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坠楼自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师傅 于 2015-3-14 22:18 编辑

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
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坠楼自杀
高盛菡来源:前瞻网-头条前瞻2014.10.05 14:58:182
“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坠楼自杀  海德格尔一再说:诗与思是互相归属的。在海德格尔看来,真正的诗人承担了哲学家同样的工作,反之亦然;真正的哲学家其实与诗人并无二致。  从屈原到王国维,从海子到顾城,他们都是富有浪漫情坏和理想精神的诗人,他们都选用了残忍的自杀方式结束了人生。在这些自杀诗人的生前意识里,现实的骨感远远超过了理想的丰满,于是乎,他们自觉无能,他们抑郁,他们感到自卑,而最终用死亡来逃避现实的不顺。  “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我怕自己过不去。”  ——许立志《本命年》  这个10月,又一位年轻诗人“陨落”。10月5日,据媒体报道称,1日,90后诗人许立志在本命年里的一天坠楼自杀,结束了他年仅24岁的生命。而在今年早些时候,许立志就曾经在其《本命年》的诗中写道:“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我怕自己过不去。”  许立志,1990年生,广东揭阳人。喜爱文学,尤爱诗歌。作品见于《打工诗人》《打工文学》《特区文学》《深圳特区报》《天津诗人》《新世纪诗典》等,生前在深圳打工。  许立志最初写的几首诗发表在《打工诗人》上。在《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里,许立志如此描述当时的生存状态,“流水线旁,万千打工者一字排开/快,再快/站立其中,我听到线长急切的催促”,他感到“既已来到车间/选择的只能是服从”,更感到青春无情的流逝,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你怀里/被日夜打磨,冲压,抛光……”。对于许立志去世的原因,作家韩庆成在其微博发文悼念并透露,许立志因工作、生存等原因,曾有消极情绪。  许立志的坠楼自杀表明“诗人之死”已成事实,曾被媒体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的90后青工诗人许立志年轻的生命在这个国庆节期间成为了一个定格,同时也成为了大家讨论、关注事件的素材,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许立志也会慢慢地谈出诗人的视线,诗人也要为五斗米而折腰,白天为生活而奔波,晚上为诗歌而写。
“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坠楼自杀
海德格尔一再说:诗与思是互相归属的。在海德格尔看来,真正的诗人承担了哲学家同样的工作,反之亦然;真正的哲学家其实与诗人并无二致。
从屈原到王国维,从海子到顾城,他们都是富有浪漫情坏和理想精神的诗人,他们都选用了残忍的自杀方式结束了人生。在这些自杀诗人的生前意识里,现实的骨感远远超过了理想的丰满,于是乎,他们自觉无能,他们抑郁,他们感到自卑,而最终用死亡来逃避现实的不顺。
“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我怕自己过不去。”
                                                                                                                   ——许立志《本命年》
这个10月,又一位年轻诗人“陨落”。10月5日,据媒体报道称,1日,90后诗人许立志在本命年里的一天坠楼自杀,结束了他年仅24岁的生命。而在今年早些时候,许立志就曾经在其《本命年》的诗中写道:“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我怕自己过不去。”
许立志,1990年生,广东揭阳人。喜爱文学,尤爱诗歌。作品见于《打工诗人》《打工文学》《特区文学》《深圳特区报》《天津诗人》《新世纪诗典》等,生前在深圳打工。
许立志最初写的几首诗发表在《打工诗人》上。在《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里,许立志如此描述当时的生存状态,“流水线旁,万千打工者一字排开/快,再快/站立其中,我听到线长急切的催促”,他感到“既已来到车间/选择的只能是服从”,更感到青春无情的流逝,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你怀里/被日夜打磨,冲压,抛光……”。对于许立志去世的原因,作家韩庆成在其微博发文悼念并透露,许立志因工作、生存等原因,曾有消极情绪。
许立志的坠楼自杀表明“诗人之死”已成事实,曾被媒体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的90后青工诗人许立志年轻的生命在这个国庆节期间成为了一个定格,同时也成为了大家讨论、关注事件的素材,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许立志也会慢慢地谈出诗人的视线,诗人也要为五斗米而折腰,白天为生活而奔波,晚上为诗歌而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0:43 | 只看该作者
许立志24岁写诗写到死没一点意义

