1994年奖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十佳青年作家”称号
  12、2011年奖混语版《世界诗人》颁发“首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家奖”
  13、2011年奖中国桂冠诗歌奖评委会“首届中国桂冠诗歌奖(2000-2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5 08: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