           杨青雲

题记:近日“富士康又有人自杀”的事件民众热议,只不过这一次多了一个标签“诗人之死”。当“富士康”、“诗人”、“自杀”这三个关健词连在一起的时候,事件已超出了他本身的悲痛寓意。像富士康自杀,其实就像一个“诅咒”,不管我们政府、媒体怎样的关注,这事情就时时的发生,但当今天在一些诗人博客、微博上传播“新诗典诗人许立志自杀了”这一条消息,也就围绕相关的问题开始讨论“诗人之死”,没有任何意义,死在写诗写呆了,还是少写诗好。如杨青云转入到搞绘画,一个小斗方荷,朋友收藏给红包5000多好。



   许立志24岁写诗写到死没一点意义

2011年11月6日参加惠州西湖诗会合影:后排左4许立志,前排左5国内知名先锋诗人伊沙、左6《诗刊》编辑老诗人孙文涛、左9广东省青工作协主席周崇贤、左10《丹荔》主编罗德远、左12井冈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龚奎林……不一一介绍。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悉,曾被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的90后深圳诗人许立志,于2014年10月1日坠楼身亡,警方疑为自杀。生前留下最后一首诗《我弥留之际》写道: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许立志写诗写到24岁死没一点意义,众人为之悲叹。浏览他博客留下的100篇博文,从他当时贴出的日记可知,他唯一的亲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在路边把不到半岁的他抱回家收留,现在老得没了牙门的阿婆,一个就是阿黄(狗)。2009年底,阿婆去世,立志亲手埋葬了阿婆,穷得棺材也没有。许立志从小受伙伴们欺负,一次,把他打得鲜血淋漓。可见他的身世很悲惨。

许立志走上打工道路后,写诗写小说,读他诗歌,很有潜质。从2011年的作品看,內容还是向上健康的,而且多次在厂报《冨士康人》发表。比如他2011年6月写的《梦想》和《小小的湖》,可以看出他并未厌世,还在追梦。

  昨日,诗人圈内开始转发一则缅怀90后诗人许立志的消息。许立志,1990年生,广东揭阳人。喜爱文学,尤爱诗歌。作品见于《打工诗人》《打工文学》《特区文学》《深圳特区报》《天津诗人》《新世纪诗典》等,生前在深圳打工。

  记者联系到许立志的朋友风果子(笔名)。她称,去世前几天的情况他们都不知道,警方还在调查去世原因。许立志曾经工作于工厂流水线,常把心事写成诗。很快,他身上被贴上了打工诗人的标签。

许立志最初写的几首诗发表在《打工诗人》上。在《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里,许立志如此描述当时的生存状态,“流水线旁,万千打工者一字排开/快,再快/站立其中,我听到线长急切的催促”,他感到“既已来到车间/选择的只能是服从”,更感到青春无情的流逝,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你怀里/被日夜打磨,冲压,抛光……”。对于许立志去世的原因,作家韩庆成在其微博发文悼念并透露,许立志因工作、生存等原因,曾有消极情绪。去世前发表过的一首诗只有两句: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我怕自己过不去。

附前赴后继选择自杀的诗人:诗人屈原开始,他投江自杀让我们中华民族有了端午节之后,又选择自杀的诗人有:朱湘跳江自杀。大陆五、六○年代重要的红色诗人闻捷,文革期间死于煤气自杀。女诗人蝌蚪(原名陈洋,丈夫诗人江河)用手术刀割断自己大腿上的静脉,在床上安祥而死;浙江淳安诗人方向服毒自杀;诗人戈麦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圆附近万泉河自沉而死;诗人徐迟在医院跳楼自杀;还有顾城、海子、卧夫等等。其实很多诗人明明知道“诗人”就是一种病态,但为什么却像吸毒上瘾一样的,拿写诗来凸显自己的所思所想,诗越写越穷,越穷越没有生活下去的信心,不死才怪?

如果像中国最牛诗人黄怒波就不可能自杀或是不可能对生活产生绝望。因此写诗当然是好事,问题是你想写诗,首先要把自己搞得有了大把钞票之后才可以。对于“诗人之死”的现象,其实也有人专门做过研究,但往往人已逝去,留下的思考如屈原一样,就是死得有价值有何意义。如果你是他的亲人,为他这样跳江寻死你不感到太伤心?起码诗人的死真是太让人伤感与无奈……

诗歌很丰满,现实却很残苦。《打工诗人,在深圳寻找温暖的词语》,去年12月3日,南方日报报道过的三位诗人,90年后许立志已走进了另一个世界,80后艾华林离开深圳前行云南了,70后陈才锋诗人们能否通过诗歌,寻找到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0:44 | 只看该作者
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坠楼身亡疑自杀 留诗《我弥留之际》

字号:小中大
2014-10-05 17:49:31
更多
355  
关键字 >> 90后打工文学打工诗人诗人90后诗人农民工自杀诗歌文学许立志
近年来,广东地区工人的工作条件与待遇,以及与劳资矛盾问题逐渐引起了媒体的注意。据《成都商报》10月4日报道(记者陈谋),曾被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的90后深圳诗人许立志,于2014年10月1日坠楼身亡,警方疑为自杀。生前留下最后一首诗《我弥留之际》写道: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许立志的作品大多与工厂流水线相关,经常运用与工厂相关的意向表达自己的情感。

昨日,诗人圈内开始转发一则缅怀90后诗人许立志的消息。许立志,1990年生,广东揭阳人。喜爱文学,尤爱诗歌。作品见于《打工诗人》《打工文学》《特区文学》《深圳特区报》《天津诗人》《新世纪诗典》等,生前在深圳打工。

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坠楼身亡疑自杀 留诗《我弥留之际》

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

许立志2010年8月16日开通博客,从他当时贴出的日记可知,他唯一的亲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在路边把不到半岁的他抱回家收留,现在老得没了牙门的阿婆,一个就是阿黄(狗)。2009年底,阿婆去世,立志亲手埋葬了阿婆,穷得棺材也没有。许立志从小受伙伴们欺负,一次,把他打得鲜血淋漓。可见他的身世很悲惨。

记者联系到许立志的朋友风果子(笔名)。她称,去世前几天的情况他们都不知道,警方还在调查去世原因。许立志曾经工作于工厂流水线,常把心事写成诗。很快,他身上被贴上了打工诗人的标签。

许立志走上打工道路后,写诗写小说,读他诗歌,很有潜质。从2011年的作品看,內容还是向上健康的,而且多次在厂报《富士康人》发表。他2011年6月写的《梦想》和《小小的湖》,可以看出他并未厌世,还在追梦。

后来许立志写的几首诗发表在《打工诗人》上。在《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里,许立志如此描述当时的生存状态,“流水线旁,万千打工者一字排开/快,再快/站立其中,我听到线长急切的催促”,他感到“既已来到车间/选择的只能是服从”,更感到青春无情的流逝,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你怀里/被日夜打磨,冲压,抛光……”。对于许立志去世的原因,作家韩庆成在其微博发文悼念并透露,许立志因工作、生存等原因,曾有消极情绪。去世前发表过的一首诗只有两句: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我怕自己过不去。

附: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的部分诗作

《小小的湖》

细小的晨曦被微风吹送着

我看过风景看过雪

独不见一个早晨的明亮

小叶榕有瀑布般的根须

拂过路边行人困倦的脸

谛听这些声音,这些光线

我的内心是宁静的

它庚续了朝代间缄默的溪水

爱与孤独,树脉上流动的思想

土地上碎落的方言

我弓腰,拾起几枚

在阳光下反复诵读,咀嚼

抵达每个乡村,每个生命的卑微

展望新的日子,我满怀期待

湛蓝的喜悦在心里荡开

静卧成一面,小小的湖

《寒冬夜行人》

午睡醒来

抬头看看窗外

天色好像暗了

雨还下着

我喜欢在这个时候走出屋门

撑把小黑伞

到处走走,到处看看

雨继续下着

月光在树梢抖动着

走在冷风习习的街道上

我可以感到

阵阵死亡扑面而来

观察者网综合成都商报、新浪博客报道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4_10_05_273397.shtml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 责任编辑:白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0:45 | 只看该作者

首页资讯财经娱乐体育时尚汽车房产科技读书教育文化历史军事博客公益佛教凤凰卫视
更多
注册登录

凤凰网读书 凤凰网读书 > 凤凰副刊 > 正文
站内

诗人许立志:咽下那枚铁做的月亮 | 凤凰副刊
2014-10-28 14:30:43
来源:__default 作者:沈浩波

22人参与 10评论


许立志

许立志,男,1990年生,广东揭阳人。90后深圳诗人,曾被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于2014年10月1日坠楼身亡,警方疑为自杀。

◎诗作者:许立志

◎品荐:沈浩波

局外人

老祖母奄奄一息

僵在床尾

随时准备死去

爹放出体内咆哮的狼

在饭桌上

把娘撕成肉浆

姐姐缩在墙角

抚摸来自身体里的

黏稠的红

我踮起脚尖

趴在窗外窥视这一切

我面无表情

2013-6-21

生于1990年,死于2014年,坠楼自杀,享年24岁。这是诗人许立志匆忙仓促的人生简历。

我不喜欢去分享诗人死后残忍的追思盛宴,更讨厌在诗人生前对他的作品漠不关心,一旦死后就跳出来谬托知己。在许立志生前,我只读过他一首诗,名叫《悬疑小说》,结尾突兀的写到了死亡和墓碑,我误以为那只是一首构思巧妙的诗歌,没有再去跟进寻找诗人的更多作品。直到他死亡的消息传来,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转发了许立志更多的诗歌,才知道,死亡对他而言,竟是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结实得不能再结实。才知道《悬疑小说》结尾的死亡意象,不仅仅是意象,也根本不是突发奇想的修辞,而是确切的人生指向。

每年都有年富力强的诗人病故或自杀的事件发生,我已习惯保持缄默。无论一个诗人是生是死,我都只能用诗歌内在的艺术标准来做出评价,不会因其命运而做出任何放大。我以为,这才是对一个诗人真正的尊重。但到了许立志这里,我的惯性被强行打破,我有强烈的推荐他的诗,为他写文章的冲动——因为他的诗歌中已经体现出的过人的才华。他是一个很好的诗人,这与他是否自杀无关。我觉得他比我24岁时写得好。我在24岁时,也写出了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诗歌,也期待被诗歌界的前辈认可。我比许立志性格强悍一些,这个坛子不认可我,我就自己硬生生的冲,不管不顾的冲,带着青春的血勇。可以不被认可,可以不被夸赞,但不可以不存在,我必须让所有人知道,看到我的诗,无论他们喜欢还是讨厌。

但是24岁的许立志,不可能像我那么干。他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活在残酷得令人发指的富士康流水线上,很多个夜晚,都只能站着睡觉。在别无选择的生存重压下,他根本没有机会,没有时间,没有心境像我那么干,像我那么在乎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字。因此他的写作,发生在生存的些微空隙中,是他在无望人生中发出的呻吟,为自己找到的慰籍,对绝望的反抗和对这世界的控诉。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写作才更具备真实的力量,每一句诗都像一条血管,里面有真实的鲜血在流淌。我们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的诗歌了,大部分知名诗人,生活都还算优渥,跟“苦难出诗人”这句话沾不上边,不可能有许立志这般痛切到绝望,非死不能解脱的生存经验;也有一些诗人,是靠摹写苦难成名的,但我以为,那是一种贩卖苦难的写作,在那种写作中,苦难是一种可被操作的文学概念。

苦难和死亡,恰好是两种最能打动人心的文学主题,许立志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写这两个主题。但这并非来自世故的,讨读者和文学史欢心的写作策略,他的生命、心灵,整个儿的都覆盖在这种无望的生存中: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

我不会呐喊,不会反抗

不会控诉,不会埋怨

只默默地承受着疲惫

驻足时光之初

我只盼望每月十号那张灰色的薪资单

赐我以迟到的安慰

为此我必须磨去棱角,磨去语言

拒绝旷工,拒绝病假,拒绝事假

拒绝迟到,拒绝早退

流水线旁我站立如铁,双手如飞

多少白天,多少黑夜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无法想象诗人是在比喻一颗螺丝。这是一句可以直接进入文学史的比喻,精彩绝伦。许立志打动我的,绝不仅仅是他经历苦难,写出苦难,而更是他在写作这样的题材时,所流露出的才华。他有与这苦难相匹配的才华,他甚至还有与死亡相匹配的才华:

我想在凌晨五点的流水线上睡去

我想合上双眼,不再担忧熬夜和加班

此行的终点是大海,我是一条船

——《远航》

……

那首没来得及写完的诗会有人帮我写完

那本没来得及读完的书会有人帮我读完

那支没来得及点亮的蜡烛会有人帮我点亮

最后是那抹长年没拉开的窗帘

帮我拉开,让阳光进来逗留一会儿

再拉上,然后用钉子死死钉住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庄严肃穆

收拾完这一切

人们排队离开

再帮我把门悄悄带上

——《我知道会有那么一天》

他写他所经历的惨痛的人生,他写死亡。没有人像他这么写,也很难有能力像他这么写。既真切、具体、纤毫毕现,又冷静得仿佛沸腾的铁水重新变成了一块铁。在一首名叫《打工生活》的诗中,有一句我印象特别深刻,“线长说,都是出来打工的,没人逼你”,“没人逼你”,这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命运是他唯一能承受的命运?这结局是他唯一能做出的反抗?这句诗不是在控诉,但却比直给的控诉更加疼痛。在他去世后流传最广泛的那首《我弥留之际》的最后,许立志写道,“所有听说过我的人们啊,不必为我的离开感到惊讶,更不必叹息,或者悲伤,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我读到这一句时,想起了顾城的绝唱,也是顾城最好的一首诗——《墓床》。“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这一句的力量,堪与《墓床》中的那句“我知道永世降临,并不悲伤”相提并论。

24岁的许立志已经是一个足够好的诗人,也是足够重要的诗人。无需考虑他的死亡,也无需考虑他稚嫩的年龄。单凭他写出的这些诗,就已足够。

他是个重要的诗人,但请不要在“诗人”前面再加任何定语。他去世后,我看到的最无耻的说法,来自某些以没文化为荣的媒体。这些媒体将许立志称为“本有希望成为打工诗人的接班人”。我觉得这种称呼和评价,已经到了无耻和没文化的极限了。因为他是一个打工仔,所以非要给他一个“打工诗人”的定语吗?诗人就是诗人,加上任何社会身份的定语都是对诗人的污蔑。还接班人?接谁的班?在许立志之前,这些媒体已经用“打工诗人”这个称呼侮辱了一些诗人(当然其中很多为了混世俗的文坛,欢天喜地的接受了“打工诗人”这个称号,有些甚至恨不得主动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丝毫不觉得再侮辱一个有什么问题。

许立志就是一个诗人,只是一个诗人,是一个好诗人。在这个时代,他在写痛切入肺腑的诗歌。在很多更专业的诗人看来,许立志的这些诗是依靠苦难叙事而获得存在价值,因此在艺术上的成就会显得可疑。但我在读了许立志足够多的诗歌作品后,不这么认为。确实是苦难叙事,死亡抒情,确实是因为题材而更能打动人心,但尤为打动我的,还是许立志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写作才能和天赋。

因此我在这里推荐这首《局外人》,既不是写打工主题,也不是死亡抒情。是一首显得更常规的诗歌,描写家族和亲人,冷静得近乎残忍。那句“把娘撕成肉浆”的比喻,和结尾处“我面无表情”,“趴在窗外窥视这一切”的处理方式,看似冷漠实则痛入骨髓。这首诗写得真狠!能用这么狠的方式写,需要足够的诗歌悟性和才华。

24岁,许立志太年轻,年轻得还没来得及让更多人注意到他的写作,年轻得让人们不敢对他有更高的艺术评价。“那首没有写完的诗会有人帮我写完”,许立志到最后心中还在记挂着诗歌,他想必也希望有一天能靠诗歌获得成就和名声,可惜实在扛不下去了。


他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工作到绝望。富士康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血汗工厂,那么多年轻的生命断送在它身上。但依然有无数的年轻人,为了生存,扑向它冰冷的流水线。线长说,“没人逼你”。线长说得不对,若不是没路可选,为何会选这条死路?

而我们拿在手上,微信、微博、短信刷个不停的苹果手机,也同样沾满了鲜血。我们真该面对这个看起来是文学之外的话题:到底是什么,在吃掉这些年轻的生命?

【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诗歌是一束光”(shigeshiyishugua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5 01:5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